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文献

2020-02-25 来源:步旅网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文献

1. 王静波 《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第22卷 第5期

2. 殷安阳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几个认识问题》——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3期 3. 高明月《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社科纵横 2007年3月 4. 张有奎 《拒斥“抽象物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第23卷 第2期 5. 林辉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稳定思想探微—简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中的社会稳定思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11月 第7卷第6期

6. 古维娟 《 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反思》——九江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6年第10期

7. 钮菊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探析》

8. 祝小丁《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的理论影响》——南方论刊 2006年第11期

9. 高中华、徐岩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5期

10. 雷文彪《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张力-从 90 年代以来对“美的规律”的争论说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1

11. 苏丽亚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1卷第1期 2007年2月 12. 张秀琴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考古学和谱系学——福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13. 粟迎春 《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发展》——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第15卷第4

期 14. 魏海东《论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进程及启示》——社会科学评论 第22卷第3期

15. 时家贤《制度创新-政府规制理论探析》——浙江大学法学院

16. 谢嘉梁、周光迅、张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前沿问题及评价展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 17. 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总第176期) 18. 黄春林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转型的基本原则》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19. 金鑫、陶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贡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年1月 20. 王晶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要义》——南京政治

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第22卷(总第129期)

21. 季建林《党的建设探索:执政成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2007年第1期

一、马克思主义的部分理论文献摘要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其理论贡献之一是把“现实的个人”作为

前提和出发点,从而确立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奠定了人的历史制约性的科学依据,从而克服了以往一切社会历史理论和社会科学的根本缺陷。马克思唯物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到方法论的转变,使社会科学真正变成科学,并为所有社会科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王静波 《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

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并完整阐述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以及分工与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准确地理解分工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有助于我们认识、思考、处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分工理论的科学论述,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提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将分工和所有制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内在原因,为科学的社会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高中华、徐岩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

3、在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已成为显学。本文主要以 90 年代以来对“美的规律”的争论为切入点,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美学命题的广延性、内容的丰富性、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现实实践力等方面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内在张力。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框架同时产生的”。[1]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美学理论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但没有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没有形成自己美学理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不能像杨曾宪先生那样一方面认为“无论对中国哪一派美学来说,《巴黎手稿》中包含的美学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审美发生学具有纲领性意义,而且对审美价值研究极具启发意义。”[2]另一方面又因为马克思没有完成自己的美学理论而否认马克思美学的存在,甚至认为(巴黎手稿)不是马克思的美学著作。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巨大的张力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雷文彪《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张力-从 90 年代以来对“美的规律”的争论说起》

4、大众文学文化批判实质上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内在否定意识,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反思 20世纪初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分析20世纪人类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确切地说,在文化批判中,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视野侧重点不同,逐步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文化境遇上。更多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针对现代人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从文化层面切入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对现存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化批判。其中大众文化批判影响较为深远。——古维娟《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反思》

5、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霸权、批判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为主要视野,以葛兰西、沃勒斯坦、科克斯等人为主要代表,内容十分广泛,其主要观点有:(1)霸权。认为霸权是权力、观念与制度的三维一体,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力量,更是一种文化领导权。(2)世界体系。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达的“中心”与不发达的“边缘”之间存在剥削交换关系。(3)世界秩序。认为国际关系中的社会、国家与秩序具有辩证关系,生产组织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新的社会力量反过来又塑造了国家结构,而这种国家结构若在许多国家内发生同样的变化和“溢出效应”,则会改变世界秩序。——钮菊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

论探析》

6、马克思主义一贯致力于反抗私有制、经济剥削、劳动异化。女性主义从追求男女性别平等入手,逐渐过渡到反思人类男权文明,当女性主义注意到私有制和男权社会的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就对女性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方式,都对女性主义的理论以极大的推动。因此,女性主义研究应当重视和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祝小丁《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的理论影响》

7、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蕴含着科学的社会稳定思想和理念。其中包括革命可采取暴力和和平两种手段; 无产阶级专政是个稳定的过程; 到共产主义时期, 社会不稳定因素将得到更有效的排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稳定思想探微—简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中的社会稳定思想》

8、马克思曾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即是说,人的环境并不是先在固有的、外于人的东西,而是人改造的结果,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 人和自然的统一”就是明证。可见,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哲人们的有关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性问题便迎刃而解:对象化是人生成的方式,自然的生成不过是人生成的确证;既然自然是人的他在,那么人与自然就不是外在的对立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一句话,人与自然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上达到统一的。——柳祥美《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及其当代意义》

9、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我们现在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以人为本,都要重视并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此,一方面社会要通过自身的不断改进完善使得其运行的规则和制度安排更加符合人性,促进人的个性的丰富和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个人则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以求得二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建设充满人文价值维度和人性关怀的社会秩序和塑造富有责任感及创新气质的现代人……根据马克思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及其观点,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及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因为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上,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是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所以我们在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时,要注意处理好社会上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与协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人们的劳动和就业的基本权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际协调与沟通,从经济利益、政治权利、文化教育等方面,对人的生存、人的自由、人的尊严等人类基本的价值加以尊重和维护,在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彼此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当然,这既需要个人在遵守社会基本规范下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也需要社会为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氛围,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马克思以彻底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我们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及其要求,这些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宋德勇《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对于这一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中国化的进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魏海东《论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国化进程及启示》

2、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随着体制转轨的深入,政府规制职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政府规制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入 21世纪,有关政府规制理论的研究更是日益趋热。然而,就国内外现有的关于政府规制的研究成果来看, 对西方国家政府规制理论研究的比较多,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规制理论却很少有人问津, 甚至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本没有政府规制理论。这对于中国转轨时期政府规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是极其不利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出发, 对马克思主义政府规制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推动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时家贤《制度创新-政府规制理论探析》 3、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路径和必然选择,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和新局面的理论诉求和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杂历史过程。多视角、多学科、全方位地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和科学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是近几年学术界、理论界密切关注与着力探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涌现出了许多立意高远、构思缜密、论证充分、说理深刻的理论作品,为我们深入开展后续探究提供了宝贵启示和重要资源。文章就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从若干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与细致梳理,并作简要评论与合理展望,以理清思路、明晰现状、积累资料、深化认识、推进研究。从中不难看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一具有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方面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余地、空间和必要。——谢嘉梁、周光迅、张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前沿问题及评价展望》

4、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回归文本、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面向时代和实践。在三种路径中,回到文本是前提,借鉴西方是参照,面向实践是根本。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超越路径依赖,实现不同研究路径的互补,使三种路径之间既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而并行发展,又相互借鉴和补充。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主渠道,为此,特别需要确立研究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超越意识。——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转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本性使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如下原则:坚持认同基础上的研究原则、整体性研究方法论原则、实践第一原则、凸显马克思主义建设性理论的原则。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思想解放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思想的解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转型,第一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展开的反思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主义的研究转型,这一次的主要成果就是确立了多元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第二次则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反思市场经济的研究转型,这一次的主要成果则是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但是此理论研究转型是一次未完成的转型,突出表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出现了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的倾向。笔者

就目前该如何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转型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作粗浅的探讨。——黄春林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转型的基本原则》

6、社会的整体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有机整体,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整体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自觉摆脱“经济决定论”和传统发展观的束缚。——王晶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要义》

7、执政成本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均有重要的影响。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事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本文据此认为,执政成本理论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应成为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执政成本,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均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事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由于这些重要性,执政成本理论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的组成部分。——季建林《党的建设探索:执政成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

8、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处于资产阶级立场的人的反对而不可能得到承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得到真正贯彻。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理解,一、尊重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因为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二、尊重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和价值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中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虽不创造价值,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是价值分配的依据。这说明,“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意味着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涵盖“按劳分配”——杜奋根《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探讨》

(会计学赵薛刚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