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区■曩济 ¨= 膏反¨1-|■及其 决 ・程保平 【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中国完 全可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可称之为“邓小平命题”。根据 缪尔达尔(1957)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区域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富裕的理论 脉络,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中国只能是区域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富裕。 缪尔达尔的这一见解可称之为“缪尔达尔命题”。由此不难看出这两个命题 是对中国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 有趣的 是,迄今为止,国内经济学文献既赞成“邓小平命题”,又没有对“缪尔达尔命 题”表示任何诘难,于是它们便构成丁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个“二律背反”命 题。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认可“邓小平命题”的科学性,那么我 们又如何说明“缪尔达尔命题”的正确性呢?如果我们在理论上接受“缪尔达 尔命题”的正确性,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邓小平命题”的科学性呢?特别是, 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坚持“缪尔达尔命题”的正确性,那么我们又如何实现区 域共同富裕目标,又如何把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有机地衔接起 1O8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来呢? 市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亦即不 同的区域市场的既定状态及其相互关系。不言而 二、逻辑分析框架 市场经济制度中.市场、市场机制及其市场绩 效之间,存在着非常严格的逻辑传递关系。有相 应的市场,就有相应的市场机制;有相应的市场机 制,就有相应的市场绩效,即“市场一一喻,有相应的市场空间结构.就有相应的市场空间 结构机制;有相应的市场空间结构机制,就有相应 的市场空间结构绩效,即“市场空间结构一一市场 空间结构机制一一市场空间结构绩效”。由此,我 们不难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即市场空间结构不同, 市场空间结构机制则不同;市场空间结构机制不 同,市场空间结构绩效也不同 市场机制 市场绩效”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命题指出,{1 1假如有足 够的市场,【2)假如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够 按照竞争规则行事,和(3)假如存在竞争均衡状 态,那么在此状态下的资源配置即为帕累托最优 状态(阿罗,1951;德布勒,1959),亦即市场成功 (莱迪亚德,1987) 斯密{Smith.1776)、奥曼 (Aun ̄nn.1964)、文德(Vind,1964)、阿罗一哈恩 在“市场空间结构一一市场空间结构机制一 一市场空间结构绩效”中,“市场空间结构”有两种 基本类型。一种可称之为市场空间二元结构,即发 达的区域市场与落后的区域市场在空问分布上的 同时并存状态及其相互关系;另一种可称之为市 场空间一元结构,即处于同一发展层次的不同区 (Arr0w—Hahn,1971)、比利(Bewley,1973)、格罗 德尔一希尔顿布兰德(Grodal—Hildenbrand, 域市场在空间分布上的同时并存状态及其相互关 系。 1974)、卡恩(Kahn.1974)、布朗一罗宾逊 {Brown--Robinson.1975)等都在此方面有所建 树。该命题的反命题是,或者(11,假如没有足够 的市场;或者(2),假如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 不能够按照竞争规则行事;或者(3),假如不存在 “市场空间结构”的两种基本类型,决定了“市 场空间结构机制”也具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区域两 极分化机制和共同富裕机制 根据福利经济学第 一基本命题给出的思路,可以认定“市场空间结 构”如果符合,(1)假如区域问存在足够的市场, (2)假如区域问都能够按照竞争规则行事,和(3) 假如区域间能够达到竞争均衡状态,那么这种“市 场空间结构”必定内含区域共同富裕机制 反之, “市场空间结构”或者{1),假如区域问没有足够的 竞争均衡状态,那么在此情形下的资源配置就会 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市场失灵(莱迪亚德. 1987)。庇古(Pigou,1932)、西托夫斯基(Scitovsky, 1954),科斯{Coase,1960)、弗利(Forey.1970)、 斯塔雷特lStarrett,1972)、格林(Green.1977)以及 克雷普斯(Kreps.1977)等,都在此方面有所贡 献。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所致,上述学者都没有 看到市场空间结构问题.甚至就连所有区域经济 理论,例如其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历史经 验学派、现代化学派、激进学派和乡村学派等也概 市场;或者【2),假如区域间都不能够按照竞争规 则行事;或者(3),假如区域间不能够达到竞争均 衡状态,那么这种“市场空间结构”必定内含区域 两极分化机制 至于为什么会如此,或者说究竟哪 一种“市场空间结构”对应着哪一种“市场空间结 构机制”,本文将在第三、四节中予以说明。 由于“市场空间结构机制”具有两种基本类 型.“市场空间结构绩效”便具有两种基本表现形 式,即区域共同富裕绩效和两极分化绩效。显而易 见.区域共同富裕机制必然表现出区域共同富裕 莫能外 市场空间结构是市场客观存在的重要形式。 忽略市场空间结构,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市场、市场 机制及其市场绩效。所谓市场空间结构,指的是 一lO9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绩效,区域两极分化机制必然表现出区域两极分 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下进行生产,亦即它的生产 化绩教。 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凹向”是我本人的一种表 特别要指出的是,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 达习惯,与西方学者的提法有些不同。读者对此要 本质的论述,区域共同富裕绩效作为社会主义本 特别注意),其资源配置就可以被认为是低效率的 质的内在规定.决不仅仅只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的 (斯蒂格利茨,1993。)。不妨令一国经济由A、B两 高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同时也应体现于社会主义 区域构成.其中区域A市场发达,区域B市场落 初级阶段,甚至体现于初级阶段各个不同的历史 后。在这种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区域A的资源 时期之中 如果否认这点,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 配置具有相对效率,其经济增长具有内在扩张机 段及其不同历史时期还叫不叫社会主义呢?为此. 制。区域B的资源配置相对无效,其经济增长存 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根据区域经济由低级到高级、 在内在收缩机制。在区域市场动态运行过程中,对 由简单到复杂的客观进程,把区域共同富裕绩效 区域B而言,由于区域A资源配置方面的相对效 细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即“温饱型共同富裕” “小 率,无疑会抬高本区域各种投入要素的机会成 康型共同富裕”和“发达型共同富裕”,并且依次与 本 降低机会成本的理性决策会诱导区域B的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相对 人要素不断流出,形成“要素效益外溢”(王梦奎、 应。否认其他较低层次的区域共同富裕绩教,“发 李善同等,2000)。在此情况下,区域B所拥有或 达型共同富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承认 可支配的投人要素无论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讲, 不同层次的区域共同富裕绩效,并不否认区域经 都会更加稀缺。更加稀缺的投人要素与经济增长 济发展的差别性。在每一层次的区域共同富裕绩 收缩机制粘合在一起,区域B经济增长就会出现 效中,均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例如.若区域经济 乘数式收缩。相反,对区域A而言,由于区域B资 运行表现出“温饱型共同富裕”,那么可能有的区 源配置方面的相对无效,无疑会降低本区域各种 域温饱程度更大一些,有的区域则更小一些,如此 投人要素的机会成本,并对区域B各种投人要素 等等。 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不仅本区域的各种投人要素 “市场空间结构一一市场空间结构机制一 不可能流出,反而还会大量吸纳区域B的各种投 市场空间结构绩效”这一逻辑分析框架意味着,如 人要素,形成“要素效益内注”(程保平,2000)。在 果能够证明“市场空间一元结构一区域共同富 此情况下,区域A可支配的投入要素无论从量上 裕机制一一区域共同富裕绩效”.同时证明“市场 看还是从质上讲,都会更加充裕 更加充裕的投八 空问二元结构一一区域两极分化机制一区域两 要素与经济增长扩张机制的联姻,区域A经济增 极分化绩效”,那么我们就能够说明“邓小平命题” 长便会孕育出乘数式扩张(程保平,1997) 在投入 的科学性所要求的市场空间结构基础,就能够说 要素的流出流人过程中,尽管区域A中要素的边 明“缪尔达命题”的正确性得以成立的市场条件, 际报酬递减,区域B中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增,但 并以此破解中国区域经济运行及其发展“二律背 由于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两区域投人要素的 反 命题 机会成本的对比关系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故 而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必然凹向原点(国内外 三、“缪尔达尔命题”的 经济学文献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市场空间结构基础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非凸性以及区域A经济 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一家厂商或社会在它 增长乘数式扩张和区域B经济增长乘数式收缩, 一ll0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叉从一个侧面说明区域A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 A、B两区域的平均增长速度,区域A的“效率工 资”便趋于下降H 尔多,19701,由此就可获得一 种为区域B根本不可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累积竞 争优势(缪尔达尔.1957;卡尔多,1970),同时进一 步遏制区域B,使其在经济增长中不断累积起来 愈益恶化其自身的各种因素。区域A累积的竞争 优势主要包括:(1)累积起吸引新兴产业布局的优 势。(2)累积起资本分配的优势 (3)累积起服务 部门成长的优势 (4)累积起市场成长优势。与此 相反,区域B尽管由于“扩散效应”的作用较之以 往有着某种程度的进化,但也正是在这种进化过 程中不断累积起方方面面的竞争劣势。比如说累 积起产业结构方面的劣势。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 中,区域间的分工往往是垂直型分工【程保平. 一的手段【谢佩德,中译本1980)。 综上所述,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条件下,(1) 区域间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市场,亦即区域间不可 能存在足够的市场,(2)区域间不可能按照公平、 公正、公开的竞争规则行事,和(3)区域间不可能 达到竞争均衡状态.因而存在着区域两极分化机 制,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区域两极分化绩 效,即“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一一区域两极分化机制 一区域两极分化绩效”成立 因此,市场空间二 元结构是区域两极分化绩效的市场空间结构基 础。如果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的框架内去寻求化 解区域两极分化之道,就会陷入区域两极分化泥 坑而不能自拔 “缪尔达尔陷阱”就是此方面的典 型 缪尔达尔在进行区域不平衡分析时,不仅首 先使用“累积因果关系”lCumulative Causation)表 1999)。在这种分工格局中.随着区域A产业部门 的“外溢”.一些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产业部门将会 转移到区域B,构成区域13举足轻重的产业基础, 致使区域B产业结构水平及其转换,总是远远滞 后于区域A 再比如说区域B资本匮乏、人才奇 缺、基础设施落后、观念陈旧、市场发育不良等等, 归根到底都不过是累积竞争劣势的具体表现 区域A不断累积起竞争优势和区域B同时 不断累积起竞争劣势,叉表明区域A实际上取得 了一种市场垄断势力【Monopoly Power),可以通过 达了自己关于市场运行的基本假说,而且还运用 “回波”、“扩散”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Streeten, 1987),把关于市场运行基率假说的内容展开为区 域两极分化的必然性.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把 区域两极分化问题与市场运行联系了起来。作为 这种联系的根本标志.就是“缪尔达尔命题”,对于 “缪尔达尔命题”,缪尔达尔给出的政策主张即“缪 尔达尔解”是加强国家干预 应该说,“缪尔达尔命 题”和“缪尔达尔解”,能够大胆地把区域两极分化 问题与市场运行联系起来,并且强调国家干预的 必要性,是继凯恩斯I1936)在宏观领域之后,叉在 索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占有尽可能多的市场利 益(平狄克、鲁宾费尔德,1995),而且由于可以通 过操纵市场,稳定而长期地占有巨额垄断利润,区 域A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激励将大大丧失 市场 垄断势力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区域A的行为本 中观领域提出的对新古典市场理论的挑战,但是 这一挑战在理论上并不成功 因为在“缪尔达尔命 题”和“缪尔达尔解”之间,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 逻辑冲突。 根据“缪尔达尔命题”.如果说区域两极分化 根源于市场的话,那么,市场愈是发展,区域两极 分化岂不是愈严重?既然如此.那么又有什么充分 理由相信国家干预可以消除区域两极分化呢?至 身就违反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规则,另 一方面意味着区域B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不 可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规则行事。 区域间市场竞争的非规范性.还会导致(11区域间 不可能达到竞争均衡状态,(21区域间资源配置不 仅低效率.而且还会成为进一步强化这种低效率 多也就是“死马当成活马医 而已。进一步讲,即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家拥有十分充足的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且行 为完全理性,总是能够选择晗当的投资领域(蔡肪 都阳,2000),情形又会如何呢?国家选择恰当的投 资领域,反映的仅仅是国家这只“有形之手”的“完 全理性”,并不能代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效率 性。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框架内,落后区域往往 缺乏企业家才能或决策能力,国家投资项目可能 迟迟难以建成,即使按时建成投产又有可能缺乏 效率(赫希曼,19581。而且在市场“回波效应”作 用下,国家对落后区域投人愈多,区域两极分化还 会愈加严重(孙自铎,1993 J。可见,从“缪尔达尔 命题”到“缪尔选尔解”,在理论上实际构成了一个 无法自行解脱的“缪尔达尔陷阱”:区域两极分化 以诱导这些投人要素在每一区域内部或区域间重 新组合直至优化组合,同样具有突破既定技术水 平和投人要素规模约束的功能。例如,假定区域A 生产X 产品(x代表产品品种及其产量,脚标A 代表区域A。下同)具有比较劣势,生产 产品具 有比较优势;区域B生产x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生产Y 产品具有比较劣势 在投人要索自由流动 过程中,作为对比较利益牵引的理性反应,区域A 原来用于生产x 产品的投人要素,一部分会并人 本区域 产品的生产,另一部分会自动流出,与 区域B产品xn的生产进行优化组合。同理,区域 B原来用于生产YB产品的投人要素,一部分会并 人本区域x 产品的生产,另一部分也会自动流 要求国家干预,国家干预又会加剧区域两极分 化。走出“缪尔达尔陷阱”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对 “缪尔达尔命题”的市场基础进行必要的修正,即 并非是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区域 间的差距,而是只有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条件下, 出,与区域A产品 的生产进行优化组合。结 果,投入要素将聚集于两区域各自的比较优势产 品部门,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增长总量犬于两区域 分别都生产两种产品时的经济增长总量。在投人 要素的流出流人过程中,两区域中要素的边际报 酬均递减,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必然表现出凸 性(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1997) 不仅如此,区域经济增长还在增长方式上具 市场力的作用才倾向于区域两极分化而不是区域 共同富裕。 四、“邓小平命题”的市场 空问结构基础 在一国经济由A、B两区域构成的假定中,市 场空间一元结构意味着两区域的资源配置具有相 同层次的效率,经济增长无论是从每一区域看还 是从两区域构成的整体上讲,都具有内在的扩张 有内在的转换性。市场空间一元结构中,各个区域 市场的竞争实力处于相同层次的发育水平,为了 摆脱投人要素稀缺性的约束,区域利益主体除了 选择制度重新安排,促进投人要素优化组合外,对 价值无限占有的追求过程.往往还体现出推动经 济增长方式实现不断转换。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基 本原理,在工作日长度等等为既定条件的处于同 一机制。如果把区域经济增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 产函数加以表示的话,市场空间一元结构所体现 出来的制度重新安排,会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组 织经济活动的途径(尼科尔森,19881,改变该生产 函数中的各种参数的输出功能.使区域经济增长 能够突破既定的技术水平和投八要素规模的约 束,产生出更大的经济增长总量。另一方面,从制 度重新安排引起的投入要素流动的角度而言,投 八要素在每一区域内部或区域间的自由流动,足 一发展层次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过程中,某一 利益主体为了谋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设 法让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为 此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并以“超额剩余价值”的 形式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超额剩余价值” 占有形式的出现,表明这一利益主体占有的“剩余 价值”在数量上多于其他利益主体,由此形成对其 他利益主体强大的物质刺激力。在这种物质利益 1l2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驱使下,其他利益主体也会或迟或早地采取相应 的技术创新 一旦这些利益主体的技术创新完 成,就会形成一个发端于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 求、结束于所有的利益主体都获得“相对剩余价 值”的社会整体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周期 “相对剩 余价值”占有形式的实现.既是上一个技术创新周 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技术创新周期的开 始。如此循环不已,推动社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 由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更高的台阶,经济增长方 式不断发生质的飞跃。马克思经济学的这一逻 的。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出流人的确取决 于要素报酬的高低(或机会成本的大小),但是要 素报酬的高低又以既定的区域分工类型为基础, 区域分工类型又以市场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 绩效为转移。在市场空间一元结构条件下,区域间 的分工不可能是垂直型分工,往往是水平型分工 或混合型分工(程保平,1999 j 在水平型或混合型 的区域分工格局中,才存在着有利于不同区域共 同发展的比较利益,而不是李嘉图(1817)、克鲁格 曼和奥伯斯法尔德(1997)笔下的那种更有利于发 达区域的比较利益 此时,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 的自由流出流人,才不至于仅仅是“孔雀东南飞”, 而是“飞人寻常百姓家”。(3)产业转移在不同区域 是双赢的。现代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主导产业部门 的成长过程(罗斯托,1963)。主导产业部门对经济 辑,同样适合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分析。 在市场空间一元结构条件下,区域利益主体摆脱 投入要素稀缺性制约.占有更多利益,在其他条件 既定时,往往还会选择技术创新方式,并由此自觉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换 区域经济增长不仅在方式上具有内在转换 性,而且在动态关系上还具有双赢性。具体而言. (1)资本形成在不同区域是双赢的 纳克斯、罗森 斯坦一罗丹、刘易斯(阿加尔瓦拉,1973)、赫希曼 增长的作用不仅通过回顾影响、旁侧影响和前瞻 影响表现出来(胡代光、厉以宁,1986),而且还通 过这三种影响的综合作用引导产业部门在不同区 域间的转移来实现。在市场空间~元结构中,区域 问主导产业部门的具体构成“趋异”,发展水平则 “趋同”(这与郭万清的见解有所不同。参见郭万 清,1992) 具有这种特征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回顾 影响、旁侧影响和前瞻影响的综合作用并非是封 闭的,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相互 流动,形成符合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要 求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构成区域共同发展、共 同繁荣的产业结构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市场空间一元结构条件 下,(1)区域间具有真正的市场,亦即存在足够的 市场;(2)区域问存在着按市场竞争规则行事的基 础,和(3)区域间能够达到竞争均衡状态,因而存 在着区域共同富裕机制,并表现为区域共同富裕 绩效.即“市场空间一元结构一一区域共同富裕机 制一一区域共同富裕绩效”成立。因此,在市场空 (1958)、斯特里顿(中译本1984)、罗斯托(1963) 等都曾探讨过不同区域如何在资本形成上达到双 赢的问题。由于他们的理论实际上局限在市场空 间二元结构的框架内,因而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 问题。因为市场空间二元结构内含着区域两极分 化机制,用缪尔达尔的话来讲存在着极化效应、扩 散效应和回程效应的综合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 平衡投资(例如纳克斯、罗森斯坦一罗丹 刘易斯) 也罢,按照产业关联度(例如赫希曼)、立足于欲望 合成代谢规律(例如斯特里顿J、依据主导产业部 门(例如罗斯托)进行不平衡投资也好,资本形成 将更有利于发达区域而不是落后区域。但是,在 市场空间一元结构条件下,区域间的有效投资需 求处于相同的发展层次。区域间相同层次的实际 收入水平会形成相同层次的需求弹性,进而具有 相同层次的投资引诱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双赢的资 本形成。(21生产要素的流动在不同区域是双赢 一间一元结构条件下,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区域共 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邓小平命题”的市场基 l1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础是市场空间一元结构,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市场 有机地衔接起来,必须实现市场制度创新,实现 经济制度完全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 由市场空间二元结构到市场空间一元结构的历 史性跨越。 五、结论 1.对于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不能局限 参考文献: 于一般市场概念,而应该以市场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起业等 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即市场空间结构为基础来展开,否则,就不能理 出版社.1989 231—263 解“邓小平命题”和“缪尔达尔命题”得以成立的 【2】v・奥斯特罗姆,D・菲尼,H一皮希特.制度分析 与发展的豆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5—54 真实基础。国内理论界之所以事实上让“邓小平 [3】王梦奎,李善同等.中国地区社套经济发展不平 命题 和“缪尔达尔命题”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 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1—22. “二律背反”命题,根源于没有认识到“邓小平命 [4】徐连贤等 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题”科学性的市场基础是市场空间一元结构,没 差距[M].北京:社奢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9一lO8 有认识到“缪尔达尔命题”成立的市场基础是市 [5】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一奥帕斯法尔德.国际 场空间二元结构 经济学【川北京:中国人民走学出版社,1998.38—41.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O世纪8O年代中 [6】斯蒂格刹茨.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 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走学出版社.1997.36—41 (林毅夫等,1989;王绍光等,1999),而且已经越 [7】平驮克,鲁宾赍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 过了警戒线f徐逢贤等,19991,东部沿海地区的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58—274 率先发展不仅没有起到带动内地更好发展的功 [8】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西部大开发的经 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2000,l6 J:33—40. 能作用,相反还损害了内地自我发展能力,引发 [9】蔡日方,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 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 经济研究,2000.(10):30—37. 本质的疑惑(王梦奎、李善同等,2000)。这其中固 【10】程保平.地区经济增长的三种理论蠛式厦选择 然存在许多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讲,在于我们的 【j].中国经济问题.1997,(6】:lO一16. 市场化进展实际上是以构建市场空间二元结构 【11]程保平.我国地区经济分工类型的成固厦发展 为导向的: 趋势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1999.f5):21—27. 3.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运行及其发展,要想 [12】程保平.中国区域经济:从“局外运行”到“局内 摆脱目前业已存在的区域两极分化困境,让所有 运行”[J].中国软科学,2ool,《6 J:90—94. 区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 标,并使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由较低层次不断向较 (收稿日期:2001—08—31 责任编辑:刘家新) 高层次飞跃,把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ll4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