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透析《蜗居》背后“蚁族”就业心理危机

2021-03-19 来源:步旅网
第3O卷第5期 成宁 学 院学报 Vo1.30,No.5 2 0 1 0年5月 Journal of Xia Ling University Mav.2010 文章编号i1006—5342(2010)05—0087—02 透析《蜗居》背后“蚁族”就业心理危机 李 颖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热播剧《蜗居》展现了一个2002年到2009年的小历史,一个关于“蚁族”生活的历史。透过《蜗居》,通过 “蚁族”的生活状态,我们看到了这一代大学生关于就业择业的心理危机,本文便由此分析了“蚁族”就业心理的 危机及其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蜗居;蚁族;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蜗居》成为众多网络论坛讨论区 平均为1956元,面对北京高昂的房租,只能选择居住在城 的热门话题,关于《蜗居》的争论半个月以来几乎每日都登 乡结合部的聚居村。某种程度上,《蜗居》里的海萍像是一 上十大热帖排行榜。不仅是在集中讨论影视剧的专门板 个“蚁族”的代言。青年群体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这 块,就业、家庭、爱情、房产、甚至笑话板块,都掀起了持久不 种社会能量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造力量,也可以成为巨大 退的《蜗居》热潮。用导演滕华涛的话说:“我和六六的理 的破坏力量。“蚁族”一代的就业心理问题不是一个小问 想是,希望通过《蜗居》做一个2002年到2009年之间中国 题,它不仅关系着“蚁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与我们社会 的小历史。”而这个历史,是关于“8O后”,关于这代大学毕 的和谐密切相关。 业生的,是关于中国当下所有热门的现实问题的。在这里, 二、“蚁族”就业心理问题面面观 我们仅就其就业心理问题做一个探讨和研究。 1.期望追求美好理想,却不能正视现实 一、细览《蜗居》真面目、“蚁族”一代为哪般 “蚁族”主要是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们,他们都是高考 以往在电视剧中出现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形象,往往 竞技场上的优胜者,他们希望可以继续留在所就学的大城 是意气风发、职场得意的Winner,光鲜亮丽的自领,比如 市继续发展的。“蚁族”们的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 《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赵青楚、高齐,而《蜗居》里对海萍 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 夫妇生活的表现却是经济困窘、前途茫然、所学专业在现实 象的出现。这就使得他们期望过高,部分人的就业心态就 中无法对口、为寻找立锥之地不得不削尖脑袋。刚刚大学 会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收到很大限制。这种 毕业的妹妹海藻求职也是备受打击,她和姐姐都是名牌大 精英情结造成了毕业生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 学毕业的大学生,可是在这个大都市里追寻自己理想的时 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就像《蜗居》中的海萍一样,她并没 候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众所周知,女大学生就业比 有选择回到自己的小城市过上安闲富足的生活,而是选择 男生更难,在这种境况下,在种种诱惑出现在身边时,海藻 了留在大城市上海,“因为这里有国际大厦,有全中国独一 选择了“面包”放弃了“爱情”,于是,社会上不无调侃和讽 无二的基础设施,这儿就适合他们生活,他们要为自己选择 刺地流传着:当“小三”解决了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 一个发展环境,还要为后代提供一个起飞的平坦的环境。” 题。 可是,她自己没有认清现实,这个环境并不平坦。 对外经贸大学的教师廉思对《蜗居》现象颇有感慨,他 2.想要实现人生价值,却拒绝艰苦奋斗 认为,《蜗居》呈现的才是现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真实的生 《蜗居》中海藻的形象令人深思,在种种压力和物欲诱 存状态,他提出了“蚁族”的概念,用来比喻高校毕业生低 惑之下,她选择了“小三”这个原本离她很远的路。她也想 收入聚居群体,并且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 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但在求职中备受打击的她最 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等称呼。 终还是决定拒绝艰苦奋斗,而选择走“捷径”来满足自己的 2009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空 欲望。“蚁族”完美主义人格倾向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前严峻,“蚁族”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2008届大学毕业生 自我期望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期望通过自己 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 的努力获得极高的成就;所定下的目标远远高于周围人群; 业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在本科就业率明显下降的情况 比较倾向于理想主义。“蚁族”在择业时,都希望可以发挥 下,“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情况仍然普遍 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但又缺乏艰苦奋 存在,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里做“漂一 斗的心理准备。这就给这些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冲 族”,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突,他们也同样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问题,但是在这种心理 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l0万以上的“蚁族”,他们 冲突下,在实现人生价值和艰苦奋斗的权衡中,很多人败下 受过高等教育,面临着种种就业求职的困境,毕业后月收入 阵来,他们不肯付出,却想有所得,这样的生活是不可靠不 }收稿日期:2010-02-21 88 踏实的。 成宁学院学报 3.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比较差 一第3O卷 3.努力寻找合适工作,却自我禁锢太深 在“蚁族”的奋斗历程中,他们很努力的在寻找适合自 己的工作,但是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存在着很多自我禁锢的 些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在 就业面前缺乏积极的心理准备,感到比较紧张和苦恼。还 有很多人崇尚自我、追求独立的人格,突出强调个人价值和 自我发展,导致功利色彩浓厚。他们总希望尽快找到实现 理念,这些不合理的理念造成了他们就业的困境:(1)不合 理的自我认知。如“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总觉得什么 自我的场所,但是,面对社会的复杂环境,以及就业环节中 的种种压力,他们还不善于调整自己,不善于克服“危机”, 因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 四、拿什么拯救“蚁族”的就业心理危机 1.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都不能干。”这种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 犹豫。(2)不合理的职业认知。很多人认为自己一定要找 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之前, 绝不签约,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 一范围大大缩减了。(3)不合理的发展认知。就像海萍所说 的“这么大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得,我来不得,为什么 这么多人住得,我住不下来。我不光要住下来,还要比谁住 的都好!t,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机会多的同时,优秀人 才也很多,竞争也就更激烈,个人相对的竞争优势不一定能 够体现出来。 4.渴望竞争工作岗位,却心理素质较差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今年来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 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 I1,理压力。在“蚁族”身 上集中体现出的就业心理障碍主要是畏惧心理、矛盾心理、 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并且以一种情 绪问题形式表现出来,如焦虑、抑郁、情感淡漠等。竞争是 个残酷的东西,既然选择了去面对,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 责,不能依靠别人来替自己的选择买单。就像海藻一样,她 也曾经坚定信仰,守护爱情,但是在诱惑面前,在攀比心理 的指引下,她最终给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可以使得自己和家 人都快速富足的“捷径”。她有了面包却失去了爱情,有了 房子却抛弃了尊严,她在物欲面前屈服了,同时也走向了一 个深渊。 三、“蚁族”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 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而对能够作为初级工人、高中和职专 毕业生的需求却有增无减。此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因致 力求全而有部分雷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社会化,实行 自主择业,但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 人数划定的风向标。招生部门只按照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 等基本条件负责招生,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 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大学生就业出现困 难。因此,高校教育体制机制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是形成 “蚁族”的潜在原因。 2.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 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 重经济效益、地域范围和社会效果,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才 智发挥、事业成就、社会需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嬗变,造成了高校青年学生在择业中各种矛盾心理、攀比心 理等不良的就业心态。当代青年的职业动机已经从过去注 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而向注重经济地位和自我发展转 化。 要在大环境中给学生以制度保证,高校学生就业指导 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必须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强化服务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对高 校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择业方法和择业 技巧的指导,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转变就业 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面向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就业市 场的竞争,主动寻求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把握就 业机会,务实就业。同时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帮助他们树 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鼓励他们在择业 中既要考虑个人成长和才智的发挥,又要考虑国家的需要,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要加强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和 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兼顾经济收入与个人发展将成为当 代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主流。在职业选择上,可以重点参考 霍兰的职业兴趣理论、霍普克的需要理论。在职业发展上, 可以参考金茨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它揭示了早期职业心 理发展对人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沙因的职业锚理论是 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 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是价值观。当获得一个 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大学毕业生们应采取“先就 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 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 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 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高职业自我认知 要解决就业心理压力,还要做好科学的系统化的职业 生涯规划。同时,这个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随着 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完善,根据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面临的 机遇做出调整。科学地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 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 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职业 发展规划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同时还要提高职 业的自我认知水平,运用比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 自我,运用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运用反省法 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而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完善 职业自我。这样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机遇有整体性的 把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