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4、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用惯性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 1、课型课时:
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课时:1教时。 2、教学策略: (1)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展示生活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与
生活现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
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角锤等。
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惯性演示仪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是这样吗 (二)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同学们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
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三)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四)惯性
教师: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的理解。
在小车上放一高的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的玻璃上运动,前面固定一物块,当车运动到物块时被挡住,车上的木块前倾。为什么
再如,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这都是惯性。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教师活动:列举惯性利用和危害的事例。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仅与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四)实例探究 对惯性的理解
1、被踢出去的冰块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冰面上运动受没受向前的力为什么能够向前运动
2、在一向北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中,一小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坐在桌旁的人看到小球向南滚动时,火车做什么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点评
优点:1、这篇教学设计从设计理念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结合实际联系生活。
2、教学内容上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从理论的解读到理论的应用衔接紧凑,课堂利用充分,知识点完备。
缺点:1、本节内容对于学生自我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适合基础能力强的同学,对于地处镇乡的我校所招收的学生,显得偏南。 2、这篇教学设计流程较多,衔接的过程对任课老师要求比较高。
3、协调课堂教师引导时间、学生讨论时间、学生解决问题时间比较难,整堂课显得时间略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