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牛田洋有感
顶着烈日,来到这片被李肇星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远远望去,那片沼泽长满了野草,草随着风的摆动,寸托着远处楼宇的琼影。乍一看,这里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郊区了,芳草,池塘,鸭子,这是一片多么宁静的郊野。要不是之前了解了一些这里的历史事迹,我的思绪也就完全的沉浸在这片宁静中了。可这样的一个地方注定是不平凡的。
如今的牛田洋早已不是农场,而是海产养殖基地。远处有几个渔民在烈日下俯身作业,海风吹拂,我的心是平静的。走着走着,有几间废弃的木屋收入眼帘,木条虽然稀稀拉拉的散落着,可依然是那样的坚硬。从这些棚架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青春的脸孔。突然之间,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却涌上了心头。回首五十年前的这里,汪洋一片,海鸥凤翔,这一切像是要在平静中随着历史的年轮流淌下去。但一群带着坚定信念的学子跟随着人民子弟兵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在毅力的助推下,汪洋变成了良田,并在这片良田上创造丰收的奇迹,还得到了来自中央的重要批示。这一切的光环似乎依然阻挡不了那帮满腔热血的青年人的进取的激情。为了守住那片荣誉,大风即将来临,却任然不离不弃,因为这里是他们那时最大的产业。
1969年,一场百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即将袭击汕头,当时有一个地方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它就是最危险的围海垦区牛
田洋。当7月26日下午潮阳县委的电话把这个迟到的通知传达到生产基地的值班室时,成千上万的军人和学生仍在忙于晚稻的插秧。是的,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缩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情结。幼儿园撤了,机关撤了,家属撤了,而他们留下了。虽然这是命令,但他们深信在万众一心的团结下,在毛主席伟大精神的激励下,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没有任何障碍是不可逾越的。台风再强,阻挡不了他们的生产和建设,阻挡不了他们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决心。也许,他们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台风的力量。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中的多数人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对年复一年的台风已司空见惯。可在当时,他们真的没有感到害怕,他们真的相信,他们可以用大无畏的精神顶住狂潮的冲击,让牛田洋的财产得以保全。有人被飓风卷起重重地摔下,有人被倒塌的房子压在其中,有人被飞来的异物砸得头破血流,但他们依然在根本无法站直身子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爬向岌岌可危的堤岸。狂涛就在他们眼前肆虐,决口处的海潮滚滚而来,他们手拉着手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希望用人墙和沙包挡住排山倒海的潮水!一处崩岸化解了,又一处决口堵上了,但越发猛烈的台风风暴潮接着就冲毁了更多的堤岸。此时的堤内堤外已经是一片汪洋,维奥娜是真的要让这里鸡犬不留。
在不知尝试了多少次才勉强架起无线电后,前方收到的却是后方指挥部“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撤退”的命令。这道最经典的
命令永远是后人为之沉思的对象。正是类似的命令耽误了撤离的时间,让本来可以减少的伤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失败,一个没有任何人愿意承认的现实,冷冰冰地摆在人们面前。是的,不论是战士还是学生,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已经为命令,为理想,为信念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现在,他们要为保住自己的生命而战,他们要在一望无际的洪水中顽强地活下来。这,能做到吗?可灾难是无情的,最终,553名年轻战士和学生因护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悲壮。如今,这里已是门前鸟落车马稀。而见证那段“战天斗地”的历史的,是静静竖在小山包上的一座“七•二八不朽烈士”纪念碑,和永存人们心中的感慨。
联系到我们,他们同样那么的青春,因为信念 ,他们付出了热血,乃至生命去筑造那座属于心灵的长城。因为信念,他们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正是我们新一代的人缺少的东西。忽然发觉,牛田洋的花草格外的鲜艳!
2010.06.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