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提出通过引入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促进高校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阐述了这一举措对于高校、企业以及学生三者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校企联合;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成果
随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提出及全面开展,以各类高校为实施主体,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来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创新方式。“2011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已为当今高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终将会突破内外部体制壁垒,发挥高校在人才、科研与技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像艺术设计这一具有艺术独创性并且要时刻做到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来说,在教学的环节引入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艺术设计行业也迫切需要大批艺术设计人才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众所周知,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前20年是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的,如三大构成教育、市场营销等。在各设计类专业不断建立的过程中,大量的教师从何而来?中国并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设计类教师,使很多纯艺术专业的教师教起了设计。设计讲求的是以人为本,设计的过程能否完成是受众的认可度所决定的。设计的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传播媒介—受众”,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任
何未被受众所读懂、未被读者所接受的设计作品,就好比接受美学中所说的“本文”,而不能被称为“作品”。与此相反,纯艺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更多追求自我表现,即使作品未被同时代的人所认可,它仍可被认为是超前的艺术品。而设计作品只可追求适度的超前和引领消费者,如果完全不符合当代的要求,那将会造成资金的挤压、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视觉的污染。所以,由这两个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会在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他们都教设计课程的话,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对于设计类学生以及未来教师的培养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国内曾有学者将我国设计教育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为以美术、技术、市场、文化为核心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工艺美术时期,这一时期的设计教育是与造型艺术有着深刻渊源、以美术为核心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指改革开放后,以技术为核心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开始借鉴国外相对先进的教育模式,注重技术,设计语汇上强调理性的表达;第三阶段则转换为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商品市场上出现了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买方成为卖方的上帝,商品的极大丰富使顾客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余地。为了更好地营销自身的商品,商家需要更好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利用设计工作提升自身的品牌实力。因此,设计教育与市场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第四阶段的设计教育更加注重对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物质上获得极大的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
面有了更大的追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考虑价格和品牌,还有了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因此,这一时期的设计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设计技能外,还要引领学生在文化传承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有所创新。
处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设计产业,肩负着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二者的结合点是发展设计产业。中国设计产业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关键时期的主动选择,产业化的设计体系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体现。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关键在于设计人才的培养。中国缺少优秀的设计家和教育家,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就目前来看,设计类的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去公司:企业从事设计相关工作,还有一部分成为设计教师。追根溯源,要使得艺术类教师的整体素质获得提升,其在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现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学生在获得更多就业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使得在校的大学生在今后就业方向的选择上变得更加迷茫。大学四年的时光一闪而过,如果毕业时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那么学生往往会因为准备不充分而错失机会,即使参加了工作也很难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艺术类学生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与社会脱节。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社会上的设计项目。那么,为何不让学生在读期间掌握这些技巧,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呢?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完善。这也使得在
这种模式下,学成后作为教师的那部分学生,在面对下一代设计师或未来的教师时,会显得经验不足。
因此,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中所凸显出的这些矛盾和问题。
首先,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在教学的环节引入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直接服务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创意产品,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对于大批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的设计创意企业来说,在校大学生具有充沛的体力和无限的激情,具有活跃的思维和时尚敏感度,这些对于以创意为生命线的广大设计企业来说,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再次,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通过校企联合,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提高审美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在与企业以及社会受众的逐渐渗透、递进式的接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灵活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更加透彻地理解设计、企业和客户,以便准确定位自己,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例如:成立于1930年的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是由一位青年广告设计家爱德华·亚当斯创立的,他于美国经济危机时来到洛杉矶,当时正陷于经济大衰退中的企业急需要大批量的设计师来协助他们提升产品的销售量,而整个加利福尼亚州没有一所正式的设计教育中心。这也正是他创办这所学院的初衷。学院从一开始便具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聘
任,这所学院大量聘用杰出的设计家来担任兼职教员,同时引入企业的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课作业。在课程结题时,会有企业的高管参与学生的设计成果汇报,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实际的评价和指导,设计的优秀作品会通过企业直接转化为商品,面向市场进行销售。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与市场紧密接触的同时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所学院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能够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各种专业工作,在迪斯尼集团、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日本的本田和丰田公司等各大国际知名企业的员工中,毕业于这所学院的学生比比皆是。
在国内,针对上述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如中国的某些大学借鉴国外的培养模式,与国外的大学合作开发了很多工作坊(workshop)的项目,还有的与世界著名的公司如adobe合作,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国学生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正确引导学生,而不是全盘西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made in china”向“design in china”,真正做到价值观的输出,而非单单是价值的输出。
任何一个时代的设计教育,都有其合理的存在价值。面对新形势,相信通过全国上下的努力以及国内外的交融与合作,合理采用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高校创新成果的转化,中国未来的设计教育也必将会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而拥有更加
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263799.htm?fromid=7044945. [2]陈华,张哲.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设计教育回顾与未来展望[j].美术观察,2009,(01):26-27.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