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星月
来源:《大观》2020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源于社会基层,其生活气息、风格特色和表现方式在历史文化的演化中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文章将音乐与地理相结合,探究音乐、地理、人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音乐地域区划问题展开研究,结合时间及空间研究传统民族音乐,探析地理、人文特征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影响,并探讨该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地理;“音乐区”;音乐教学
音乐与地理有着极强的联系,适宜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以及社会进步的充分前提,也是各个民族的地区文化及习俗形成的重要根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但现代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给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阻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遇到了难题。音乐与地理这一理念综合运用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展音乐研究多维视角,是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新方向,将该理念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一、音乐与地理的联系
我国地大物博,在数千年的时间长河里,多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百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域,平原广布、湖泊众多,湿润的气候和秀丽的水乡逐渐形成了曲风明朗活泼又柔婉的江南小调。东北地区多草原山林、气候寒冷,多有水旱之灾,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人民质朴豪爽的性格,音乐风格雄健沉重、慷慨激昂。西北地处半干旱的高原,群山连绵不断,其民族音乐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演唱润腔的方法和调式音阶的运用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人们常甩高腔,吼山歌,声音高亢而嘹亮。云贵高原地质地貌变化大,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有着浓厚的民族底蕴。高原地区的民歌高亢且节奏明快,高昂之中又融有柔美,各式各样的民歌汇聚在这里,内容十分丰富。更为明显的是,许多传统戏曲是按地理位置分类,比如京剧、豫剧、川剧等,就连同样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不尽相同,如各地区的鼓吹乐。
因此,音乐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可见一斑。我们结合地理因素研究音乐,从综合感官、跨学科的角度,感受地理、人文等特征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既能更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给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 二、如何划分“音乐区”
根据各地域音乐风格特点所划分的区域,在本文中笔者暂且称之为“音乐区”。所谓“音乐区”,即在音乐方面具有某些主要共同特征的民族音乐流传区域。音乐的风格特点在同一区域内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每一个区域内的风格特点都是在民族音乐长期的推陈出新、更替变化中产生的,其中融合了诸多因素。因此,在具体划分“音乐区”时应该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才能使它更具有科学性。对民族音乐的分布格局,尽可以以各种依据,从不同角度考察、分析并进行各自的区划。笔者认为研究民族音乐的区域性特征,势必密切关注该地域的语言形态和地理环境。
(一)根据语言形态划分
在诸多直接影响音乐特征的因素中,语言因素占据了重要地位。语言背景一向是音乐学家在划分音乐区域时的重要参考。各民族历史渊源是语言与文化个性形成的重要基础,语言因素是与音乐联系最为紧密的、表现最为明显的条件。语言的区划是以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为依据的。民族音乐与方言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一种方言的使用和流通具有相对稳定的地域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它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民族音乐也是在特定流传范围内用来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与方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思想情感、文化习俗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让同一地区的人们紧密相连。由此可知,方言的区划显然与民族音乐的区划有着重要的关联。以藏族的三大方言区为例,卫藏方言区的民歌有“次加”“扎念谐”等,民间歌舞有“堆谐”“囊玛”等,演唱发声方式和独特的装饰唱法为“真固”,民间乐器有扎念琴、胡琴等,戏曲有“阿吉拉姆”。康方言区的民歌有“谐莫”“昌鲁”等,民间歌舞有“康谐”,演唱发声方式和独特的装饰唱法为“昂叠”,民间乐器有比旺,戏曲包括昌都藏戏、木雅藏戏等。安多方言区的民歌有“拉伊”“则柔”等,演唱发声方式和独特的装饰唱法为“昂合”,民间乐器有鹰骨笛,戏曲有“南木特”。
(二)根据地理环境划分
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物质生活的千差万别,影响传统文化风貌的千姿百态,不同种族、不同地区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形成。民族音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我国地理的总体特征是北方的地理构成因素比较单一,南方的地理构成因素比较复杂。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民族音乐分布自然形成北方区界较分明、南方区界互有交叉的局面。“根据每一区域内音乐风格的相对一致性,将我国分为关东、中原、内蒙、秦晋、荆楚、吴越、巴蜀、青藏、滇黔、闽台、岭南、客家、新疆13个音乐文化区。”除了少数以现行行政区为参照之外,其余大多数形成了跨越行政区的划分。如青藏音乐文化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西南大部等地,以在游牧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传统音樂为主体。而青海省的东北部,则因其与黄土高原的秦、晋、甘、宁诸省区的农耕文化有着长期的联系,故将其划归秦晋音乐文化区。 三、音乐与地理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有关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尝试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开始受到极大重视,并得到了大力发展的好机会。在不断的理论研究过程中,跨学科的研究方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有极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在最新的教育改革中重点强调了将跨文化这一概念应用于教学当中,音乐学与地理学的关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出现了音乐地理学这一概念。 (一)当下音乐教学所处困境
在我国当代音乐教学中,文化错位是一个明显现象。在新时代文化产物的熏陶下,学生大多喜欢风格独特的流行音乐,将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置于重要位置,反而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一知半解,而民族音乐恰是在中国传统音乐里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音乐体裁,历史文化背景深厚。当下学校音乐课堂所处的困境是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冲击,部分学生对传统音乐表示无感。其一,学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完全展现音乐艺术的闪光点,对民族音乐涉及过少。其二,教师对所授民歌的背景、文化内涵等知识讲得太少。其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师过于知识化、理性化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导致学生逐渐对音乐课堂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好。回顾目前市场上的音乐教科书,中国民族音乐只占其中一小部分,零散、碎片化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民族音乐逐渐边缘化。 (二)教学资源开发
鉴于目前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开发中国民歌教学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帮助。我们可以按地理区域划分对民歌进行分类,以当下各个版本的学校音乐教材所涉及的民歌为基础进行适当拓展,选取各地区的特色民歌,并挖掘其承载的地域文化,搜集民俗或相关传说、故事,在音乐的基础上加以图画和文字故事解说。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对中国民歌的推广和鉴赏,为音乐课堂注入新内容、新形式、新理念,力图给学生提供视听结合的全新多方位学习体验,使其真切感受到地理文化与音乐的联系,对音乐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 通过音乐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传统民族音乐,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提供多种感知途径,能够带给学生一种文化大格局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认知,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全国各地区的民俗、风情、人文,更能唤醒和帮助学生对区域环境的感知。将传统音乐与地理相结合,是一次新的尝试,这种形式不仅为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多元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祖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民歌等有更多的了解且更加热爱。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一直致力于传承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其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世代传承。笔者希望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最大力度地使各地域流传的民族音乐得以传承,丰富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伶.音乐地理学的学科视角与教育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0). [2]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3]田联韬.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 [4]孟妍妍.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探究[J].大舞台,2010(8).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