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里的“现实主义”
作者:聂东红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9期
摘 要: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所讲述的内容离学生十分遥远,而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又是略过程,重理论,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从简叙述,大大增加了针对历史事件背景、原因、影响、评价的分析性文字,如何让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且在头脑中形成长时期的记忆呢?不妨把历史教学与今天的时代大背景相结合,以现实为依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情境;开拓思维;提高素质 一、从时政切入,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课时少,间隔时间长,学生一下很难与教师同步进入教学过程,这就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从现实切入,就是很有效的方式。
例如,讲“抗日战争”,可以联系今天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日本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来导入。但也要分清真正的日本人民不同于日本的右翼势力,他们是热爱和平和尊重历史的,如二战的亲历者东史郎就常发表演说斥责右翼。同时联系当今的世界形势,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以当今发生的事情为话题切入历史教学,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活跃气氛,拓展思维
一堂课40分钟,心理学家分析,人的思维集中程度一般只能维持25分钟,若局限于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开小差。我们不妨把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兴趣,拓展了思维,又活跃了气氛,提高了效率。
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时,可以这样讲: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没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联系现实: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以及邓小平“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英明。
历史教学中穿插时政教学,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当今一些事情发生的历史根源,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三、历史与现实相比较,增强社会主义信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灾难史,每一次侵略战争,每一次战争后的割地赔款通常都令年轻的胸膛充满对列强的仇恨和对清政府不争的愤恨。这时候,若恰当地辅以与现实的对比,可更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念。
例如,我讲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就把它与今天我们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相对比。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不仅数量大,归还期限长,回扣盘剥重,还附有政治奴役性。而今天我们向外国贷款是补充资金不足,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不附带政治奴役性,贷款的利息也符合国际惯例。 四、加深印象,意犹未尽
课本中有些知识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辅助于现实中的典型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我给学生读了一篇文摘“谁的大选”,一位民意测验机构的负责人认为,今年的投票率“意味着一群精英在选择我们的领导人”,精英者,富人也,富人选他们利益的代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国民主。
把现实融于历史教学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一堂课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五、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当今的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我们要把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功能提到历史教学的首位。这样,以时政为依托进行历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时政是开放的,用现实中的典型事例辅助历史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新型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
综上所述,以现实为依托,让历史教学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历史教学摆脱低谷。特别是当今的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谓是“风云变幻”,我们更要注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傅敬清,浅议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J].成功:教育版,2013(20).
作者简介:聂东红,女,1971年2月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