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文学作品中意境美的探析

2020-04-20 来源:步旅网
 -

关于文学作品中意境美的探析

【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意境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它的运用充分融合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意境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沉浸在作者创设的意境里,深刻体会到作品之中的意境之美。本文将着重对文学作品当中的意境美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意境美;探析 0引言

意境是指在文学作品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诗意空间,这个诗意空间是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它充盈着生命里韵味无穷的旋律[1]。意境是我国文人独创的一个理论,它被文人墨客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和写作形态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当中,使读者在思想和意念之中与作者达到共鸣,领略文学创作当中的精神之美。 1 意境的具体含义

意境既是文人墨客创作时使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也是文学作品当中的情调和境界。意境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和写作形态被文人墨客运用到文学创作当中,能够更好地提升文学作品的境界和情调,丰富作品的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诗意和饱满。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自身完全融入到作品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后达到忘我的境界,和作者在作品之中展开精神交流,这就是意境的魅力所在。相对现实物质世界而言,意境是一个思维形态的世界。在这个思维形态世界里,文学创作家运用意境这种表达方式来丰富作品的思想情感,使思维形态世界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2 意境的形成和发展 2.1意境理论的开端。

意境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意境这一理论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我国古代的《周易》和《庄子》时期。国内把这一时期作为意境理论的开端。 2.2意境理论的成熟。

意境理论的成熟期是在我国的唐朝年间。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达到顶峰,出现很多伟大的诗人。我国古代的诗词大家对意境的运用十分广泛和灵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例如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个作品当中,作者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还有境界之分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2]。在《人间词话》这首诗里,王国维把高位意境和低位意境区别开来,以更好地表现始终的精髓,展现古诗词当中的意境之美。

2.3近现代意境理论的状况。

到了近现代,国内对意境的研究中很少,这一时期的意境理论基本上没有大的发展。 2.4新时期意境理论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由于国家倡导知识性社会和人才,意境理论的研究也提上日程。相对唐朝时代意境理论的应用和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整个文学作品范围,意境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 3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 3.1 情境交融

情境交融又包括情中见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等三个类型。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境交融是指作者将自身的情感和实景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景有有情,情中见景的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能将作者的思维调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描绘出一个独立于外界的精神世界。

3.2 虚实相生 1

-

虚实相生是指作品中有虚有实,描写的景象虚实相结合。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包含“实境”和“虚境”。“实境”指的是作品中比较实在的因素,相反“虚境”指的是作品中比较虚幻的因素。文人们在运用意境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注意虚实结合。虚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以对事物具体的描写为基础;而实境的描写如果缺乏虚境的提升,就达不到意境美的效果。因此,在文学创作时,关键要做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3 韵味无穷

韵味无穷是意境的最高一个级别。这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藏的享受不尽的各种美的因素[3]。意境具有多层次和多侧面的结构特点,其涵盖内容广泛,包含情、理、意、韵、味等因素,这些共同造就了意境的韵味无穷。 4 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意境特征 4.1 情景交融 4.1.1 景中藏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了景中藏情。李白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句诗中。前两句介绍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三月和黄鹤楼;后两句描写的是远去的帆船和一望无际的长江水。作者李白借景抒情,把对即将离去的友人的思念和担忧融入到孤帆、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滚滚的长江水之中。 4.1.2 情中见景

情中见景是指作者自身的情感引发对相应的情境的联想。杜秋娘的《金缕衣》很好地体现出了情中见景。杜秋娘在《金缕衣》中这样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句前两句中的“惜”和“少年时”足以表现出作者珍惜时间的感情,然而却在后两句补充花开折枝的实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花开折枝的实景的描写能够让人一看到此景就能产生此情,强调时间的宝贵。 4.1.3 情景并茂

情景并茂是指将景物描写和自身情感的抒发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达到“情景一体”的境界。张继在《枫桥夜泊》中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诗句全是由单个的景物组合而成,包括“月落”“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和“乌啼”。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独立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晚间的景色,作者使晚间的江南水乡蒙上了凄凉的感情色彩,借以表达作者自身凄苦的心境。 4.2 虚实结合

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感情,作者往往会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个诗句中,作者描写自己在游园的时候看到了台阶上的苔藓和长时间没有开过的院门,觉得很失落。正要离开时,突然注意到一根伸出墙外的红杏枝,由此引发了联想,推断红杏繁茂的景象。在作者写作的过程中,意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情感也随着发生变化。在此诗句中,作者看到的苔藓、院门和一根伸出墙外的红杏枝是实景,而根据一根伸出墙外的红杏枝推断出的院内的繁茂景象是虚景,作者将实景和虚景结合,体现作者此时心境的转变。 4.3 韵味无穷

文人墨客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把想要表达的东西不采用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读者想要知道作品当中作者的情感,必须细细的琢磨和思考,而韵味就是需要经过这种复杂过程才能得到的奇妙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韵味会随着读者个人和不同读者之间认知和阅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可谓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是笔锋已止但感情还在继续延伸的状态。例如,戴望舒在作品《雨巷》中描写了一条悠长而又寂寞的小巷,一对撑着发黄油纸伞的青年男女擦肩而过,伴着羞涩、爱慕又惊喜的复杂情感慢慢地走着,期间2

-

又心照不宣地回头。然而作者最后还是没有说明这对男女的结局是怎样的,是走到一起还是分道扬镳,我们不能从始终确认。作者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十分巧妙。在读这个作品的时候,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对爱情的期盼,在作者精心描述的情境中,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意境美只能用心去体会。 5 结语

作为文字的艺术,文学作品之美不但体现在形式上,而且更多的是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其中,好的意境描写会为作品的内容添光增彩,使整个文学作品熠熠生辉,让读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意境的三个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从不同层面体现了意境的作用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意境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凤妹.试论文学作品的意境[J].文学教育, 2009,(11). [2] 李春智.古诗词意境鉴赏例谈[J].文教资料,2010,(2). [3] 李晓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研究 ,[M].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34-36.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