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地理试题-《农业生产活动》复习试题 最新

2023-06-28 来源:步旅网


第五单元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5.1农业生产活动

学案导学

本节是学习整个单元前半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述。大纲中对本节内容没有具体要求,但学习农业区位选择及地域类型这两个知识点,需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因此教材在本节中安排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投入和产出及分类的知识点。其中重点是农业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及农业的分类。

通过案例分析法、图解法可较好地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若能进一步联系实际参观一下现代农业温室大棚、走访调查农户田地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则能更透彻理解知识,学而不忘。 引言

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它需要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性质是自然再生与经济再生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

教材先对农业生产的概念作了阐述,进而引申出农作物培植和驯化动物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目的是使学生一方面理解人们可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农业,一方面告诉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有多种选择。为下几节的学习打下铺垫。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含义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农业生产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成因①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②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异很大①动植物生长发育有规律性②影响动植物生长的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

运用关键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或不违农时

■学法导航

□对于农业生产的这两大特点应注意: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季节性和周期性是指农业生产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探究点拨

【探究】下列现象或语句分别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①“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②华北平原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寒露两旁见早麦。” ③南方低山丘陵宜发展茶树生产,平原地区则种植水稻。

④“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点拨:①误地一时即错过季节,体现季节性;误人一年,体现周期性。 ②早、迟、当时、寒露两旁均体现季节性。 ③南方土壤为红壤(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分充足,宜于种植水稻,又经过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熟化了的水稻土,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④淮南、淮北气候条件不同,导致两地生产的地域性差异,造成作物的“味道不同”。 答案:①季节性与周期性 ②季节性 ③地域性 ④地域性 二、农业的投入与产出

1.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

2.产出:农产品——供人们食用或作为工业原料。

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图 ■学法导航

对于农业的投入—产出理论较形象简便地记忆和理解就是要灵活理解和记忆图5-1-1,并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这样便能灵活运用。 ■探究点拨

【探究】什么叫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点拨:投入指人类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如自然条件、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

自然条件的投入是指动植物(或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劳动力的投入是必要条件。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一般而言,素质差,数量要求多,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产出低;素质高,数量要求少,可以从事技术密集型工作,产出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如果生产资料投入(良种、农具、化肥、农药等)得当,自然资源利用率高,导致生产成本下降,农产品产量高;投入过多,产量虽高却出现增产但不增收的低效现象;投入过少,由于自然资源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反而加大成本。

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提高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优质优价,市场畅销,前景好,能达到增产增效的最佳效果。发达国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比值也已经达到30%以上。例如玻璃温室生产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瘦肉型的牲畜、杂交水稻、绿色棉花、无土栽培生产等。

农产品的用途有二:一是供人们食用,如粮食、肉、蛋、奶、水果、蔬菜等;二是为加工工业提供原料,如粮食酿酒,棉花制成纺织品等。

答案:投入指人类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如自然条件、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由于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性质、不同生产地区以及不同产品用途,投入的主要因素差异较为明显。

产出指人类生产活动过程的终端产物。如农产品、工业产品等。由于投入因素的差异,产品的质量、功能差异很大。 ■知识拓展 农业的发展历史

世界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下表列出了这三个阶段农业的主要特点。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多已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一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热带雨林地区、北极地区等还分布着原始农业。

世界农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三、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为三类

(1)种植业: 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等。 (2)畜牧业 :如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3)混合农业: 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如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就属于混合农业。 2.按投入多少分为两类 (1)粗放农业 (2)密集农业

3.按产品用途分为两类 (1)自给农业 (2)商品农业

■学法导航

对比理解粗放农业与密集农业的特点,提高农产品产出的方法是两种农业类型的主要区别。 结合课本插图“农业工厂化”可理解劳动密集型农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且发展速度较快,如蔬菜、花卉、养猪、养禽等农业。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等。

商品农业生产方式是进行专业化生产,一般情况下,一个农场只大规模种植一种农作物或饲养一种禽或畜。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农业地域类型分类。读图5-1-2,找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并理解其含义。找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并理解划分归属的原因。

在以上分析中,反复提示在图中找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属情况,那么到底如何灵活运用此图

进行农业的分类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其次,按农业生产对象的分类具有的地域类型,以生产对象分类的地域类型为核心,再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进行分类不致引起混乱;第三,粗放农业和自给农业包括的农业地域类型较少,理解识记粗放农业和自给农业包括的地域类型,剩余的为密集农业和商品农业。 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如何从农业类型的时空变化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变化可以运用时间和空间两大尺度,从农业发展历程和空间分布的转化上去分析:

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向密集农业、商品农业、畜牧业转化,而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也意味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探究点拨

【探究1】下列关于商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投入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较少,靠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产出 B.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销售 C.商品农业分布在发达国家 D.商品农业属于种植业

点拨:此题是对本节重点之一——农业分类知识的综合考查。(1)要明确农业分类的方法,有三种不同的分类依据:根据农业生产的对象不同,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根据生产资料或劳动力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农业产品的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2)要明确每种农业类型的特点。例如,粗放农业的基本特点是: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少,增加农业产出的手段主要是靠扩大土地面积;密集农业则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多,增加产出的手段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果产出的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人享用,则属自给农业,它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如果产出的产品主要以销售为目的,则属商品农业,它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3)商品农业既可以是种植业,如商品谷物农业和种植园农业;也可以是畜牧业,如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答案:B

【探究2】阅读下面一段调查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李守银家住在江淮平原上,全家6口人,上有一对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守银承包

了8块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他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1头耕牛、1台水泵、1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必备。一般情况下,李守银用0.4公顷田种水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及饲料用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1)说出该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要素。

(2)该农业生产有无副产品?如果有,你认为怎样处理比较好?

(3)该农业生产属于哪一类(粗放农业或密集农业、自给农业或商品农业)? 点拨:本题考查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具体问题并作出判断、评价的能力。(1)明确哪些是农业生产的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对照调查材料可知:“李守银承包了8块田”,即投入了自然条件中的土地(包括地形、土壤);“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即投入了劳动力;“购买了1头耕牛、1台水泵、1台电动脱粒机”“种水稻”等,即投入了生产资料中的农机具、种子。(2)这里的副产品可理解为种水稻取得稻谷以外的产品,即稻草。目前农村,稻草多用作生活燃料,其利用率低且不符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原理。因此,好的处理是用作牲畜饲料、稻草还田或用作发展沼气的原料。(3)从调查材料中可以看出:李守银家承包的田块面积较小,家庭投入的劳动力和农机具较多;另外,水稻种植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可见该农业生产为密集农业。李守银家收获稻谷3800千克,仅有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可见该农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供自己及家庭享用,是自给农业。 答案:(1)投入:土地、劳动力、农机具等;产出:稻谷等。

(2)有,如稻草等。主要用作耕牛、猪等牲畜饲料,稻草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3)密集农业、自给农业。 ■知识拓展

高效率的工厂化养殖

在畜禽养殖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厂化生产有了迅速发展。

以养猪业著称的丹麦,舍饲过程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供饲、供水和粪便的清除,均已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一个饲养600头的猪场,只需3.5个劳动力管理。为配合集约化饲养,丹麦经过近百年的品种改良,选育出躯体长、背膘薄、瘦肉率高的良种,成为主养品种之一,驰名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厂化养猪场发展较快,约占全国养猪场的1/10,仅北京市就建成1200多个。为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荷兰生产了一种全自动化的养牛设备,饲喂和挤奶由计算机控制的一排机器手臂完成,有关信息存贮于中心计算机内,舍饲的奶牛受电子监控器监控。挤奶时,机械手臂即将挤奶装置自动移向奶头,由真空挤奶机挤奶,并可自动更换奶头。喂饲以及奶牛健康检查等操作,均自动进行。在工厂化养鸡场内,可饲养几十万只鸡,一个劳力可管理4万~5万只,供料、供水、供温与烘便处理等过程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在鱼贝养殖方面,在日本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利用温室养殖鳗鱼。饲养6个月即开始上市(体重180~200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把温室工业化养鱼与蔬菜无土栽培结合起来,每平方米可生产红鳗鱼、罗非鱼50千克,一年可种10茬生菜,从而有效利用了水体空间,并可减少用肥。西班牙建成了直径60米的世界上最大的浮动平台养鱼工厂,设有4个2000立方米的鱼池,可年产15万千克。随着工厂化养鱼设备的完善,一些国家开始成套出口。如德国在我国承建3个鳗鱼厂,日本在我国承建1个鲍鱼厂,这说明封闭式高密度养鱼已经成为工业化养殖的一个主要趋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