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相当强的文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该文体的教学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文体的阅读教学。
1.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目前,不少中学生大多喜欢抒情味浓、情节生动的文章,而对说明文则是漠然视之,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找准乐学点,激发阅读兴趣,这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选择好突破口。教师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1 趣题设疑。如教学华罗庚写的介绍统筹原理的科普说明文《统筹方法》,我首先设置了一道趣题:某同学6点起床,7点10分到校上课,在这段时闻他要做完以下几件事情(起床洗脸刷牙5分钟、做早饭35分钟、吃早饭5分钟、家务20分钟、烧开水15分钟、洗碗5分钟、学英语10分钟,走到学校15分钟),他能办到吗?你能否帮他安排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看题,个个是跃跃欲试,争论激烈。于是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鼓励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弄懂统筹原理,此题便可迎刃而解。
1.2 名言开讲。如教学《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介绍我国书籍演变历史的说明文时,我先让学生齐诵下面一段话;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新的发现.记载了古今中外历史所积累的
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百态;书籍指引我们渡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节;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可见,书籍的作用巨大,力量无穷,可是学生是否知道我国最早的书籍是什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你想知道吗?学生有了激情,有了疑问,读书自然就有了兴趣。
2.辨别体裁——闻读教学的前提
“说明文”是一种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文章体裁。凡是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性质、形状、构造、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解说的文章都可以叫做说明文。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简而言之具有三性;一是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说得明白准确,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二是客观性。说明文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客观性。这一点与记叙文、议论文不同。记叙文与议论文都需要作者写出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对同一件事,作者的立场不同,主观感受也就不同,但说明文绝不允许因作者的观点不同而影响或改变说明内容的客观性。 3.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拟订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逐步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把”读”和”思”紧密结合起来。预习提纲可从这些方
面拟订:
3 .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把审题与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如《奇异的琥珀》一课,要学生在预习时思考:”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是”奇异的琥珀”?课文围绕这块奇异的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3.2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思路。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可以拟这样的思考题: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各在什么时候?各看到了什么?课文中各写了几节?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课文的段落也就分清了。
3.3 引导学生接触课文的中心。如教《伟大的友谊》一课,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谁与谁的友谊?他们的友谊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从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以至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拟订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思.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预习效果。这样,不仅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而且在预习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有根据地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重思维的正确性
比如,教《麻雀》一课,教师提问:”老麻雀和小麻雀是什么关系?课文中是怎样交代的?”学生回答:”老麻雀和小麻雀是母子关系,课文中’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一句作了交代,从’自己的幼儿’能看出它们是母子关
系。”又如。讲到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救小麻雀时,教师提问:”当时老麻雀表现得怎样?(紧张、勇敢)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老麻雀既紧张又很勇敢?”学生仔细阅读后,分别找出:从老麻雀飞下来的样子--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从它羽毛的样子--蓬起全身的羽毛;从它身体的样子--小小的身体发抖。了;以及从它的叫声--绝望地尖叫,发出嘶哑的声音,都能看出老麻雀十分紧张。它的勇敢精神则体现在从树上”飞下来”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等词句中。教师引导学生作这样有粮据的回答,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5.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表面性,注重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在这里提问:”焦急’是什么意思?(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不着急的意思)”追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矛盾吗?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认识到并不矛盾。因为老奶奶之所以”焦急”,是由于等灵车的时间长了,加上她年老体弱,已经快支撑不住了,她是多么希望灵车快点开来啊!可是,她又很”耐心”,因为老奶奶想到无论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于是又”耐心”等待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正生动体现了老奶奶对周总理无比热爱和深切怀念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经
过深人思考,学懂意思,领会含义,体会感情。这样的思考.比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