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古诗教学 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2023-06-21
来源:步旅网
教海拾贝 创新古诗教学 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福州市乌山小学 方晓敏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瑰宝, 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古诗 杰出代表。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死去元知万事 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道出他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 词语言含蓄精炼,音律和谐悠圆,充分体现了汉语的 忘被女真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 艺术魅力,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为此,我们 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 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小学诗词“文字一文学一文化” 自己的儿子。通过对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把学生 的教学模式建构,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博大精 的情绪带人诗的意境中,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 深,品位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 等的真挚! 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触景生情,再现形象 一、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感受文学的情感美 古人写诗,有感而发,古诗自然流露出诗人当时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 的处境,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沉浸在诗人特定 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 的情感氛围中。如在教学《七步诗》时,让学生了解 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 曹植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的: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 想感情。为此,引导学生读有关作者的注释或查阅 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 有关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资料,能让学生对作者和 七步之内作诗一首,若做不到,就将其行以大法(处 当时的背景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更全 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说出诗句,即 面、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深层内涵和写作特点。 《七步诗》。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 (一)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令文帝羞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在某特定时期创作的,能反 愧万分、无地自容。在学生熟读,初步感知的基础 映当时的社会境况,与诗人的一生有着密切联系。 上,可采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形,使学生的 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理解更为深刻。 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 二、声情并茂地吟咏,品昧诗歌的韵律美 尖锐的时代。在12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决定了古诗 建立了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词特别适合诵读。因此,我每教一首诗,总是先进行 市),并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然而,钦宗之弟 声情并茂地范读,激荡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 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 诗歌的词句,领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共 权,但其并未发奋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 鸣。然后在以范读感染学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 著的汉奸秦桧为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因此, 复诵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在这一时期,许多汉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 (一)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陆游就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是反复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小学古诗词‘文字一文学一文化’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编号 2013XB1808)的研究成果。 ・64・ 《福建教育研究))2o15.10 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 学生反复诵读、背诵,通过反复吟诵,加深对诗歌意 境的理解;还可指导学生朗朗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 读,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 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宇换掉 、 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人”、 “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 比较中,体会到用“绿”字能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 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 出春天到了,而且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 多了,自然成诵。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字词句、诗意, 感悟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 读,要求读得准、流利、自然,读出逻辑重音,读出诗 的意境、诗的感情,体会语言的音韵美。如《江雪》 中的“千山”、“万径”突出画面广阔,格外幽静、沉 寂;“孤”、“独”分别用来修饰“舟”、“钓”,描写的渔 翁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心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把握此诗深沉的基调,声调可稍低点。朗读背诵 古诗可逐步提高要求,根据古诗思想感情的基调,确 定朗读的速度、语气,准确地划分诗的节奏,读出诗 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二)启发想象,再现画面 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发挥自 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歌的画面,即将 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 自己融人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像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 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 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抓住诗眼。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 效果,“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 粒,点铁成金也。”古诗在选词炼字上不乏传神之 笔,透彻理解“点睛”作用的字词,往往能收到“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因为这首诗字面意思 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我紧扣诗眼 “还”字,让学生在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关 键字眼,如“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离 家近,想还家;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 还家;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结合 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 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 感情。在教《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 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 四、身临其境地体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 诗词意境的过程,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 关键。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要让学生领略诗歌中那 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古诗教 学的难点,因此需要依靠语文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方 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如,教学《登鹳雀楼》,出示画面,有太阳、群山、 黄河、鹳雀楼等,师问:“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诗人王 之涣在一个傍晚登上鹳雀楼所见的情景。大家看, 都有些什么景物呢?”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带 领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是诗人王之涣,看到这 些,会有什么感觉,会怎么描述它呢?”老师引导学 生描述当时的情境:登上鹳雀楼向远处望去,只见一 轮落日正在渐渐地向绵延的群山中缓缓下沉,慢慢 地消失了,只看见黄河的水,汹涌澎湃,滚滚向前,朝 着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多么壮美的景象啊!我好 像听到了黄河水奔腾咆哮的声音,同学们听到了没 有?”(这样做,情景更加逼真,使学生身临其境)“看 到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 “想不想看得更远一点呢?”“想!”“那怎么办?’“‘再 登上一层楼。”“对!”“再往高处走,我们登高后看到 的景色会是怎么样呢?”“更美。”“是啊,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因为它 不仅仅是指看景,想想,还指什么呢 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诗意,掌握了诗 词中应该掌握的字、词、句,而且使学生感受了诗词 的意境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 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 视古诗的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热爱古 诗,让学生在吟诵千古流传诗句中,习得祖国的语言 文字,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立身做人 的精神粮食,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福建教育研究))2o15.10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