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资本论选读作业参考资料

2022-06-13 来源:步旅网
第五专题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必做题】

1、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剩余价值率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率的?(参见教材P46-47和《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P121-122)

答:(1)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生产出来的,它所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但是一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这个问题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来说明:

①由于成本价格的形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完全消失了,从而使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剩余价值,完全表现为资本家全部所费资本或生产费用的一个价值增殖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由此而被掩盖了。

②由于在成本价格形式上,剩余价值已经变成了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一个增加额,因此剩余价值不仅成了所费资本的一个增加额,而且也成了所用资本的一个增加额。因为从现象上看,不仅构成成本价格的预付资本本身是形成商品价值的要素,而且全部预付资本对于商品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剩余价值既由预付资本中那个加入商品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也由预付资本中那个不加入商品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总之,同样由所使用的资本的固定组成部分和流动组成部分产生。总资本在物质上是产品的形成要素,不管它作为劳动资料,还是作为生产材料和劳动都是如此。总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进入价值增殖过程,但在物质上总是全部进入现实的劳动过程。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虽然只是部分地参加成本价格的形成,但会全部参加剩余价值的形成。不管怎样,结论总是:剩余价值是同时由所使用的资本的一切部分产生的。”正是通过上述形式,剩余价值才转化为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正因为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只是在外观上表现为整个垫付资本的产物,所以马克思把利润称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如果我们以p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的公式W = c + v + m = k + m,便进一步变成了W = k + 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一个必然结果,就象价值必然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一样,剩余价值必然要通过利润表现出来。这是因为:第一,在成本价格这个转化形式上,c和v的区别消失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就由可变资本转移到垫支总资本上来了。第二,由于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工资,因而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好象都是给了报酬。这样剩余价值似乎不是由劳动创造的,而倒像是由资本本身所产生的。马克思指出:“因为成本价格的形成具有一种假象,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看不出来了,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必然变成不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引起,而是由总资本引起。因为在一极上,劳动力的价格表现为工资这个转化形式,所以在另一极上,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这个转化形式。”由于上述两个原因的客观存在,剩余价值必然会转化为利润。

(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不同比率关系。马克思说:“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利润率。这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计算的标准不同,它们表示同一个量的不同的比率或关系。”剩余价值率(m’)= m / v;利润率(p’)= m / (c + v) = m / C。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化,是资本在运动中形成的。

在现实的资本运动中或在资本家的心目中,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化,表现得更为明显。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预付一定数额的价值,并期待着价值的所有部分都有同样的增殖。“资本家预付总资本时并没有考虑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在他的心目中,把两部分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完全混在一起了。而他考虑的是,只要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就能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会有利润。所以他精心地组织生产和流通,同样努力和尽心地调配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更紧张地关心市场和留心自己的竞争者。在资本家看来,利润是他的预付资本带来的。他不承认剩余价值,更否认剩余价值是被他占有的工人无酬劳动创造的这一事实。他认为,他一旦把资本投下去,就会给他带来一个余额。他总是拿这个余额和他预付的总资本相比,来计算他盈利的程度。这样,利润率就形成了,用公式表示,即p’ = m / C。剩余价值率也由此而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比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由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虽然二者在质上不同,但是量上还是相等的。在利润上面,还可以隐约看到利润与劳动的关系。但由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转化,二者的量已不相等,m’ > p’。

而且质的差别更大,随着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获得了完成的形态。在利润率和利润形态上,剩余价值的来源看不到了。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却是资本家盈利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在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在利润率、利润形态上,把本来是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变成了物创造的,关系完全颠倒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也进一步被掩盖了。

2、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见教材P374-397和《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P122-123)

答:资本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在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的多少就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因而资本家总是力图追求最高的利润率。但是利润率的高低,不是由资本家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许多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凡是能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也能提高利润率。

②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同量资本用在可变资本的数量就越少,在资本周转速度为一定的情况下,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少,因此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

③资本周转速度。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为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年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就越高,因此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并不创造新价值。但是不变资本的节省却与利润率的高低有关系: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使资本价值构成降低,从而使用同量资本能够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还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两者都会使利润率提高。

⑤原料价格的变动也影响利润率。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预付总资本增加,利润率下降;原料价格下跌,生产成本降低,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所以原料价格的变动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化。

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商品价值有何区别?(参见教材P405-406和《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P124-126)

答:(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进而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可见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实际上,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层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只不过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前提,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结果。对此,马克思指出:“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①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是利润平均化的结果。②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两部分构成,即生产价格 = 成本价格 + 平均利润。③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有以下区别:①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②生产价格与价值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生产价格的形成直接是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直接是以耗费劳动为前提的;③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两部分构成,而价值则是由c、v、m三部分构成;④生产价格的形成要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价值则是随着商品生产的产生而形成的,它要求的社会发展程度要低的多;⑤个别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量的差别,即有的低于价值,有的高于价值,但社会总量是一致的。

4、平均利润形成以后是否排除超额利润?(参见教材P48和《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P124)

答: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并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因为独自抢先采用了最新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个别部门或其企业,能够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如果某个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市场生产价格(或社会生产价格),该企业就会获得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 = 个别成本 + 平均利润,市场生产价格 = 社会成本 + 平均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实质上是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所形成的差额。当然就一个企业来说获得上述意义上的超额利润是暂时的,它将在竞争中消失。人为垄断或自然垄断也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具有稳定性,这在地租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研讨题】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参见教材P46-49和《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P120-126)

答:(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主要包括: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2)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开展市场竞争,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它表明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都要求一种社会权力,即平等分享与其资本相应的利润。为此,投资者都要在部门之间的平等竞争中选择利润率高的行业。各个投资者都竞相向利润率高的行业积极投资的这种导向,体现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必须开展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高、效益好的行业,通过竞争多吸收投资,使利润率低、效益不好的行业减少投资,从而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并调节行业或部门之间的利润率。

第二,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把生产经营的投资当做资本来经营,在生产经营中发挥资本的两种趋势的作用。资本在优化组合中的两种趋势,表现为既节省劳动力又节省生产资料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中,要认定追求效益或利润的投资就是资本,资本的一般性质就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在生产经营中优化资本结构,把厉行节约落实在资本的两种趋势上,既节约活劳动,又节约物化劳动,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为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利润率平均化所体现的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有两个条件:一是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容易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二是劳动力能够迅速地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转移。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为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上述两个条件。一要在金融信贷和

融资上增强资本自由转移的流动性;二要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