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②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③,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⑤送之,不敢稍 逾约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 冠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⑧名人与游,尝趋百 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⑨。先达德隆望尊⑩,门人 弟子填(11)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13),俯身倾耳以请(14);或遇其叱咄(15),色愈恭,礼愈 至(16),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 巨谷中,穷冬(17)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18)而不知。 至舍(19),四支(20)僵劲不能动,媵人(21)持汤(22)沃灌,以衾拥 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23),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24)宝饰之帽,腰(25)白玉之 环,左佩刀,右备容臭(26),烨(27)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 衣(28)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 之奉不若人也(30)。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3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32),父母岁 有裘葛(33)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4)为之师,未有问 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 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35)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 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 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36)在太学已二年,流辈(37)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38),生以乡人子谒余(39)。撰长书以为贽(40),辞 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41)。自谓少时用心于 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 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注释】①选自《宋学士集》。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浙 江浦江(今浙江义乌、兰溪一带)人。明初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东阳, 县名,在今浙江。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这里是赠序,有临别赠言 的性质。
②〔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③〔手自笔录〕亲手抄写。
④〔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
⑤〔走〕赶过去。
⑥〔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⑦〔既加冠〕加了冠,到了成年。加冠,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 戴上成人的帽子。后人常用“冠”或者“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
⑧〔硕(shuò)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⑨〔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叩,问。
⑩〔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高。
(11)〔填〕填塞,充满。
(12)〔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 脸色。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15)〔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16)〔至〕周到。
(17)〔穷冬〕严冬。
(18)〔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19)〔舍〕客舍。
(20)〔支〕通“肢”。
(21)〔媵(yìng)人〕服役的人。
(22)〔汤〕热水。
(23)〔寓逆旅主人〕住在旅店主人那里。逆旅,旅店。这一句还可断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意思是:住在旅店里,店主人每天给两顿饭吃。 食,动词,给饭吃。
(24)〔缨〕帽带。
(25)〔腰〕动词,挂在腰间。
(26)〔容臭〕香袋。
(27)〔烨(yè)〕光彩照耀。
(28)〔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论语·子 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29)〔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心。慕,羡慕。艳,艳羡,欣羡。
(30)〔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 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 的穿的。
(31)〔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明朝设国子监,没有太 学,这里是沿用古称。
(32)〔日有廪(lǐn)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廪稍,官家给的粮食。
(33)〔裘葛〕皮衣葛衣。裘,毛皮。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34)〔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35)〔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诸,“之于”的合音。
(36)〔君则〕马生的字。
(37)〔流辈〕同辈的人。
(38)〔朝京师〕这里指卸任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39)〔以乡人子谒(yè)余〕以同乡晚辈人的身分拜见我。浦江和东阳 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人。谒,拜见。
(40)〔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 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41)〔夷〕平和,和悦。
【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家里穷,没有办法搞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 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算好日子按期归还。遇到天气十分寒冷,砚台上结 的冰硬梆梆的,手指头冻得发僵了,都不偷懒休息。抄写完毕,赶去送还 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大家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我因此有机会广泛地阅读了各种书籍。成年之后,更加想懂得些圣贤的 道理,又担心没有专家、大师好亲近讨教。曾经赶到百把里以外去,捧着 经书向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提出疑问。那位前辈道德高、名望大,学生们 挤满了一屋子,他可从来没有稍微表露一点儿谦虚客气。我站在旁边伺 候着,提出疑难,探问究竟,哈着腰,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候碰上他发 脾气,我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搭腔。等到他高兴 了,就再向他请教。所以我虽说愚鲁,到底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当我到 老师那儿去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里赶路,大寒天气, 北风猛烈,大雪有尺把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觉得。到了下榻处, 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务的人拿了热水来给我焐手烫脚,又用被子严 严盖好,好半天才暖和过来。住在客店里,一天只吃两顿饭,没有肥美滋 味的享受。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挂珠串、装宝 石的帽子,腰带上是白玉的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鲜明漂亮得 好像是神人一样。我却穿着破旧棉袍夹在他们中间,一点羡慕的心思也 没有。因为生活当中另外有
值得我快乐的,就不理会嘴里吃的、身上穿 的比不上人家啊。原来我的勤劳和艰苦就像这样。
现在的太学生,在最高学府学习,政府每天都有定额食粮的供应,家 庭每年还有四季衣服的接济,没有挨冻受饿的顾虑了;坐在高大厅堂里 面阅读古代的经典,没有来往奔波的劳碌了;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 师,没有什么问了不解答、探求了没收获的喽;一切应该备有的书籍,都 集中收藏在那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要向人家借书才看得到呀。 如果学生们的学业还有不精进、品行还有没成就的,要不是天资太差,那 就是用心不像我那么专一罢了,难道会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县青年学生马君则,进太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都夸赞他品学优 秀。我上京城里来,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谒我,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 礼,文章很流利通畅。跟他谈论分析问题,话语谦虚,态度平和。他自己说小 时候在求学问上很用心,很勤劳,这就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在他要回乡 探亲的时候,我特地谈一谈当初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知识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201第394-39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