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ZhejiangBusinessTechnologyInstitute
Vol.7No.3Sep.2008
关于宁波特色文化的若干思考
黄义务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宁波的文化特色在于以浙东文化为主线与宁波商帮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相融合,在三者组合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多元化文化相组合的结果。宁波特色文化的形成是宁波的独特的区位和地理环境影响下,宁波人的积极创造从而形成的特色文化。为了把宁波建设成为更强竞争力城市,我们要立足地理区位的优势,挖掘传统文化,培育更好的宁波特色文化。关键词:宁波;特色;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565(2008)03-021-03
OnNingboCultualFeature
HUANGYi-wu
(ZhejiangBusinessTechnologyInstitute,Ningbo315012,China)
Abstract:TheculturalfeatureofNingboisaresultofassimilationanddevelopmentofmulti-culturalcombinationofEastZhejiangCulture,cultureofNingboBusinessGangandmarineculture,theformerbeingthemainingredient.Itowesitsformationtothegeographicallocationandtheoriginalityofthelocalpeople.TomakeNingboastillmorecompetitivecity,weshouldutilizethegeographicaladvantage,excavatetraditionalcultureandnurtureanevenbetternewone.Keywords:supervisionorganization;independence;financialsupervision
一、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标志。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它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之间的竞争是经济的竞科技力量、人才队伍争,又是文化的竞争。城市文化资源、
更是竞争的重要内容。先进的城市文化能起到凝聚城市现代建设各方面力量的作用,能够优化各种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快捷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文化力。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以文化论输赢。可以说,城市文化是城市全面发展的推动力。没有文化就没有城市发展的根基,没有文化特色的积淀就没有城市的生命。
一个城市文化建设内容的本质规定性和各种条件的总和构成了该城市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它是文化发展的基点。宁波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在于,它具有历史文化内容的先进性和丰富性以及现代文化的现实创造力。具体表现在宁波是以浙东文化为主线,并与宁波商帮文化及海洋文化相融合,这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宁波文化,它是多元文化相碰撞与相融合的结果。实际上,早在宁波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就已对宁波名城特色做了概括: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我国对外交通贸易的口岸,浙东文化的摇篮,明清以来反对侵略
斗争的前沿。这对宁波的城市文化中的浙东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作了很好的剖析。
二、宁波特色文化的内容
(一)浙东文化的内核
宁波的特色文化的核心是浙东文化精神,浙东文化精神博大精深。影响绵长的浙东学术为宁波人的伦理思想和互助、慈善行为提供了理性基础。浙东学术自汉唐开始初明清各朝,最终在清顺治年间形成浙东步发展,历经宋元、
学派。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先后有王充、虞世南、吕祖谦、陈傅良、陈亮、叶适、王应麟、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鸿儒的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区域性学术派别。尤其是明代王学的崛起,打破了程朱理学在学术界的独尊局面,影响深远。
浙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培育了博采、求实、重史等传统,特别是其“明体达用,本末兼赅”的特点,对后世影响实知”、“知实”,同很大。自汉时的王充开始,就大力提倡“
时十分强调学以致用。陈亮则在人们讳言功利的封建时代,理直气壮地高举“功利主义”的旗帜,反对道学的不务实际、空谈性命。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主张“知行并进”,在强调道德行为自觉性的
收稿日期:2008-07-26
作者简介:黄义务(1974-),男,浙江淳安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德育方面研究。
・21・
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
黄义务:关于宁波特色文化的若干思考
Vol.7No.3Sep.2008
同时,也注重道德意识的实践性,其实质在于提倡力行。清经世代浙东学派在批判道学末流的空谈时,明确提出了“致用”的学术主张,总之,影响深远的浙东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务实诚信、乐善好施的宁波人。《四明续志》云:“山川清淑之气,发泄无余;衣冠文物,曰以盛大;躬行笃实;家诗户”浙东文书,观乎庆历诸贤,淳熙大儒,其言百世不能泯也。化传统的影响由此可见。宁波商帮经营理念的文化基础就是浙东文化的“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的思想。
(二)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
宁波特色文化的主线是海洋文化,宁波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河姆渡出土的木浆、独木舟残件已说明千百年前先民就已浮游于海上;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亦以宁波为起点,也是宁波海洋文化上的光辉篇章。明清时期抗击海外列强的斗争又给宁波的海洋文化添上可歌可泣的一笔。
另外,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水文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大陆俗等,这些差异形成了许多区别。
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提倡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所以大陆文化虽厚重、精致、典雅,其局限性也很明显。海洋文化则是一种商业文化,秉持着大海的特性:大度,有大海般胸襟与宏大的气魄,给人们以豪情、信心与力量;创新,大海亘古常新,既周而复始,又有气象万千沧海桑田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包容性形成了文化特色;包容,“
的多元性,兼容并蓄,交融互补,把外来文化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取长补短的优势,造就了宁波海洋文化珍贵的特色。
(三)商帮文化是宁波文化中的重点
商帮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的重点,对现代宁波影响深,这一方面是远。宁波有着良好的经商传统。“无宁不成市”说明宁波自古以来商贸繁盛,另一方面也说明宁波人善于经商。走南闯北,浪迹海外的宁波商人,在人数相对集中的宁波帮”。有胆有识的甬商地方组成同乡会组织,形成了“
成为中国近代继晋商、徽商之后而起的新兴商帮。1916年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8月22日,孙中山来宁波曾说:“
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宁波商帮文化对宁波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宁波区域经济提供了精神文化因素。在近代,尤其是宁波帮形成以来,由于宁波商人在竞争中特别看重同乡关系,他们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核心,同乡情谊为纽带,互帮互助,在达到事业高峰的同时促进了宁波经济发展。在他们名成身就之后,不忘故乡发展,不断为故乡的发展出资献策,帮助宁波经济文化的发展。正是传统的地域文化的熏陶,才导致了近代宁波帮的崛起,他们“喝水不忘掘井人”,也是对传统道德的孜孜追求。这也是宁波商帮文化的表现。
三、宁波特色文化的形成分析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的重要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和人的因素。地理环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文化是构成人文地理环境乃至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人文地理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处于同一系统中的文化的发展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整体变化以及各要素子系统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处于人文地理地理环境是人类环境中的文化要素,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变化。
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等因子。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类文化活地理环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境对不同文化的影响是复杂生产方式充当了地理环境作用于人类文化的中介。宁波文化的形成是在宁波的独特区位和地理环境影响下,宁波人积极创造而形成的特色文化。
宁波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是形成浙东文化、海洋文化1、
和商帮文化的基础
宁波特色文化秉承吴越文化传统,同时随着浙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宁波文化一方面生具备海洋文化才有的开放特质,另一方面又由于和内陆紧密相联而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因此宁波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把海洋文化融入到大陆文化之中的沿海文化。
儒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同时也是浙东文化的底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发展文化中心逐步南移,晋朝时期已出现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五代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文人大量南下,再次出现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彻底南移,文化中心的南移完成是形成宋明以后独领风骚的浙东学术文化的繁荣的基础。当然,对宁波文化发生重大影响的不仅仅在于文化的历史传承,更在于宁波特殊的地域环境中培育出来的沿海文化的人文精神。由于宁波历史上一直处于华夏文化的边缘地位,面临大海的生活环境,便于海外交往的条件又促成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明清以来在商品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使浙东学术既保持了较多的本土文化的特色又吸收了儒学文化的思想传统;既能在吸收众多的外来学术思想中较少拘学术风格。束与成见,又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宗旨、
宁波靠海,由于当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局限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台风海难的袭击使宁波的沿海地区很难用传统的农耕经济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这就使得宁波人开靠海吃海”。《越绝书》记载:越国“外于吴、楚、越动脑筋,“
之间,以鱼三邦之利。”乾道《四明图经》亦载:鄮山“以海人持货贸易于此故名,而后,汉以县居贸山之阴加邑为鄮。”连县城命名都与贸易有关,可见贸易在此地的重要性。
宁波人的开拓创新是浙东文化和商帮文化发展的动力2、
宁波人的开拓创新在文化上表现在浙东文化的发展上。宁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有本地
・22・
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7No.3Sep.2008
域特色的文化———浙东文化。浙东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宁波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身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浙东学派的公私观、经济观、富民观、义利观,由于切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成了工商意识发达的宁波人的文化自觉,一代代传承下来。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功利、注重实际成为宁波人文精神的特质。宁波地区在发展民营经济中之所以很少受到姓“资”姓“社”的困扰;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中培育出“开拓创务实进取;团结互助、讲求联合;以德新、敢为人先;克勤克俭、立业、诚信为本”的精神,都是由于文化的创新所带来的。
活动的主要地区,王阳明在绍兴兴建有稽山书院与四明书宁波院。文化与经济一样,有着地域上的相近性与互通性。要树立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应在打出藏书文化等旗号的同时,借来、并打出大禹文化、兰亭文化、鲁迅文化等旗号。二是应重视挖掘以往注意不多的“潜在”传统文化,如海外交流文化(包括在日本影响广泛的徐福文化与朱舜水文化)、流传于全国及东南亚各地的梁祝文化、独一无二的上林湖青瓷文化、古建筑文化、古石刻文化、钱币文化、民间光大,丰富今天宁波的文化宝工艺文化等,并加以建设、
库。三是重视对包括镇海口抗敌史迹、四明山根据地文化、港口创业史在内的革命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寻找文化新生长点,建设宁波新文化。选准宁波有3、
代表性的文化载体,以此作为文化新生长点,建设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宁波新文化。宁波的文化载体是什么呢2笔者认为,藏书文化或可成为宁波文化的载体,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宁波文化的新生长点。历史上这块土地藏书风气很东盛,藏书家代有名人,除天一阁外,南宋以来还有楼钥的“楼”、范大澈的“卧云山房”、全祖望的“双韭山房”、黄宗羲的续钞堂、郸县冯贞群(孟撷)的伏附室、镇海张季言的樵斋、孙定观的蜗寄庐以及万卷楼、花崖书院、抱经楼、清防阁等,被世人誉为“藏书之乡”。余秋雨一曲《风雨天一阁》,更使宁波藏书文化名噪天下。我们应借“南国书城”兴建、开放的东风,大力弘扬藏书传统,努力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化藏书楼;将公共藏书与民间藏书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藏之以读、藏之以用、藏用结合。一方面用以积累文化,另一方面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期成为未来宁波文化新生长点。
四、建设更有竞争力的宁波特色文化
立足宁波区位优势,抓住历史性机遇,发展产业文1、
化。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邻舟山群岛,西面宁绍平原,北接杭州东邻舟山群岛。同时宁波又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运河缩短了南北经济的时空距离。进入
21世纪以来,宁波人加大了对道路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建成多条高速公路,尤其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改变了宁波处于交通末端的劣势,缩短了宁波跟上海的时空距离。同时,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布局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提建设一供了历史性机遇“十一五”期间,国家要重点扶持、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宁波要紧紧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和长三角文化产业带建设的契机,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自觉接轨长三角文化产业带的战略布局,这将给宁波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继承发扬宁波传统文化精华,发挥文化的存量优势。2、
作为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这块土地文化含量很高,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母体的能量不可限量。浙东学风鼎盛:前有北宋杜醇、南宋杨简开创“四明学派”;中有明代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学派”;后有清初黄宗羲创立浙东学派,再后有万氏兄弟、全祖望、章学诚等继之。数百年间,史家前后相望,影响遍及海内外。更有代代相继,蜚声海外的藏书文化、浙东佛教文化以及一大批文物、古迹等。但近代以降,这块土地逐渐变为“经济热土”,经济功利性有所增强,而文化含量有所流失,文化品位有所滑坡。为此,对这些文化遗产一要保护,二要研究,三要利用,四要建设。宁波文化的优势在于历的悠久、学派的众多和文化的独特(如藏书文化),在于它的书味、海味、商味文化,而这些都是杭州所不具备的。
在挖掘宁波文化的“潜在优势”方面,一是要扩大宁波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文化建设上要有开放性眼光:宁波文化不单指本乡土的文化,更是涵纳其所属的文化大系—吴越文化系统。从地域上说,宁绍同属浙东文化圈。统——
早在30年代,甬藉上海商界巨子虞洽卿的轮船公司打的就是宁绍的旗号,那么为什么不能打出“宁绍文化”的旗号黄宗羲等学者进行学术呢1更何况史上绍兴也是王阳明、
参考资料:
文化品牌与宁波城市综合[1]陈曙,王传宝.特色文化、竞争力的提高[J].经济师,2003,(12).
[2]王一川,杨新华,叶百顺.地域文化与宁波经济发展[J].科技创业,2006,(3).
—宁波迈向21世纪的[3]陈依元.经济文化一体化——选择[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4]张瞻.论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发展论坛,1998,(7).
[5]潘起造.浙东学术的地域文化渊源及其文化精神[J].浙江社会科学,2006,(4).
[6]丁耀明.论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J].宁波党校学报,2002,(6).
[7]曹屯裕.浙东文化概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8]祁茗田,陈立旭.文化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9]李瑊.宁波人文化品性探源[J].历史教学问题,2003,(3).
[责任编辑:黄素华]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