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建议
作者:刘虎林 刘志玲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23期
摘要 主要介绍了山西省小麦生产现状,分析了小麦生产与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提高小麦产量、加强服务生产能力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建议;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57-01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人均消费量为140 kg,占粮食消费量的42.7%,小麦自给率占50%左右。小麦生产在社会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人们生活营养和健康,近年来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制约着小麦生产,使全省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总产徘徊不前,已威胁到全省人民的“口粮安全”。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1 山西省小麦生产现状 1.1 全省种植面积及产量
小麦是山西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3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西省小麦生产在单产和总产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全省常年播种面积66.67万hm2左右,其中旱地逾40万hm2,水地逾26.67万hm2,1949年山西省小麦产量仅为552 kg/hm2,自2002年以来,山西省小麦产量基本稳定在3 300~3 600 kg/hm2,小麦总产基本稳定在220万~250万t,可满足全省消费需求的50%左右。 1.2 规模、区域分布
山西小麦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中熟冬麦区的运城市、临汾市和晋城市,播种面积占全省的90%,属国家北方冬麦区黄淮冬麦亚区;中部晚熟冬麦区长治市、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种植面积不足6.67万hm2,仅占全省的10%,属国家北方冬麦区北部冬麦亚区。 1.3 经营方式、生产情况
目前,山西省小麦生产经营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个体种植为主,种植面积3.33 hm2(或6.67 hm2)及以上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较少,种植面积不足总面积的5%。小麦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多发、高投入低产出、价格低迷、种植效益低,制约着山西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生产的小麦多用作口粮,以商品粮出售的较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4 生产优势
山西省小麦生产最大的优势是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较高,加工品质较好,属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最大的劣势是干旱缺水。随着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和扶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政策的相继出台,将促进山西省小麦生产由分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过渡,对稳定山西省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提升单产和总产,提高山西省小麦自给率都十分有利。 1.5 技术力量
山西小麦专业团队和优势团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全省从事小麦研究人员分布情况是:研究力量集中在运城、临汾等南部地区,由于中部面积减少,研究力量向玉米等高产作物转移。从研究领域看:育种人员多,栽培人员少,全省真正从事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足20人,原因是立项难、评奖难、等级低。生产上栽培问题最多,栽培技术也是农民最需要的。
1.6 技术优势
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山西农科院的旱地常规育种走在全国小麦育种的前列,育成的品种抗旱能力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国审品种多。在栽培技术研究上,主要立足于本区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综合技术集成,其中“小麦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动山西省及同类麦区栽培技术进步,但因条件限制,现实是实用技术集成多,基础理论积淀不足。 2 山西省小麦生产与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小麦种植面积不稳定
小麦是山西第二大粮食作物,但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下滑,2013年山西省小麦面积仅68.2万hm2。其主要原因是种植小麦效益差,社会需求旺盛,市场脆弱,但卖粮有困难,市场流通不畅。
2.2 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常规人才多、学科带头人少,人才梯队存在断层现象;从事育种的人员多,从事栽培研究的人员少;常规品种多,专用型品种少;普通成果多,创新性突破性成果少。 2.3 经费支持不稳定
山西省小麦研究项目的经费投入低,缺乏稳定经费支持体系,难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下拨经费不集中,有“撒胡椒面”的现象。 2.4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落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管理滞后,缺乏相应的体制和与之相对应的运行机制。资源共享与成果分配机制不健全,仪器设备共享与高新技术平台机制不完善。 2.5 小麦基础研究薄弱
利用分子标记及其辅助手段、小麦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矮败轮选等生物技术创新育种创制优良基因资源材料少。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严重。 2.6 小麦新品种选育问题
在高产优质多抗、肥水高效利用,耐旱耐热、晚熟早播、特色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上存在差距。 2.7 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在小麦新型不育系、化学杀雄、光温敏两系利用方面研究薄弱。 2.8 缺乏保存小麦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保存困难,不利于种质资源创新和共享。 2.9 良种良法不配套
与新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良种良法不配套。如需合理利用冬水前移技术以及解决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土壤悬虚等问题。 3 对提高小麦产量、加强服务生产能力的建议 3.1 千方百计增加小麦生产面积
地方政府应出台保护种植小麦大户的优惠政策,健全市场体系,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结合山西农科院小麦科研的优势,城郊结合,小麦可和玉米、蔬菜轮作增加效益,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效益。 3.2 加强团队建设
不仅要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人才,同时重视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改善团队结构不合理,人才梯队存在断层的状况;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组建山西省综合实力强的小麦育种、栽培研究团队[1]。 3.3 稳定小麦经费支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级和其他有关单位的经费支持,根据重点攻关项目研究进展程度,山西农科院本院可给予经费的支持和倾斜。 3.4 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发挥人员和科研的资源优势,建立资源与设备、基地共享平台和先进合理的管理体制及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2]。 3.5 重视新品种选育
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有计划地培育自己的优势领域,加强早熟、抗病、高产专用、耐晚播、广适性强的新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注重新基因的发掘,发掘白粉病、条锈病基因定位材料,并注重采取靠主茎成穗增加群体等[3]。 3.6 建立小麦协作网
小麦材料互换,多点筛选鉴定,交替育种,带动种质创新基础性研究,保持研究发展后劲。
3.7 重视杂交小麦研究
在发现高恢复性和强优势组合方面寻找突破口。 3.8 重视栽培技术研究
加大栽培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集成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策略,特别是在山西南部要重视提高复种指数,粮食与蔬菜轮作、复播的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4]。 4 参考文献
[1] 翟超群.昆山市小麦生产的主要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5):78-79. [2] 赵辉,李青云.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74. [3] 张卫东,张晟义,黄晓玲,等.阿克苏地区小麦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B08):40-43.
[4] 郭天财.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4):27-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