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角色?

2020-08-04 来源:步旅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角色?

这一两个月以来随着远程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的网络视频和文案,以及跟踪看了许多老师的发帖:有些教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越来越说不清楚。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在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谓“双主说”。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提法。在逻辑学上“主体”和“客体”是一对范畴,“主导”和“服从”是一对范畴。“主体”和“主导”不是一对范畴,不应该拉到一起。但既然提出“学生是主体”,那么教师是什么?是“客体”?显然讲不通,只得另辟范畴,把教师放在“主导”的位子上。如果说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处于什么地位?“服从”地位?显然也讲不通,只得另辟范畴,说学生是“主体”。似乎这样折中一下就没有矛盾了。这些理论上的混乱,势必给一线的教学工作带来混乱,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不知道应该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满堂灌”已成“过街老鼠”,教师不敢再主宰课堂了;完全放手给学生,可是,由于还有高考的指挥棒在,教师又不放心这样做。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应扮演什么角色呢?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思想有如下思考。

一、教师是课程学习的设计者 如同起房子一样,施工很重要,但房子的设计也很重要。房子能否最大限度利用空间,能否节省材料和成本,能否美观和耐用,很重要的是设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能否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有更大的收获,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近些年教学界热炒“课堂生成说”,似乎教师的预设不太重要了,有的教师甚至提出教师不要写教案了,不要备课了,在课堂上完全生成就行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教师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生成课堂学习目标,学生七嘴八舌一番,学习目标就生成了。学生很活跃,但仔细想一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一遍,更没有看课程标准,看着课题望文生义,怎么能把握一堂课的三维课程目标呢?连教师都不能轻松地掌握课文,学生没看课本怎么能生成学习目标呢?确立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并非易事。

我们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六年了,但仍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体系把握不住。教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者,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到这些目标,教师首先要在认真的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来。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要精心准备一堂课,要把一堂课三维的课程目标巧妙地安排在40分钟,设计几个教学环节,完成什么任务,能否让学生真有所得,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准备。

一位中学地理教师执教一堂区级公开课,课讲得很精彩,前去听课的老师都入迷了,当这个地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学生回答时,前来听课的一位外校教师突然站起来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当他把问题回答完后才觉得自己越位了。课后,外校教师不好意思的向地理老师说:“您的课讲得太好了,我听得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像您讲的这一堂课,备课用了多长时间?”地理教师说:“如果说长,我备了30年。我参加工作30年来,每天的学习都是为了准备每一节课。”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平时的学习和对课堂的准备是多么重要。 所谓课堂的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不固守自己已有的教案。教师要善于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并发扬学生创造的火花,而不是像有些教师备课那样:“师问„„,生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都写在教案上,那不是预设,那是

编剧本。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知识的精华。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仅是知识的引导,还包括方法的引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一篇课文、一节教材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在有限的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堂课由谁来组织?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现在看到有些课堂让学生主持和讲课,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其实课堂的真正组织者还是教师。学生的发挥和表演也是在教师的授意、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一堂课应有几个环节,用多少时间,是分组讨论还是独立学习,都要靠教师的组织。每种组织形式的目的要明确,不要流于形式或赶时髦。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些教师堂堂有小组讨论,似乎只有小组讨论才是新课程的课。没有表演和交往互动就不是新课程的课。我曾经听过一节初中的地理课,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几个学生马上举手要回答,老师说:“不要着急,四个人一组先讨论一下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讨论了5分钟后才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后我问老师:学生当时就要回答问题,为什么不让他们回答。老师对我这个问题似乎感到不理解:“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学生没有经过讨论怎么能让他回答?”这位老师把合作学习与课堂讨论等同起来,似乎只有堂堂讨论、事事讨论才是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师是学生行为的评价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同

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有的学生对家长的话往往不听,对老师的话却很在乎。如果说教师有权威的话,教师作为一个家长想管好自己的孩子也并非易事。这是因为教师的评价是借助班集体的氛围来实现的,是一种“场”的作用。一般说来,学生都很重视自己在同龄人或小集体中的表现,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一个学生比在办公室单独表扬学生效果要好得多。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集体评价,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表扬或批评会对全班学生起到激励和戒免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如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学习方法和行为方式的评价等等。这种评价不是预设的,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进行的。教师的评价是否适时、恰当,对学生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近年来有些老师过份强调“赏识”的作用,对学生一味迎合,不敢批评,搞一些虚假的表扬,整堂课都是“你真棒”,这样不但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和不深入思考的毛病。 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提倡开发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共同开发,但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如何做到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怎样超出教材,开发什么样的资源,主要是依靠教师。开发资源的方式有很多,如替换教科书的例子,联系生活实际,补充同类文章等。有些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或课前让学生准备的,如让学生查找某位作家的资料等;有的需要在课堂上引

导学生去想、去做;有的则是在课下去做,如搞调查研究,小试验、小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师是导演,要发挥主要作用。如果把开发课程资源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想说就说,想作就作,虽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讲求效率,要反对那种课上忙互动,课下忙作业的做法。有些开发课程资源的活动可放在课后进行,如表演、调研等。尽量节省课堂时间,要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率,要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课堂教学要有成本意识,真正高水平的教学不是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活跃,而是看看学生的在校时间、课后作业和师生的劳动强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行为的评价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永远不能被轻视和淡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