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一)
最近看了看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其中一篇《管晏列传》深受启发。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百姓)同好恶。”把齐国治理得富国强兵,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是很有意义的。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思想说明了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二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是指礼仪廉耻,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三是“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说明政令要畅通无阻,政令要顺民意,百姓需要的要给予,百姓不要的要去掉,体现了注重民生。四是“贵轻重,慎权衡。”办事决策要轻重缓急,要权衡利弊,不能主观意断,盲目办事,工作要抓重点。五是“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要知道付出与得到的辨证关系,只有付出,才能得到。
晏子是三朝元老,由于他节俭力行,被齐国人民敬重。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也就是一歺不吃两样晕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他直言不讳,谦虚谨慎。
书上记载这样一件事:晏子为齐相,坐马车出门,其车夫之妻从门间看到丈夫赶车时很狂,意气风发,扬扬自得。车夫回到家中后,其妻要求离他而去。丈夫问她为什么离去?妻说:晏子长得不高,身为齐相,名显诸侯,看他志向和思想很深沉,也很谦虚谨慎,常有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长得高大,却是车夫,看你赶马车的样子,自以为了不起,你这
1
样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因此我要离你而去。
从此以后车夫谦卑退让。晏子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变化这么大?车夫如实说明情况。后来晏子推荐他当大夫。从这一记载中可知晏子的为人。“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即在朝做官要想着忠于职守,退休回家要多想想自己的过失,怎样才能弥补过失。司马迁对他的人品有高度评价:假如晏子还在,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我喜欢仰慕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最近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管晏列传》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二)
通观全文,主要讲了管仲与鲍叔牙相交之谊、齐桓公善用管仲,共成大业之事,以及晏婴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行为。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是借此文颂扬举贤荐能的美德,以抒发自己受腐刑之辱及得不到赏识之怨。
先看管仲,《管晏列传》中,不仅道出了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鲍叔对管仲的情谊之真:管仲贫困时,鲍叔不嫌其贫;管仲办事不利时,能看到主客观原因,并坚信管仲之才;管仲身陷囹圄时,他不仅力挽狂澜救出了管仲,还向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
鲍叔牙可贵的不仅在于能包容管仲那些与世俗观念不符的行为,还在于能理解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相信其潜能,并甘心居于其下。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伟大功业,太史公这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真是恰如其分。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也切实表达出司马迁对管鲍之交的钦羡与向往,含蓄
2
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切肤之痛。
如果说,鲍叔与管仲是知音,那么,齐桓公和管仲则是知遇之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扶持。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且对其无比信任,管仲为了治国,向桓公要求“三归”、“反坫”,桓公都一一满足,并无任何怀疑;而管仲则报之以无比的忠心,不仅能抓住时机,转危为安,还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齐国有了管仲,称霸诸侯;管仲也是因为齐桓公,才成为万世敬仰的功臣。
再来看看晏婴,太史公先写了晏婴的经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后面侧重描述了他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事。
晏婴在路上遇见了身陷缧绁的贤人越石父,晏子立马解下马,赎回了越石父,表现出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到家后,晏子一时疏忽,没有邀请越石父进门自己就进去了,越石父严厉斥责了晏子,认为“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螺绁之中”,甚至要和他绝交。晏子不仅没有生气,还检讨了自己,向越石父诚心谢罪。呈现出了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贤臣形象。
第二件事,更加突出了晏子的形象。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仍表现得很谦恭。他的御者却甚为自得,御者的妻子感觉悲哀要求离去,御者从妻子的告诫中幡然醒悟,变得谦逊退让,勇于责己。晏子察觉到御者的变化,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大胆地推荐他出仕,为国所用。
总的来说,太史公主要写了管仲被举荐终成大业与晏婴举荐人才两件事。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武帝施以腐刑,而管仲与桓公有一箭之仇,仍被桓公重用为相,相比之下,太史公是多么生不逢时,只能
3
感叹明君难求啊;司马迁落难之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越石父与晏子素昧平生,晏婴能以马赎出身处缧绁的越石父,这样一比,太史公可谓是痛到极致,莫可名状。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以“相知”为灵魂贯串全文,突出表现朋友之间,君臣之间,贵贱之间,主仆之间的知遇之情,以表明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之痛,深刻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汉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这才是将管晏合写的深层原因。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三)
史记这一篇写的很有意思,把管仲和晏子放一个列传里写,应该是将司马迁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臣子的结合吧。管仲自己很富有,辅佐贤君称霸,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于公于私都比较值得人称道。晏子相比要逊色些,但还是有很多特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可以概括这篇列传了。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史记 管晏列传》
孔子似乎很瞧不起管仲,认为他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违背礼制的,相比之下,管仲的那些功绩倒是次要的。看来孔子真不如齐人,齐人对此尚不以为侈呢。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自己清廉与否当然重要,但绝不是绝对重要,要知道,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也就是常说的清宣宗道光帝则是一个很勤俭的皇帝,他穿补丁旧龙袍,还号召他的后宫以及臣子都穿着破旧衣衫。正是在这位勤俭皇帝在位期间,清王朝外国签订了中华民族的首份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近人蔡东藩评价道光帝,“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4
两相比较,作为政治家,应该以大局为本,国政为重,不应该着意于自己的生活。
愿我们的主席、总理不穿旧羽绒服,不穿补丁衣。()
愿国尊其政,常强于列国!
史记读后感400字 史记读后感600字 史记读后感900字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