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睿
【内容提要】 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各种利益。俄罗斯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互不相同的。本文着重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俄罗斯推行新的国际经济战略的情况下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关系的新走向。
【关键词】 俄罗斯;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战略
【作者简介】 姜睿,1976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国际金融系2001级博士生。(上海 200062)
由于原苏联遵循“建立独立的东方经济体系”的国际经济战略,它拒绝加入三大国际经济组织,游离于西方经济体系之外。1944年苏联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并参与讨论美国提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草案。但是考虑到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意味着苏联让基金组织干预其货币汇率的调整变化,同时苏联有义务向基金组织提供本国黄金储备数字和其他经济资料,这样做有悖于苏联的国际经济战略,因此,苏联于1945年拒绝签署协定,放弃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成员国机会。由于类似的理由,苏联也拒绝加入世界银行、拒绝出席导致产生《哈瓦那宪章》的预备会议和国际谈判。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加入国际经济体系作为其国际经济战略的目标之一。俄罗斯作为一个 新的市场经济体,欲融入已经形成的由西方国家主宰的国际经济体系,必须赢得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支持。由于有这种需要,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得
密切起来。但是,在国际政治的影响下,这种关系是微妙和复杂的。俄罗斯为了争取重新加入国际经济体系,遭到了西方国家的非难,不得不付出数倍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组织在俄罗斯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失败与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俄罗斯为了实现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战略目标,积极参与并赢得国际经济组织的支持仍然是少不了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影响了俄罗斯国际经济战略所涵盖的一切领域,不仅影响了俄罗斯的国际经济目标、俄罗斯处理国际经济关系的原则,还对俄罗斯基本的国际经济方针和政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样,俄罗斯国际经济战略的相应调整又会改变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的走向。在这种互动影响下,有两个问题尤为值得关注: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关系出现两难局面,二是在俄罗斯推行新的 国际经济战略条件下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走向。
一 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关系的两难局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专门性国际经济组织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轨国家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希望与国际经济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没有这三大经济组织的支持,俄罗斯的经济转轨、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都难以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经常提出干涉其经济主权的建议和要求,俄罗斯面临经济主权被约束的不利局面。而国际经济组织也时常处于两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要扮演满足其主要控制者的政治经济欲望的有效工具。正如马克·威廉姆斯所称,具有政治性的“国际经济组织被视作权利和斗争的场所,而不是实现职能合作的工具。”[1]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在公众指责的压力下力图实现组织的效率性和公平性。
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两难局面,主要是因为三大国际经济组织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的控制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骨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宣告筹建,在随后的两年中这两个组织相继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促成了全球金融经济系统的形成。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作为国际贸易宪章的一部分临时生效,GATT不断延续壮大,一直临时适用到1944年。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最终成立。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欲在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些国际经济组织都是在它们的极力倡导下诞生的。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非正式的监督。“七国集团”成员国在这两个机构内几乎占有一半的表决票数(45%)。如果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决策制度等同于股份公司,那么,在这个股份公司中,美国拥有最大份额,美国成为它的实际掌管者。世界贸易组织虽然实行协商一致的决策形式,拥有强大经济霸权的美国仍然足以操纵它的重要决策。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背景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显著标志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高涨,西方多数经济学家和政治领袖都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奉为圭臬。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应该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而西方的援助是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最佳手段。格里戈里·亚夫林斯基(GrigoryYavlinsky)和哈佛大学的格拉汉·阿里森(Graham Allison)教授曾经在题为“大交易”的报 告中声称,西方的大规模援助
应该与苏联的市场改革进程结合起来。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世界应声而起,选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展开了对俄罗斯的大规模援助。
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倡导者基本都是市场经济国家。这就使它们不可避免地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其理论基础。世界贸易组织是以自由贸易为思想基础的,它显然也是新自由主义的拥护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哲学的潜在前提扎根于自由经济模型[2],主要西方国家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原苏联集团强加自由市场经济哲学和操作方法。世界银行的责任主要是提供发展和援 助性贷款,并不强调市场的作用,但由于它主要由美国等发达国家控制,在它对所提供贷款附加的条件中,仍鲜明反映出新自由主义背景[3]。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和技术性援助,而这两个机构则向贷款接受国提出硬性的条件。这种援助的许多经济条件往往强加某种自由市场经济哲学,带有公然表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偏重于缩减国家开支、缩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及不顾市场改革的社会代价的私有化[4]。
二 俄罗斯与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出现新走向
21世纪的今天,俄罗斯与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走向,这一方面是因为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自身的改变,另一方面是俄罗斯新国际经济战略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的创新评价正在改变各国际经济组织的态度和方法
在国际声讨声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运作方式,它最近出台和正在酝酿的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何能防范危机的发生,如何在危机之后找到解决的方法[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特殊信息分
发规则”鼓励成员国公布更多的信息,提高透明度,以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管效率。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它确信世界应当更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还因为如果公平地分配这些成果,它可以为可持续增长发挥作用。此外,世界银行也在社会团体最广泛的、可能的参与下,更加关注可持续增长,并且还与一些国家政府建立了新型的、更有效率的关系[6]。
(二)俄罗斯新的国际经济战略更加强调自身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自主性 俄罗斯逐渐意识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内生性特点的制度变迁,自己国家内部的决策者的作用是主要的,而外部的因素如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是次要的。正如波兰学者科沃德科指出的,波兰成功的奥秘在于它非常认真地听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但是从来没有不加思考地照办。而俄罗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扩大税基等正确建议时,没有采取;而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俄应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债券市场等不适当的建议时,却采纳了。
俄罗斯新的国际经济战略更加强调内部决策,这主要表现为俄罗斯正在逐渐摆脱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的贷款的依赖,并积极加强政府对贷款应用方向的控制能力。而由于不愿放弃其残存的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使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会中止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并将争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与俄罗斯恢复合作。世界银行也将逐渐改变对俄罗斯颐指气使的态度,转而倾听俄罗斯的“声音”。
但是,俄罗斯本身短期内不可能摆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自身的影响。它的独立态度是建立在慎重处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关系基础之上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俄罗斯对世界金融货币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近几
年外债占俄出口收入的120%以上。外债已经成为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与巴黎俱乐部、伦敦俱乐部的关系如何,会对俄经济产生直接影响[7]。但是尽管如此,俄罗斯也不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允许国际经济组织通过经济手段来干预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动作。
俄罗斯的新的国际经济战略为俄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也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俄罗斯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相互排斥转变到俄罗斯在公平的条件下争取“入世”。在国际机制中,作为一个有主动性的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击败它强有力的对手,超越既定结构对它的限制。俄罗斯将作为一个主权大国与作为重要国际机制的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进一步的协调与互动,俄政府的有效国际经济政策将使这一国际机构不仅不能限制俄罗斯的国家自主性,相反,它却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竞争性,在对某些产业予以适当保护的同时逐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 李 禄)
注释:
[1]〔英〕马克·威廉姆斯:《国际经济组织与第三世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2]Wilfred L. David, The IMF policy Paradigm: Themacroeconomics of Stabilizati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Praeger 1985)pp.7~11.
[3]〔英〕马克·威廉姆斯:《国际经济组织与第三世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第3页。
[4]〔俄〕阿巴尔金院士主编、刘伸等译:《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2015年最佳方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5]彼得·张等著、朱连波译:《国际金融卫士——IMF》,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6]〔波兰〕G.W.科勒德克:《从“休克”失败到“后华盛顿共识”》,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2期。
[7]郭连成:《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连动效应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2期。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