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北部潮汐主要分潮的变化趋势分析
2021-07-23
来源:步旅网
第35卷第1期 2015年1月 海洋测绘 VO1.35.No.1 HYDROGRAPHIC SURVEYING AND CHARTING Jan. 2015 DOI:10.3969/j.issn.1671-3044.2015.01.004 中国南海北部潮汐主要分潮的变化趋势分析 付延光 ,周兴华 一,杨(1.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磊 ,周东旭 ,孙维康 266061) 266510;2.N ̄Nf4N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摘要:基于中国南海北部6个长期验潮站逐时水位资料,对该海域0 、K。、M:和s 的4个主要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变 化趋势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验潮站的0。、K,和M:分潮振幅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变化,s,分潮振幅年变化量基本在 毫米级,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厦门站1954-1997年期问的M 分潮振幅存在l8.98年的周期变化,与交点潮l8.61年的变 化周期相吻合。基于最小二乘原理,通过曲线拟合方式能够对主要分潮振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 关键词:海洋测量;调和分析;变化趋势;中国南海;T_TIDE 中图分类号:P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044(2015)01—0014.04 1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海潮汐已引起许多学者 关注¨ 。对于南海潮汐的研究,最初是基于沿岸和 岛屿的观测资料。分析中国南海北部主要分潮的变 化趋势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客观的反映在一定时问内 6(f)=Ao+∑ cos[ +( +u)一 ]+ (t)(1) 式中, 。为分析期间的平均海面;t为区时 为分潮 交点因子; 为分潮的角速率;( + )为格林威治零 时的平衡潮初相角; (t)为非天文潮位,具有随机的 主要分潮的变化趋势,而且能进行主要分潮振幅的预 报,对海道测量应用潮汐信息的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中国南海北部区域潮汐特征的分析较少。 俞慕耕利用320个验潮站的调和常数资料,采用等高 线法,绘制了0。、K 、M 和s 分潮图,较好的展现了南 海潮汐的分布规律 ;沈育疆分析了主要分潮在南海 特性,在物理学上称为噪音;日为分潮的平均振幅;g 为区时专用迟角;H、g为待定的潮汐调和常数。 2.2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夏威夷大学海平面中心 (http://ilikai.soest.hawaii.edu/uhslc/data.htm1)提 供的中国南海北部6个长期验潮站实测逐时水位资 料,验潮站的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验潮站分布及特征值 验潮站( ( ,值 潮汐类型 传播、分布的规律 ;沙文钰等对环台湾岛海域全日 分潮和潮汐、潮流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 ;暴景 阳分析了中国沿岸验潮站分别按年、月调和分析结果 对调和常数的精度统计分析,并对南海的主要分潮变 化趋势进行了拟合精度分析l卜 。 本文根据验潮站数据,分析了4个主要分潮 (0 、K 、M:、S )调和常数变化趋势。分析长期验潮 站主要分潮的变化趋势,能够对未来一段时间进行 调和常数的准确预报,对缺测数据较多的验潮站的 调和常数提供依据。 2 中国南海北部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2.1调和分析原理 表1中,F值为潮港类型指标值,表达式为 F=(日0。+日 .)/H ,;选取的6个验潮站包括了三种 潮汐类型半日潮、半日潮为主的混合潮、日潮,比较 具有代表性。 3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变化趋势的分析 实测潮汐信号可表示为平均海面、潮高和扰动 因素的组合 m],即: 收稿日期:2014—07—07;修回日期:2014—10—29 据实测数据潮汐调和分析结果,通过T—TIDE 作者简介:付延光(1990一),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测绘高度计、潮汐调和分析应用等研究。 16 3.1 分潮振幅、迟角变化的数据分析 海洋测 绘 第35卷 3.2分潮振幅变化趋势分析 本文采用19年(月球升交点周期l8.61年)观 测数据的总体分析结果作为真值,对各站逐年分潮 结果与真值比较的年变化量统计值见表2,加粗数 字表示偏差明显偏大。 表2验潮站主要分潮振幅的年变化值统计值 单位:cm 由图2可知,中国南海北部6个验潮站的主要 分潮O。、K 和M:振幅逐年变化趋势存在规律性趋 势变化,相对于0 、K 和M ,该海域的S 分潮振幅 相对较小,年分析结果变化范围在毫米级,因此可当 做常值处理故在此不做讨论。下面仅对M,分潮振 幅进行变化趋势分析。 以厦门站1954~1997年逐年M 分潮振幅变化 趋势为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 采用高斯函数曲线法,借助Matlab软件对其编程进 行拟合,见图3。 从潮区性质来看,日潮区(海口、东方、北海)的 分潮振幅最大变化量要比半日潮区(厦门)、不规则 半日潮区(闸坡、汕尾)都要大。从各分潮振幅来 正 看,各验潮站0,分潮最大变化量较其他分潮普遍要 大。K 和M 分潮振幅年变化量在厘米级,其最大变 化量分别为8.88cm、6.06era;S2分潮振幅年变化量 基本在毫米级,最大变化量仅为1.39cm,具有较高 的稳定性;0 分潮振幅年变化量较其他分潮普遍较 大,最大能到17.1lcm。北海的各个分潮统计值较 其他验潮站变化量都要大,可能与其复杂的地理位 置有关。 图3厦门验潮站M,分潮振幅曲线拟合图 通过分析可知,分潮振幅与时间存在近似的函 数关系: y=180.41+0.15x+4.58sin(18.96x一22.48) (2) 由式(2)可知,角速度为18.96,故周期 =360/ 18.96,M 分潮振幅存在18.98年的周期变化,这与 交点潮的18.61年的变化周期相吻合。此外,分潮 振幅还存在每年1.5mm增大变化率。 将戈值代入式(2)求出的计算值与分潮振幅差 值的统计值最大值(max)、最小值(min)、中误差 (8)、部分年份差值见表3。 单位:cm 对于分潮迟角的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K 、s: 分潮迟角逐年变化很小,但是O 、M 分潮的迟角变 化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促使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 研究中 表3曲线拟合与分潮振幅差值统计值 由表3可知,通过曲线拟合的方式对长期验潮 站主要分潮进行预报,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结果,对缺 年变化量在厘米级,其最大变化量分别为8.88em、 6.06em;O 分潮振幅年变化量普遍较大,最大能到 测数据较多的验潮站的调和常数提供依据。 4结束语 17.1 lcm;S,分潮振幅年变化量基本在毫米级,最大变 化量仅为1.39cm,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迟角变化比 较复杂,作者将会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根据对厦门 站数据的分析,M,分潮振幅存在大约18.98年的周期 变化,并有每年1.5ram变大的趋势,通过曲线拟合对 调和常数的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对中国南海北部6个长期验潮站4个主要分潮 调和分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 、K。和 M 分潮振幅存在显著周期性变化,K 和M 分潮振幅 第1期 付延光,等:中国南海北部潮汐主要分潮的变化趋势分析 17 参考文献: [1] YE A L.ROBINSON I S.Tidal Dynamics in the South China 征和潮汐、潮流的综合性质[J].海洋科学,2002,26 (10):62—69. [7]暴景阳,许军,崔扬.调和常数及深度基准面的变 S ̄a[J3.Geophys.J.Roy.Astro.Soc.1983,72(3):691—707. [2] SHENYu-jiang,et 1.a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the tides in theSouth China Sea『J].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化与历元订正[J].海洋测绘,2013,33(3):1—5. [8] 暴景阳,许军.中国沿岸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精度 评估[J].海洋测绘,2013,33(1):1-4. [9] 方国洪,郑文振,陈宗镛.等.潮汐和潮流的分析和预报 [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nd aLimnology,1985,(1):1-11.(in Chinese) [3] FANG Guo—hong,CAO De—ming,HUAN Qi—zhou.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10]暴景阳,刘雁春,肖付民.潮汐分析和预报的误差分析 [J].海洋测绘,1995,15(1):31—37. [11]Pawlowicz R,Beardsley B,Lentz s.Classical tidal harmonic analysis includingerror estimates in MATLAB using T— South China Sea『J].Act a Oceannological Sinica,1994。 16(4):1-12.(in Chinese) [4] 俞慕耕.南海潮汐特征的初步探讨[J].海洋学报, 1984。6(3):293-300. [5] 沈育疆,胡定明,梅丽明,等.南海潮汐数值计算[J].海 洋湖沼通报,1985(1):1-11. [6] 沙文钰,吕新刚,张文静.环台湾岛海域全日分潮的特 TIDE[J].Computers&Geosciences,2O02,28:929—937. [12]Foerman M G,Neufeld E T.Harmonic tidal,analyses of long time series[J].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Review, 1991,68(1):85—108. Variation Trends of Major Tidal Constituents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FU Yanguang ,ZHOU Xinghua ,YANG Lei ,ZHOU Dongxu ,SUN Weikang (1.College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China; 2.First Insittute of Oceanograph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of the main constituents including O1、Kl、M2and S2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from six long term gauges in the northem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The harmonic analys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tide types is complicated.which includes diurnal tides.mixed tides and semidiurnal tides.The amplitude and phase of O1Kland M2has signiicafnt periodic variation.The amplitude of ,S,is in millimeter level,and it is more stable:The yearly harmonic analysis of amplitude of M.is obtained from Xiamen station from 1954—1997.The period of the amplitude is 18.98 years.and it coincides with the period of the nodal tide,which is 18.61years.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least squareswe can forecast the main ,constituents’amplitude accurately at a certain time by CU/'Ve fitting. Key words:hydrographic survey;harmonic constants;variation fiend;South China Sea;TTIDE —◆…l◆…l◆…◆iii..1ll1.qlli ̄qIII'*II LI ̄-III1 ̄1I hl*'l…◆1II1".111I ̄1…◆…l◆…◆…1◆…l◆…◆…◆…◆…I◆…◆…◆…l◆…I ̄1II1 ̄1II1 ̄1l I ̄1…◆…l◆…◆II1"*1II1 ̄'111◆…◆{IIl ̄-III1"*'111I ̄11114-1II1"*'11114"1II1"*-I…◆…l◆ (上接第13页) Analysis of Void Filling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Multibeam DEM Data FAN Miao ,LU Huiquan ,XING Zhe ,JIN Jiye (1.National Marine Data nd Ianformation Service,Tinjian 300171,China; 2.Third Insittute of Oceanography,SOA,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Factors such as boundary error and sparse tracklines are at times unavoidably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gap or void areas when high-resolution DEM are created using multibeam dataIn order to fil1 these gaps.we .evaluate the gap filling capabilities of the four interpolation methods of IDW,SplineKriging and TIN at several ,bathymetry DEM area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ur interpolations rely on both terrain textures and cellsize. Key words:multibeam echosuounding;DEM;interpolation methods;void fi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