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整理和复习》教案

2022-10-03 来源:步旅网


《整理和复习》教案

《整理和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对100以内加减法算式算法的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81页第1题。

观察: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加?说明理由。 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说说57+9和75+9你是怎么计算的? 2、出示课本第81页第2题。

观察: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减?说明理由。 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说说57-9和75-9你是怎么计算的?

3、出示课本第81页第3题。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进行计算。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3题。 2、练习十九第5题和第9题。 3、练习十九第11题。 4、练习十九第13题 独立计算,汇报。 (三)课堂

《整理和复习》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很快地讲出答案。

2、使学生能仔细观察事物,培养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背诵10以内的加法表。

2、口算:9+8,9+6,8+9,6+9,9+4,5+9,9+5,9+2,2+9 二、仔细观察,探究新发现 1、揭题,明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仔细观察,竖着看、横着看有什么新发现? 3、小组交流

4、汇报并板书:竖着看第一个加数一样 第二个加数一个一个大起来 和一个一个大起来

横着看第一个加数一个一个小起来 第二个加数一个一个大起来 和一样

5、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6、这些题你是怎么计算的?(凑十法,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四、巩固练习

游戏:出示一些算术卡片,找得数是12的卡片(看课堂实际可多来几次)

课后录:学生的发现真的蛮多的,如斜着看,第二个加数是一样的;一列一列的小起来......有了这些发现,我顺势让学生试着背出来,主要是想让那些平时做作业比较慢的学生能更快一些,想不到却成为本课的难题,以至于后面的巩固练习做了没多久的时间。我想背诵还是太难了,有点出课标,且浪费时间。

《整理和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1、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习了有关圆哪些知识? 1、什么是圆?圆的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 ,直径是半径的2倍。 r= d d=2r 2、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圆的周长:C=πd或C=2πr 3、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圆的面积:S=πr2 二、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圆形餐桌面的直径是2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3.14×2=6.28(米)

3.14×(2÷2)2=3.14(平方米) 6.28÷0.5≈12(人)

说一说:最后一个问题大约能坐多少人,要用“去尾法”。 三、练习十七

1、一种汽车的方向盘的直径是40cm,它的周长是多少? 3.14×40=125.6(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用一根长126cm的铁条焊接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得数保留整数) 126÷3.14=40(厘米)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3、一块长方形麦田的长是100m,宽是50m。如果用射程是10m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大约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喷灌装置?

100×50=5000(平方米) 3.14×102=314(平方米) 5000÷314≈16(个) 强调:要用“进一法”。

4、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225cm2,一个圆的面积是1256 cm2。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如果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发现它们的周长之间大小关系吗? 先让学生讨论,再集体评讲。

《整理和复习》教案4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则。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近似值应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练习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课后小记:

由于请学生在课前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第一次要求他们写复习提纲,所以本课教学比较顺畅,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主动写复习提纲对单元整理复习效果好。

但一课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较紧张,所以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单元知识的归纳整理,第二课时再完成部分练习的指导。

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觉得新课标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确实灵活多了,有的图文结合、有的题目中有隐含的条件,还有的需要统一单位后再列式计算……许多学生只要稍一大意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错,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如36页第2题,许多学生就因没认真审题落入了“陷阱”中。因为要求的问题是“平均每本书便宜了多少钱”,而条件中告诉我们的却是一套4本的书价,所以要注意除以4。 又如37页第4题,学生看似简单却极易在路程、时间上产生负迁移。因为以往解决行程问题都是用路程除以时间求速度,所以大家习惯地列成1.5除 以9.7加2的和。但实际上此题要求的是“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正确算式应该是将时间除以路程。按道理即使先求速度(即每分钟行多少千 米),再用1千米除以速度同样能得出正确结果,可此题用1.5除以11.7又恰巧除不尽,所以在教学中方法只好统一。

《整理和复习》教案5

复习内容

百分数的意义、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课本第127至128页整理和复习,练习三十四。 一、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特征,能较熟练地理解这一类应用题。 2.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络。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合作学习,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百分数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 百分数有关知识

(一)百分数: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写法:90% 108.5% 与分数在定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写单位名称。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小数互化 百分数分数互化: (三)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发芽率 出粉率 合格率 出勤率 ┉┉(结合133页3题) 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关键:确定单位“1”与分数应用题类同。

纳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结合133页5题)

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百分数有关知识: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133页整理和复习2题。练习三十四1、2题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四3、4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七、板书设计(略)

《整理和复习》教案6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 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整理和复习》教案7

教学内容:p53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整理和复习》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学设计 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下表。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学生可能说出: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第24页的第2题。)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4页的第3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节复习课,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整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没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减法表。而是让学生看不完整的减法表,根据已出示的算式找出内在的规律,尝试填出所缺算式。说理由时也不必很完整,就题论题,只要有道理就行。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整体的观察,从结构出发,找出一系列的规律。最后,通过利用减法卡片重建表格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清楚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利用这张20以内退位减法表,找出差是6、7、8、9等的算式。在引导学生找规律时,横着看、竖着看,减数和被减数的变化规律都较容易找到。所以这里的引导重点放在从得数着手,看表找出结果相同的算式,学生会发现得数相等的算式总是排在一条斜线上的。

第三部分是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特别是口算,熟练的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专家评析

这节复习课的重点是整理和寻找规律。教学设计的重大特点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加以适当的处理。

其一,为了突破规律的概括、表达这一难点。教师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积极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先描述出一列或一行的具体规律,进一步再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去归纳列或行的算式规律。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且能有效强化对整个表格的认识。

其二,对教科书练习六第一题的处理也比较细腻。顺应学生的思考特点,因势利导,使整个练习过程由开放、发散(不限制得数是6的减法算式范围)到集中、略有收敛(把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限定在20以内退位减法范围内),然后再略加开放、发散(“你能想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从而充分发挥这道习题的功能,同时也使斜行的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整理和复习》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第1~3题,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较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整理复习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说一说你在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回顾,教师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的发言(即各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2.完成知识结构图.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分小组讨论整理. 3.用实物展示屏进行展示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复习前两部分的知识. 二、复习

1.下面式子中,哪个是比?哪个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8 4∶9=12∶27 7∶32=35∶10 0.25∶0.8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叫解比例?解下面的比例. ∶=x∶20 = = 3.9∶4=2.6∶x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3.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图上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 课件出示:在一幅比例尺是1∶1__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是20.5厘米,北京与南昌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小山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下表是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每天看的页数 3 5 8 10 所用的天数 40 24 15 12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课件出示:4个同学去买圆珠笔.下表是他们购买圆珠笔的枝数与总价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购买圆珠笔的枝数 2 3 5 8 总价 0.50 0.75 1.25 2.00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1)先找出三种量,其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2)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结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3千克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3)因为14∶21与0.8∶1.2的比值都等于( ),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 )=(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6∶2=0.9∶0.3写成乘法形式是( )×( )=( )×( ) (5)一幅设计图上注明的比例尺是:

在这幅图上量得长8厘米的线表示实际( )米;图上表示实际距离400米的线段长( )厘米.

(6)观察表中总价与本数的关系,并填空. 数量(本) 2 3 5 6 8 9 10 总价(元) 0.9 1.35 2.35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时间一定,所行路程与速度( ). (2)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 ).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

(5)一篇__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不成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x与y( )比例;x=,x与y( )比例. (2)3a=b,a与b( )比例;=,b与a( )比例. (3)x-y=18,x与y( )比例. 4.独立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整理和复习》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引导梳理合作整理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整理

议一议: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把这些要点整理出来。 二、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含义

(a)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b)写算式,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2、、整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a)复习2~6的乘法口诀 将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一()得一二()得六()四十二 四五()二六()五()三十 (b)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c)应用口诀求商 看谁算得都对。

6×2=12÷3=36÷6=71-50=18÷6=17-9= 16÷4=30+6=30÷6=3÷3=25+5=8÷2= 4×5=24÷4=20÷5=18÷3=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a)列式计算

1、14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3、25里面有几个5? (b)解决问题

有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出算式吗?

3、为什么用除法算?怎样算的? 4、解答正确吗? (c)辨析练习

(1)每个花瓶插5根孔雀羽毛,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 (2)每个花瓶插6根孔雀羽毛,24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

(3)有10根孔雀羽毛,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根?

(4)有10根孔雀羽毛,插在2个花瓶里。一个花瓶里插6根,另一个花瓶里插几根?

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整理和复习》教案11

课模简介

日常的新授课,我基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和当堂训练都体现了学生一节课的自主性,教师只需要“点”。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不是一尘不变的,比如数学有计算教学新授课、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新授课等,不同的课型有时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实、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为“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环节。一般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也经常采用设问激疑法起动新课,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明确任务环节。一般采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现。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实实在在。

3.先学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动态检测两个小环节。学生需要是小组合作先学,要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动态检测是对看书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测验的手段,一般有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形式。动态检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并积极思考备课,为进入“后教”环节做好准备。

4.后教环节。一般包括订正、讨论、补充、总结几个小环节。方式上通过订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教不会的,必要时教师出面帮助学生补充、订正、归纳、总结、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通过训练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并把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堂堂清”。在训练设计上要特别讲究,如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多类型,有必做题目、选做题目、思考题目等等,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本节复习课我主要采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基本训练、查漏补缺——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评价小结、提升学力”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整理和复习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圆形图片,加上简洁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的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学生自主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是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看一遍教材,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要求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完善整理结果,取长补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整理的结果进行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要求:在别的同学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设计意图:面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不一样的整理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根据整理结果,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通过整理图表,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圆有哪些特征。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计算时需要的条件一样。

不同点:意义、计算公式、计量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整理交流完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完善,以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和复习,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功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课后反思

圆的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复习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也不太了解。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

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整理和复习》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第4~5题,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有关应用题.

2.沟通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联系,会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

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二、回忆

用比例解应用题,具体步骤有哪些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最后教师总结如下:

(1)判断.概括出题中两种有关联的量,找出题中隐蔽的定量,从而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列方程.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如果成反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 (3)解方程. (4)验算. (5)答题. 三、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时间.

②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③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④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魇奔洌?/P> (2)实际运用.

①晶晶借了一本112页的《安徒生童话》,她4天看了28页.以这样的速度,预计几天可以看完?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②用一批纸装订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300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③蚯蚓能消化许多垃圾,有人将7.5吨垃圾运到一个蚯蚓养殖厂,78天后,这些垃圾全部被消化了.这个养殖厂一年可以消化约多少吨垃圾呢?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此题有两种答案. 2.综合练习.

(1)一篇__原稿每行30个字,共96行,如果改为每行32个字,一页纸35行的版式,那么这篇__需打印多少行?共需几页纸?

提醒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解:设需打印x行.

30×96=32x x=90

90÷35=2(页)……20(行) 答:这篇__需打印90行,共需3页纸.

(2)扬扬骑车从家经过游乐场到少年宫,全程需1.5小时,如果她以同一速度从家骑车直接到少年宫,可以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解:设从家直接到少年宫,要x小时. (2)解:设可以省x小时.

(11+7)∶1.5=15∶x (11+7)∶1.5=15∶(1.5-x) 18x=1.5×15 或 (11+7)∶1.5=(11+7-15)∶x 18x=22.5 解答过程略. x=1.25

1.5-1.25=0.25(小时) 答:可以省0.25小时.

3.发展练习.

六(2)中队少先队员订《少年科学》杂志,全中队共交了792元,各小队订阅情况如下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各小队应交的钱数.

第一小队 10本 ( )元 第二小队 12本 ( )元 第三小队 11本 ( )元

学生独立用各种方法算,算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及思路,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的方法有:

方法一:792÷(10+12+11)=24(元) 方法二:792×10/33=240(元)

24×10=240(元) 792×12/33=288(元) 24×12=288(元) 792×11/33=264(元) 24×11=264(元) 答(略). 答(略).

方法三:解:设第一小队应交x元.

792∶(10+12+11)=x∶10 x=240 答(略).

《整理和复习》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6页上面的第1~3题及练习三十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让学生指出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2、做第136页的第1题。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教鞭指一指。

通过指实物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填写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哪个长度单位或哪个面积单位 2、复习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师板书:1米=()分米=()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2)教师板书: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3)教师板书:30米=()分米=()厘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接着教师板书:42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然后,让学生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15厘米 30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后,指名学生订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同学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加上框。 2、仿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习方法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出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入表中,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计算同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题的对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第(4)题,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正方形的两个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等于正方形的6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是6分米而不是8分米。第(5)题比较难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后,再判断就不困难了。 (1)用8分米铁丝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周长是8分米、边长是整分米的长方形有几个?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周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洒水车的工作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洒水车每分洒水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宽8米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条件和问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1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没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整理和复习》教案14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习准备:小黑板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习: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四、布置作业: P13第1、2、3题。

《整理和复习》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习二十相关的练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难点: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五、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们你知道姚明吗?出示有关资料:

出生日期:1980年9月12日、身高:2。26米、体重:134。3公斤、出生地点:上海 效力球队:上海东方、休斯顿火箭 师:在姚明的个人资料中,他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所用到的量的计量,正是数学上的知识(引出课题),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分类整理计量单位

1、学生反思: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几种量?学生讨论,指名口答,教师板书:长度、面积、体积(容积)、重量、时间

师:每种量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计量单位?

2、集体完善个人的整理方案

师: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零乱、无序、不便记忆)非常正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你们预习的时候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呢?(是)现在请你拿出预习时做的

整理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补充、完善,等一会儿派代表展示你们组的作品。

3.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各成员的整理方法是否有序、系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整理方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4.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5.教师出示、讲解、引申整理结果。 1)出示整理结果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很好,也很全面,其余的作品,课后我们再来交流,现在请看老师的整理。(电脑显示) 2)讲解说明,总结规律。

长度:除1千米=1000米以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除1公顷=10000平方米以外,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体积(容积):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区别?(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箱子、油箱、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重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时间:除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以外,其余都很特殊。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3)填写123、124页,巩固、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填写,老师巡示。

6.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的第1、2题 (三)、计量单位的化聚和换算。

例 (1)2。6吨=( )千克 400千克=( )吨 (2)2时18分=( )分 4时40分=( )时 (3)315分=( )时( )分

学生自学课本,然后独立完成,最后汇报交流。 (四)反思与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教材练习二十的第5题 3、补充练习

(五)、课末反思(发展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

说说这节课对哪些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哪些内容我们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次理一理整节课的知识框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