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府办发〔2011〕160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
“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1
一、规划背景 ........................................................................................................................................ 1 二、规划编制依据 ................................................................................................................................ 1
(一)相关文件资料 .................................................................................................................... 1 (二)数据主要来源 .................................................................................................................... 2 三、规划范围和期限 ............................................................................................................................ 3 四、规划编制原则及指导思想 ............................................................................................................ 3
(一)指导思想 ............................................................................................................................ 3 (二)规划编制原则 .................................................................................................................... 4 五、规划编制技术路径 ........................................................................................................................ 4 第二章 自然社会概况及“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概述 .................................................................... 6
一、 扬州市自然和社会状况 .............................................................................................................. 6
(一)自然环境状况 .................................................................................................................... 6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预测 ................................................................................................ 8 二、环境质量现状 ................................................................................................................................ 9
(一)污染物排放现状 ................................................................................................................ 9 (二)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 10 三、“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 .............................................................................................. 16
(一)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16 (二)总量减排扎实推进 .......................................................................................................... 18 (三)生态市建设加速推进 ...................................................................................................... 19 (四)重点环保工程项目有序推进 .......................................................................................... 20 (五)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 21 (六)“十一五”规划指标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 21 四、“十二五”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 23
(一)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23 (二)总量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 24 (三)环境保护投资不足 .......................................................................................................... 24 (四)农村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 24 (五)保障环境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 ...................................................................................... 25
第三章 “十二五”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及规划年限 ................................................................................ 25
一、规划目标 ...................................................................................................................................... 25
(一)总目标 .............................................................................................................................. 25 (二)环境质量目标 .................................................................................................................. 25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 26 (四)主要创建工作目标 .......................................................................................................... 26 二、规划指标 ...................................................................................................................................... 26 第四章“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主要任务 .............................................................................. 29
一、总量控制与减排 .......................................................................................................................... 29
(一)水污染物减排 .................................................................................................................. 29 (二)大气污染物减排 .............................................................................................................. 30 二、环境污染防治 .............................................................................................................................. 31
(一)水环境保护 ...................................................................................................................... 31 (二)大气环境保护 .................................................................................................................. 36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 39
(四)声环境保护 ...................................................................................................................... 41 (五)土壤与重金属污染防治 .................................................................................................. 42 (六)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 44 三、生态建设 ...................................................................................................................................... 44
(一)严格执行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 ...................................................................................... 44 (二)创建国家生态乡镇 .......................................................................................................... 45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 46 (四)建设森林城市 .................................................................................................................. 48 (五)大力开展绿色创建 .......................................................................................................... 48 (六)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 .................................................................................................. 49 四、环保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 49
(一)环保产业发展 .................................................................................................................. 49 (二)环境科技创新 .................................................................................................................. 54 五、环保能力建设 .............................................................................................................................. 56
(一)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 56 (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 57 (三)环境宣传宣教能力建设 .................................................................................................. 57 (四)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 ...................................................................................................... 58 (五)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 58 (六)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 .................................................................................................. 58 (七)固废监管能力建设 .......................................................................................................... 59 (八)环境统计能力建设 .......................................................................................................... 59
第五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 60
一、重点工程项目 .............................................................................................................................. 60
(一)减排工程 .......................................................................................................................... 60 (二)清水工程 .......................................................................................................................... 60 (三)蓝天工程 .......................................................................................................................... 60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61 (五)农村环保惠民工程 .......................................................................................................... 61 (六)生态建设工程 .................................................................................................................. 61 (七)环境监管能力工程 .......................................................................................................... 61 二、重点工程总投资的资金来源 ...................................................................................................... 62
(一)政府投资 .......................................................................................................................... 62 (二)银行贷款 .......................................................................................................................... 62 (三)企业投资 .......................................................................................................................... 63 (四)国外融资 .......................................................................................................................... 63 (五)社会融资 .......................................................................................................................... 63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 ................................................................................................................ 64
一、完善环境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 64 二、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城市生态转型 .................................................................................. 64 三、加强污染防治,确保节能减排常态化 ...................................................................................... 65 四、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环境质量 .................................................................................. 67 五、强化监督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 .............................................................................. 67 六、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确保环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 68 七、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提高环保规划的执行力 ...................................................................... 69 八、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 69
第一章 总 论
一、规划背景
根据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组织开展扬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以及国家环境保护部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编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扬州市环境保护局组织编制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本规划依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编制纲要的基本要求,在综合分析评估扬州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成效,以及扬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期间扬州市环境保护的控制目标要求及措施。
本规划是“扬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是未来五年统筹全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依据之一。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一)相关文件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10.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010.6)
1
3、省发改委:“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基本思路”(苏发改规划发[2010]740号)(2010.5.25)
4、“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2010.6)
5、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环办函[2010]909号)(2010.8.25)
6、中共扬州市委办公室,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编制“十二五”专题规划的通知(扬机1352)(2010.10.21)
7、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0~2015年)(2011.5.18)
8、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0-2020),(扬州市人大常委会,2003.11.26)
9、扬州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06-2010) 10、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1.5) 11、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扬府发[2011]44号,2011.2.10)
1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
13、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扬府办发[2006]125号)(2006.10.23)
14、扬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5) (二)数据主要来源
1、扬州市统计年鉴(2005-2010)
2
2、扬州市环境统计年报(2005-2010) 3、扬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5-2010)
4、扬州市污染源普查资料及动态更新(2007,2009,2010) 5、扬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6、扬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7、扬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扬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扬州市区、江都市、仪征市、高邮市和宝应县。规划区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
2、规划基准年:2010年;
规划期限:2011-2015年。 四、规划编制原则及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三个扬州”建设的目标要求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按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协调发展、同步提升,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抓手,把生态建设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保障百姓生命健康的民心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
3
制,建立长效机制,倡导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规划编制原则
——协调发展,互处共进。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坚持全面谋划,长远考虑,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实施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同时,抓住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安全第一,环保为民。坚持把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环境执法,突出从源头预防环境风险。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紧贴实际,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实际的环保模式。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科学环境监管体系。
五、规划编制技术路径
4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是在对“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城乡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调查回顾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地建立扬州市“十二五”环境目标体系,通过落实对策措施和工程项目,最终确定规划要求。规划编制技术路径图表如下: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方案和基本思路及框架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环境保护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分析 城市建设状况调查 生态建设状况调查 工业污染状况调查 社会生活污染状况调查 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主要问题及污染因子识别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环境现状与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预测 “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确立 “十二五”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 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环境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土壤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环境 保护 能力 建设 专项 规划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专项规划 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专项规划
“十二五”规划方案可行性分析 图1.1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技术路径图表
5
第二章 自然社会概况及“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概述
一、 扬州市自然和社会状况 (一)自然环境状况 1、地理位置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江都、邗江2市1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汇入长江,全长143.3公里。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80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420平方公里。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8%,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6%,堤外滩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 扬州地理位置图见图2-1所示。
图2-1 扬州市地理位置图
6
2、气候气象
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主要特点: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冬季偏长,达4个月之多;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年平均气温14.8℃,冬冷夏热较为突出。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30.7℃。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9℃。全市极端高温39.5℃,极端低温-17.7℃。无霜期平均306天。年均日照2176.7小时,年平均气压1015.9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80%。
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夏季约占45%,冬季约占9.5%,春秋季降水量相近。常年梅雨期约23天,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梅雨量231毫米。干旱、雨涝、低温、阴雨、台风、冰雹等灾害间有出现,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台风一般最早出现于6月,最迟11月,以8、9月居多。
3、生态环境
扬州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因此,作物、林木、畜禽、鱼的种类繁多,人工的长期培育使得品种资源更为丰富。全市高等植物有2100多种,其中重要经济植物854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景的野生植物资源
7
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以内陆淡水鱼类为主,有140余种,已利用的有40多种,其中重要的经济鱼类有20余种。全市已栽培的农作物有40多种,林、果、茶、桑、花卉等260多种,蔬菜60多种、300多个品种。畜禽品种丰富,猪、牛、羊、鸡、鸭、鹅等均有优良的地方品种。
扬州市域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江豚(Neophocaena phoconoides)、莼菜(Brasenia schreberi)等。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预测
扬州市现设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辖宝应县及仪征、高邮、江都3市。2010年末,我市户籍总人口为459.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83人,增长0.69‰。全市登记出生人口3.54万人,出生率7.71‰;全市注销死亡人口4.29万人,死亡率9.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3‰。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99亿元,可比价增长13.4%,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3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819.4亿元,增长13.7%。人均GDP达48955元,按美元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8:56.1:36.1调整为7.2:55.7:37.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8%。
8
依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2%”的发展目标及各县(市、区)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态势,预测2015年全市户籍总人口达464.33万人,实现GDP4500亿元,见表2-1。
表2-1 扬州市区及各市(县)2015年人口及GDP预测结果表 区域 全市 市区 江都 仪征 高邮 宝应 人口(万人) 464.33 123.47 107.88 57.28 83.00 92.70 GDP(亿元) 4500.00 1842.63 966.14 700.00 512.39 478.84 二、环境质量现状 (一)污染物排放现状
“十一五”期间,扬州市污染防治工作进展顺利,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0年度全市化学需氧量削减量为7413.82吨,排放总量是50854.18吨;二氧化硫净削减量为17107.34吨,排放总量是70259.58吨。扬州市工业固废产生量是3227184.2吨,综合利用量2881342.92吨,处置量13911.88吨,本年贮存量74629.4吨;
9
危废产生126406.3吨,综合利用99373.92吨,处置23185.27吨,本年储存量198.22吨,往年储存量253.19吨。
(二)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1、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扬州市空气环境质量稳中趋好,2010年各县(市、区)空气环境优良天数均达319天以上。全市城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0.65,属于轻污染,空气质量尚好。从2000-2010年污染趋势分析看,市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总体上是下降的趋势,空气质量状况逐步好转。
二氧化硫(mg∕m3)氮氧化物(mg∕m3)PM10(mg∕m3)SO2、NOx浓度PM10浓度0.060.050.040.030.020.010.250.20.150.10.0500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图2-2 2000~2010年市区空气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图
2010年全市年均降水pH值为6.20,酸雨发生频率为16.44%。市区酸雨发生频率为32.9%,降水pH均值为5.09,酸
10
雨pH平均值4.69,全年降水量992 mm,降水pH值分布范围为4.09-8.36。酸雨类型属硫酸型。仪征市降水pH均值为4.68,酸雨发生频率为49.28%;江都市、高邮市及宝应县未出现酸雨。
表2-2 扬州市区降水酸污染年度变化表
项 目 酸雨发生频率(%) 酸雨量/降水总量(%) 降雨pH平均值 2000年 5.6 6.5 6.12 2001年 10.1 16.3 5.60 2002年 16.9 33.7 5.61 2003年 45.7 38.4 4.84 2004年 35.7 45.5 5.02 2005年 64.7 42.9 4.64 2006年 47.0 47.0 4.93 2007年 31.0 40.1 5.13 2008年 21.3 38.1 5.73 2009年 10.7 26.9 6.0 2010年 32.9 -- 5.09 上表统计结果表明,扬州市区在“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程度达到峰值,到“十一五”期间,酸雨发生频率、酸度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2010年扬州各县、市空气中降尘月均值范围5.06~11.8吨/平方公里·月,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水环境质量 (1)主要河流水系
环境质量的例行监测分为江河水系、饮用水源、地下水等部分,2010年扬州市淮河流域水质监测断面64个,断面达标率为82.8%;长江流域水质监测断面6个,断面达标率为100%。国控、省控、市控水质断面共89个,达标断面为72个,达标率为80.9%,其中国控断面达标率100%,省控断面达标率84.8%,市控断面达标率80.9%。89个断面中,Ⅰ-Ⅱ类水质断面为22个,
11
Ⅲ类水质断面33个,Ⅳ类水质断面17个,Ⅴ类水质断面7个,劣Ⅴ类水质断面10个。3个受控湖泊中,瘦西湖水质为Ⅲ类,中度富营养化;高邮湖、邵伯湖均为Ⅱ类水。
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监测断面年均值达标率为80.9%。长江扬州段水体符合Ⅱ类水标准;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在Ⅱ-Ⅳ类水标准之间。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9.7%,主要水体水质基本符合水域功能区划要求。南水北调应急输水线源头水质较好,京杭大运河宝应至江都段水质基本保持Ⅲ类。通扬运河水质为Ⅲ~Ⅴ类,北澄子河一沟大桥断面污染物浓度同比有所下降,水质好转,水质现状达Ⅳ类。扬州城区河道水质不断改善,劣Ⅴ类河段大幅减少。2010年瘦西湖水质现状达Ⅲ类,古运河扬州市区段水质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断面水质是劣Ⅴ类。引起扬州市地表水超标的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氧、氨氮和BOD5。
2010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现状统计表见表2-3。
表2-3 2010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现状 市名 河流 断面名称 施桥船闸 断面级别 国、省、市 国、省、市 市 省、市 国、省、市 省、市 省、市 市 市 市 省、市 2010年目标水2010年现状质 水质 Ⅳ Ⅳ Ⅳ Ⅳ Ⅳ Ⅳ Ⅳ Ⅴ Ⅴ Ⅴ Ⅴ Ⅲ Ⅱ Ⅱ Ⅱ Ⅱ Ⅳ Ⅱ Ⅲ Ⅴ Ⅳ 劣Ⅴ类 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京 七里河口 扬州大桥南 大古运河交叉口 槐泗河口 邗江运河大桥 南绕城公路桥 新开河口西 解放桥南 龙头关西 中药厂南 杭 扬 大 州 运河 市 区古运 河 12
市名 河流 断面名称 邗江河叉口南 三汊河东 瓜洲入江三叉口北 断面级别 市 省、市 省、市 市 市 市 国、省、市 市 市 市 市 市 省、市 省、市 市 市 省、市 省、市、县 省、市、县 市、县 市、县 省、市、县 市、县 省、市、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省、市、县 市、县 省、市、县 省、市、县 市 县 2010年目标水2010年现状质 水质 Ⅴ Ⅴ Ⅴ Ⅲ Ⅲ Ⅲ(Ⅱ) Ⅲ(Ⅱ) Ⅴ Ⅴ Ⅴ Ⅴ Ⅴ Ⅲ(Ⅱ) Ⅳ Ⅳ Ⅳ Ⅲ Ⅲ Ⅲ Ⅲ Ⅳ Ⅳ Ⅳ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Ⅳ Ⅳ Ⅲ Ⅲ Ⅲ Ⅳ Ⅴ 劣Ⅴ类 劣Ⅴ类 Ⅱ Ⅱ Ⅱ Ⅱ Ⅳ Ⅴ Ⅳ 劣Ⅴ类 劣Ⅴ类 Ⅱ Ⅲ Ⅲ Ⅲ 劣Ⅴ类 Ⅲ Ⅲ Ⅲ Ⅲ Ⅳ Ⅳ Ⅳ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Ⅳ Ⅲ Ⅲ Ⅲ Ⅳ Ⅳ 达标情况 达标 未达标 未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未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达标 长江六圩口东 瓜洲闸东 第四水厂取水口 江都西闸西 北水关桥 高桥西 龙头关西(闸北) 新开河闸口南 染化厂桥南 万福闸南(取水口) 钓鱼台 大虹桥北 二十四桥 冻青桥 八浅 船闸 地龙 宝应船闸 芒稻河 北城河 漕河 萃园河 新开河 七里河口 廖家沟 瘦西湖 扬 州 市 区 瘦西湖 仪扬河 内 城 河 京杭大运河 宝 宝 射 周庄 望直电厂 县界(下游) 水泗 鲁垛 小尹 郭桥、宝应翻水站东(饮保区) 界首水厂(取水口) 运河大桥 一沟大桥 三垛西大桥 河口大桥 车汉大桥 红马桥 红旗桥 应 河 县大溪河 向阳河 芦汜河 潼河 高 邮 市 京杭大运河 北澄子河 三阳河 澄潼河 东平河 13
市名 河流 断面名称 团结桥 断面级别 县 县 县 县 省、市、县 省、市、县 省、市、县 县 县 县 省、市、县 市、县 省、市、县 市、县 县 县 市、县 市、县 省、市、县 省、市、县 省、市、县 县 市、县 县 县 县 县 省、市、县 市、县 市、县 县 县 市 省、市 省、市 县 省、市 市 县 省、市 2010年目标水2010年现状质 水质 Ⅳ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Ⅱ) Ⅲ(Ⅱ) Ⅴ Ⅳ Ⅳ Ⅲ Ⅳ Ⅲ Ⅱ Ⅲ Ⅲ Ⅲ Ⅲ(Ⅱ) Ⅲ Ⅳ Ⅲ Ⅲ Ⅲ Ⅲ Ⅲ Ⅱ Ⅲ Ⅲ Ⅳ Ⅳ Ⅳ Ⅳ Ⅳ Ⅳ Ⅳ Ⅳ Ⅳ Ⅳ Ⅲ Ⅲ Ⅳ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Ⅴ Ⅴ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Ⅱ Ⅱ Ⅲ Ⅱ Ⅲ Ⅲ 劣Ⅴ类 Ⅱ Ⅱ Ⅱ Ⅴ 劣Ⅴ类 Ⅳ Ⅳ Ⅳ Ⅳ Ⅳ Ⅴ 劣Ⅴ类 劣Ⅴ类 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未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未达标 未达标 未达标 横泾河 南澄子河 高邮湖 高水河 芒稻河/夹江 横泾镇西 幸福桥 卸甲庄大桥 近大汕退水闸 湖心区 羊湖尖 一水厂 二水厂 三江营 化肥厂东 宜陵西 大寨桥 曹庄桥 5号桥 华阳桥 江都西闸东 砖桥东 反修桥 胜利桥 三江营、嘶马闸东 昭关闸 真武桥 邵伯镇 丁伙套闸 武坚花庄 大桥闸南 小河口上游100米 仪化取水口 泗源沟下游1500米 朴席大桥东1500米 新城大桥 大闸东1000米 泗源沟入江处 管桥 清水桥 金桥 新中桥 健康桥 大庆桥 江 通扬运河三阳河 红旗河 野田河 都 市 江 都 市 新通扬运河长江 京杭大运河 盐邵河 邵伯湖 小涵河 卤汀河 白塔河 长 江仪 仪 扬 河 征 市胥浦河 龙河 沿山河 仪城河 14
(2)农村水环境
2010年全市年度地表水监测断面水共计1203个,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综合达标率为90.1%,较去年上升17.2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河流达标率为79.6%,镇级河流达标率为93.9%,村级河流达标率为90.7%。
3、饮用水源
扬州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9个,2010年扬州市9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4、环境噪声
2010年,全市各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分布在49.9~55.0 dB (A)之间,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同比有所下降。全市各交通干线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布在68.0dB (A)以下,符合国家交通噪声标准,同比持平并优于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城市噪声污染源主要为交通噪声和三产行业生活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5、辐射环境质量
瘦西湖、润扬森林公园2个省控辐射监测点的瞬时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在江苏省本底值范围内。来鹤台广场、梅香苑小区2个省控辐射监测点的电磁辐射综合场强值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限值标准。
6、小康社会环境指数
15
2010年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省级考核得分为87.5,超过小康社会综合考评达标分值7.5分。
三、“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扬州市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质量稳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步下降,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势推进,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加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呈现逐渐好转趋势。至2010年底,《扬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10项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已经全部提前完成。
1、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实施了大运河综合整治、老通扬运河整治、北澄子河单元治污、江都市城河整治、汤汪甪里河、高罗河等重大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划定了全市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全面清理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水质达标率大幅提高。
全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05年的62.25%提高到2010年的79.7%;地表水国控断面满足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0年的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由
16
2005年的98.75%提高到2010年的100%。
市域主要水体,长江、京杭大运河、古运河、三阳河、宝射河上游、北澄子河、芒稻河、新通扬运河、胥浦河等,水质监测结果年均值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高邮湖、邵伯湖水质良好,监测结果年均值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2、空气质量稳步改善。扬州市区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由2005年的317天提高到2010年的32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95%,比2005年(86.85%)提高了1.1个百分点;市辖各县(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均达到319天以上。
2010年,扬州市区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酸雨发生频率由2005年的75.2%下降到2010年的16.44%。仪征市酸雨频率由71.7%下降到49.28%,江都、高邮和宝应2010年没有发生酸雨。
3、城市声环境质量达标稳定。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达到100%。
2010年度市区及各县(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dB(A),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与2005年的50.1~54.1dB(A)基本一致。
扬州市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小于68dB(A), 符合国家交
17
通噪声标准,与2005年的66.4dB(A)相比,保持稳定不变。
4、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良好。2010年扬州市重点流域地表水中核素浓度在江苏省天然水平范围内,饮用水中放射性监测因子浓度满足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限值。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监测结果、空气中氡浓度监测值、土壤中主要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江苏省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
5、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不断上升。2005年扬州市平均综合指数分值为79.70分,2010年上升至87.5分,市辖各县(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高于86.6分。
(二)总量减排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十一五”期间,市区及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县(市、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均建成投运,六圩污水处理厂、高邮海潮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也于2010年下半年投入运行。污水日处理能力由“十一五”初期10万吨上升到目前的50.25万吨。扬州第二发电、扬州华电所有火电机组及仪化纤热电机组脱硫设施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市区淘汰或改造燃煤设施600多台(套),对424家化工企业开展专项整治,关闭小化工企业153家。全市共实施COD减排项目174个、SO2减排项目92个,累计完成COD减排量27055.79吨,完成SO2减排量72066.51吨。
18
截至2010年底,我市COD排放总量为5.09万吨,SO2排放量为7.03万吨,均控制在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以内,省环保厅通报我市COD和SO2与2005年相比分别削减18.6%及15.7%,两项指标均圆满完成“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6.77千克/万元GDP 下降到2010年的2.31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10.8千克/万元GDP下降到3.23千克/万元GDP。
表2-4 总量控制与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表 2005年排放量(吨) 62430.3 7758.29 7690.91 8218.28 10597.9 99986.46 3221.1 2744.23 6120.75 20196.08 2010年排放量(吨) 50854.18 5700.04 6283.0 7322.05 8332.05 70259.58 2662.12 2490 5600 11464.16 是否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污染物 区域 削减率(%) 扬州市 COD 宝应县 高邮市 江都市 仪征市 扬州市 宝应县 高邮市 江都市 仪征市 18.6 26.53 18.30 10.90 13.98 15.7 15.60 7.80 7.80 15.60 SO2 (三)生态市建设加速推进
按照省统一部署,扬州市完成了市域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分工作,全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达到1287.8平方公里,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9.4%。
生态市建设工作再次提速,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2012年
19
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迄今生态市(县)22项考核指标,已达标14项。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59个乡镇通过国家生态乡镇的考核或命名,江都市、邗江区分别通过了创建国家生态县(市、区)省级考核验收和省级技术评估。扬州市有67个乡镇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或完成污水接管工作,垃圾中转站实现了全覆盖。
(四)重点环保工程项目有序推进
列入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57个重点工程项目,已完成46项,5项在建,在建项目具体是江都市重点乡镇区域供水保障工程、江都市临江(乡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管网完善工程、仪征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及一期管网完善工程、宝应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及一期管网完善工程、仪征化工园区热电厂,这5个在建项目结转到“十二五”规划中。未建项目6个,其中:江都市秸秆发电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因无合适投资方,目前尚无进展,预计在\"十二五\"完成;草菇项目因不具体而取消;江都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及管网改善工程由于一期工程设计能力完全满足建成区污水处理量要求,二期工程暂未启动;高邮协鑫环保热电有限公司该项目因尚未建成而取消;扬州市化工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项目未建成;江苏群发化工资源化回收及完善污水处理站项目因企业破产而取消未建。重点工程项目完成率达到80.7%(表2-5)。
20
表2-5 扬州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
规划内项目 序号 项目类型 规划 项目数 6 6 2 4 22 9 6 0 1 1 57 完工 项目数 6 4 2 2 17 7 6 0 1 1 46 在建 项目数 0 0 0 0 4 1 0 0 0 0 5 未建 项目数 0 2 0 2 1 1 0 0 0 0 6 1 2 3 4 5 6 7 8 9 10 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 循环经济建设与工业污染治理工程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工程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 近海海域环境保护工程 核与辐射安全监控工程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合计 (五)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环境监管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建成了8座水质自动监测站、12座大气自动站、49家重点污染源、8家机动车尾气检测场和20个辐射源的远程视频和数据监控,在104家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装置,初步实现了对水、气、声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启动实施扬州市环保科学监管体系—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得到增强。建立和完善了市、县、企业三级环境应急预案体系,投入300万元添置了环境应急监测车,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环保宣传教育现代化试点全面展开,公众参与途径不断拓展。
(六)“十一五”规划指标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扬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共设有4大类
21
33项指标,到2010年底,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由于没有具体评定指标,无法考核外,31项指标能够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94%,尚有2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的城市”和“秸秆综合利用率”未达规划目标要求(见表2-7)。“十一五”规划指标达标情况和序时进度情况统计见下表。
表2-6 生态市考核指标(23项)、“十一五”规划指标(33项)达标情况统计表
指标 “十一五”规划指标 生态市考核指标(未统计1项) 2010年达标 31 2010年不能达标 2 14 5 表 2-7 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类别 指 标 名 称 1、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环 境 质 量 指 标 2、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3、地表水国控断面满足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 4、城市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 5、酸雨频率 6、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8、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9、环境电磁辐射水平 10、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1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生态环境建设指标 1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13、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标准的城市 14、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标准 15、单位GDP能耗 16、单位GDP水耗 循环经济指标 17、单位GDP SO2排放量 18、单位GDP COD排放量 省级 市级 单 位 % % % 天 % % dB dB V/m 分 M2 % 个 个 个 吨标煤/万元 立方米/万元 千克/万元 千克/万元 规划指标值 完成情况 2005年 2010年 2010年现状 98.75 62.25 66 317 45 84.1 - - - 79.7 11 9.6 1 1 10 0.86 350 10.8 6.77 >97 >65 85 >292 <30 >87 <55 <70 <12 80 >12 10 4 10 32 0.70 250 4.96 3.00 100 79.7 100 321 16.44 100 <55 <68 达标 87.5 13.2 19.4 1 59 59 0.688 230 3.23 2.31 22
类别 指 标 名 称 1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1、秸秆综合利用率 22、 COD年排放量 23、 氨氮年排放量 24、 SO2排放量 25、颗粒物年排放量 26、城市污水处理率(二级) 城市 2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二级) 县城 小城镇 城市 2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29、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 30、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率 31、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 32、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33、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 县城 小城镇 单 位 % % % 吨 吨 吨 吨 % % % % % % % % % % % % 规划指标值 完成情况 2005年 2010年 2010年现状 87.99 91.84 <50 62400 7400 100000 26300 41.6 70.1 25 25 >90 75 - 100 100 50 2.01 15 78 94 90 51000 7100 84400 25500 60 >80 >70 >45 >95 >85 >45 100 100 100 2.5 60 91.86 97.43 70 50854.18 4207.02 70259.58 13344.38 85.9 89.8 >70 20 100 90 >60 100 100 100 3.3 -- 污染防治指标 四、“十二五”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市的环保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全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环保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水网纵横是扬州的特色,但水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河流监测段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城区河道仍有黑臭现象。“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但空气中PM10居高不下,社会环境噪声污染成为环境举报的热点。环境质量的
23
改善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追求不相适应。
(二)总量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减排指标上,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基础上,新增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主要污染物;在减排范围上,首次将农业污染源和机动车污染源列入减排领域,并且特别强调了对各地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源实施分类减排、分类考核。在减排幅度上,所有的指标仍保持了较高的削减比例。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减排空间的收窄均加大了总量减排的压力。
(三)环境保护投资不足
“十一五” 期间扬州市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一直俳徊在2.5-3.3%之间,离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3.5%以上仍有一定差距。受资金限制,各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多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亟待扩建或提标,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个别城市没有规范化垃圾填理场,部分垃圾填理场渗沥液基本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全市工业固废处置体系不建全,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严重不足。
(四)农村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普遍滞后,“四位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尚未有效运行,乡镇环保力量严重不足,农村环保工作有待加强。生态市创建压力很大。
24
(五)保障环境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
由于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危害大、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等特点,使得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大局的敏感问题。随着群众的环境维权意识不断加强,维护区域环境安全的责任和压力很大。
第三章 “十二五”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及规划年限
一、规划目标 (一)总目标
2015年总目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建成国家生态市;全防全控工业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健康得到保障;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环境安全基本得到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初步显现。
(二)环境质量目标
1、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扬州市保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水环境质量目标:地表水环境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扬州市地表水功能区划—扬府发[2004]11号)及《地表水环境质量
25
标准》(GB3838-2002)。
淮河流域主要水质控制断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在达到水环境功能标准的同时,执行国家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3、声环境质量目标: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各功能区标准。
4、核与辐射环境质量目标:辐射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值标准以内,人民群众的健康和辐射从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2015年,我市COD、氨氮、SO2、NOX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11.7%(其中工业加生活减少12.78%)、12.9%(其中工业加生活减少13.0%)、12.44%、17.10%。
(四)主要创建工作目标
2011年,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核。
2012年,全市80%的乡镇通过国家生态乡镇考核并获得命名,80%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市)区考核标准并通过验收,扬州市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要求并通过验收。
二、规划指标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总量控制与资源利用、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大类共
26
计21项指标。见表3-1。
表3-1 扬州市环境保护 “十二五”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名 称 市县 1、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乡镇 % 100 % % % % % % 分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立方米/万元 吨标煤/万元 单位 2010年 100 2015年 100 100 100 >85 5.3 >80 >90.6 <25 >85.3 5.40 0.73 5.34 7.99 <180 0.571 > 93 >90 >80 >75 100 ≥95 >90 100 ≥19.5 >80 23 “十二五”增减比例 0.0 0.0 0.0 5.3 -5.9 0.4 2.7 / 2.2 -11.7% -12.9% -12.44% -17.10% -21.7% -17% 1.14 0.2 10.0 55.0 0.0 5.0 30.0 0.0 0.5 29.0 2.9 环 境 质 量 2、地表水国控断面满足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 3、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4、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 5、农村地表水水质功能达标率 6、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 7、酸雨频率 8、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9、COD年排放量* 100 79.7 11.2 79.6 87.9 16.44 87.5 6.11 0.84 6.10 9.64 230 0.688 91.86 89.8 70 20 100 90 >60 100 ≥19 51 20.1 总量控制与资源利用 10、氨氮年排放量* 11、SO2年排放量* 12、氮氧化物年排放量* 13、单位GDP水耗 14、单位GDP能耗 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16、污水集中处理率 城市 县城 建制镇污水处理覆盖率乡镇 城市 县城 建制镇乡镇 % % % % % % % % % % % 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与建设 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18、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 1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重 20、环境生态乡镇建设标准 21、森林覆盖率 *注: “十一五”和“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统计口径不同。 “十一五”期间,污染物统计口径主要是工业源和生活源,“十二五”期间废水污染物新增加了畜禽养殖业部分的农业源,大
27
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新增加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源。因此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数相对“十一五”规划目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28
第四章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主要任务
一、总量控制与减排
“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总量控制范围包括城镇生活、工业和畜禽养殖部分的农业源。
根据计算,2010年COD排放量基数以6.11万吨/年计(含畜禽养殖业部分的农业源),氨氮的排放量基数以0.84万吨/年计(含畜禽养殖业及部分的农业源);SO2排放量基数以6.10万吨/年计,NOx排放量基数以9.64万吨/年计(含交通运输行业)。
根据新增量测算和减排潜力分析,规划到2015年COD排放量可控制在5.40万吨/年,削减11.7%(其中,工业加生活减少12.78%);氨氮的排放量可控制在0.73万吨/年,削减12.9%(其中,工业加生活减少13.0%);SO2排放量可控制在5.34万吨/年,削减12.44%;NOx排放量可控制在7.99万吨/年,削减17.10%。
(一)水污染物减排
1、产业布局调整。“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将扬州制药有限公司和江苏扬州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家企业搬迁,实施“退城进园”计划。高邮市对6家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的企业实施关闭。通过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可削
29
减COD 1393.3吨,NH3-N 109.61吨。有8家企业通过新建、改建其污染治理设施,共削减COD 47吨/年,NH3-N 6吨/年。
2、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新增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原有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再生水处理等,共可新增削减工业污染物COD 4677.20吨/年,NH3-N 306.42吨/年,削减生活污染物COD 12627.49吨/年,NH3-N 1516.02吨/年。
3、农业面源治理。“十二五”期间,规划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建设清粪方式、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污水处理工程、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等治污设施,共削减削减COD 29834.1吨/年,NH3-N 691.93吨/年。
(二)大气污染物减排
1、电力行业。“十二五”期间,扬州市全面系统梳理各电厂的综合脱硫效率、设计煤种与实际煤种的差异,结合达标情况,分别对辖区内的7家发电厂实施脱硫设施改造工程。通过旁路铅封和完善在线监测等措施,可削减SO2 12158.51吨/年。并对该7家电厂新建脱硝设施,共削减氮氧化物18088.47吨/年。扬州华电和东北热电厂的部分机组因产能落后而被淘汰,总共可削减SO2 1633.92吨/年,氮氧化物2910.43吨/年。
2、非电力行业。“十二五”期间,非电力行业污染治理工程主要是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和淘汰落后产能大气污染减排工程。对部分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削减SO2 3893.1吨/年,削减氮氧化物
30
2700.15吨/年。
3、机动车污染治理。“十二五”期间,机动车污染治理主要采取提高油品质量,机动车油品质量由国Ⅲ标准提高到国Ⅳ标准。根据供应国Ⅳ油品的机动车数量和国Ⅲ、国Ⅳ标准的排污系数差值,经计算,共可削减氮氧化物1251.27吨/年。
二、环境污染防治 (一)水环境保护
到2015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达标率90%;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于85%;农村地表水综合达标率大于80%。到2012年,全市各城区河流消除劣Ⅴ类水。
淮河流域主要水质控制断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在达到水环境功能标准的同时,执行国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
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39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其中:江都市5座,高邮市11座,宝应县13座,仪征市2座,市区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875万吨/日。
“十二五”期间,适时启动六圩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荣信污水处理厂二期、青山污水处理厂二期、清源污水处理厂二期、江都沿江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二期、仙荷污水处理厂二
31
期等11座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7.25万吨/日。详见表4-3。
“十二五”期间,适时启动汤汪污水处理厂、扬州创利皮革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成六圩污水处理厂一期及宝应仙荷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尾水排放标准由一级B改为一级A。
32
表4-3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
2015年管网覆盖率(%) 90 90 80 80 80 85 2010年实际 区域 新增污水处理厂数(个) 0 1 6 2 0 9 新增设计处理能力(万吨/日) 10 0.1 4.2 3.5 0 17.8 其中:处理生活污水量(万吨/年) 7227.00 1258.80 3685.41 2107.88 941.7 15520.79 生活污水 处理率(%) 80.55 70.40 74.21 55.17 22.06 67.32 污水处理厂数(家) 10 9 17 19 18 73 其中新建数(座) 8 2 5 11 13 39 其中扩建数(座) 1 2 3 0 5 11 2009年实际 已建成投产 污水处理厂个数(座) 2 5 4 6 5 22 污水处理厂设施设计处理能力(万吨/日) 23 13.71 7.45 5.15 3.5 52.81 在 建 污水处理厂个数(座) 0 1 2 0 0 3 污水处理厂设施处理能力(万吨/日) 0 0.1 1.3 0 0 1.4 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量(万吨/年) 其中:处理生活污水量(万吨/年) 生活污水处理率(%) 区域 2015年污水排放总量 (万吨) 工业 扬州 市区 仪征 江都 高邮 宝应 扬州市 5229.20 7111.18 3686.43 2775.54 1147.28 19949.63 生活 9013.31 4181.44 7875.24 6059.00 6767.10 33896.09 6570 3045.8 2463.75 1113.25 1204.5 14397.3 2015年规划 总设计处理能力(万吨/日) 38.8 18.61 22 10.525 9.2 99.135 其中:新增能力(万吨/日) 5.8 4.7 9.05 1.875 5.7 27.125 4570.5 1153.00 2280.16 1104.13 941.7 10049.49 80.64 81.00 45.97 28.93 22.09 69.80 其中:处理生活污水量 (万吨/年) 8497.2 4075.59 7227.00 3457.46 3022.20 26279.45 生活污水 处理率(%) 94.27 97.47 91.77 57.06 44.66 77.53 扬州 市区 仪征 江都 高邮 宝应 扬州市 33
34
2、饮用水水源地整治
以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为目标,加大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环境整治和达标建设力度。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的科学监测、监管能力,完善水源地的自动监控系统和预警系统。定期开展各类水源地环境安全评估,消除水源地的各类环境安全隐患和水质超标现象。大力推进区域供水,2012年底前实现扬州区域供水全覆盖。
3、重点流域治理 (1)淮河流域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上游下泄污水对我市的危害程度。以预防为主,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加大对淮河流域的水质监控力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水质信息,组织对淮河流域重点污染排污企业进行稽查,对沿河排污单位采取限产限排等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实现全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
(2)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扬州段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总体水质良好,符合Ⅲ类水标准。“十二五”期间,需要不断强化长江上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实现水质自动监控。加强沿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施江都夹江环境综合整治,邗江沿江生态建设等工程,并不断完善沿江污水处理厂设施,严格禁止沿江企业直排、偷排,确保长江
35
流域水质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
(3)南水北调“清水走廊”
“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实施意见》,坚决关停污染严重、达标无望的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力打造南水北调“清水走廊”。不断完善“截污导流”工程,将江都城区及沿江工业区域产生的污水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重视实施农作物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大力兴建沼气池,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处理农村生活污染源,推广生态种植模式,从源头上确保南水北调“一江清水北上”。
4、水环境功能区达标
改善提升水环境质量,对市区古运河22.2km、南绕城以北120km2内河道、京杭大运河宝应段取水口2km、潼河饮用水水源地4km、宝射河37km、宝应湖275 km2、南水北调主要通道潼河17.5km、京杭大运河(宝应)清水通道左岸31.49km、右岸28.09km等河流的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全面开展城区污道综合整治,2012年各城区消除劣Ⅴ类水体。
(二)大气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酸雨频率小于25%。
36
1、加快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发电企业S02削排策略,主要措施有:推行生物质燃料,加强管理,封堵旁路,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削减S02排放量1.22万吨/年。
“十二五”期间,积极实施市域电厂脱硝工程。通过新建脱硝设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等措施,年削减氮氧化物1.81万吨。
开展城区燃煤炉窑综合整治。按照《扬州市区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建成区范围内禁止新建4t/h燃煤设施,主城区全部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清洁能源;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4t/h以下锅炉必须在供热管网建成6个月内停止使用。
到2015年,随着供热范围和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扬州市区将逐步淘汰所有4蒸吨/小时以下(含4蒸吨/小时)的燃煤锅炉。各县(市)区可按照扬州市区要求,对辖区内供热锅炉逐步整治。
2、调整能源结构,推行集中供热
以西气东输的天然气为主气源。在扬州设置两座门站向市区供应天然气,门站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部的西北绕城公路外侧(杨庙乡钟林组),北邻西气东输冀宁联络线扬州分输站。目前已建一期工程,年供气能力2.2418亿Nm3。“十二五”期间新建供气能力3.9048亿Nm3。
推行集中供热工程,规划保留改造热源点4处,总供汽能力
37
为900吨/时。保留改造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使其供汽能力为160吨/时,主要向北部工业区和广陵新城部分区域供热;保留扬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扬州市港口污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供汽能力为510吨/时,主要向南部区域工业区供热;保留改造扬州市威亨热电有限公司,供汽能力为230吨/时,主要向中部地区工业和公共设施供热。各县(市)城区及工业集中区逐步实现集中供热。
3、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城市大公交,至2015年,城市公交车辆排放标准执行国Ⅳ标准或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施国Ⅳ车用汽油和新车注册登记执行国Ⅳ排放标准。严格执行机动车限期报废、机动车尾气路检、年检的检测制度,不达标车辆不得上路行驶。开展油气回收工作,到2012年,全市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均需安装油气回收装置。
4、扬尘污染防治
建立健全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机制,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形成完善的扬尘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制度,开展施工扬尘防治方案报监制度及扬尘控制责任人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市拆迁和建设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及物料堆场作业扬尘。加强渣土车管理,严禁非密闭渣土车、带泥车和撒漏车辆进入城市道路。推行高效清洁的城市道路清扫作业模式,加强城市各类绿地建设,强化城
38
市绿化的滞尘防尘功能,控制城郊结合部未开发建设裸地扬尘。加强港口、码头、车站等地装卸作业及物料堆场防治,防止风蚀起尘。
5、推进区域大气联防联控
以“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为指导,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全市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组织开展区域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全面实施蓝天工程,明确年度目标和实施计划。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建立健全固体废物产生、处置全过程控制体系,建立工业固体废弃物信息网上平台。通过对重点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处置单位的全过程监控,确保扬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理率达98%,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理率达100%。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安全处置率保持在10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安全处置率达到95%,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安全处置率达到90%。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在100%,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在100%。全力推进固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回收利用途径,基本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现代管理目标。
1、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加强生活垃圾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与处置,全面实现
39
垃圾清运、管理、处置城乡一体化。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填埋与处理利用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工程,确保2015年扬州市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置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2、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建设高效的环境监管执法体系,推进县(市、区)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固废管理水平,完善工业固废处置体系。根据扬州市工业固废产生特点,研究开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产业的高科技含量,提高工业固废处理利用水平。加大电子废物收集、拆解、回收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拆解回收收益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计,促进企业从源头削减排放,做到增产减耗、增效减污。
3、提升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水平
建立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处置监管体系,固废生产处置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反映各种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转移、处置以及各类废物处理信息和资源化利用途经。扩大危险废物处置门类,新建扩建废有机溶剂、废乳化液、精(蒸)馏残渣等危险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项目。建设扬州恒宇危险废物处置项目,扩建扬州东晟危险废物处置工程,确保扬州市“十二五”期间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1.6万吨/年。推动扬州化工园固体废物填埋场一期工程建设,形成40万立方米库容,其中危险废物填理能力10万立方米,
40
工业固体废物填理能力30万立方米。
4、强化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不断完善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系统,充分发挥市医疗垃圾集中处理中心的处理能力,扩大医疗废物的收集面,提高收集处置量,至2015年,扬州市城乡医疗废物收集率、处置率均达到100%。
5、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自身工艺关键技术的研究,积极探索和推广适合扬州市情的低污泥产生新工艺、新技术。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建设重点处置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信息系统,提高污泥处理处置的可靠性、安全性。
(四)声环境保护 1、城乡区域环境噪声控制 (1)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
通过对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和综合防治,巩固和扩大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确保“十二五”期间,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100%。
(2)控制社会生活噪声污染
按照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和规范社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重点整治“小五金”加工业、餐饮服务业和商业经营活动中的噪声污染。在特定时段(高考期间、
41
重大社会活动等)采取强制措施,限制噪声源的活动。
(3)优化规划布局
优化商贸中心及风景名胜旅游区域布局。生活小区严禁设置噪声污染严重的文化娱乐业和各类产生噪声污染的加工作坊,完善并保障各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声环境质量。
2、工业噪声综合防治
加强固定噪声源的监督管理;合理调整工业结构布局,加快各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的速度,同时鼓励并要求采取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减少工业噪声污染。
3、交通运输噪声综合防治
巩固和扩大禁鸣工作成果,增加城市禁鸣路段;加强机动车、船舶等的交通噪声监测,不达标车辆不得上路;加强对敏感区域交通噪声的监测和管理;采取分流措施,控制城市主干道的交通流量,减少交通噪声污染。
4、建筑施工噪声综合防治
(1)严格执行建筑噪声排污申报制度。 (2)强化夜间施工管理。 (五)土壤与重金属污染防治 1、加大重点区域防控
重点对江都市仙女镇进行区域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并进行重点规划单元规划。严格执行区域环境准入制度,不得引入国家
42
各部门禁止和限制的生产项目和明令淘汰的项目以及规模小、效益差、生产方式落后、能耗高、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对于已建项目,实行技术更新或者逐步淘汰后关停,现有企业不得使用落后的工艺、设备、工艺。2015年底前,重点规划单元必须100%完成落后工艺、设备、技术、企业的淘汰或搬迁。重点规划单元内所有企业须在2012年12月前完成第一轮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所有审核企业应达到国家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求的国内先进水平,对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或者超标排放的企业逐步淘汰。
重点规划单元必须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模式;严格控制区域内企业的重金属废气排放,重金属废气排放口处理、达标率为100%;强化无组织废气收集、治理技术。区域必须建设集中供热系统,现有锅炉应采用液化天然气等清洁燃料,逐步淘汰小型、破旧锅炉。
2、实施已污染区域修复治理
对于已受污染的城市土壤要积极治理,使其恢复,努力减少城市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压力。以生态工程的形式开展城市土壤的恢复和治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恢复治理,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保障受污染地区农产品安全。合理选择和运用适合本地的超积累植物来减少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既能美化城市环境,又可以减少城市环境中重金
43
属污染的压力。对不同类型污染控制手段进行示范和推广,为中远期大规模环境修复奠定基础。
3、建立重金属污染跟踪评估系统
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必须在重点规划单元中设置环境保护卫生跟踪系统,开展对重点规划单元的污染源及其周边水、气、土壤、农作物、食品、人体等的重金属长期跟踪监测;建立以环境质量监测为核心的重点规划单元监测网络;负责对重点规划单元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预测预警;负责对重点规划单元的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质量、生态状况等环境信息的发布。
(六)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建立健全辐射监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实施辐射源申报登记制度和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制度。在继续加强对电磁环境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放射源的环保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监督检查,开展环境与辐射污染源的监测,确保放射源和辐射源处于可控状态,确保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率100%。
三、生态建设
(一)严格执行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
根据扬州市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全市共划分10类70个重要生态功能保
44
护区,其中:自然保护区2个,风景名胜区6个,森林公园10个,饮用水源保护区17个,洪水调蓄区4个,重要水源涵养区1个,重要渔业水域1个,重要湿地6个,清水通道维护区13个,特殊生态产业区10个。全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面积约1287.8平方公里,其中禁止开发区约141.6平方公里,限制开发区约1146.2平方公里。
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在禁止开发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维护主导生态功能无关的开发活动;在限制开发区内在不影响其主导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建设和开发活动。
(二)创建国家生态乡镇
2011年-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全市生态市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考核标准。2010年江都市、邗江区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2011年宝应县、高邮市、仪征市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到2012年,扬州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对照国家生态市“两个80%”的基本要求,以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生态乡镇创建的突出问题。确保全市所有乡镇创成各级生态乡镇,其中80%的乡镇创成国家生态乡镇。
广泛开展生态细胞创建活动。在基层广泛开展“生态村”、“绿
45
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生态细胞创建工程。“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80%的村建成生态村,50%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80%的学校建成绿色学校。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继续大力开展农村河塘疏浚、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和无害化卫生户厕,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入户率、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面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河道管护、村庄保洁与绿化植树“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
1、加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力度
“十二五”期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对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管网配套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对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乡镇,继续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的原则建成投运污水处理设施。
2、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 在偏远村增建垃圾中转站,推动“四位一体”长效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偏远村全面开展改厕工作,建设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卫生户厕,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3、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综合利用型生态治理模式,加大畜禽养
46
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新建一批畜禽粪便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研究推广畜禽粪便发酵新技术,提高堆肥效率、改进肥料配方和质量。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要合理安排建设粪便处理的有机肥加工厂。按照畜禽养殖规模积极开展户用沼气工程、村级集中沼气工程等沼气利用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严格执行扬州市畜禽养殖区域分划要求,不得在禁养区开展养殖业。
4、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推广秸秆制粒、气化、秸秆青贮氨化养畜、食用菌、还田等技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十二五”期间江都市、宝应县分别投资1000万和1500万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全市“十二五”末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加大秸秆禁烧力度,建立健全季节性的秸秆禁烧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监督、奖罚措施。
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的要求,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着力建设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高科技设施型、旅游度假型和特色精品型等五大类农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优先发展优质粮油业、绿色果林业、集约畜牧业、特色水产业、高
47
效蔬菜业,建设沿江蔬菜产业、优质稻米产业、特色水养殖产业及花卉苗木产业,建设沿江、环湖特色旅游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带。全面推广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禁施有毒有害农药,实施“禁施区”、“限施区”措施,扩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规模,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
(四)建设森林城市
“十二五”期间,全市森林-湿地覆盖率达到51%,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绿地率达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全市建成15个森林公园。
到2012年,在扬州建城2500年之前,把扬州建成城市、林业、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草本“三木”并举的人与自然、城市与绿化协调发展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五)大力开展绿色创建
深入开展绿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绿满扬州”活动,普及碳排放知识,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环保理念,提倡节俭理性的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参与碳补偿活动,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48
(六)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
“十二五”期间,扬州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促进废旧物质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为核心,依靠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提升扬州工业园区竞争力,打造环境优势品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节约集约用地、生态品牌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11年辖区内所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启动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邗江经济开发区、广陵产业园、维扬经济开发区、仪征市经济开发区、扬州市化学工业园、高邮经济开发区、江都经济开发区和宝应经济开发区达到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考核标准。
四、环保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一)环保产业发展 1、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支撑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及装备,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关键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规模化项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重点攻克高效机电节能技术、
49
新型低压节电核心节电机芯技术、中压一体化智能断路技术、电子式互感器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新型高效低污染制冷热泵技术、智能能源控制技术装置、节能环保汽车的电机控制驱动技术和能量管理系统技术等。重点应用推广中央空调系统制冷、制热、供热水节能技术,远红外控制节电、节水技术,水动风机冷却塔节能技术等十项节能新技术。二是加快环保技术创新研发。重点在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环保新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领域取得突破。重点攻克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销,氮氧化物控制,化工等行业烟气脱硫,国V以上排放标准汽车及国IV以上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碳捕捉及回用,低温多元催化,烟气微量重金属去除、有毒有机废气处理,二恶英控制,电厂锅炉电袋复合高效除尘,600t/d以上垃圾焚烧及无害化处置、环境空气水质智能监控系统及其核心传感单元和传感网络技术,超滤、电渗析和反渗透等有机无机复合膜、分子筛膜及组件。三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及固废资源化步伐。重点发展电厂机组可资源化脱硫脱硝、城市垃圾焚烧资源化,电子垃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
2、发展一批高端装备产品
以提高装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化为目标,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整体带动性强的节能和环保装备产品。
节能装备和节能产品。在节能装备制造上,重点发展循环流
50
化床、工业余热、生物质发电等节能环保型锅炉。加快开发冶金高炉煤气、建材窑炉尾气等余热发电或制冷成套设备,重点攻克吸收式热泵、低温强化换热器等关键设备。加快发展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装备,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水泵、风机、压缩机、电动机等节能机电产品。加强节能装备在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地源热泵等关键装备。加快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新型车辆动力蓄电池、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藕合动力系统、车用动力系统等节能型汽车及部件。在节能产品制造上,重点加快发展相变储能材料、薄膜型热反射材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等。加快发展和推广加气混凝土、烧结非粘土薄壁空心砌块、复合保温砌块、轻质复合保温板材等建筑节能的新型保温材料。
重点发展环保装备。一是水污染防治装备。重点发展资源化、城市污水和化工、纺织、制革等工业废水处理设备,提高格栅、曝气、刮泥、吸泥、污泥提升及脱水、水泵、风机的综合性能与处理能力。二是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重点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国V以上排放标准汽车及国IV以上机动车尾气后处理催化剂与设备,提高整机的技术含量和自控水平。加快发展高效洁净燃烧和高效高温低阻袋式除尘器、电袋合一除尘设备及其高效清灰设备。加快发展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封装与贮存、利用装备
51
产品。三是资源综合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生活垃圾处理等成套设备。加快发展垃圾分选、焚烧处理、资源化、有毒有害废弃物焚烧处理成套设备等。
3、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鼓励和引导节能环保企业向专业特色园区集聚。邗江重点发展废物循环利用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环保产业园、化工园区重点发展以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和工业固废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的固废处理中心,江都重点发展以环保产品研发、环保机械制造、环保行业施工及安装为主的北部工业园环保产业园。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基地建设带动产业集聚。推动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企业集团。鼓励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建区域性的产业联盟,实施优势互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
4、培育一批龙头服务企业
以完善节能环保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技术服务高端攀升、促进节能环保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为目标,加快培育集工程承包、设施运营、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龙头服务企业,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成果转化、物流配送和人才培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2
在培育节能龙头服务企业方面,一是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机构。打造公益性节能服务平台,开展节能技术推广,为中小用能单位进行节能诊断,提供公益性节能咨询服务。二是支持有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联合重组,拓展服务领域,增强竞争力;鼓励节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的重点用能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专业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设备采购、节能量监测、信息咨询等服务。三是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导技术研发机构、设备生产企业以及投融资机构,充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形成金融租赁等多层次、有特色、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支持节能服务机构按照市场规律和服务对象需求,创新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造条件,开发项目融资等新的业务品种,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在培育环保服务企业方面,一是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以污水处理、电厂脱硫脱硝、城市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为重点,以重点集聚区为依托,培育一批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工程项目承包企业集团。二是做优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以环境污染治理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行特许经营模式,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运营资质的企业,
53
大力培育以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生活垃圾、自动连续监测为主的环保设施持证运营企业。三是做实环境信息服务。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环保监控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效率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二)环境科技创新 1、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创新 (1)水污染防治技术
以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研发、引进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技术,提升扬州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预防、控制、治理整体科技水平。引进和推广低成本、便于实施的水环境修复和水质改善的长效技术;推广地表水环境原位修复集成技术;推广新型先进透水环境土工材料研发技术和转化应用。
(2)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以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提出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对策,研发、引进和推广治理灰霾天气和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
(3)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
研究、引进和推广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农村固废再生利用、工业固废回收利用、电子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生物质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技术、
54
简易垃圾填埋场环境威胁的消除及老陈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4)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以土壤多介质污染防治为重点,建立控制及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技术体系;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提高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科技能力;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古运河申遗及城市区域开发等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对重点工业企业的“退城进园”过程中的土壤环境修复技术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成熟技术,因地制宜地运用到本地区。
2、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先进技术
研究建立预防和降低环境灾害的预警应急技术体系,构建以环境安全监控、环境风险预警、环境应急处置、环境基准标准为核心的环境监管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环境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市、县、乡三级环境信息网络,形成以市环境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共享机制。
3、管理科学研究
研究循环经济技术途径和调控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与实施污染减排的互动关系,研究产业布局优化模式。建设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改善环境科技仪器装备,使环境科研装备、实验条件、人才队伍适应环境科技与环境管理的发展要求。
55
五、环保能力建设
“十二五”中期,初步实现市、县两级环境监测标准化和环境监测现代化;构建涵盖水、气、声等污染源的在线监控预警体系;组建市县联动的环境应急管理决策和指挥网络;切实提升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到“十二五”末期,实现扬州市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环境应急、核与辐射、固废监管、环境宣教等方面环保能力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
(一)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2015年扬州市环境监察局达到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一级标准,各县(市)区环境监察局(大队)达到二级标准。
加强执法监督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以排污申报为基础,现场监督监察、在线监控为手段的污染源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执法人员能力水平,大力加强监察人员业务培训,到2015年,实现全市环境监察人员大专文化程度达95%以上、培训率、持证上岗率达100%;提升科学执法监管水平,配齐执法车辆、取证设备等执法装备,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12369举报投诉受理系统,建设移动执法平台,形成覆盖全域的执法监控系统;加强生态环境监察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重大规划项目、资源开发项目环境监察力度;加强农村环境执法监察,逐步设立乡镇环境管理所或环境监察派出机构,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56
(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加快实验室基础设施和关键设备的现代化建设,增加生物综合毒性指标,拓展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突出对城市空气灰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的监测。加快在淮河入江通道及南水北调输水线布局建设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建设市区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网。以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化工园区和重点企业排污监督监测,做好有毒有害、影响感观的特征因子的分析,适时发布环境监测信息。
以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遥感遥测和生物监测,县级监测站全面形成卫星遥感数据解译评价能力,积极探索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专业队伍和快速检测能力建设为重点,提升应急监测工作水平,逐步建立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
(三)环境宣传宣教能力建设
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环发[2006]37号)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江苏省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苏环委[2004]25号)文件要求,建立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多渠道增加环境宣教事业的投入,加强环保宣教能力建设。
推进环保宣教现代化进程,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加强环保宣教硬件设施建设;环境宣教设备达到“五个一”
57
标准;加强激励机制建设,深入开展“绿满扬州”生态实践行动,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环保事业。
(四)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
建设架构先进、平台统一、应用广泛、安全可靠、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城市数字环保系统;实现环境管理工作电子化、环境行政权力阳光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管理决策支持科学化、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建设包括内部办公局域网(业务内网)、宽带外网(业务外网)、业务专网、无线局域网(WLAN)、服务器、存储与备份系统在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先进、合理、高效的网络管理中心。
(五)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的环境应急组织体系,市、县环境应急机构基本建立;建立全市环境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实现全市重点敏感保护目标、环境风险源、风险源集中区的监控和预测预警。健全环境应急指挥网络,完善市、县两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应急通信手段多元化;建立全市环境应急资源调度体系,完善全市应急物资代储备制度;建立环境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应急演练、环境风险源等日常管理功能和信息报告、应急处置、辅助决策、调度指挥、总结评估等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功能,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效率。
(六)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
58
建设全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标准化系统,完善辐射环境监测设备配置,规范监测手段和方法,提高全市辐射环境管理能力,实现辐射环境管理系统的“组织网络化、管理程序化、技术规范化、方法标准化、装备现代化、质量保证系统化”。 建立全市放射源数据库。提高核辐射污染应急响应系统能力,规范放射源的管理,对放射性材料的流动情况进行监控。
(七)固废监管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县级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在环保部门监管下的危险废物交换信息中心;加大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安全处置监管力度,完善政府、部门污泥处理处置管理机构、投资建设单位、污泥处理厂以及排污接管单位等有关各方之间的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确保污泥处理处置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
(八)环境统计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统计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环境统计队伍建设,定员、定编、定岗,及时消化吸收国家最新下发的环境统计软件系统;落实县级环保机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所需设备以及现场数据核查中所需的交通工具等。推进环境统计各项管理改革,理顺工作机制;推进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污染源普查数据的无缝衔接工作,逐步完善数据审核体系,完善环境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度,提高数据科学性、真实性。
59
第五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一、重点工程项目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减排工程、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环保惠民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以及环境监管能力工程”等7大类工程项目,共计150个项目,预计投资75.54亿元。
(一)减排工程
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及结构调整;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技改及管网建设项目;乡镇、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电力行业烟气脱硫项目;钢铁、石化、建材等非电力行业重点源烟气脱硫项目;火电、热电、自备电厂烟气脱硝项目;水泥等非电行业烟气脱硝项目;机动车尾气控制项目;油品替代项目;重点减排工程中控系统和监控平台建设。
(二)清水工程
主要包括: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重点断面达标工程;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等。
(三)蓝天工程
主要包括: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油气回收治理;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物、恶臭气体污染
60
控制。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主要包括:城市再生水利用;城区黑臭河流整治;服务行业污染控制;重金属污染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电子废物污染防治;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危险废物暂存库建设;工业固废填埋场、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等。
(五)农村环保惠民工程
主要包括: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农业污染源治理;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秸秆综合利用;疏浚农村河道等。
(六)生态建设工程
主要包括:扬州杨庙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等。 (七)环境监管能力工程
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监控一体化;全省环境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及数据中心;环境监测、监察、应急、核与辐射、信息、宣教、危险环境管理标准化建设;重要生态保护区监测;区域环境风险控制工程;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废放射源处置及再利用;放射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及生态修复项目;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政策和技术研究。
61
表5-1 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项目类别 减排工程 清水工程 蓝天工程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农村环保惠民工程 生态建设工程 环境监管能力工程 合计 数量(个) 73 12 10 35 5 2 13 150 投资(万元) 435593 25590 20600 208068 27042.2 8000 30541 755434.2 二、重点工程总投资的资金来源
本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共需总投资75.54亿元,“十二五”环保投资约占全市同期GDP的1.7%。其投资可通过以下途经得以解决:
(一)政府投资
地方政府是当地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者,担负着环境污染防理的责任,政府投资是环境保护融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各地政府一是应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按年度下达;二是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的资金,用于综合污染防治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污染防控项目,并逐年有所提高。
(二)银行贷款
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除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部分项目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投资者可向银行申请商业贷款。公益性项目也可以通过资产抵押等形式
62
为其融资。银行有足够的财力负担工程建设所需的部分资金,在收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工程的迅速上马起到推动作用。
(三)企业投资
企业具有保护环境免遭污染的义务,担负着自身污染防治的责任,是工业污染的投资主体。企业投资治理污染,不仅利国利民,而且还可以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从中获得良好的信誉,是企业取信于民的好途径。
(四)国外融资
随着全球环保不断升温,国外对环保投资兴趣渐浓,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的援助及优惠贷款是解决环保投入的重要渠道。外方资金的引进,可以同期引入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有利于扬州市污染防治水平的提高。
(五)社会融资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尽管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但其使用应是有偿的,即所谓“使用者付费”原则,这也符合经济学上“公共产品”理论。环境受到保护,受益者为所有的城市居民与社会企事业,全民都应当为环境保护工程承担相应义务,因此,在适当的时间与适当的范围内,在相关政策配套的同时,可以在涉水、涉气等的政府税、费方面向所有的用户适当的收取费用。
63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
一、完善环境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党政统一领导、人大政协监督、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建设与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环境保护主导职能,完善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度;加强环境综合决策能力建设,建立政府、部门决策智力支撑体系和专家决策机制,重点完善环境科学咨询、决策评审、公众参与制度,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规划建设和重大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动低碳实践建设低碳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扬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城市生态转型
针对扬州现有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相关激励政策与体制机制。鼓励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品。培育壮大“三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企业和高科技服务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和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入区入园,开展循环经济园区、ISO14000
64
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创办科研、开发、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环保企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产业基地,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效益的新兴产业,全面推动扬州三次产业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污染防治,确保节能减排常态化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污不达标的项目,不予审批或核准立项,未通过“三同时”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生产。
加强水环境治理。尽快实施古运河沿线市直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搬迁工程,进一步提升扬州市区的生态环境水平。切实加大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力度,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障城乡百姓饮水安全,确保无重大饮水污染事故发生。建设一批城市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管网和泵站建设,切实提高污水的达标收集率、处理率。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扩大和加强城区烟尘控制区管理,加强工业废气治理,严禁排放“三致”物质,基本消除无组织排放。进一步强化汽车尾气治理,严格车辆的年检标准,对尾气及其他项目不合格的一律不予核发检验合格标志,对经2次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一律不准上路行驶;市区严禁二、三轮摩托车、燃油助力车
65
和机动三轮车上牌。加强城市施工场地的渣土管理和扬尘治理,市区所有建筑工地设立洗车槽和冲洗设备,减少扬尘污染。积极探索秸秆有效利用,规划建设秸秆发电项目,全面推广秸秆气化工程和全量还田、青贮氨化养畜、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杜绝露天焚烧现象。
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集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排查当前管网、泵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管网尚未贯通、不配套或质量有缺陷的重点地段,要抓紧制定计划,加快实施建设、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和集中处理率。大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争取每年推广利用10000户以上。加快人畜粪便储存和处理设施建设,避免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水源和环境。
全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基地为抓手,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大力推进农用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强化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安全管理,在面上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合理调整水产养殖布局、密度和结构,维护市域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乡镇都要认真开展以清理垃
66
圾、清理河道、清理乱搭乱建等“六清六建”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为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打好基础。加强农村专业环卫队伍建设,完善和巩固“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四、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环境质量
全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市建设为总抓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市、生态乡(镇)和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以各类创建为抓手,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实施城乡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森林绿化系统建设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建设;加快完善生态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生态人居体系、能力保障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各类创建,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从而推动城乡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造福百姓。
五、强化监督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
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要本着“文明执法、理性执法、铁腕执法”的理念,持续不断组织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强化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的管理,针对污水处理厂运转不正常、排放不达标,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达标以及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切实扭转“执法成
67
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正常局面。对一些典型环境违法案件,要进行公开曝光,公布处理结果,发挥震慑和警示作用。
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省里的统一规定,配足配齐环保执法人员和装备,并逐步向基层延伸。继续建设和完善全市科学环境监管体系,加快环境监察、监测现代化建设步伐,早日建成集水、气、声、固废、辐射于一体的、覆盖全域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以及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环保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六、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确保环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各地要将环保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保障,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各县(市、区)环保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不少于3.5%。
环保资金安排要坚持“分清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倾斜。加大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理解和支持,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保障各项环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资金雄厚、信誉良好、具
68
有成功运作经验的投资主体参与环保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融资渠道,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切实保障公共环境的价值及其使用效益。
加强对各类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监管,采取定期考核、审计、述职等形式,对资金的流向、取得的效益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确保各类环保资金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七、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提高环保规划的执行力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工作的领导、组织、投入、督查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全民参与”的环保新格局。
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环保工作定期述职制度。市政府继续每年组织一次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环保述职活动,接受市政府的点评和考核。
建立定期公布、警示制度。环保部门要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对生态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督查考核,定期公布各地、各部门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未能按时完成的地区和单位,要通报批评;对造成重大环保事故的,要实行责任追究。
八、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普及环保理念和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能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环保理念、环保知识、环保新闻、环保成果的宣传报道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
69
见、乐于接受的街头标语、商场显示屏、文娱表演等多种方式、阵地宣传环保,让环保的宣传遍布全市城乡每一个角落,让环保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市民的心中,让环保成为全市上下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意志。同时,要积极向企业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增强企业依法经营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养成按规审批、达标排放的环保生产习惯。
加强对党政领导的环保培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市、县两级党校均须设立生态环境及环境保护课程,将环保培训和环保科技的普及纳入到各级党校和专业培训的必读课程。各级党政及其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应经常性开展有关环保课题的专题调研,以掌握和了解当地环境保护状况和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采取提升环境质量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当地的环境安全。
搭建环保公众参与平台,积极创造全民环保条件。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政务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定期向公众公开所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重大环境决策、行政审批和处罚情况,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公众参与平台,鼓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关心、关注和投身环保。
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理念和小技巧的宣传普及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市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
70
弘扬低碳生活理念,让环保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自觉行动,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附件:
1、单项规划清单(略)
2、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计划表
主题词:环保 十二五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市法院,市检察院,军分区,驻扬各单位。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7月28日印发
71
附件2: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计划表
序号 地区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管网完善工程 汤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六圩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 潍柴动力扬州柴油机公司 江苏通裕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扬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脱硫脱氮工程 江苏国信扬州发电有限公司脱硫脱氮工程 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脱硫脱氮工程 苏中 扬州市政府 扬州市政府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一、减排工程 35公里主管及40公里支管 深度处理工艺,尾水排放标准由一级B改为一级A 扩建,采用A2/O工艺的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退成进园 退成进园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备注 1 1 收集输送污水能力6 万吨/日 扬州市政府 18万吨/日 提高污水收集率,充分发挥污水厂效益 削减COD468t/d、氨氮342t/d,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提高污水收集率,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可削减COD1081吨、削减氨氮177吨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SO22165.84t/a、NOX3304.07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SO22305.80t/a、NOX4131.6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SO22165.84t/a、NOX3304.07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10300 2011~2015 2 市 直 2 淮河 13000 2011~2015 省2 3 3 5万吨/日 退让地块面积为510亩 退让地块面积为217亩 对两个装机容量为63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 对两个装机容量为63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 对两个装机容量为33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 13000 2011~2015 4 5 市 直 4 5 50000 36000 10050 2011~2012 省1 2011~2015 苏中 6 市 直 7 6 旁路封铅、SCR 2010-2015 省3 7 旁路封铅、SCR 10050 2010-2015 8 市 直 8 旁路封铅、SCR 8050 2010-2015 省3 72
序号 9 地区 项目编号 9 项目名称 扬州港口污泥发电有限公司脱硫脱氮工程 扬州威亨热电有限公司脱硫脱氮工程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对两个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 对三个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旁路封铅、低氮燃烧改造 旁路封铅、低氮燃烧改造 项目效益 削减SO22016t/a、NOX225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SO23360t/a、NOX375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消除公交车冒黑烟现象,整治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5%,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减少80%,尾气基本不含铅尘、硫化物以及苯类等有害物质。 削减CO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CO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CO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CO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550 2010-2015 备注 省3 550 2010-2015 10 市 直 11 10 苏中 公交车尾气排放整治工程 扬州市政府 11 211辆 对发动机进行升级改造,尾气排放由国III标准升级改造为国Ⅳ标准。 1688 2011-2012 省4 12 12 13 广陵区 13 14 14 15 广陵区 16 15 16 扬州广陵新城污水管网完善工程 扬州湾头古镇片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 广陵产业园污水管网完善工程 扬州汤汪片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食品工业园、商贸物流园) 扬州市广陵区青岛啤酒(扬州)有限公司搬迁工程 长江 污水管网总长40公里,建泵站2座 铺设污水管网总长12公里,建泵站1座 铺设污水管网总长25公里 铺设污水管网总长12公里 主管14公里,支管26公里 主管4公里,支管8公里 主管9.5公里,支管15.5公里 主管4公里,支管8公里。 5100 2011-2015 长江 长江 广陵区政府 1140 2011-2015 省6 3000 2011-2015 长江 1500 2011-2015 省6 长江 广陵区政府 退让地块面积为106亩 退城进园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42000 2011-2012 省5 73
序号 17 地区 项目编号 17 项目名称 扬州泰安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配套项目 扬州公道镇污水处理厂(2个)及污水管网配套项目 扬州杨寿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配套项目 扬州头桥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配套项目 扬州方巷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配套项目 扬州李典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项目 扬州沙头镇污水集中处理管网工程 扬州霍桥社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配套项目 所属流(区)域 长江 责任 单位 泰安镇人民政府 公道镇人民政府 杨寿镇人民政府 头桥镇人民政府 方巷镇人民政府 李典镇人民政府 沙头镇人民政府 沙头镇人民政府 建设规模 1000t/日,管网覆盖范围约1平方公里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物化+生化 项目效益 年减少生活COD排放约87.6t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2000 2011-2015 备注 18 邗 江 区 18 淮河 2000t/日,管网覆盖范围约2平方公里 物化+生化 年减少生活COD排放约175.2t 3000 2011-2015 19 19 淮河 1000t/日,管网覆盖范围约1平方公里 物化+生化 年减少生活COD排放约87.6t 2000 2011-2015 省7 20 20 长江 1000t/日,管网覆盖范围约1平方公里 物化+生化 年减少生活COD排放约87.6t 2000 2011-2015 21 21 淮河 1000t/日,管网覆盖范围约1平方公里 1000t/日,管网覆盖范围约1平方公里 1000t/日,管网覆盖范围约3平方公里 1000t/日,管网覆盖范围约3平方公里 主管20公里,支管15公里。 年减少生活COD排放约87.6t 2000 2011-2015 22 23 24 邗 江 区 22 长江 物化+生化;主管20年减少生活COD排放公里,支管15公里。 约87.6t 主管20公里,支管15公里。 年减少生活COD排放约87.6t 年减少生活COD排放约87.6t 2000 2011-2015 23 长江 2000 2011-2015 省7 24 长江 物化+生化 800 2011-2015 74
序号 25 地区 项目编号 25 项目名称 扬州创利皮革污水处理二期工程配套设施及污水站气味治理 淘汰4吨以下燃煤锅炉 扬州汤汪污水处理厂维扬甘泉片区收集管网完善工程 扬州市六圩污水处理厂蜀岗生态新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 扬州市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 江都真武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江都市清源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 所属流(区)域 长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1350 2011-2015 备注 经济开发区 26 26 扬州经济开发区政府 创利污水处理二期工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3000t/d污水提标改造 程配套设施及污水站放 气味治理。 施桥镇、朴席镇辖区范围内的落后燃煤锅炉。 铺设污水收集管网总长50公里,建设污水提泵站2座。 削减SO2和NOX,保障总量控制目标。 完善维扬经济开发区拓展区约10平方公里的污水收集并网,污水收集量达1.4万吨/日,削减COD 1022吨/年。 污水收集量1.7万吨/日,削减COD1240吨/年。 完善物流集聚区的污水收集能力,削减COD 1240吨/年。 省9 淮河 4吨以下锅炉 500 2010-2015 省8 27 维 扬 区 28 27 淮河 维扬区政府 污水管网50km,覆盖范围10km2 9800 2010-2015 省10 28 淮河 污水管网36km,覆盖范围15km2 铺设污水收集管网总长36公里。 铺设污水收集管网总长36公里,建设污水提泵站1座。 新建一座一期工程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23公里管线铺设和13座提升泵站的配套建设采用工艺为A2\\O。 总规模8万吨,分2期建设,一期工程4万吨,已建成,再建2期4万吨及管网,采用工艺为A2\\O。 7200 2009-2015 29 维 扬 区 29 淮河 收集输送污水能力1.25万吨/日 6800 2010-2015 省10 30 江都市 30 淮河 江都真武镇政府 处理规模1万吨/日 项目实施后将削减COD1277.5t/a氨氮109.5t/a。 4900 2011~2015 省11 31 31 淮河 江都市建设局 二期处理规模4万吨/日,一期现有处理规模4万吨/日 项目实施后将削减COD5110t/a氨氮438t/a。 20000 2011~2015 75
序号 32 地区 项目编号 32 项目名称 江都市沿江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 江都市丁沟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所属流(区)域 长江 责任 单位 江都市发改委 建设规模 二期处理规模1.25万吨/日,一期现有处理规模1.25万吨/日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总规模5万吨,一期1.25万吨,已建成,再建1.25万吨,采用工艺为A2\\O。 新建一座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23公里管线铺设和5座提升泵站的配套建设,采用工艺为A2\\O。 新建一座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25公里管线铺设和5座提升泵站的配套建设,采用工艺为A2\\O。 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项目效益 项目实施后将削减COD1596.9t/a氨氮136.8t/a。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9600 2011-2015 备注 江都市 33 33 省11 项目实施后将削减COD1277.5t/a氨氮109.5t/a。 5300 2010-2015 淮河 江都市丁沟镇政府 处理规模1万吨/日 34 江都市 34 江都市郭村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扬州市恒生化工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工程 江都市华兴医药化工制品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工程 江苏粮满仓农化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工程 扬州宁达贵金属公司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工程 淮河 江都市郭村镇政府 处理规模1万吨/日 项目实施后将削减COD1277.5t/a氨氮109.5t/a。 5500 2010-2015 省11 35 江都市 36 35 淮河 江都市政府 淮河 100吨/日 削减COD250t/a 850 2011-2015 省12 36 100吨/日 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削减COD200t/a 800 2011-2015 省12 37 江都市 38 37 淮河 江都市政府 淮河 90吨/日 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削减COD250t/a 800 2011-2015 省12 38 50吨/日 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削减COD30t/a,六价铬2公斤/年。 650 2011-2015 省12 76
序号 39 地区 项目编号 39 项目名称 扬州翔鹰丝绸有限公司全厂关闭工程 江苏恒勇轻纺有限公司全厂关闭工程 扬州大唐医用产品有限公司全厂关闭工程 扬州京都裘革皮制品有限公司硝皮生产线关闭工程 江苏天雨清源污水处理公司中水回用工程 仪征市真州污水处理厂雨污分流工程 仪征市荣信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仪征市青山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所属流(区)域 淮河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全厂关闭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削减COD32吨/年,SO213.44吨/年。 削减COD96吨/年,SO296吨/年。 削减COD81吨/年,SO252.8吨/年。 削减COD120吨/年,SO245吨/年,氨氮8吨/年。 削减COD438.1吨/年,氨氮43.8吨/年。 提高管网覆盖率,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5000 2011-2015 备注 江都市 40 40 淮河 江都市政府 全厂关闭 5000 2011-2015 省13 41 江都市 41 淮河 全厂关闭 3000 2011-2015 42 江都市 42 淮河 关闭硝皮生产线 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回用量2.4万吨/日 作为市政、绿化、景观水。 建设城东新区、金斗河截污、城区排水管网改造、马集镇片区管网,对已建污水厂管网进行完善,其中主管35公里,支管23公里。 1200 2011-2015 省13 43 江都市 43 淮河 江都市政府 仪征市政府 3000 2011-2015 省14 44 44 长江 11600 2011-2015 省16 仪征市 45 45 长江 仪征市水务局 扩建2.5万吨/日,仪征城区90%人口 46 仪征市 46 长江 仪征市政府 2万吨/日,配套管网30km 处理城区及新城、马集镇区生活污水及部分工污水厂二期工程建业废水,提高污水收集设,达到5万吨/日,率,减少污染物入河量,采用A2/O工艺。 可削减COD1081吨、削减氨氮177吨。 处理化工园工业废水及化工园污水厂二期工青山镇区生活污水,减程建设,达到4万吨/少污水入河量,可削减日,采用A2/O工艺。 COD906吨、削减氨氮116吨。 6500 2010-2011 省17 8950 2010-2011 77
序号 47 地区 项目编号 47 项目名称 仪征市谢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仪征市月塘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中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脱硫脱氮工程 仪征联众热电有限公司脱硫脱氮工程 宝应县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及管网建设工程 宝应仙荷污水处理厂一期技术改造 宝应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及管网建设工程 所属流(区)域 长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谢集镇区人口,处理能力为1000吨/日 月塘乡城镇人口,处理能力为1000吨/日 对四个装机容量为6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 对两个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600 2010-2011 备注 改善乡镇水环境质量,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可削减COD82.86吨、设,处理工艺:A2/O。 削减氨氮18.98吨。 改善乡镇水环境质量,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可削减COD82.86吨、设,处理工艺:A2/O。 削减氨氮18.98吨。 削减SO23360t/a、NOX375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SO23360t/a、NOX375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COD3193.75t/a、氨氮246.38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省17 48 仪征市 48 长江 500 2010-2011 省17 49 仪征市 50 49 苏中 仪征市政府 苏中 旁路封铅、SCR。 15000 2010-2015 省18 50 旁路封铅、低氮燃烧改造。 采用百乐克污水生物处理和强化二级处理+微鼓过滤深度处理工艺,配套管网25km。 1000 2010-2015 51 51 淮河 宝应县政府 淮河 日处理规模2.5万m3/d; 9500 2011-2012 52 宝应县 52 强化二级处理+微鼓过滤深度处理工艺,2.5万m3/d技术改造 尾水排放标准由一级B改为一级A。 宝应经济开发区 一期采用A2/O处理工艺,配套管网24km 削减COD91.25t/a、氨氮63.9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削减COD1825.25t/a、氨氮160.6t/a,总氮182.5 t/a,总磷25.6 t/a,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1000 2011-2012 省19 53 53 淮河 一期2.0万m3/d 12120 2011-2015 78
序号 地区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范水镇:采用A2/O处理的方法,铺设4530米的配套管网。夏集镇: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铺设6980米的配套管网。 柳堡镇: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曝气+湿地植物净化的工艺,铺设5530米的配套管网。 泾河镇: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铺设4530米的配套管网。 黄塍镇: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铺设2850米的配套管网。 曹甸镇: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曝气+湿地植物净化的工艺,铺设3930米的配套管网。 西安丰镇:采用湿地处理方法,铺设4210米的配套管网。 山阳镇: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曝气+湿地植物净化的工艺,铺设6800米的配套管网。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备注 54 宝应县 54 扬州宝应运东南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主干管网建设 淮河 范水镇、夏集镇、柳堡镇人民政府 范水镇:日处理规模4000m3/d; 夏集镇:日处理规模4000m3/d; 柳堡镇:日处理规模2000m3/d 削减COD、氨氮,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3100 2011-2012 省19 55 宝应县 55 扬州宝应运东北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主干管网建设 淮河 泾河、黄塍、曹甸、西安丰镇人民政府 泾河镇:日处理规模2000m3/d 黄塍镇:日处理规模32000m/d 曹甸镇:日处理规模32000m/d 西安丰镇:日处理规模2000m3/d 削减COD、氨氮,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3200 2011-2012 省18 56 宝应县 56 扬州宝应运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主干管网建设 淮河 山阳镇、安宜、范山阳镇:日处理规模3水镇人2000m/d 民政府 削减COD、氨氮,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1800 2011-2012 79
序号 地区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鲁垛镇: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铺设3720米的配套管网。 小官庄镇: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铺设3800米的配套管网。广洋湖镇: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铺设4100米的配套管网。射阳湖镇: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铺设6700米的配套管网。 望直港镇:采用A2/O处理的方法,铺设7560米的配套管网。 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作为市政、绿化、景观水。 宝应县CNG加气母站及管网建设(含CNG压缩机组、加气机)。 采用工业污水二级处理工艺。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备注 57 宝应县 57 扬州宝应运东中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主干管网建设 淮河 鲁垛小官庄广洋湖射阳湖望直港镇人民政府 鲁垛镇:日处理规模32000m/d 小官庄镇:日处理规3模2000m/d 广洋湖镇:日处理规3模2000m/d 射阳湖镇:日处理规3模3000m/d 望直港镇:日处理规模3000m3/d 削减COD、氨氮,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4800 2011-2012 省18 58 宝应县 59 58 仙荷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 宝应县CNG加气母站 高邮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市界首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淮河 宝应县建设局 宝应县政府 回用量1.5万吨/日 年削减COD273.8吨,氨氮27.4吨。 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年削减COD270吨,氨氮18吨。 1500 2011-2015 省18 59 苏中 日供天然气10万立方米 2000 2010-2015 省20 60 高邮市 61 60 淮河 高邮市政府 界首镇人民政府 5000吨/日,15公里污水管网 工业及生活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和污水管网 5468 2010-2013 省21 61 淮河 2000吨/日,5公里污水管网。 年削减COD108吨,氨氮7.2吨。 1740 2010-2012 80
序号 62 地区 项目编号 62 项目名称 高邮市三垛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市卸甲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市临泽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市菱塘光电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海潮污水处理厂二期配套管网工程 高邮市马棚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市甘垛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市汤庄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所属流(区)域 淮河 责任 单位 三垛镇人民政府 卸甲镇人民政府 临泽镇人民政府 高邮市政府 高邮市水利局 马棚镇人民政府 甘垛镇人民政府 汤庄镇人民政府 建设规模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和污水管网: 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和污水管网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和污水管网 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45公里管网、5个泵站 污水配套33.4公里管网、1个泵站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2000吨/日,5公里污水管网。 项目效益 年削减COD108吨,氨氮7.2吨。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2400 2010-2012 备注 高邮市 省21 淮河 2000吨/日,5公里污水管网。 年削减COD108吨,氨氮7.2吨。 2520 2010-2014 63 高邮市 64 63 64 淮河 2000吨/日,5公里污水管网。 园区:10公里污水管网及1座泵站。 湖西4镇:35公里污水管网及4座泵站。 污水配套33.4公里管网、1个泵站。 采用A2/0二级处理工艺 年削减COD108吨,氨氮7.2吨。 2160 2010-2012 省21 65 高邮市 66 65 淮河 提高污水收集率,充分发挥污水厂效益。 年削减COD1240.2吨,氨氮155.84吨。 年削减COD54吨,氨氮3.6吨。 8600 2010-2015 66 淮河 11407 2010-2015 省21 67 高邮市 68 67 淮河 1000吨/日 600 2010-2012 68 淮河 1000吨/日 采用A2/0二级处理工艺 年削减COD54吨,氨氮3.6吨。 600 2010-2012 69 高邮市 69 淮河 1000吨/日 采用A2/0二级处理工艺 年削减COD54吨,氨氮3.6吨 600 2010-2012 省21 81
序号 70 地区 项目编号 70 项目名称 高邮市司徒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市周山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高邮市横泾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海潮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 扬州廖家沟饮用水源区域河流环境综合整治 扬州开发区河道整治、老小区雨污分流等水环境综合整治 仪征市真州沿山河清淤整治工程 仪征市大盐塘截污整治工程 所属流(区)域 淮河 责任 单位 司徒镇人民政府 周山镇人民政府 横泾镇人民政府 高邮市政府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采用A2/0二级处理工艺 项目效益 年削减COD54吨,氨氮3.6吨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600 2010-2012 备注 1000吨/日 71 71 淮河 1000吨/日 采用A2/0二级处理工艺 年削减COD54吨,氨氮3.6吨 600 2010-2012 省21 72 高邮市 72 淮河 750吨/日 铺设污水管网4公里 回用量1.5万吨/日 采用A2/0二级处理工艺 年削减COD54吨,氨氮3.6吨 600 2010-2012 73 73 淮河 污水厂尾水回用作为年削减COD273.8吨,市政、绿化、景观水。 氨氮27.4吨 1500 2011-2015 省20 二、清水工程 74 广陵区 1 长江 广陵区政府 中沟河、迎春河及其支河等 污水截流、整治疏浚达标、生态修复;关闭电器电镀等企业、搬迁养猪场等。 改善廖家沟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 800 2010-2012 省22 75 经济开发区 2 淮河/ 长江 扬州经济开发区 仪征市政府 仪征市政府 对河道进行清淤、疏南绕城以北老小区,浚、驳岸;对沿线工120km2内河道整治 业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 清淤整坡1公里,截污管道1.2公里 大盐塘截污整治 活水、清淤、污水截流、河道整治。 污水截流 改善园区生态环境,提高水环境质量。 4500 2010-2015 省23 76 77 仪征市 仪征市 3 4 长江 长江 消除劣五类水体,确保水域功能区达标。 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 800 3500 2010-2011 2010-2011 省27 省28 82
序号 78 地区 项目编号 5 项目名称 仪征市四中排水沟截污排涝整治工程 所属流(区)域 长江 责任 单位 仪征市政府 建设规模 四中排水沟截污排涝整治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污水截流 利用循环理念,通过工程修复、微生物修复、水生植物修复、水生动物修复和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成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场,实现养殖污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整治沿岸排污单位,河道疏浚、生态修复。 整治沿岸排污单位,河道清淤,生态修复。 整治沿岸环境,河道清淤,绿化美化。 项目效益 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 完全杜绝了氯霉素等药物的使用,常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96%,实现养殖污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减少了水产养殖业对宝应湖生态的影响。 确保槐泗河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改善老人沟水质环境,确保不对槐泗河水质造成影响。 改善尚桥水库、荷叶水库水质环境,绿化美化,确保不对槐泗河水质造成影响。 利于防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2900 2010-2011 备注 省29 79 宝应县 6 规模化水产养殖水体净化循环体系建设 长江、淮河 宝应县政府 5000亩 800 2011-2015 省30 80 81 维扬区 82 7 8 9 扬州市槐泗河环境综合整治 扬州维扬区老人沟环境综合整治 扬州维扬区尚桥水库、荷叶水库环境综合整治 江都市白塔河环境综合整治 淮河 淮河 维扬区政府 维扬区政府 维扬区政府 维扬经济开发区,甘泉街道沿岸 老人沟整治长度3.7km 尚桥水库荷叶水库53840m2 疏浚河道22公里,新建节制闸一座,维修加固桥梁5座,护坡4.5公里,电灌站20座。 80920m2 2000 500 2011-2013 2011-2015 省24 省25 淮河 1500 2011-2015 省26 83 江都市 10 长江 江都市水务局 对白塔河进行清淤、疏浚、驳岸。 3100 2011-2015 省31 84 江都市 11 江都市灰粪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长江 江都市水务局 疏浚河道3.5公里,土方量25万方 对灰粪港进行清淤、疏浚驳岸,对源头建立节制闸,使水活起来。沿改变城区河流黑臭的局线排污管网进行截污,面 接入污水处理厂,对沿岸进行绿化。 4200 2011-2015 省32 83
序号 85 地区 项目编号 12 项目名称 船舶污染控制示范工程 所属流(区)域 淮河 责任 单位 扬州市政府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减少河道通航对水质的影响,减少石油类污染因子的排放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990 2012-2015 备注 市直 每个县(市)选一个码头建设船舶污水和固废岸上接收和处理处置设施。对重点船舶(危险品船)等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建设船舶污染事故应急救助体系。 省33 三、蓝天工程 86 江都市 1 江都市区域内砖瓦厂关闭工程 江苏宝南木业制造有限公司煤改生物质项目 扬州亚东水泥公司烟粉尘治理工程 扬州港口污泥发电有限公司燃煤锅炉烟粉尘治理工程 江苏宝南木业制造有限公司燃煤锅炉烟粉尘治理工程 扬州市油品储运销VOCs 治理工程 江都市油品储运销VOCs 治理工程 长江流域 淮河流域 江都市市政府 宝应县政府 扬州亚东水泥公司 扬州港口污泥发电有限公司 江苏宝南木业制造有限公司 扬州市人民政府 江都市人民政府 涉及城区/全市28家砖瓦厂实施关闭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区SO2减排 减少颗粒物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7000 2010-2015 省35 87 宝应县 2 淮河 煤改生物质 600 2011-2015 省37 88 经济开发区 3 长江 气箱脉布袋收尘 烟尘削减量5吨 1000 2011-2015 省39 89 宝应县 4 淮河 天然气替代热媒炉 烟粉尘削减量287.6 1000 2010-2011 省40 90 宝应县 5 淮河 设置陶瓷多管除尘器 中石化42座、中石油5座、中化道达尔4座、社会加油站14座、油罐车41辆、江苏油田矿业开发总公司25辆油罐、扬州石化有限公司3辆油罐,中石化江苏石油勘探局56辆油罐、油库9个。 中石化25座、中石油6座、中化道达尔1座、社会加油站32座、油罐车24辆。 烟粉尘削减量37.8 700 2011-2015 省38 91 市直 6 淮河 VOCs削减量79.63 4500 2011-2013 省34 92 江都市 7 长江 VOCs削减量35.35 2100 2011-2013 省36 84
序号 93 地区 高邮市 项目编号 8 项目名称 高邮市油品储运销VOCs 治理工程 宝应县油品储运销VOCs 治理工程 仪征市油品储运销VOCs 治理工程 扬州市汤汪再生水厂再生水利用工程 扬州市生活垃圾收运项目 扬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工程 扬州市赵庄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 扬州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 扬州市邗江区再生水站再生水设施建设工程 扬州恒宇工业废弃物处理新建工程 所属流(区)域 淮河 责任 单位 高邮市人民政府 宝应县人民政府 仪征市人民政府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VOCs削减量18.79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1300 2011-2013 备注 省42 中石化22座、中石油5座、社会加油站15座、油罐车4辆。 中石化22座、中石油3座、社会加油站8座。 中石化20座、中石油3座、中化道达尔1座、社会加油站19座、油罐车6辆。 94 宝应县 9 淮河 VOCs削减量13.72 1000 2011-2013 省41 95 仪征市 10 长江 VOCs削减量19.92 1400 2011-2013 省43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96 1 淮河 扬州市水利局 扬州市城管局 扬州市住建委 扬州市住建委 扬州市政府 对汤汪再生水厂、六圩再生水厂再生水进行利用,再生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配套管网25公里。 新增2个转运站,新增转运能力300吨/日,新增转运车辆50辆,新增运输能力1500吨/日。 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发电,新增处理规模500吨/日。 对赵庄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车辆,现状处理规模800吨/日。 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100吨/日。 建设杨寿、泰安、公道、北洲、北山再生水厂再生水设施,再生水处理能力5.6万吨/日 占地60亩,年处理各类工业危废9600t 焚烧 减少废水排放 10000 2011-2015 省44 97 市直 2 淮河 增强生活垃圾收运能力 3700 2011-2015 省45 98 3 淮河 实现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22000 2011-2015 省46 99 市直 100 101 邗江区 102 4 5 6 淮河 淮河 淮河 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餐厨垃圾处置能力。 消减COD693.5吨/年,氨氮69.35吨/年。 减少固废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2500 4400 500 2011-2013 2011-2015 2011-2015 省47 省48 省49 邗江区政府 淮河 7 7600 2011-2012 省50 85
序号 地区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扬州正大废油回收加工有限公司废油回收、打捞、加工工程 扬州市金秋节能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年产三十万方混凝土加气砌块项目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备注 103 8 淮河 占地20亩,日处理废油25t 大掺量利用粉煤灰生产加气混凝土制品,年利用粉煤灰量超过15万吨。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能力。 年处置电镀废渣、废液23400吨 减少废油排放,日处理锅炉蒸发,油水分离,废油25t,改善生态环油渣压滤。 境。 3000 2011-2013 省51 104 经济开发区 9 苏中 扬州市金秋节能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大掺量利用粉煤灰生产加气混凝土制品。 项目建成后,年生产30万方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年综合利用粉煤灰(渣)15万吨,废水20万吨。 6000 2011-2015 省53 105 江都市 106 10 江都市电镀废渣、废液回收利用工程 长江 11 江都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 长江 江都市 政府 日处理400吨 107 江都市 12 废旧家电拆解二期扩建工程 长江 日拆解旧家电7000台 建设收集、运输、贮存设备设施,建设铜、镍、实现电镀废渣、废液的安铬鞣剂、锡酸钠生产全处置,减少区域重金属线,无害化处置生产排放 线。 场区占地面积80亩,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与现有垃圾填埋场共害化、资源化,改善我市同处理全市107万人的环境状况,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垃圾,渗滤液送污村容村貌 水处理厂处理。 6条电视拆解线、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拆解线各一条,目前利用现有生产线进行电脑板贵实现对废旧家电中有用金属提取,线路板送有回收利用 资质单位处理,下一步将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展线路板拆解。 2600 2011-2015 省55 15000 2011-2015 省57 2000 2011-2015 省58 86
序号 108 109 110 地区 项目编号 13 14 15 项目名称 江都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 江都市生活垃圾收运项目 江都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 江苏泽宇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年处理11万吨/年煤矸石成粉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 东昇危险废物焚烧扩建工程 扬州天富龙汽车内饰有限公司废弃PET类包装物综合利用生产项目 所属流(区)域 淮河 淮河 淮河 责任 单位 江都市政府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5000 790 1500 2011-2015 2011-2015 2010-2015 备注 省54 省56 省59 江都市 江都市政府 长江 111 16 112 仪征市 113 17 长江 18 长江 仪征市政府 114 仪征市 19 扬州化工园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一期工程 长江 对江都市污水处理厂、江都市沿江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进行利用,再生水处理能力4万吨/减少废水排放 日,配套管网15公里。 新增7个转运站,新增转运能力210吨/日,增强生活垃圾收运能力 新增转运车辆4辆,新增运输能力60吨/日。 采用生物膜处理技新建垃圾渗滤液处术,经处理后达到接预计削减COD396t/a 理系统1套 管标准 年处理11万吨/年煤矸石成粉同时提取二氧化共3条煤矸石成粉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包括硅约27346吨与二氧化1万吨、10万吨和20万吨生产线),生产沉硅约69036,生产沉淀淀白炭黑、δ—层状结晶二硅酸钠、无铁硫酸白炭黑75559吨、无铁铝、聚合氯化铝,副产无水硫酸钠(元明粉)。 硫酸钠(元明粉)130350吨。 扩建3600t/a,总数危险废物、化工残渣焚烧处置危险废物 达到11600t/a。 焚烧能力扩建。 新建厂房25450㎡,购置PET类废弃包装物项目年回收利用PET类清洗破碎设备、造粒设备生产设备1211台废弃包装物11500吨,(套),变压器、总进线柜公用设备共17套,PET废纤维泡料10400同时配套建设给排水及消防、供配电等公用吨。 配套系统,配套环保、消防、安全等设施。 处置盐泥——直接填埋 库容40万立方米,处置污泥——石灰干确保化工园固体废物处其中危险废物10万花+填埋 置利用率100%,危险废立方米,固体废物处置危险废物——暂物规范化处置利用率30万立方米。 存 100%。 +固化/稳定化处理+填埋 52300 2010-2012 省60 1000 2010-2012 省61 6800 2011-2012 省62 19000 2010-2011 省63 87
序号 地区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扬州绿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8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粉灰综合利用项目 仪征市生活垃圾收运项目 仪征市青山垃圾卫生填埋场扩建工程 仪征市青山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 宝应县运东垃圾填埋场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备注 115 仪征市 20 长江 新增球磨车间、配料浇注车间等生产厂房共4109㎡,新增储灰池、成品堆场等构筑物共7522㎡,购置球磨、浇注、切割等同设备354台(套),项目达产后将生产蒸压加气混泥土切块28万m3,综合利用粉煤灰16.5万吨,生石灰3.47万吨、磷石膏0.79万吨等废气资源。 新增7个转运站,新增转运能力680吨/日,新增转运车辆22辆,新增运输能力380吨/日。 仪征市政府 对垃圾进行卫生填埋,新增处理能力80吨/日。 对仪征市青山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后进行生态修复,现状处理规模120吨/日。 占地100亩,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 项建成后,年生产28万吨方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年综合利用粉煤灰(渣)16.5万吨。 5008 2011-2012 省64 116 仪征市 21 长江 增强生活垃圾收运能力 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使垃圾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 改善生态环境 对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通过渗滤液的规范化处置,避免二次污染 5320 2011-2015 省65 117 仪征市 118 22 长江 2500 2011-2013 省66 23 长江 800 2011-2013 省67 119 宝应县 24 淮河 日处理垃圾200吨 5000 2011-2015 省74 120 宝应县 25 宝应硫酸锌制造行业产生的重金属镉污染 宝应县政府 淮河 在已经完成的土壤环境质量及污染状况调查和治理技术筛选的基础上,该项目主要从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两个方面对土壤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和示范。对夏集镇基本农田保护区中的3000亩重点改善区域土壤环境 污染区域进行治理,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使土壤污染物含量符合有机等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标准,为类似地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样板。 9000 2010—2015 省76 88
序号 121 地区 宝应县 项目编号 26 项目名称 宝应县仙荷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 宝应县生活垃圾收运项目 宝应县北港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 宝应县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泥处置工程 所属流(区)域 淮河 责任 单位 宝应县政府 宝应县政府 宝应县政府 宝应县政府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年削减COD273.8吨,氨氮27.4吨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1500 2011-2015 备注 省72 回用量1.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作为市政、绿化、景观水。 122 宝应县 27 淮河 新增10个转运站,新增转运能力400吨/日,新增转运车辆10辆,新增运输能力200吨/增强生活垃圾收运能力 日。 对宝应县北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进行生态修复,现状处理规模100吨/日。 续建污泥处置设施,规模50吨/日 围堤、场内道路、防渗工程,地下水、地表水导排功能,调节池、预处理功能,渗滤液收集功能,填埋气体导排与处理系统,封场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 1600 2011-2015 省73 123 宝应县 28 淮河 400 2011-2015 省75 124 宝应县 29 淮河 增强污泥处理能力 800 2011-2015 省77 125 30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 苏中 高邮市政府 设计库容110万立方,垃圾填埋总量100万立方,日处理垃圾300吨。 能进一步有效降低垃圾对城区周边环境产生的污染,加快我市生活垃圾城乡统筹建设,实现城乡垃圾处理全覆盖。 年削减COD273.8吨,氨氮27.4吨 5500 2010-2011 省70 高邮市 126 31 高邮市海潮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 高邮市生活垃圾收运项目 高邮市污泥处置工程 扬州美鑫五金配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 苏中 高邮市政府 回用量1.5万吨/日,污水厂尾水回用作为市政、绿化、景观水。 1500 2011-2015 省68 127 128 129 维扬区 32 33 34 苏中 高邮市政府 新增10个转运站,新增转运能力400吨/日,新增转运车辆15辆,新增运输能力500吨/增强生活垃圾收运能力 日。 新建污泥处置设施,规模80吨/日。 减少污泥排放 确保不对槐泗河水质和扬城北苑安置小区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1800 250 700 2011-2015 2011-2015 2010-2011 省69 省71 省52 苏中 维扬区政府 全厂拆除 对厂区及周边区域土壤、水体进行生态修复。 89
序号 130 地区 项目编号 35 项目名称 扬州市西湖皮革重金属污染污染防治 所属流(区)域 苏中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全厂拆除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对厂区及周边区域土壤、水体进行生态修复。 对江都市47家规模养殖业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建立3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建设项目1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9个(采用生态型污水处理工艺)。 雨污分流,建沼气池,沼液用于温室大棚、生态农业基地的有机肥料,沼渣堆肥。 秸秆加工草垫,年利用秸秆6000吨。 项目效益 确保不对槐泗河水质和西湖景园安置小区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700 2012-2013 备注 五、农村环保惠民工程 以扬州方陵养殖有限公司、扬州陵都养殖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为示范,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涉及樊川镇、丁伙镇、邵伯镇、丁沟镇、真武镇、小纪镇、武坚镇、郭村镇、吴桥镇、宜陵镇、浦头镇、仙女镇、大桥镇大部分农村。 10万只蛋鸡粪便的综合利用 131 1 江都市畜禽养殖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淮河 江都市农林局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000 2011-2015 省78 江都市 132 2 江都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淮河 江都市环保局 项目实施后利于改善农村人居和生产环境,实现江都市污染物减排。 14696 2011-2013 省79 133 宝应县 134 3 宝应县金鸡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 宝应县曹甸镇秸秆加工示范工程 高邮市北澄子河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淮河 4 淮河 宝应县金鸡禽业有限公司 扬州联农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高邮市政府 年利用秸秆6000吨 保障农村的人居环境,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进一步改善我县境内的总体水质。 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禁抛现象、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项目实施后利于改善农村人居和生产环境。 1200 2011-2015 省81 600 2011-2015 省82 135 高邮市 5 淮河 包括北澄子河、横泾河、澄潼河、人字河、老横泾河、大芦河、南澄子河、张沟河、小泾河乡级、村级河道整治工程。 9546.2 2011-2012 省80 90
序号 136 地区 项目编号 1 项目名称 扬州杨庙静脉产业园区 宝应县西安丰镇绿草荡湿地生态功能区建设 所属流(区)域 淮河 责任 单位 杨庙镇政府 宝应县西安丰镇人民政府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六、生态建设工程 公共设施、绿化、污水管网、泵站 发展有机农业,外界污染物和污染水源截污工程。 项目效益 减少园区污水无序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恢复区域内湿地等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7500 2011-2015 备注 邗江区 近期0.85km2 省83 137 宝应县 2 淮河 2平方公里 500 2011-2015 省84 七、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为扬州市和各县市区配备核与辐射监管所必备的辐射监测仪器、车辆和防护设备。对全市30余家涉源单位实行视频、辐射计量率在线监控,建立放射源安全预警系统。 按《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标准》要求,加强核与辐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对重点放射源实施远程在线监控管理。 138 市直 1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及放射源远程安全监控系统建设二期工程 长江、淮河 环保局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满足环境管理现代化要求、提高环境辐射安全监管能力。 1250 2011-2013 省85 139 广陵区 2 环境监管应急处置工程 环境监察基础设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程 环境监管应急处置工程 淮河 广陵区政府 增设应急监察车1辆、添置各种监察、取证设备仪器和防护装备;新建水分析化验室1个,添置大气、噪声、放射性监测仪器10台。 提高环境监察应急能力和执法水平;提高环境监测应急能力。 500 2011-2015 省88 140 邗江区 3 长江 邗江区政府 车辆配置、办公环境改善、人员配置、实验、提高环保办公、办事能监测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力、效率和环境监测能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力。 配备环境监测应急车辆、监测仪器及个人防护设施等,建立基础信息网络。 完善基础信息网络,提高环境监察能力和监测应急能力。 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监测和环境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1075 2011-2015 省89 141 维扬区 4 淮河 维扬区环保局 500 2011-2015 省90 91
序号 地区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对重点污染源排污口和污染防治设施开展视频监控、对符合实施自动监控条件且尚未实施自动监控的重点污染源逐步安装自动监控设备,不断扩大自动监控系统覆盖范围,对自动监控的重点污染源逐步开展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建设全市重点固废产生仅处理处置在线监控体系;环境视频监控系统、污染源废水、废气,放射源、水气自动监测站网络化升级改造,机动车尾气检测点数据传输系统。环境视频监控系统和污染源、放射源、机动车尾气检测点自动监控系统增加监控点,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备注 142 市直 5 监控、监管、监察、监测能力建设 淮河、长江 扬州市环保局 对约60家危废产生及处置单位实行在线监控;建设1座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和2座地表水自动监测子站,新建4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大气站增加监测因子,新建8座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 增加移动办公和移动执法设备配备数量120套,全市视频会议系统,数据中心升级,一期软件系统升级,新建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等,新建机房一个。 实现监控系统稳定运行,监控数据准确可靠,维护服务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对重点污染源实行24小时视频监控,各级环保部门及企业分级共享视频监控图像,在市级监控中心实现与自动监测数据的融合;对危废产生、收集、移送、处置、排放全过程实施监控,确保环境安全;提高环保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 5698 2011-2015 省86 92
序号 地区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备注 143 市直 6 监测能力建设 淮河、长江 扬州市监测站 144 仪征市 7 环境监测监督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长江 仪征市政府 145 宝应县 8 环境监察、监测、信息能力工程项目 淮河 宝应县政府 1、现代化实验室建设,增加监测实验用房面积,完善实验室基础装备。添置无机/有机物分析前处理仪器设备:无机样品前处理工作站、索氏提取仪、旋转蒸发仪、翻转式振荡器(含零顶空装置)、有机样品浓缩仪。购置各类分析仪器:全自动固/液直接测汞仪、原子荧光光度计、流动注射分析仪(≥4通道)、、离子色谱、ICP、气相色谱仪、GC—MS、GC—MS—MS、AOX分析仪、TOC分析仪。2、环境预警系统建设;拓展监测项目、提升预警能力:在饮用水源地自动站增加综合毒性、VOCs等监测项目;对空气自动监测站进行升级改造,增加CO、O3、PM2.5等监测指标,新建1座灰霾监测站;改造现有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显示屏,新建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 1个大气自动监测系统1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1个城市道路噪声自动监测站及显示屏、1个大气应急监测系统、1个取水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大气应急监测系统、取水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重点污染源安装COD在线监测仪、在线PH计、流量计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和智能环境监察适配器,全面形成监控能力,实现实时监控、数据采集、计量分析、异常报警和信息传输,形成统一的监控网络。建设集应急中心、污染源监控中心、12369污染投诉中心于一体的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GIS系统;环境视频监控系统,污染源废水、废气、放射源、水气自动监测站网络化升级改造。购置气相色谱顶空、液相色谱、流动注射系统等设备,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8158 2011-2015 省87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环境监察能力、便于远程监控和及时预警。 提高环境监察信息管理集成;实现实验室技术装备现代化,建立空气、水质、污染源自动监测(控)系统,建立监测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强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督监测政府职能,提高监管效能;提高环保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 1000 2011-2015 省91 1000 2010-2015 省92 93
序号 地区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所属流(区)域 责任 单位 建设规模 主要建设 内容和工艺 项目效益 投资额 建设起止(万元) 年份 备注 146 高邮市 9 环境监察信息管理集成共享平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淮河 高邮政府 147 江都市 10 噪声自动监测站改造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环境监察能力工程项目 长江、淮河 江都市环保局 开展有机物的定性、定量监测分析;购置固体样品消解的微波消解系统等;开展土壤、底质等样品的分析;数据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移动执法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各类环保业务系统。 市级“12369”环境信访举报信息平台、环境监察信息中心指挥平台、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指挥中心、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信息平台、环境监察现场执法平台、在北澄子河国控断面建设1座与扬州市、高邮市环保部门联网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城郊建设1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在城区设立1座环境质量显示屏以及城市烟尘黑度、环境噪声远程监测系统。 噪声自动监测站改造,污染源自动控制系统一套;重点污染源安装COD在线监测仪、在线PH计、流量计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和智能环境监察适配器,全面形成监控能力,实现实时监控、数据采集、计量分析、异常报警和信息传输,形成统一的监控网络。建设集应急中心、污染源监控中心、12369污染投诉中心于一体的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GIS系统。 提高环境监察信息管理集成、于远程监控和及时预警。 1260 2010-2015 省93 便于污染源远程监控和及时预警,提高噪声自动监测站监测水平、提高环境监察信息管理集成。 3100 2010-2015 省94 148 高邮市、宝应县 高邮市 11 三阳河水质自动监测站 高邮市提高自来水公司应急处理能力建设 宝应县提高自来水公司应急处理能力建设 淮河 高邮市环保局、江都与高邮交汇处高邮境内、高邮与宝应交宝应县汇处宝应境内三阳河水质自动监测站。 环保局 高邮市政府 宝应县政府 高邮港供水公司一水厂、二水厂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宝应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宝应水厂)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及时发现、排除饮用水源安全隐患。 对供水深度处理,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对供水深度处理,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1000 2011-2015 省95 149 12 淮河 4500 2011-2015 省96 150 宝应县 13 淮河 1500 2011-2015 省97 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