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政治,爱生活,高一新生的第一节课

2023-04-06 来源:步旅网


爱政治,爱生活,高一新生的第一节课

【摘要】又到新生入学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第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既关系到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何上好高一新生的第一节政治课,如何在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字】和谐、兴趣、人格魅力、文化底蕴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它往往左右了以后的好恶,以后的喜欢不喜欢。而人们对某一件事的兴趣大多跟着第一印象走。为此我很谨慎我的第一节政治课。而且始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起点,肩负着引领和导向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历史重任”。再加上学生刚刚经历升学和暑假等成长的历练,当以崭新的身份报到时,自然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满期待,产生更高的要求,希望能以更新更好的形象来展现自身的价值一这种心态转嫁到学习上就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与此同时,许多所谓的“差生”在假期生活这个舞台上或多或少的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成绩欠佳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基本消除,使得他们在返校后的学习热情“直线上升”……以上这一切都是难得的教育良机,故如何上好高一新生的第一课,如何利用好这宝贵的第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这第一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是作自我介绍、然后点点学生姓名认识认识?还是让学生自己预习、接着就马上开讲第一框?都可以。但思想政治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所以,我们不妨在其中加入一些新鲜的“佐料”,好好利用一下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个良好的“印象分”,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希望通过第一课,既

1

能让那些因为“应试教育”对政治产生深深误解甚至反感的学生“浪子回头”,又能让那些已有兴趣的同学对政治课的热爱更上一层楼。让他们体会到,原来我们学习、使用了这么多年的政治课是如此的美妙、神奇而有意义!

一、开学第一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学们,大家好:火热的八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咱们不讲课本上的东西,随便聊聊怎么样。谈谈“你觉得这个假期过得怎样”“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为什么印象深刻”等,这样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我做这样的设计是联系以往经验,推断学生在谈的时候总会提到一些经济现象,而这“正中”我的“下怀”。此时我就可以“大显身手”,把这些素材作为上新课的切入点,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听起来亲切、自然,有吸引力。然后我继续趁热打铁地追问:“对老师我,你们有什么要求和希望?……”几个学生谈完以后,我问:“你们认为谁谈得最好。”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特别是提到对老师的希望时,我总穿插进行非常明确的表态:哪些我肯定能做到;哪些我经过努力才能做到(需要大家的督促与帮助);哪些我无法做到以及为什么做不到。最后又问:“现在请大家告诉老师,怎样才是个好学生呢?”同学们会说:“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勤记笔记等……”“很好!”在及时赞扬的同时,我会环视一周,几乎和每个同学都有眼神的交流,我要向他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你们实际上很清楚怎样成为一名好学生,因此我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再来重复什么,只希望你们与老师一同努力。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不错:第一,许多规矩在很轻松的交谈中表达了, 而不是非常严肃认真地教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样的意思我只不 过用了一种“老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来表达。第二,即使真遇到什么 事情,学生想到老师在开学第一课上已经交代过,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该怎么 样就怎么样,避免认为老师有主观随意性,知道老师是“对事不对人”,不是故意与他过不去。第三,我经历了好几届学

2

生,直到最后高三毕业,还有学说:“老师,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进高中的第一节政治课,很特别!”这也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吧!

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幽默地阐述经济理论

对于高一新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经济知识,所以学习上会遇到许多的难以 理解的概念和理论论述,所以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幽默地阐 述经济理论。现以《经济生活》第一框为例,介绍的几种导入方法。

1.从宏观角度导入。如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到了极其重 要的地位:国家领导人说经贸,连出访都带着企业家;外交官个个都打“经贸牌”; 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发展,军事集团向经济集团过渡……以上种种无不证明了 “经济因素已成为制约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就连美国总统也被戏称为是美国 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难怪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这样感慨道:“我出国访问的任务不复杂,我出去只是为了推销法国产品。”

2.从身边的事情导入。当今的中国,人们都深深体会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潜藏着大量“经济”的影子: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现象随处可见,人的一生紧紧地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如家庭居室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假日旅游消费、健身保健消费、个人文化消费,等等。消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消费伴随着你、我、他……。

那么无限多样、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是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它们需要经过一个交换环节。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要用货币到商店、市场上去交换”。而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现象是多种形式的。比如,花钱买日用品、买健康(保健品)、买教育(家教和补习学校)、买时间(请钟点工、保姆、快餐),还有交水电费、煤气费、暖气费和住房费等。社会生活

3

离不开交换,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只有到市场上去交换、去购买才能得到。

再有人们购买消费品时手中必须持有货币,那么人们手中的货币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经过分配。此时我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在什么单位上班?其实不同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其收入分配的方法、原则是不同的,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启发:“那么当今社会上较热的炒股所得、炒房所得、房租是按什么分呢?大家有兴趣的话,都将在本书中一一找到答案。”

有了钱去买消费品,那消费品是从哪儿来得呢?答案是——要靠生产。那么又靠谁来生产?——企业、劳动者。

就这样在拉家常般的谈话中不只不觉地把《经济生活》中要学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主要内容给概括了,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3.从理想教育入手。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所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会成为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例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所以高一第一节政治课也可以进行理想教育。开篇第一问,可以是“你的理想是什么?”答案自然会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我想当个企业家,赚大钱,当大老板,过富裕幸福的生活;有的说想当一名设计师、发明家;有的说想成为明星;等等。那要怎样实现这些理想呢?比如,当企业家、大老板,就要懂得“赚钱的学问” “经济学”;要过富裕幸福的生活,就要学会如何正确、理性、健康地消费,懂得如何守财、理财;要想成为发明家、设计师、明星等,就要懂得怎样的发明、表演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怎样做才能既造福于社会,又能维护自己

4

的合法权益。

总之,要实现以上这些理想,都必须学习《经济生活》,可以说学好《经济生活》是开启这些理想之门的金钥匙。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明白,政治课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喊口号,讲大道理,而是一门实实在在有用的,甚至是受益终身的学问。明确了它的价值后,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教师要有温情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人们的最初印象往往是形成日后交往的基础。一般人,通常会根据最初的印象而将他人加以归类,然后再从这一类别系统中对这个人加以推论和作出判断。对此,心理学家鲁钦斯研究认为:先出现的信息对总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因此,要想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应该特别慎重,即注意教师个人的形象。 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他们富有情感,热烈地追求着美,而美的事物也始终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诱发力和感染力。不难猜想,如果一个老师从外表到内心都很美,他的风采一定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为学生所效仿。某报纸上曾有这样一则十分醒目的新闻:家教——漂亮女生最抢手”。报道中说:“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在面队漂亮老师时,更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好一些。”上面这则新闻虽然有些偏激,但它在某些方面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老师除了用他的理想、智慧、品德、情操、意志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外,他的风度、仪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是作为一个人的综合整体,作为一个“审美客体”亮相在学生面前的,因此教师的风度、仪表将直接参与教学的劳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力求穿着整齐、得体、大方、时尚;同时教师应该做到平时加强学习,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书籍应该成为教师的终身伴侣,教师既应成为一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应成为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作为一名教师,

5

只有有文化才能有底蕴,有底蕴才能有底气,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气,有了灵气才有风度和光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籽”。总之,第一节课非常重要,一定要精心准备,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醉于你的学识、风度之中,沉醉于学科的魅力之中,让学生在很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政治课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此死心塌地的爱上政治课。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育新思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