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发展沿革看建华管桩的企业文化
前言:知道企业是怎么走过来的,就知道企业为什么能够连续12年位居国内产销第一,就知道企业今天为什么这么重视培训,为什么花钱去做公益事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第一阶段(1992—1996):艰苦创业,连年亏损——营销
第二阶段(1997—2001):健康成长,初成规模——质量
第三阶段(2002—2006):高速发展,做强做大——文化、理念、思想
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稳健经营,规范发展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6):艰苦创业,连年亏损——营销
1、动意的背景:广东是中国管桩的起点。
1992年新加坡考察
1992年,小榄镇政府奖励30多名优秀的企业家赴新加坡参观旅游。老板独自去工地参观,发现新加坡地基处理使用管桩。(老板之前做钢材生意,喜欢通过细节研究一个城市的发展)于是想把管桩引入内地。于是回小榄后,与广州基础构建公司的黄总,城建公司的老总商议,92年动议,1992年4月正式签合同,(小榄政府60%,老板15%)。
2、摸索前行
1993年2月,中山建华成立(生产PC桩——游泳池:28天水养桩);
1993年4月打第一根桩;
1993年8月,产品试产成功
93年8月,第一根PC桩在中山试产成功。我们办厂的总投资达4500万元,但我们生产的桩1米都卖不出去。当时全广东有七家管桩厂,我公司排名倒数第一。技术落后,28天水养桩;没有人可以测定张拉值;8月1日试产,搅拌机手动操作。
93年,此时广东已经有四十余家管桩厂,仅中山就有11家,他们有一定的市场和技术;其次,原材料价格飙升。比如当时的钢材价格从1600元/吨涨到了2600元/吨。人才、资金、技术、质量四大难关,使得当年亏损400多万元。当时进公司的十几个大学生只留下两个,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3张办公桌(老板,会计、所有业务员),办公室到厂房厚沙。
那个时候生产工艺极其落后,一条线每天只能生产30米管桩,今天一个班每天生产250米,一条线(两个班)生产500多米。全集团每天生产6000多米管桩!但是我们缺乏的是真正懂管桩的专业技术人才!换了几位老师,都不是这个行业的行家。后来广州构建公司派来一位陈尚根老师,他很负责任,每天晚上都对全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比如怎样分析烂桩的原因……1993年底,我们将PC桩改为PHC桩。
1994年产品正式进入市场
1994——1996年(每年亏损400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经营探索
1994年9月,由于公司资金缺口大,老板请中山市三大银行行长来公司商量贷款事宜,由于公司经营状况不佳,银行对我们没有信心,不同意贷款给我们。后来,董事长只得凭借自己的信誉,抵押自己的财产,贷款给员工发工资。(要知道这段时间,珠三角的企业普遍有拖欠员工工资的习惯,有的已经拖欠了三四个月!)不仅如此,老板还提出每月按时付清供应商货款,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此前
已经向银行贷款2000多万。)这就是建华的“三不拖欠”原则。“为人谋而不忠乎?”
正因如此,在这段时间各个管桩公司的熟手都很向往我们公司,一些工人开始跳槽来到我们企业。许老板说:千金易得,伙计难求。他非常重视人才。当时珠江管桩厂有一个生产班长来我们公司,老板和全体部门经理请他吃饭!放在今天,总经理来了也不一定有这么大的阵容!后来那位班长深受感动,随后带动了一个生产班来到建华。
94年开始,稍微懂了一些如何做管桩,我们的产品才正式进入市场,当年销售量26万米,亏损400多万。94年底老板和全体管理人员开会,把95年的销售指标定到40万米。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94年我们的销售人员早上7点出门,晚上7点以后才回来,每天辛辛苦苦才卖到26万米,怎么可能再有这么大的突破?况且我们的生产能力也不够!
1995年,我们的产销量为42万米(老板的预测很接近!),亏损400多万。当时我们的管桩质量还很差,我们每天在工地看他们打桩,很多桩被打烂。这一年,业务员能够讲清楚管桩是什么,有什么优点,但烂桩处理方面的知识还很欠缺(业务员不了解管桩知识,被打桩队忽悠,把泥土投入桩孔,破一根培两根;或者故意打破桩),
但是建华的销售团队很厉害,一听到这个工地有建华的人,听到胡蕊、朱华江、王威来了,都不敢去接那个工地!(业务员的故事,李迎春磨破了很多双鞋;王威和朱华江骑摩托车的时候睡着。)这就是我们业务员的拼搏、敬业精神!
95年底年终会议,老板开始定96年的指标:50万米。年底卖了53万米。(预测产销量和实际发生相差在正负5%的范围之内,这才是有水平的预测。)这两次预测让老板赢得了大家的信赖,但这一年公司仍然亏损400多万。老板把三万元奖金分给管理人员。
96年,我们终于排名行业第三,这一年我们已经无法预计产量,因为我们设计产量是两条线饱和生产50万米,当时已经达到53万米。但这一年年底我们一算账,还是亏了400多万,大家很灰心。
但是老板给大家看了第四季度的报表,说虽然96年整体亏损,但是这一年第四季度我们没有亏损,反而略有盈利!这让公司上下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第二阶段(1997—2001):健康成长,初成规模——做质量、做产品、做规模
1997年,扩建一条生产线,扭亏
1997年,第一个转折点:首次居全国行业销量冠军
1997年,国家推出房地产按揭项目。老板从这一政策看出了商机,准备开始接房地产项目的单子。(我们公司之前从来不做房地产,因为这个行业不稳定,许多管桩厂贪图房地产工地用量大,就盲目接单,结果赔得很惨。70余家管桩厂只剩下20余家。)老板向董事会建议上第三条线。小榄镇副镇长(股东之一)极力反对,他对老板说:96第四季度不亏损,只能说你刚从水里爬出来,但是你身上的水都还没有干,就不要想着咸鱼翻身了!
老板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市场不好,众多管桩厂纷纷倒闭,老板借这个机会从其他厂家廉价收购设备。原来一条线需要投资1800万,我们只花了900万就买到了。这就是小榄分厂的第三条线。97年10月,众多房地产项目纷纷开盘,由于用桩量大,很多小厂供应不上,只有我们有能力供。于是这一年建华管桩销量89万米,赚了1600万,一次性填平了前四年的亏损,并跃居行业第一!
1998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1998年经济飞速增长,175万米(产量翻了一番),赚5000多万(盈利填平了5000万投资),前期的全部投资在这一年回笼,企业终于摆脱了沉重的负担。
1998年,收编中山高强管桩厂(中山张家边分厂)
1999年10月,通过国际采标认证
1999年销量250万米,盈利7000万。
2000年7月,中山新建华成立(民众分厂)
2000年3月动工,收购民众基地,7月正式投产。产能达到420万米。(众多管桩厂做到100万米都很难!)
2001年销量764万米,这一年我们的资金流量充足,银行反而求我们贷款。
2001年12月2日上海签合同,开始向省外扩张的步伐。老板、胡主任赴上海。(启示:居安思危,顺境也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做人也要有危机感,切不可沾沾自喜。孔子: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2001年以前,我们的管理人员都是“农民军”,重吃苦,轻技术。
第三阶段(2002—2006):高速发展,做强做大——文化、理念、思想
1、行业信号
2、开始大规模的在高校招聘人才:03届
3、社会大背景
4、各基地成长
第二个转折点:省外公司大发展(6个公司,高速扩张)
2002年1月,上海建华成立(率先降价抢占市场份额)
2002年2月,南京建华成立
2002年4月,天津建华成立(筹建赶工期)
2002年8月,福建建华成立
2002年10月,江苏建华成立(筹建故事)
2002年,公司销量1043万米,十年耕耘,终于突破千万大关!
2003年5月,湖北建华成立
2003年遭遇了非典事件,广东被隔离。江苏筹建,广东来的人被隔离;湖北蔡甸,书记开车到广东,刚到,广东紧闭解除,一个好的开头。
2003年销量接近1946万米,接近2000万米。为什么之前花了十年的时间突破了千万米大关,这一年就增长了1000万?(企业,十年磨一剑!积累人才,积聚经验。人生也是一样,工作的前几年,做得多,得到的少,因为缺乏必要的人脉和经验。但是如果没有前十年的积累,就不会有第十一年的巨大进步。)
2004年开始,建华管桩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和殊荣
2004年2月,上海建华新浜分厂成立
2004年公司遭遇重大考验,政府撤资,以1:2.5收回了投资(投资880万,6个月内付清1.2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坚持四个准时:交税、材料款、工资、贷款。
2004年,3240万米。靠的是团结一心。(04年湖北,六个月内想要上第二条线,必须突破十万米。上下一心,月底销售11万米,回款110万元。4万米到13万米)
2005年6月,建华管桩累计销量超过1亿米,创办以来销量最好的一年。
2006年,销量5500万米。
2006年3月,成立河南建华天一管桩有限公司
2006年4月,成立辽宁建华管桩有限公司
2006年7月,成立山东建华鑫国管桩有限公司
第四阶段:2007年以后
稳健经营,规范发展,按上市公司要求规范自己。
2007年,7380万米,产值65.5亿,员工13000人。创始以来综合效益最好的一年。
2007年底开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因为我们公司的财务管理离上市公司要求的规范化、科学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人生启示:立足追求,树立目标。)
2008年,金融风暴,危机:危险之后的机会。选择性发展,广西、营口、山西、陕西。
数字对比:
1.工人数:(94年)195→13000→66.6666倍
2.产量:26万米/年→7380万米/年→283.8倍
3.产值:6900万元→65.5亿→100倍
工艺、设备、生产方法、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改进。效率、务实、人才。
企业文化:
正道文化:规范经营。
诚信:对供应商、对员工、对银行。
中且知变:临时应变市场策略,顺应社会需要。
行动力:创业之初并不懂管桩为何物……理性的行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