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上语文二单元集体备课案

2023-01-17 来源:步旅网
四年级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案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整体目标:1、随文认识生字;理解内容,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

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方法。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单元训练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时分配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5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教学策略

1、 初读时要结合课文特点,教给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如《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通过感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批划文中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如《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习作准备:

1.作文内容:观察与发现

2.学生的学: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观察,为作文做好素材准备;利用晨读,积累相关片段描写,做好语言准备。 3.教师的教:《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第五课:古诗两首

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

2

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范读古诗,讲读法。)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

3

(配乐)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堂检测点:背诵古诗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课前查阅陆游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4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当诗人来到这陌生的村庄,得到大家这样热情、丰盛的款待,会有什么感想?从什么地方能看出? (莫笑)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

5

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当堂检测点: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意思,同时所明白的道理。

巩固拓展练习设计:(分层设计)

1、必做: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以及《自语》。

《语册》相应的练习

2、选做:

搜集和观察有关的诗句,写在积累本上。

背诵默写两首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6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

7

板书:叶圣陶

师:通过预习,你了解了那些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生答

师:他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出示课件:“用写生的办法学习写作,抓住了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这是最有益的练习。——叶圣陶”

生读,读懂了什么?(写生:把一件东西真实的表现出来,做到一模一样。)

师:在写作中如何做到“写生”呢?(细心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齐读课题。

有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但是绝大部分同学还是不知道爬山虎究竟是什么,那么就由老师来给你们简单的介绍下,爬山虎又叫巴山虎,常春藤,常青藤。它是一种攀援类的植物,必须依附在墙壁上才能向上生长。那么它既然是一种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样的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本,叶圣陶老爷爷会用有趣的语言告诉我们的。

8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初读体会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思考:本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那些内容?

2, 检查生字,音、形、义的检查。

3, 汇报初读结果:整理板书。(位置、叶子、脚、怎样爬墙、与墙的关系)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开火车读词语,检查纠正字音字形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蛟龙 痕迹 逐渐

9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生字词疏通之后,对于我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定会有所帮助,那么接下来,请同学分组朗读课文,读完这一遍后请同学们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第一自然段又是在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哦,原来这一段是在说爬山虎生长的地方。那么,课文着重介绍的是哪一部分?(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先去看看爬山虎脚的这一部分吧。

10

(五)讲读第二段

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理解句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绿、整齐等)。用手来做一做叶子被风拂过漾起波纹的样子。齐读体会,感情朗读指导。

当堂检测点:朗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内容填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教学准备:课件

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自由阅读3、4、5自然段,用“——”划出课文中中直接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汇报脚的样子:为脚画肖像,同学根据课文描写评价画得是否正确。指导感情朗读。

作者就是从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形状、数量和颜色这四个方面有序的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己再仔细的读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爬山虎脚的样子。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12

汇报怎样爬的:假设自己就是爬山虎。自己的身体就是爬山虎的茎,手就是爬山虎的脚,边读边做动作。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动词。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表演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自由阅读第4自然段,用“~~”划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表示爬山虎爬墙时具体动作的词语 (触、巴、拉、贴)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13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当堂检测点:指名背诵所喜欢的段落。

背诵课文

巩固拓展练习设计:(分层设计)

14

1、必做:用“舒服”、“均匀”造句。 课后3、4题。

《自主语文》

完成《语册》相应的练习。

2、选做: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观察后写出他的特点。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观察同一盆花写小练笔。

教学反思: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今天,有一位朋友也想和我们来比一比住宅呢?是谁呀?(蟋蟀) (1)出示图片

(2)你们认识他吗?(生:会叫、他们会打架,斗蛐蛐) (3)想去看看蟋蟀的住宅吗?

揭题: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我们本文的作者法布尔一同去参观吧!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那几个方便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查读字词,问:蟋蟀因什么而有名。

学生交流:(1)选择住址(2)住宅的特点(3)怎样挖掘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16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

大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

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

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a、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

书:选址)

②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当堂检测点:抽查学生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

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

读课文。

17

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

哪儿看出的?

如果你是一直蟋蟀,每当下雨天,你可以躲在自己舒服地家中,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开心,愉悦,舒适) 让我们带着这样大的心情来读一读吧!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

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18

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方面:选址:慎重选择、不随遇而安、不用现成洞穴 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精心建造:动工时间 怎样挖掘 不断修整

看,蟋蟀的住宅就这样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此时,你觉得这些

都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法布尔) 1、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 的人呢? (长期对动物观察细致的人)

2、你想怎样评价它的住宅?怪不得作者说,这座住宅是——伟大的工程了!

3、让我们代谢和赞赏的语气读一读吧!!!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当堂检测点:《自语》一、二题

《语册》相应练习

巩固拓展练习设计:(分层设计)

19

1、必做:《自语》剩余部分

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去草地上找找蟋蟀的住宅吧!

2、选做: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教学反思:

”为什么说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呢?(紧扣课文这一重点句子,设计问题,直奔中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便被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完范读后,又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去读书:1、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2、蟋蟀是怎样挖掘住宅的?通过读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并把它用“——”划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等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进行对比,通过品文中赞美蟋蟀的语句,通过用自己的话赞美蟋蟀,让学生体会到蟋蟀那吃苦耐劳、不肯随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最后,点明蟋蟀是个很普通的昆虫,但作者对它感兴趣,经过长期细致观察发现了它的很多特点。

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内容,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地图仪

教学过程:

20

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看看自己能看到什么。(海洋面积大,大陆都是分开的,中国的形状等) 一、读题设疑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问题。

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1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22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当堂检测点:《自语》的基础积累 巩固拓展练习设计:(分层设计)

1、必做:完成《自语》剩余部分

2、选做: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写一写。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的预习、自读是关键。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像魏格纳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说说你对魏格纳假想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3、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和单元主题相结合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日积月累的内容和单元主题如何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23

教学过程: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24

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当堂检测点:抽查日积月累的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写法特色或训练点:为写作打下基础

切入教学的中心问题:生活中你观察了吗?发现了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25

没看到的同学,请周围的同学传授一下秘诀。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当堂检测:抽查两个上课没讲到的同学,让他们说一说。 巩固拓展练习设计:(分层设计) 1、必做:《自主语文》

2.选做: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

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将自己的细心观察写出一个小片段

教学反思:

设计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密切地结合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让孩子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同时设计了教学插图和相关的课件及评价时的一些小奖品,这些设计都很符合四年级段的孩子的身心特点,设计合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语文园地二习作

共两课时

习作要求: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习作重点关键: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习作前准备内容:

26

教师准备:提出要求,提前布置,搜集关于观察的文章。 学生准备:观察要写的内容

指导过程: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

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试写习作 学生交流的同时引导学生写作 1、

小动物:外形(头、眼睛、嘴、身体、四肢)

活动习性(吃、睡、活动) 2、

水果:颜色、由外到内、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 „„„„ 要求:把自己观察到的有顺序地写清楚

27

按提示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发现: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7.老师 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教师范文 蚂蚁

下午,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菜地里观察蚂蚁。我抓了一只非常大的蚂蚁,把它关在了

一个玻璃瓶里,然后边养边观察。因为它的个头特别大,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巨无霸”。 我发现,小蚂蚁的嘴巴和我们的嘴不一样,它的牙齿像一个尖尖的弯刀,也许就是这把弯刀才能够更好地把食物切割然后吃下去吧。小蚂蚁的身体分三节,第一节是它的头部,第二节是它的腹部,第三节是它的尾部。长了八条腿,有趣的是它头上长着两根触须,我想为什么它要长二根触须呢?于是我跑回菜地去想弄个明白,这时我发现了一只小蚂蚁发现地里有只死了的青虫,它试着搬了搬可太大了搬不动,这时它急忙掉转头去寻找它的伙伴,它用触须向伴们对话,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一只只的小蚂蚁排着队像条黑色的长龙似的涌向了那条青虫,然后,大家一起奋力地拖着往洞里搬。我兴奋地对着妈妈大叫:“我明白了,原来蚂蚁的触须是用来招唤同伴的,是它们用来交流的。”

通过观察小蚂蚁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别看蚂蚁小,但团结力量大,不论做什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成功。

小蜗牛

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了一只正在墙上慢慢爬行的小蜗牛。它背着一个比自己的身体还要大的壳,缓缓地向前蠕动着。出于好奇,我把小蜗牛小心地放在了手上,只见它迅速地将自己的身体缩进了壳里,好像跟我在捉迷藏。过了好一会儿,见没什么动静,它才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东张西望着,大概是想看看究竟是谁竟敢动它吧。我用手指又轻轻地碰了一下它的触角,可是谁知刚碰着,它就又一下子把身体缩了回去。嘿,这小家伙还真调皮。

我把它放在了墙上,过了不多久,它又慢慢地探出了头来。于是我便开始观察它:它整个身体像个逗号,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触角的尖端还有两个黑黑的小点儿,这大概是它的眼睛吧。它的身子软绵绵的,上面驮着一栋大大的“房子”,“房子”上还有一圈圈的花纹,看上去简直美丽极了。过了一会儿,它又开始表演起来。只见它慢慢地探出身子,开始缓缓地爬行。它爬行时一扭一扭的,身子两边各有一片海绵似的肉片在蠕动着„„

28

我看得眼睛有些发痛,心想:它爬得那么慢,我还不如去玩一玩呢。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我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想再去看一看我那可爱的小蜗牛时,却已经找不到它了,只是在地上看到有一条银色的痕迹。我便顺藤摸瓜,居然找到了它——这时它已经爬出了五米多远了!嗬,这个小家伙!

教学反思:

本单元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并能写观察日记.还没进入这个单元,我就开始思考,到底布置学生观察什么呢?很多东西没有一定的知道积累就不知道从何观察起,我让孩子们观察蚂蚁.上网查找了不少关于蚂蚁的资料,对学生作指导.孩子们的日记让我体验了些许成功感.我觉得日记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作文都好,因为真实.有的同学写了蚂蚁如何团结搬东西,有的同学以拟人的手法写了蚂蚁如何有感情,蚂蚁如何打招呼,洞穴有多大......观察得相当仔细.

语文园地二习作讲评

一课时

评改重点:通过观察,抓没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批改记录:

基本情况:

大多数同学写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写出了它的特点。表达的比较通顺 但个别同学特点不突出,泛泛去写

主要问题(结合具体例子) 1过渡句使用不好。

2自己的语言太少,运用观察到的资料过多。

3描写不具体,语言不风趣。

观察不细致,缺少外形的描写,内容太简单。 作文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比较多。

突出亮点(具体例子)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首次写观察日记,大多数同学写了自己所观察到的,写出了特点,

29

但文章不具体,缺乏细节描写。有的学生没有走题,选材也很好,但文章很短,很快就结了尾,空洞不具体。一方面这是由于学生观察不仔细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自身语言积累太少,写不出而造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加强积累。

第二单元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二、比一比组词(10分)

栽( ) 毫( ) 暂( ) 赖( ) 侍( )

载( ) 豪( ) 崭( ) 辣( ) 待( )

三、在下列句子中填入一组反义词。(6分)

1.妈妈干家务活非常( ),一点儿也不( )。

2.体操运动员的身手非常( ),不像我家的胖老爸,一副( )的样子。

3.前几天下过雨,地上很( ),而蟋蟀喜欢在( )的地方安家。

四、照样子用动物来打比方,再写一个与此动物有关的成语。(6分) 例:妹妹像( 小兔子 )一样乖巧可爱。 ( 兔死狐悲 )

1.队伍像一条( )一样在山间弯弯绕绕。 ( ) 2.我的弟弟年龄虽小,一吼起来却像( )一样震耳欲聋。 ( )

3.小妹妹的话可真多,像枝头的( )一样成天叽叽喳喳的。 ( )

五、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12分)

( )云( )雾 灯( )酒( ) ( )苍苍 ( )不安

( )武( )威 风( )日( ) ( )约约 ( )不迫

( )天( )地 神( )气( ) ( )惚惚 ( )

30

不暇

六、填上合适的词将下面一段话写具体。(8分)

我爱月月红,不仅是因为它浓香扑鼻,更主要的是它年年、月月盛开不败。不管是( ) 的严冬,还是( )的盛夏;不管是( )的早春,还是( )的深秋, 它总是迎风怒放,从不凋零。无论是在( )的山区,还是在( )的城市;不 论是在( )的绝壁,还是在( )的花盆里,它到处都可以扎根、开花。

七、选用学过的名言、对联、古诗句填空。(9分)

1.远处是重重叠叠的山影,脚下是曲曲环环的小路,路旁有高高低低的树木,耳边传来丁丁冬冬的 泉音。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一副对联: ( ),( )。 ( ),( )。

2.好事虽小,却能暖人心窝;坏事不大,却会留下伤痛。因此,我们行人处世要像刘备说的那样: ( ),

( )。 3.科学需要大胆的猜测,诚如牛顿说的:( )。

4.当你遇到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可千万别气馁哦,因为路往往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就像 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写的:

( ),( )。

八、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3分)

小青石得意地想 我就要到都市里了 可能和老朋友水晶 玛瑙碰头吧 我将成为发簪还 是纽扣呢 不管成为哪一样 总比闷在岸滩上强 喂 快些把我铲起来吧 九、读句段,完成练习。(7分)

有些水池的水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 成了橄榄绿。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 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 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 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

31

1.用“ ”画出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2分)

2.第2自然段的第2句话既是( )句,又是( )句。(2分)

3.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是( )关系。(1分)

4.请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十、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在本册课文里,我们目睹了被称为( 了凝结着古代劳动?

32

)的钱塘江大潮,登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