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比照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清楚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播放圆明园被毁视频(视频资源见光盘)。
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作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目标导学二: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观点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局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局部(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局部(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局部(10):照应开头,锋利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明的比照,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目标导学三:了解作者心中的圆明园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1.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明确:圆明园是梦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假设月宫的建筑。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神像,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正如他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梦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2.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明确:作者认为,圆明园消耗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属于人类的。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3.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
明确: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劫掠圆明园事件的强盗行径。
4.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局部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到达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到达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教学提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认、挖苦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目标导学四:提升思想境界,学习作者人道主义思想
1.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表达。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表达,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局部,人类精神的一局部,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开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3.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三、板书设计
板书一: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明分说具体讲述园中之物充满赞美之情 园概述消耗劳动之巨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圆
板书二:
总评:“世界奇迹〞
可取之处 通过引导学习,学生能清晰地把握文章主题,感受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学习通过比照和反语修辞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方法。 由于学生对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历史缺乏一定的了解,难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无法真正体会雨果在文中描述的圆明园之美。假设是课堂时间允许,宜借多媒体向学生大量展示圆明园相关资料。 缺乏之处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②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撞击,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 3.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文本解读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海伦的生平图片并配上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感知海伦,由此创设情境,自主导入。
二、解题释题 确立目标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海伦生平、?海伦·凯勒传?的故事梗概,并用投影仪展示学习目标。
2.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一岁半就失聪失明。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表达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说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三、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你是从文中哪些段找到答案的?
阅读前三段和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她从人们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的迹象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她坐在大门边的石阶上等待。突然,有一个人拉着她的手,然后紧紧把她搂在怀里,就是这位老师给她开了眼界,向她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切,给她带来爱,带来欢乐,给她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她学会了词的具体含义并形成概念的?
莎莉文老师从她身边的具体的物——旧的洋娃娃,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为让她形成词的概念,老师又用新的洋娃娃和词再次联系。接着又用对水的触觉形成“水〞这一词的概念,终于让她学会了母亲、父亲、姐妹、老师等词的概念。老师让她学会了语言的根底——词。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什么变化?可以根据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
4.刚刚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
解的呢?
“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莉文老师让“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四、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从内容上分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请你一一指出。 ①都是对老师的思念和赞美;②都是选择典型的事例;③都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2.从海伦·凯勒的特点考虑,在写法上与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魏巍回忆蔡芸芝老师可以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然而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只能凭借她仅有的触觉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3.从海伦·凯勒的写法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有时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来表达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衬托老师的形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总结文本 感悟导行
本文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着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本文便是作者送给她老师的一首赞歌。这一份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师生二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附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莎莉文 付出 海伦 感谢
独 内 特 心 方 感 法 受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海伦·凯勒的?假设给我三天光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