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更新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建筑遗产丰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更新,使之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保持和延续地域的建筑文脉,就是一件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保护和更新的内容、项目、事实程序、住宅类设计模式和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完善,以期抛砖引玉,达到讨论和完善我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的目的,由于作者初学
、识浅,文中难免有误,敬请阅者批评指正。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地区主义建筑 、更新、改建、文脉
一、 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述
建筑以民居为主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1)类型
中国民居种类繁多.刘敦桢先生在>一书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为九种,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国分布很广,北京最为典型.窑洞式穴居(见图1)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 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和不同地区多样形式的民居。
图1
(2)文化传统
民居是随着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水平、文化习俗和建筑技术。当地区和人们的社会条件改变时,它原有的社会含义就不复存在,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就形成当地民居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的诸多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和各地区的特征,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内蒙的蒙古包、江南的吊脚楼、中原的平房、湘鄂等地的竹楼、福建的土楼……等,都强烈地表现出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3)结构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布局有着:清晰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1、清晰的流线
像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划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每个区又有主干道、次干道、街坊道路和胡同小巷,市民可经过街道进入小巷到达住宅,生活组从整体到局部、从社会到居户的流线层次非常清楚。(如图)
图2
2、完整的格局
传统民居多以“方整的格局”为其特征。北京的三合院、四合院(如图2)都是以庭院为中心向内的建筑组合群体,有着严谨的方整格局。住宅建筑依据轴线形成前后左右的对称布局,庭院空间和连接建筑的檐廊、转角回廊、院墙与垂花门等也都自成格局并有密切的联系;江南的“串式”院落和住宅庭院也大致如此。
图3
3、明显的主体
中国传统民居的主体建筑非常明显,它常常设在城镇或居区的核心部位,布置在最重要的轴线上,有着突出的房顶、新颖的外观、显眼的体量和夺目的色彩,以区别其它从属建筑。如中国传统村镇中的佛塔、庙宇或戏台、住宅中的起居室或堂屋。要精心选择建筑组合中、人们生活或活动的中心部分作为主体建筑,把它布置在最重要的轴线部分,安排高大的房顶,显眼的外行体量。例如在西藏民居中,把经屋常放在房顶上(如图4);在河北民居中,正房和堂屋在全组院落中体量中最大;在福建土楼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显眼的层层下跌式重檐房顶,主体建筑是非常明确突出的。
图4 藏东新居
4、 组合
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在低密度地区,建筑组合常用小型房子以回廊、小路、小桥、花架、围墙等互相联结组成。在高密度地区,常把单幢住宅作为组合体对待。即使是一幢小型住
宅,它的内部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多种房间的相互关系的组合体。
5、 渐进层次
中国传统民居根据建筑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创造出一个由公共性过渡到私人性和亲疏关系建设宅院的渐进层次布局,从入口公共部分,最后达到私人性质部分。这个渐进的层次反映了社会与家庭生活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 中国民居的现状
中国传统民居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建筑多为木结构、以院落为单元。20世纪末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建筑材料的使用受到限制,多种结构型式的框架材料侵占了建筑市场,城乡住宅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盒式建筑,在新建的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型式的建筑,中国民居失去了历史文化传统。
一个地区的建筑是当地当时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反映,它具有该地区特有的型式和风格,这种地区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传统民居为基础的,传统民居是地区主义建筑的“根”。中国传统民居在建筑浪潮的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那些结构呆板、型式单一、排列组合的“盒式”建筑布满城市,大量的传统民居被破坏、只有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作为城市孤岛被保留下来,这虽然是符合当时的建筑浪潮,但破坏了传统的、质朴的、融于自然的建筑风格,抹杀了传统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精神和民族文化应当继承和发展,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环境优美、使用方便、安全舒适、适应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1、内容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必须对原有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更新。所谓“保护”,就是采用规划、管理、设计、施工等手段把传统民居的群体或单体的特征部分保留下来,实现其建筑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延续;所谓“更新”,就是通过对原有民居的“改建”与“扩建”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改建”是保留原有民居的特征部分,根据现代生活要求对其余部分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更;“扩建”是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或在原有民居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对原有建筑的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
2、 意义
首先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保留民居文化,并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之更好地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服务;其次是由于改建与扩建是在原有建筑和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地说,要比新建同等规模的建筑节省资金、建筑周期短、见效快。
3、 项目的实施
要进行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应当建立一个正确而严格的实施程序。通常要经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终结反馈等五个阶段。
(1) 可行性研究
要对原有民居的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保存价值、保护与更新的效益和可能性进行调查研究,最终以其历史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来确定“保护与更新”的性质与内容,提出《可
行性研究报告》,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2) 规划设计
在政府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指导下,根据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民族文化特色、自然环境条件和现代生活要求,对其周围空间、建筑群体和单体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内容、范围、布局、型式、密度和色彩等做出规划,明确保护什么、更新那些、怎样保护与更新。经政府批准后,管理部门将其纳入法制轨道,实施控制与管理;设计部门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3) 建筑设计
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划要求,进一步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在充分考察原有民居的基础上,对其有密切联系的空间搞好结构布局,对原有的住宅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改建或扩建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规定指标和原有建筑的特点,发挥灵感和创造力,设计出既能突出内涵、融于自然、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又能满足城乡规划与现代生活要求的传统民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