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中心超高层塔楼的基础设计
2021-06-09
来源:步旅网
I工程建设与设计 l Co ̄tructlon&DesiSnForProject 厦门国际中心超高层塔楼的基础设计 Foundation Design on SuperHigh-rise Building of Xiamen International Center 王玮 ,顾绍义 ,刘金明 (1.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上海200070;2.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41; 3.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200333) WANGWeP,GU Shao一 ,LIU Jin-ming3 f1.EastChinaArchitecturalDesign&ResearchInstituteCo.Ltd.UDArchitecturalDesignInstiutte,Shanghm200070,China; 2.ShanghaiInstituteofArchitecturalDesin&ResearchCo.gLtd.,Shanghm200041,China; 3.FirstDesign&ResearchInstitute,MIChinaShanghaiBranch,Shanghai200333,China) 【摘 要】为了在已有地下工程的基础上新建超过300m的超高层建筑,结合原有基础资料以及新建塔楼范围内的地质情况,确定 采用天然基础和大直径嵌岩桩的混合基础形式。底板设计从计算分析和构造措施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原有底板和新建底板的结 合共同受力,并对抗拉角柱柱脚做了进一步细化分析。 【Abstract]norIdertobuildmorethan300mhigh.risebuildingbasedonexistingundergroundworks,combinedwihtthegeologicalcondition of the original data and the new tower range,mixed foundation using natural foundation and large diameterpiles wasde ̄rmined.The foundationwasdesinedfgromtwoaspensofcalculationanalysis and structuralmeasures.Wedescribedhowtocombinedwiththeoldandnew foundationslabindetailsandmadefurtheranalysisoftensilecolumncolumnbase. 【关键词】厦门国际中心;大体积混凝土;新旧叠合底板;钢管混凝土柱脚;基础设计 【Keywords】Xiamen international centre;lrage mass concrete;I design slab;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fondation 【中图分类号]TU471;TU473.1 【文献标志码In 【文章编号】1007.9467(2014)09.0074.05 [DOI]10.13616/j.cnld.gcjsysj.2014.08.0015 1工程概况 厦门国际中心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场地原址为厦门邮电 通信枢纽大厦,其地下室和裙楼已建造完成(见图1 o新建塔 楼地上6l层,地下4层,主屋面高度336.88m,塔楼平面尺寸 为36.55m ̄49.9m,核心筒平面尺寸为16.5mx30.2m,总建筑 面积为10.3×10hn2。由于新建塔楼高度超过原有建筑较多,核 心筒和柱网也与原设计完全不同,对新建塔楼的基础改建是 设计面临的巨大挑战。 图1新建塔楼效果图和场地现状 【作者简介】王玮(1971一),男,浙江永康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结构 设计与研究,(电子信箱)wangwei8@l 26.com。 74 2原基础现状和地基情况 在基础改造前,地勘单位对新建塔楼范围内的底板下地 基础工程设计I Engnieering Design ofthe Ground 1 基重新进行了详细勘探[1】,并结合原有地质资料[21,获得的基础 概况如下:(1)场地中风化岩面埋深不均匀,但其承载力和变 超出原塔楼区域大部分位于强风化岩面。新建塔楼与原塔楼 相对定位见图4,虚线区域为原有塔楼底板范围,粗实线区域 为新建塔楼底板范围。 形模量较大,是超高层建筑的理想持力层。(2)原塔楼为筒中 简结构,主要为天然筏板基础,其基础底板基本支承在中风化 花岗岩层上,中风化岩层在原塔楼东南部形成一个凹槽,凹槽 最深处在A孔附近(见图2),其基底下强风化花岗岩层最大 厚度约10.2m,原设计在阴影区域采用1.2m直径的人工挖孔 桩将上部荷载传至下部中风化岩面。塔楼以外区域的地下室 底板主要位于中风化或强风化的岩面上,原地下室底板下强 风化岩层分布范围见图3。 『: , ,,,,, —. 一_ r— 一 1 ,,r, ,,,, { 》 / 一 r 一 图4拟建塔楼与原塔楼相对定位 \ I——n1 I 3.1混合地基设计 新建塔楼采用天然基础加局部桩基础的形式,对未达到 中风化花岗岩区域,采用直径1.8—3.1m的嵌岩桩基础将上部 荷载传至中风化花岗岩,嵌岩深度满足嵌岩桩的规定。中风化 \ —~/ /。 I I ~ :: , ‘- ’ ● I I 、 、@ , 、 ◆ 花岗岩承载力特征值为按8 O00kPa,嵌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 为13 750kPa。由于天 电基和桩基均支撑在中风化 量 岩面, 经验算桩基础桩身压缩量仅为4mm,基础的沉降差异变形很 小。桩基布置见图5。 \ I 8 H 一 — ~ t--——— I l 图2原塔楼范围中风化岩面较深处(斜线区域) 一\f—1一 1l }\J I r l 1{ } -f — l I l l lI ●■■J _ j ] 一‘ 。’1I囤 i -r I。L『~[ 目_1 I 一曲 奄 凼 幽 图3原地下室底板下强风化岩层分布范围 图5桩基布置图 混合地基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天然地基和桩基承载力 3新建塔楼基础设计 新建塔楼位于原地下室范围之内,由于新建塔楼平面形 的合力与上部荷载重心的偏心距需满足规范要求,防止上部 建筑整体倾斜;2)桩基尽量布置在柱和墙下,既有利于减小地 基重心与上部荷载重心的偏心距,也有利于荷载的直接传递, 75 状和位置的改变,部分与原塔楼重叠,部分位于原地库范围, l工程建设与设计 l ‘nIc &脑 ForProject 减小底板钢筋量。 板连接,同时在结合面配置一定数量的连接钢筋,以加强新旧 底板的结合(见图7)。新建塔楼的柱墙钢筋则锚入新做的底板 由于超高层单柱油匪 民大,分忻了_ 主下天然地基的应力 分布嗍。通过在基础顶部施加竖向力模拟柱的轴力,分析得到 基础底部反力如图6所示。由图可知,柱下局部区域的地 基反力集中,并随着与柱边的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小;最大 内,柱脚锚栓通过后植锚栓的形式与老底板进行可靠锚固。 2)原底板表面凿毛,表面形成纵横向凹槽,凹凸深度 80mm,宽200mm,间距400ram。 处地基反力约3 500kPa,小于中风化花岗岩承载力特征 值8o0OlcPa。 FN=I10000kN r 。. 3)根据基底剪力计算新、旧底板结合面的滑移系数,通过 叠合面构造处理,使其摩擦系数大于该滑移系数。 4)参考一级剪力墙水平施工缝的抗滑移公式进一步验算 :^ _・- 。 J ,底板叠合面。 3.3底板温度应力及收缩控制 _{: ’lIIIl IlIl II l 。 l 新建塔楼底板为大体积混凝土,因其受混凝土中胶凝材料 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影响较大,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IlIll’ Ill‘ Il ● 底板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设计 材料选用和配合比、施工 工艺以及混凝土底板的里表温差控制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Is], 以减少有害裂缝的产生。 尸 -3 500kPa 首先,底板选用低热硅酸盐水泥,其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除满足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等要求外,还需符合大体积 混凝土施工工艺特性的要求。其次,控制底板混凝土的里表温 新主楼结构拄 原主 楼 结构柱 , 凿去 一 图6柱下天然地基基底反力分布图 3.2底板设计 考虑到基础对超高层建筑 的重要性, 及成本控制、防水 要求和切割改建时对原有地下 新主楼核心筒 , 一^ _室外墙的支护等,确定将新建 塔楼的基础底板位于原底板 上,该范围内的原塔楼地下室 q 新建夹屡 / 主楼新建粱橱 / 部分拆除。 塔楼新建底板自身满足 抗弯[4]要求,与原有基础叠合 后满足抗冲切、抗剪切的要求。 同时在塔楼柱四角布置混凝土 墙体,既有利于上部结构的传 4 矗 4 口 t - d d : ● ‘ ‘ ● ● ● d I 二- ‘. d. ‘.1l d ^ - ● ‘ "/"//////// , ///, \晤蟹蜷 a原塔楼竖向构件与新旧底板的连接 力和嵌固,也有利于改善基底 的零应力区。 为保证底板安全,新老底 霉 A孽 旧底板结构面凿毛 需预先清除面层 板结合面设计需同时满足构造 和计算要求。 1)保留原主楼地下室范 围内的柱墙底部纵筋并与新底 76 b新旧底板接触面做法 图7新旧底板的结合 基础工程设计l EnternigDesibm of‘kGroundl 差不大于25"C,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C,降温速 率则不大于TC/d。同时底板中间部位沿厚度方向间隔1.75m 52th40 50厚加劲肋 设置抗裂钢筋网,并适 舀尽拆 寸间,以控制底板有害裂缝。 4柱脚设计 塔楼在百年一遇风荷载和中震作用下柱脚将产生拉力, 柱脚控制工况下拉力见表1。 表1柱脚拉力控制工况 b矩形钢管混凝土角枉枉脚大样 图8柱脚示意图 为研究受拉工况下的柱脚内力分布情况,并考察新 注:拉力为正。 旧底板结合面受力,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BAQUS 对角柱柱脚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奁 角柱及周边相关区 域进行分析,新老底板间内力位移采用完全耦合,老底板与岩 面之间采用接触单元模拟,柱底荷载采用l 00a重现期 柱脚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1)塔楼新建底板自身满足抗 弯要求,新底板与原有基础叠合后满足抗冲切和抗剪切的要 求;(2)柱脚轴心压力Ⅳ由埋入的钢柱柱脚底板直接传给混凝 土底板,轴心拉力Ⅳ和全部弯矩 由埋入钢柱翼缘上的抗剪 1.0D+I.4W 内力组合,施加拉力和弯矩。节点郁艮元模型见图 9。 栓钉传给底板混凝土,水平剪力 则由埋入的钢柱翼缘与底 板混凝土承压力来传递;(3)在确定埋入的钢柱周边配置的垂 直纵筋面积时,考虑纵筋承担全部柱脚弯矩:(4)在确定新老底 板接触面的锚栓数量时,考虑锚栓承担扣除新底板自重后的 柱脚净拉力。柱脚锚栓通过后植锚栓的形式与老底板进行可 靠锚固。 柱脚采用老底板“外露式”和新底板“埋入式”相结合的作 法(见图8)。 55加劲环板 底扳纵筋 ¨ 图9角柱柱脚节点有限元模型 新底板面 \ / 100a重现期风荷载内力组合下,柱脚节点的主应力云图 见图10。图中显示柱脚拉力以接近45。的扩散角向新1日底板 底板中部水平{ JI 扩散,在考虑底板自重后,新旧底板接触面处并无拉应力区出 现,表明了通过接触面的配筋和构造措施,新旧底板的结合以 及共同受力是安全且有合适的冗余度。底板最大拉应力在 新底板面下箍筋l6@! L J 顶面加密6咖16@50 - 箍筋咖14@150_ ’ ● ‘ -● 1.6MPa左右,并未超过C4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同时 ‘‘・,.● ‘ ● .1‘ “ 根据受力分析,在新底板柱脚范围内的拉应力扩散区适当配 置垂直纵筋,用以承担柱脚通过栓钉传给混凝土的拉应力。 ● ‘ ● ●. . . 1 ・ -__一一. 。 .。一.・”:.. : : r。‘。. 一 _ ‘ , ・ ● ・., . ● ‘ .- ‘ : ・j。・ ● ・.・.’ . ’ 5结语 ’● ‘.“:-1.:・-. .’ . ・. ‘ .| ‘ J●● 厦门国际中心建造于已有的地下工程上,其基础设计既 有超高层建筑的自身共性,也有其独特之处。从收集调查原 77 a新老底板相结合的作法 I工程建设与设计 Ilr “"&DesignForProjec ̄ 致谢:在厦门国际中心结构设计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建 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嗣淳、周春、张坚和华东建筑设计研 究总院汪大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亚勇等各位总师的指 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厦门国际中心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R].厦门:中节能建设工程 设计院有限公司,2012. 【2】厦I-]邮电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ⅡU.厦门:机械工业部第二勘 察研究院厦门分院,1997. 图10柱脚节点主应力云图 【3】龚剑,赵锡宏.对101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桩筏基础性状的预测 [J].岩土力学,2007,28(8):1695—1699. 基础资料人手,结合新建塔楼范围内的岩层分布情况,确定采 用天然基础和大直径嵌岩桩的混合基础形式。由于天然地基 【4】巢斯,赵锡宏,张保良,等.控制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筏板弯矩的方 法[J].建筑结构,2010,40(3):40—44. 和桩基均支撑在中风化花岗岩面,在考虑桩身压缩量后,其基 础的沉降差异变形很小。考虑到本工程底板受力的复杂性和 经济性,塔楼新建底板自身满足抗弯要求,新底板与原有基础 叠合后满足抗冲切和抗剪切的要求。同时,从计算分析和构造 【5]GB 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s】. 措施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老底板间的结合共同受力,并对 抗拉角柱柱脚做了进一步细化分析。 乔 薪 钥 铂 【收稿日期]2014.05.29 不 采 尔 臻 乖 幂 乖出尔 乖出 舔 帘 ! 乖出 出尔砖帘 !坏 乖出 乖 尔 希 尔 尔 乖 乖出 (上接第73页) 工复杂性,工程造价等方面考虑,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并征求甲 方意见,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基础形式。 1)由于新回填地基土固结及沉降稳定时间较长,因此,尽 量减小基础底地基处理层的厚度,以减小沉降量。 2)采用条形基础可以提高结构刚度,避免地基沉降或沉 降差异对结构造成安全隐患。 3)地基土层的压缩参数应尽量保持一致,避免土层变化 图5办公楼基础开挖图 所引起的基础不均匀沉降。参 【参考文献】 【1】GB 50007--201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3】顾晓鲁,等.地基与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3. 【4]JCCADs.5钢筋混凝土地基梁用户手jll}[K]北京:中国建科院PKPM CAD工程部,2010. 图6局部沉井降水点 6结论 基础方案选择是工程项目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最容易 .出安全隐患的环节,所以必须给与重视。本文从结构安全,施 78 【收稿日期12014 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