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任务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1号)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规程》(修订版)和《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完成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项目。
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维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技术要求高、任务量大、时间紧,为了能够按期保质完成,根据招投标管理办法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操作规程》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XXX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制定技术设计实施方案。 2、工作目标
1.全面查清XXX的基本信息和地名实体的属性信息、图形信息,准确掌握地名实体的基础数据;
2.对已有地名的相关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
3.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重名同音、用字不当等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
4.对无标志的地名实体补设地名标志,对不规范的地名标志更设标准地名标志,对已损坏或者破旧的地名标志予以更新,完成重要地理实体的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完善地名标志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地名标志的指位、导向功能;
5.完成县域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地名图(集)编绘和标准地名志编撰等工作; 6.完善国家地名信息系统,建立县(区、市)级国家地名地址数据库和GIS 地名信息管理平台,完成成果的验收上报和转化工作;
7.通过健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提供重要依据。
(二)技术路线
1、收集资料
通过甲方与有关政府部门协调,搜集整理地名及相关资料。包括历年地名命名更名文件和资料、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图、地方志、文史资料及有关古籍等;专业部门相关普查资料与数据;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形成的全景全息数据等;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以及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的成果;收集与开展地名普查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文件资料及专业部门下发的有关地名方面的文件、通告、简报、年鉴和地方志书、文件档案、书籍典故、历史资料、规划图纸等,为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提供基础性依据。 2、地名普查宣传与培训
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统一编制宣传和培训材料,在开展地名普查前进行政策和技术方面的宣传与培训。严格执行法律政策规定,规范调查程序,明确普查方法和要求,加强保密管理。
制订工作计划,组织业务学习:在开展普查工作之前,项目负责人拟定普查的任务、范围、方法、经费、时间、步骤、技术要求、人员组织等进行全面统筹安排,制定工作进度计划;组织调查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讨论学习《规程》、《细则》和“设计书”,技术负责人做好事先指导,达到认识统一、思路清晰、解除疑难,方法明确之目的。 3、普查工作用图制作
XXX地名普查的工作用图,在城市控制区和苏木居民点用1:2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其它区域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坐标系根据明证局要求,成果数据必须能准确导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对1:2000比例尺MDB格式全要素地形图进行预处理,首先以路、河等自然界线为参考划分作业片区,然后保留房屋线、道路边线、道路中心线、水系线、围墙、栅栏、注记、图廓等图层,其余数据删除,然后套合DOM数据,以路、河等自然界线为参考,划分作业片区,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切片处理,作为外业调查的工作底图。 4、编写地名调查目录
以XXX民政部门掌握的地名信息为基础,结合收集到的相关地图、资料,利用原有的国家地名数据库GIS地名管理系统,编制地名普查目录,并标注所收集
信息资料的来源和出处,造册登记。 5、填写地名登记表、地名标志登记表
根据地名普查目录,整理、查阅和考证相关资料,填写地名登记表、地名标志登记表。可在国家地名数据库中按地名分类打印或按普查内容印制。 6、实地踏勘核实
实地调查地名现状,查清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图形信息。全面查清全旗行政区域内地名基本情况,建立完善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调查地名基本情况。包括行政区域类、非行政区域类、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大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地名上存在的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译写不准确、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
外业调查人员利用平板电脑(预装点状地物采集系统软件),进行实地照片采集。首先把预处理数据按作业区块导入到平板电脑里,到实地用平板电脑进行信息点内容采集并把每个信息点进行拍照。
数据更新的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与提供的工作底图判断更新变化情况来区分处理。如变化仅是个别建筑、兴趣点时,可以通过相邻关系确定位置的,予以采集;当出现拆迁、道路改造等整体连片变化时,进行实地测量。由于数据量较大,平板电脑内存较小,所以数据备份及如何存储极为重要。采集信息存放目录按片区为存放单元创建文件夹,下级文件夹分别为:采集照片、软件所导出的TXT文件、采集作业记录手簿。TXT文件为叠加保存,所以每天必须备份最新的TXT文件,直到一个片区完成,在更换新的软件保存文件作业下一片区。
1.实地核实、采集地名信息,标注工作草图。根据地名调查目录、地名登记表、工作图到实地对照、核实、采集地名信息,标注工作草图。
2.整理地名登记表。根据外业调查,核实采集的信息,开展资料的梳理、考证、核定等内业工作,并对地名登记表进行整理、修改和完善。对暂不能到实地调查的地名,应进行室内资料收集整理,进一步核实、充实地名登记表。
3.地理实体及地名标志位置测量。地理实体、地名标志的地理坐标,在普查工作用图上能准确判定位置的,可采用图解法确定坐标。在普查工作用图上不能准确判定位置的,应到实地测量。图解法测量的坐标精度应表示到秒。实地测量
在保证位置相对准确的前提下,测量误差应小于20米。
4.地名语音采集。标准地名的发音,应制作语音文件存入国家地名数据库。语音文件可采用合成音或人工发音两种形式。合成音应由国家地名数据库自动生成,报读与实际发音不一致的(如多音字、生僻字等),应人工录制。
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原生读音、地方的地名专用字和方言读音,应在实地录制后存入国家地名数据库。
5.历史地名普查。对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产生的历史地名应进行普查,填写地名登记表,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
6.地名地址数据采集。按照地名分类做好地名地址数据的采集和编码规范。门牌和地名标志的地址数据和编码也应包括在内。 7、地名在图上的定位原则
1.有驻地的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单位等地名,以驻地为定位点,其他兴趣点的定位点应放置在对应的地物内相对应位置;
2.线状地名以地物中心为定位点,在调查线状数据时,应保证其流畅性以及相对关系合理性;
3.进行面状水系数据调查时,建立点状空间位置,便于与对应的面状图形关联。
8、地名标准化处理
根据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普查的地名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 9、编制区域地名规划
编制区域地名规划以普查形成的国家地名数据库地名属性和图形信息及多媒体数据为基础,广泛收集资料。内容应有地名规划总则;当地地名的历史、现状和相关环境分析;地名专通名、标志和文化保护规划等。地名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地名规划图、研究报告和规划编制说明四部分组成。形成的XXX区域地名规划成果应导入国家地名数据库之成果数据库中。 10、编绘标准地名图(集)
编绘标准地名图(集)以普查形成的国家地名数据库地名属性和图形信息及多媒体数据为基础,广泛收集资料。编绘的标准地名图(集),内容应包括序图、自治区、市、县(区、市)级政区图和附录。序图应包括XXX行政区域、地势、
城市分布、版图沿革和当代政区沿革,应反映XXX各级行政区划的演变概况。政区图应按现行区划建制分图组,体现XXX行政区划的现状,包括政区略图、政区详图、城市图、文字说明,附录包括市、县、乡镇新旧名称对照及设置时间一览、市辖区及街道办事处名称一览、全区政区名称索引、政区名称生僻用字及地方读音表等。成果应经专家论证评审通过。形成的县区标准地名图(集)成果应导入内蒙古国家地名数据库之成果数据库中。 11、编撰标准地名志
标准地名志以地名普查资料为基础进行编撰。内容应包括地方综述、政区地名、政区沿革、地名的由来、隶属关系变迁、名胜古迹、人文自然地理实体、附录、附图、地名索引等。形成的标准地名志成果应经专家论证评审通过。 12、地名数据内业入库
先利用后台录入程序对地名等信息进行手动录入,然后对所属区、所属街道等信息进行属性录入等工作后,进行相关检查确认后,进行最终数据入库工作。 13、数据检查
数据检查包括内、外业检查。
内业检查:内业检查利用原始的采集信息对入库的信息名称进行目视对比,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检查信息录入的规范性、完整性、分类准确性。检查比例100%,检查方法为利用外调现场照片及工作底图进行对比检查。
外业检查:利用原始工作底图叠加已入库信息打印图纸进行二次外业属性、精度复核检查。外业检查分小组检查,一级检查,二级检查;检查比例分别为100%,30%,5%。 14、成果提交归档
普查成果验收合格后,逐级上报。完成普查文件、资料、成果等的立卷归档工作。形成的县区地名普查档案成果导入地名数据库之成果数据库中。
(三)地名外业采集
1、信息数据的采集方法
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拷贝到电子手薄当作外业调查底图,进行外业普查。 1.兴趣点普查
A各类兴趣点名称普查,采用调绘的方法,外业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底图、沿街巷依次拍照及询问兴趣点名称等信息,依据实地情况标明其空间位置(电子手薄上标注其定位点及点号);
B对于有多个牌匾的单位,一张照片可以拍清楚的不必拍多张;
C对于有独立院落的,具有多个门的大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宾馆酒店等,要分清正门,点位标注在正门位置,还要采集各个门的位置。
D兴趣点不同的名称及发音,需要录音; 2.面状地物的普查
面状地物的普查,对调查底图上没有的名称进行现场询问。 2、信息数据注意事项
1.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等要标记至支局支行,通常以一较小的矩形标牌标示; 2.地名和门牌地址相对应;
3.位置标记点要准确,点位之间的相对关系要正确;
4.如果某个地名对应多个门牌号码,多个门牌地址用逗号分隔;小区有多个门及门牌号码时都要采集并标明正门门牌号码,小区内的房屋要采集楼栋号,若没有楼栋号,可自行编号,从1开始按顺序编号,同时在备注栏里进行说明。如果只有门牌号码没有地名的,在门牌所在位置落点,“名称”字段为空,门牌号码正常录入;
5.多个单位对应一个门牌号时,所有单位都要采集,有院落的单位其门牌号通常在院落门口,没院落的单位其门牌号通常在楼门口附近;
6.店铺名称采集要全面、清楚,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商铺名称,如“成大方圆”是医药店,要在备注内填写“药店”;
7.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应准确定位,村屯要采集村委会及村庄内的诊所、商店、饭店等,城区的公共厕所要采集;
8.对于一些对外营业场所,尽量采集其营业执照的正确名称;
9.标志性建筑、保护建筑要求拍摄,并普查建筑名称等信息;
10.大型广场点位应落在该广场中间,小区名称应落在正门处,火车站、机场、大型工厂、学校等点位名称落在主建筑物内,公交站牌要求按实际位置落在对应道路两侧;
11.建筑物要与其信息点属性一致;
12.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同幢建筑有多个单位名称挂牌的均要单独采点,但省、市医保、荣誉等资质性挂牌除外,备注即可;
13.军事设施的采集。对于军事驻地、军事设施、军事专用公路、专用输电线等保密数据均不表示;
14.对各类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注重地名书写格式正确及民族译音准确, 符合地名命名的四条原则。外业与内业在完成每个乡镇或一定区域地名调查后,及时进行各类地名信息数据的整理、填写和修改,对有争议的地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再进行数据库词条的录入,并注重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及标志牌照片的收集。 3、地名在图上的定位原则
1.有驻地的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单位等地名,以驻地为定位点,其他兴趣点的定位点应放置在对应的地物内相对应位置;
2.线状地名以地物中心为定位点,在调查线状数据时,应保证其流畅性以及相对关系合理性;
3.进行面状水系数据调查时,建立点状空间位置,便与对应的面状图形关联。 4、据采集常见问题处理
1.个别单位未悬挂门牌或门口与门牌号未在一起单独存在,应询问清楚并做好登记表,方便内业录入;
2.当门牌路名与实际所在路名不一致时,应作好记录,一般以门牌为准; 5、阶段成果提交
1、外业采集照片; 2、外业采集TXT文件;
3、外业采集成果表、登记表等表格; 4、外业采集检查记录。
(四)数据入库
1、总体要求
地名入库对象按类型不同分为点、线、面三类。 1.点状数据
点状数据是地名地址类信息,主要为兴趣点,兴趣点是指沿街巷或小区中具有地理表示作用的店铺、公共设施、单位等。
2.线状数据
线状数据为道路中心线,包括铁路、城市道路和公路。城市道路中心线又分为:城市内的快速路中心线、主干路中心线、次干路中心线、普通道中心线路等。
3.面状数据
面状数据划分为2类:建筑物、水系(江、河、湖泊、运河、渠、水库、坑塘等)。
本项目的采集及入库数据类型为点(兴趣点)、线(道路中心线)、面(行政区、建筑物、水系等)三类。
点(兴趣点):是指沿街巷或小区中具有地理表示作用的公共设施、单位或建筑等。需要外业采集、内业录入属性;
线(道路中心线):利用已有DWG数据;
面(行政区、建筑物、水系):需从数据中提取边线并构面,并且需要录入属性。对能从地形图及专题图上采集信息的,可以直接进行入库更新。 2、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
依据《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民地办发〔2010〕1 号)文件,地名数据库代码共有20位数字,分为四段。
第一段由6位数字组成,表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2)。
行政区划数字代码(简称数字码)采用三层六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特区)。
数字码码位结构从左至右的含义是:
第一层即前两位代码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第二层即中间两位代码表示市、地区、自治州、盟、直辖市所辖市辖区/县汇总码、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汇总码,其中01~20、51~70表示市,01、02还用于表示直辖市所辖市辖区、县汇总码;21~50表示地区、自治州、盟;90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汇总码。
第三层即后两位表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特区,其中:
01~20表示市辖区、地区(自治州、盟)辖县级市、市辖特区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市,01通常表示市辖区汇总码;
21~80表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地区辖特区 81~99表示省(自治区)辖县级市。
为保证数字码的唯一性,因行政区划发生变更而撤销的数字码不再赋予其他行政区划。
凡是未经批准,不是国家标准的行政区划单列区、县级单位,代码的第三层即后两位必须设置为以91开始按顺序往下编制。
第二段的3位代码执行国家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2003)。其中的第一位数字为类别标识,以“0”表示街道,“1”表示镇,“2和3”表示乡,“4和5”表示政企合一的单位;其中的第二位、第三位数字为该代码段中各行政区划的顺序号。具体划分如下:
001—099 表示街道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100—199 表示镇(民族镇)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200—399 表示乡(民族乡)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400—599表示政企合一单位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600-699表示开发区等非法定单位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999表示省、地、区(县)本级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编写。 第三段由5位数字组成,表示地名属性类别,执行《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
制规则》(GB/T 18521-2001)
第四段为6位数字,表示附加码,具体代码段为:000000-999999,用以区分同一类别并且是同一行政区的地名并进行排序,如果前13位编码可以确定此地名的唯一性,则第四段代码用000000表示。 3、地名数据库代码管理
1.国家地名数据库所使用的代码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地名管理部门负责。
2.各省地名管理部门要经常与质量技术监督、统计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掌握本地区县以下行政区划的代码变动情况,定期对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库进行维护和更新,并按年度随更新的地名数据一并报送民政部。
3.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的适用范围为国家地名数据的普查采集项目及信息系统的存储、检索、分析、输出等方面的管理,主要用于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维护和地名信息公共服务。 4、几何表达基本规则
1.地理实体数据几何表达基本规则 地理实体数据的几何表达遵循以下规则:
A以线表达的水系、交通等要素应保证线段的连续。例如,面状河流或道路应提取骨架线或中轴线,并与相接的线状河流或道路构成连通网络,遇有桥梁使河流或道路中断时,应在断开处添加线段使河流或道路保持连通。
B以面表达的政区、院落、房屋等要素应保证面的封闭。例如,表示院落时应提取构成院落轮廓的边线并构建封闭面。
C正确处理要素间的空间关系,保证要素间空间关系的合理与逻辑一致。例如,以河流为界的界线数据,表示界线的线应当与表示河流的线在空间上一致。
2.地名数据几何表达基本规则
地名数据以地理位置标识点表达,地理位置标识点的定义规则如下: 区域实体地名的地理位置标识
A行政区划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的点位; B行政区划内标志性建设物的点位; C面状区域的重心点点位。
线状实体地名的地理位置标识 A线状实体中心点的点位; B线状实体中心线系列点的点位; C线状地物河流、山脉等的标志点。 局部点的地理位置标识
A门(楼)址标牌位置或建筑物任意内点的点位; B标志物中心点的点位;
C兴趣点门面中心点或特征点的点位; D自然地物的中心点或标志点。 3.地名数据空间框架结构
地名数据应包括行政区域名称、街巷名称、地片和区片名称以及其他地名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地名数据可与地址数据一起实现对地理实体的空间定位。各类地名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
A行政区域名称数据应包括城市各级基本行政区划的区域名称信息。 B街巷名称数据应包括构成街区的城市内部道理名称信息。
C地片和区片名称数据应包括地片、居民小区(社区)的地理名称信息。 D其他地名数据应包括水系、山脉、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如公路、环岛、交通站场、桥梁、水库、水渠、隧道、铁路等)、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与建筑物(如纪念地、建筑物、公园、名称古迹、体育设施、广场等)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具有地名意义的院落等的地名名称信息。
地名数据应使用点、线、面或多边形数据来描述相应地名对象的空间特征。 地名数据的分类编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18521-2001《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的规定。地名数据应有相应的标识码。
地名数据中的行政区域名称数据可引用已建立的“行政区划数据”;地名数据中的街巷名称数据可引用已建立的“道路数据”。
本项目检查按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和本技术设计书中的要求进行,项目全体参与人员应在技术要求范围内从事作业活动,搞好工序质量控制。严格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保证各工序成果资料质量达到规定指标要求。两级检
查即生产部门检查员检查、公司级质检部门专职检查员的检查,各级检查工作必须按照比例进行,不得省略或替代。各级检查工作应做好记录,公司级质检部门专职检查员在检查结束后还应编写质量检查报告。经过质检部门检查合格的产品提交甲方验收。 5、数据检查
1.数据检查程序
A自检:自检应在作业中随时进行,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B部门检查:部门检查应根据项目进度、全过程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并记录。
C公司级检查:公司质检部门在工序作业完成后组织检查,检查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作业质量情况、检查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及时把有关情况完整记录,并形成质量检查报告。
D项目负责人为本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质量全权负责;项目参与者为项目质量责任人,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产品质量全权负责。
E作业成果签名制度:所有成果均应有作业者、检查者的签名。所有的检查记录均应由检查者签名,整理存档。
2.数据检查比例
外业检查一检比例为100%、二检比例为30%。 内业检查一检比例为100%,二检比例为100%。 3.数据质量的一般要求
数据的质量主要由数据的基本要求、几何精度、图形质量、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等质量元素来描述。其数据应符合下列基本质量要求:
A空间参考系应符合本标准规定;
B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内容应完整、全面,精度应符合相应规定; C数据文件的存储命名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D数据文件的存储格式应正确,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E提交的相关资料应完备、正确。 4.外业检查的具体内容
A大型广场、村屯名称所落位置是否正确;
B火车站、航空港、大型工厂、学校等点位名称所落位置是否正确; C公交站所落位置是否正确; D调查名称与实际名称是否一致; E名称是否完整性检查; F是否遗漏照片。 5.内业检查内容 点状信息质检内容
A点状信息对应空间位置是否落在对应地物内; B“名称”项,是否都填写的全称; C“门牌地址”字段,填写是否正确; D地名和门牌地址是否相对应;
E大型广场、村屯名称所落位置是否正确;
F火车站、航空港、大型工厂、学校等点位名称所落位置是否正确; G公交站所落位置是否正确; H调查名称与实际名称是否一致。 线状数据质检内容
线状数据在所调区域内是否流畅,拓扑关系是否合理; 面状数据质检内容
面状数据是否建立点状空间位置;
6.拓扑检查
A微短线,最近点捕捉处理,悬挂点检查; B图形自交叉检查、面交叉检查;
C公共边一致性检查;
D数据的重叠、压盖、多余检查;
E实体封闭性检查,多边形的封闭性、完整性检查; F点状信息对应空间位置是否落在对应地物内; G道路中心线是否完整;
H道路中心线交叉口处是否处理合理;
I道路中心线是否无悬挂、道路中心线是否连续,是否赋上相应的编码、图层。
7.分类代码检查 A代码有效性检查; B错层检查。 8.属性检查
A属性是否空缺或多余,属性项个数、格式、字段长度是否正确;如:“名称”项,是否都填写的全称、“门牌地址”字段,填写是否正确;地名和门牌位置是否相对应;
B必填项检查;
C属性值与代码值一致性检查;
D结构是否符合标准,注记与数值一致性检查。 9.接边检查 A属性接边检查; B图层接边检查; C代码接边检查; D未接边检查。
项目检查完成后,编写项目检查报告。
(五)项目组织
1、作业前准备
1.收集资料:通过甲方与有关政府部门协调,搜集整理地名及相关资料。包括历年地名命名更名文件和资料、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图、地方志、文史资料及有关古籍等;专业部门相关普查资料与数据;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形成的全景全息数据等;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以及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的成果;收集与开展地名普查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文件资料及专业部门下发的有关地名方面的文件、通告、简报、年鉴和地方志书、文件档案、书籍典故、历史资料、规划图纸等,为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提供基础性依据。
2.作业前培训:组织作业人员认真学习有关规范、规定、技术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熟练掌握采集具体操作过程与软件应用后才可上岗作业。
3.安全教育:组织外业作业人员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保护意识。 4.数据保密措施:组织培训参与人员学习保密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2、工作时间进度安排、人员投入及组织结构
本项目计划2016年7月开始,2016年12月底结束。共投入13人左右。 1.人员组织结构如下图
项目部 项目负责人 内业数据处理及入库 技术负责人 外业数据采集 内业1个小组 外业3个小组 2.分工及人员配置
项目部1名:代表甲方监管项目实施情况、质量情况;
项目负责人1名:全面负责项目工期、进度、人员、设备、生产安全等; 技术负责人1名:保证员工的技术的培训、作业方法的改进完善、技术交流沟通等;
二级检查:质检工程师1名,内业2名;
内业数据处理及入库小组1个,小组组长1名,作业人员3名,合计4人;
外业数据采集小组3个,小组组长3名,作业人员6名,合计9人。 3、软、硬件配备
根据项目需求及技术人员的组织安排,本项目软件配置如下:
ArcGIS10.1 13套、Cass9.1 13套、点状地物采集系统6套、点状地物后台录入系统4套。
硬件配置如下:
投入电子手薄3台,笔记本电脑13台,台式计算机3台,扫描仪1台、打印机2台、10TB存贮空间的服务器一台、录音设备12个、项目车3辆。 4、成果提交
在本项目结束后,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以下成果及相关资料: 1.XXX地名数据库之属性、图形 和地名标志、地名地址、成果数据; 2.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目录; 3.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表; 4.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图;
5.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志登记表; 6.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 7.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 8.XXX地名普查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9.XXX区域地名规划; 10.XXX标准地名图(集); 11.XXX标准地名志;
12.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地址汇总表; 13.搜集的XXX各种地名相关史料; 14.XXX普查工作图;
15.XXX地理实体命名、更名和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等材料; 16.地名普查过程中形成XXX的各种图片、音像资料; 17.XXX地名普查工作总结; 18.XXX地名普查检查验收报告; 其他:XXX与本次普查相关的报告。
(六)项目质量管理体系、项目质量保证措施
1、质量保证措施
在产品实现过程中,要求使用的仪器均在合格有效期内,在作业过程中对仪器进行检校,保证使用仪器的完好率。作业期间自始至终都有技术负责人参加现场指导,负责检查作业人员是否严格按技术设计书和规范要求作业,对成果成图质量随时随地进行抽查,并负责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 2、质量管理制度
本项目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行,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分析测区情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做到先设计后生产,并由项目负责人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公司组织评审,业主批准通过。作业期间项目负责人贯穿项目的全过程,检查设计的执行情况,并对成果质量随时进行抽检,负责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 3、质量管理流程
4、技术保障管理措施
1.使用仪器设备,经省级质检计量部门授权单位进行检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设备运行状况良好。
2.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标准,规范仪器的操作与使用方法。
3.进行全员质量意识教育,以“满足顾客要求”为前提,以“始于顾客需要,
业主单位质量把关 最终检查成果上交 作业单位专职检查员检查 技术质量部检查 作业员自查 作业组互查 严格按设计要求作业 项目组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止于顾客满意”为承诺,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与服务意识。
4.进行上岗人员的资格与岗位认证。
5.运用过程控制方法,实施全过程跟踪检查,及时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做到“过程有检查,检查有记录”,“问题有处理,处理有结果”。 5、质量保证具体措施
1.产品实施过程的策划
质量控制按照《空间地理信息质量控制程序》进行作业,按照公司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各工序质量的控制。产品实现和策划由生产部门负责,技术部门协办,总项目师批准,生产单位负责实施。
2.保证产品质量的主要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项目项目分目标的达成,具体主要措施如下:
顾 客 产 品 交 付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技术总结报告 测 绘 生 产 测绘技术设计编写规定 技术设计书 作业细则 产品要求评审 顾 客 需 求 A加强质量意识教育
根据自身的经营环境、技术现状,结合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保证模式,制定了各种质量管理的法规文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培训和考试。
B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严格遵守国家和测绘行业标准,同时根据《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和《内部审核程序》对体系进行合理、及时的改进,使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
C提高科技测绘水平
根据人力资源控制要求,由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相应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巩固和提高产品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水平。
D增强质量检查力度
由质管部门和专职检查员负责,从生产开始对生产过程进行认可,对有可能出现的不合格提出预防措施,对已出现的不合格提出纠正措施;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并填写相应记录,真正做到“办事按文件、工作按程序、检查有记录”,落实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 6、检查验收制度
1.三检一验制度
调查成果实行作业员自检、作业组互检、作业单位专检,XXX民政局验收的三检一验制度。并配合镶民政局进行市级、省级及国家级验收工作。
2.检查验收比例
外业作业过程中或结束后,作业员应进行自检和作业组互检,并应保留自检和互检记录,内业及成果资料应100%检查;作业单位专检,应提交检查验收报告,内业100%检查,外业抽检比例不得少于20%;县级验收时,内业、外业抽检均不少于10%。 7、检查验收程序
1.作业单位自检
各项作业成果在100%自查、互查的基础上,作业单位进行专检,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并形成自检报告。
2.市级验收
作业单位自检合格后,区民政局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对调查成果内业、外业进行抽查,检查合格后,以书面形式申请自治区民政厅办公室验收。 8、数据质检与回馈
一个项目出具一个外业成果的验收报告,多个外业成果检查表。结合质检组出示的外业成果检查表、其它资料的监控等编写质检报告。同时,质检报告抄送相关部门。
对质量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要求填写《外业成果检查表》,记录需清晰明确,描述完整易懂。
质量组质检员,质检结果根据采集周期将质检和质量统计结果填写在《城市质量检验报告》;检验过程中若发现重大或系统的质量问题,应填写《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对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及跟踪落实情况应填写相应的《重大质量问题调查管理表》
质检中发现的问题分类回馈给相关部门并记录留档。 9、检查内容和方法
1.成果完整性检查
检查提交的调查登记成果及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检查成果资料是否进行100%自检,登记资料是否进行整理、归档,装帧是否规范、美观,资料是否易于检索。
2.总体技术方法检查
A主要检查全国地名普查关键技术是否与技术细则相符,登记程序是否正确,是否与规定相一致;
B外业调查方法是否正确; C数学基础是否符合技术细则要求;
D地名录入方法等是否符合规程要求,普查资料是否经过审核签字确认; E各项普查成果内容完整准确;
F图、表、数据库上的名称、位置与实地一致;
G地名目录、地名成果表、地名标志登记表、门牌登记汇总表、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填写齐全、准确,文字简练、精准;
H地名标准化处理合乎规范,没有遗漏;
I地名成果图,用字规范、标注清晰,位置和图式符号准确,标注内容准确完整;
J地名标志(含门牌)设置位置正确,书写规范、内容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K地名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考证详实、准确,资料来源明晰、可靠; L地名的专用字、专读音的来源及缘由考证详实、准确; M地名命名、更名程序规范,手续完备;
N调查的项目、记录、录音、照片和表格填写等内容完备无缺。
O 普查成果数据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其中属性库和图形库应实现逐一 匹配,建立的本级国家地名数据库应有地名属性库、地名图形库、地名标志库、 地名地址库和成果库等。图形库中应有基于 2000 坐标系的矢量二维图、影像图 和全景全息图数据;地名地址库中应有包括街路巷牌、门牌在内的各类地名地 址编码数据;成果库中应有地名规划、区标准地名图(集)、区标准地名志和地名档案的数据。
P编制的区域地名规划、编绘的标准地名图(集)、编撰的标准地名志应 通过专家论证、评审。编制的区域地名规划还应通过本级政府审议。
Q项目各项成果必须保证顺利通过自治区监理机构、市地名普查办的核 查、自治区地名普查办的验收、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抽查复验及全面审核。
3.图件检查
A比例尺是否适当,图件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齐全; B图件的坐标系统、投影方式是否符合规定;
C图件编制方案是否合理,精度满足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 D要素取舍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线划是否清晰; E图外要素是否齐全,采用的图式、图例符合规定。 4.数据库成果检查
A图层名称与标准是否保持一致,要素分层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必选图层丢漏现象;
B数据库拓扑结构是否严谨,矢量要素拓扑关系是否正确; C图层空间关系是否正确,行政层与图斑层数据中是否有碎片数; D据输入是否正确,各要素属性填写是否齐全、正确。
5.文字报告检查
A技术设计书、工作报告、技术总结内容是否齐全;
B文字报告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条理是否清楚,前后表述是否一致,语言是否通顺简练;
C技术方案设计是否合理,自检抽检比例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方案是否合理, 总结报告是否全面准确。
6.外业检查
检查图与实地是否一致,图上地名是否与实地界址一致。抽取比例不低于10%。
10、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1. 项目负责人的岗位职责
A落实参加生产的人员,组织学习技术实施方案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文件,使每一个作业人员都能明确理解,并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
B按工期安排好各工序的人员、装备,并处理好各工序之间的资源配置和技术接口。
C建立仪器使用台帐,严格执行测量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检校规定,使用环境的要求和日常的维护保养制度,填写《设备保养检查记录》,保障生产过程测量设备的能力。
D负责协调或处理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E收集、保存生产过程中所有的记录(如仪器鉴定书,各类检查用表、报告等)和最终的成果、图件等资料。
F负责管理和保护顾客提供测绘资料或其他属于顾客的财产。 2.检查员的岗位职责
A经常深入生产班组,作业现场,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辅导监控作业。
B严格按实施方案及相关技术标准控制生产的每一过程,及时制止违法违规,粗制滥造的行为,杜绝伪造成果的行为。
C按《测绘产品过程检查规定》实施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保持规定的全部记录(包括跟踪纠正措施的记录)。
D在检查的基础上,按规定评定产品的作业质量。 3.作业员的岗位职责
A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文件进行生产作业,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严禁违规更改和转抄,更不允许伪造。
B认真贯彻“严、准、精、细”的作业作风,坚持做到作业精度未达到要求不交成果,自检、互检未按规定或未达到要求不交成果;数据资料不齐全,不正确的不交成果,查出问题处理修改不彻底的不交成果;没有向下工序交接好的不交成果。
C对自己作业的成果成图质量负责到底,认真执行各级检验后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D填写自检记录,编写自检报告,实时填写自检记录,并编写自检报告,作为成果的一部份提交。
(七)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保证措施、项目管理及保密措施
1、组织管理
1.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责权体系,定岗、定人、授权,各负其责。 2.各作业组应坚持每天一次的生产布置会,做到当天的问题不留到下一天,并让每个生产者清楚明天的工作,及时安排布置。
3.项目负责人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由作业组参加的生产调度会,及时协调各作业组之间的生产关系,合理调配设备、物资和人力,及时解决实施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协调好项目实施外部的关系。
4.每月由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主持的生产总调度会,总结上个月的实施进度情况,安排下个月的实施生产;及时解决项目实施内部矛盾,及时协调各作业组之间的关系;对设备、生产物资和劳动力安排计划;并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实施进度的落实和完成。
5.各作业组长要认真履行职责,各提前为下道工序的实施,做好人力、物力和设备准备,确保项目一环扣一环地进行。对于影响项目总进度的关键项目、关键工序,主要领导者和有关管理人员必须跟班作业,必要时组织有效力量,加班加点突破难点,以确保项目总进度计划的实现。 2、计划安排
1.在项目开工前,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的总工期要求,提出项目实施总进度计划,并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能否满足合同工期的要求并有所提前等问题,进行认真审查。
2.在项目实施总进度计划的控制下,坚持逐月(周)编制出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作安排。
3.制定周密详细的实施进度计划,抓住关键工序,对影响到总工期的工序和作业给予人力和物力的充分保证,确保总进度计划的顺利完成。
4.对生产要素认真进行优化组合、动态管理。灵活机动地对人员、设备、物质进行调度安排,及时组织实施所需的人员、物质进场,保障后勤供应,满足实施需要,保证连续实施作业。
5.缩短进场后的筹备时间,全线实施,多头并进。
6.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未能按期完成计划的情况时,必须及时检查
分析原因,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下周的工作计划,使上周延误的工期在下周赶回来。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日保周,以周保月”的进度保证方针,实行“雨天的损失晴天补,白天的损失晚上补,本周的损失下周补,本月的损失下月补”的补赶意外耽误工期的措施,确保总项目进度计划的实现。 3、资源配置
1.将该项目列为公司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所需的设备、技术人员、劳动力、材料、资金等资源给予优先保证。同时成立一个实施经验丰富、组织管理能力强,结构形式合理的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生产骨干和性能卓越、状况良好的作业设备,组成一个高素质、高效率的实施队伍。
2.实施设备做到统筹安排、统一调配、合理使用。尽可能组织流水作业,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对重要的、常用的设备应留有富余备用设备,以防万一。
3.制定严格的材料供应计划,根据现场的实施进度情况保证各实施段材料的及时供应,杜绝停工待料的情况出现以免耽误工期。 4、技术支持
1.公司总工办负责制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该项目的实施技术管理,及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以实施方案指导作业生产。
2.选派充足的优秀技术人员进行现场作业,保障实施质量,杜绝或减少返工现象的发生。
3.实施前要召开技术培训会,规范作业方法及作业流程,防止出现返工现象而影响工期。
4.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压缩工序时间,安排好工序衔接,统一调度指挥,平衡远期和近期所发生或将发生的各类矛盾,使项目按部就班地有节奏地进行。
5.实行技术交底制度,作业组长应在实施之前及时向本组做好详尽的技术交底对各个实施过程做好跟踪技术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工序检验不合格而进行返工,延误工期。
6.项目实施全过程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计划管理,确保关键工序按计划进行,若有滞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弥补。在项目实施期间,除保密数据外所
有数据的传送尽可能做到光盘或网络传输,使数据传送方便、迅捷。
内业各阶段形成的成果数据要设置专人管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过程数据和形成的计算机文件信息、数据信息等要由专人备份到服务器中。
外业是一个特殊的工序,工作中要常常带设备或是一些纸图数据出去采集,这种情况要有专人负责管理,避免设备丢失或数据外泄。外业采集的成果数据要用移动硬盘对信息进行备份,并由外业项目负责人作好数据保密工作,最后交资料管理员保存。 5、文明实施保证措施
现场劳动纪律是企业文明实施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做好现场文明作业,能够加快项目进度,缩短项目工期,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实施条件。
1.文明实施具体管理措施
A遵守国家关于文明实施的有关法律文件,要求和规定。 B教育全体实施人员,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做到文明作业。 C所有档案资料摆放整齐,及时归档存放。 D做好保密工作。
E接收有关部门的甲方组织的文明作业检查。 2.文明实施检查措施
A检查时间:项目文明实施管理组每周对作业现场作一次全面的文明作业检查。
B检查内容:作业现场的文明作业执行情况。 C检查依据:公司\"文明作业管理细则\"。
D检查方法:项目文明作业管理小组应定期进行检查。除此之外,还应不定期地进行抽查。 6、其它保证措施
1.关心员工的生活,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工作强度相应调剂员工的饮食,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减少疾病。保证各个员工以健康的体魄、充沛体力,良好的精神状况投入到工作中。现场配备消毒药品、定期做好饮食卫生的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而影响正常实施。
2.做好雨季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实施的措施和周密的准备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3.搞好与业主及当地群众的关系,创造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作业环境。服从业主的统一指挥和安排,为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该项项目而努力。
(八)项目实施关键和实施过程剖析
1、正确合理的普查手段
地名普查工作中,我们按照“线”“面”“点”的工作顺序,采取条块结合的方法,核实到点,确保了普查情况清楚,内容不遗漏,登记不重复。首先,我们采用“线性”方式采集地名信息,即通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部门采集有关地名信息。然后我们采用“面”“点”结合的方法采集地名信息。以街道办事处,镇民政助理的配合下,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对行政区、居民点、单位建筑物等地名信息进行采集,补充更新;二是对“线”性系统收集到的“点”状目标信息进行校对和补充;三是对不属于“线”、“面”的调查目标进行信息采集。这类目标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的国家、部、省、市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如矿区、院校、铁路、火车站等。这种条块结合的外业调查方式,在保证普查覆盖面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协调有关部门通力协作
地名普查工作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是一项系统项目,仅靠民政部门是完成不了的,必须作为政府行为,依靠多个部门的支持,才能取得圆满成功。地名信息采集涉及人事、交通、市政、建设等近20个部门。如在采集单位类地名及其相关属性信息时,人事部门掌握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信息以及工商,统计部门掌握的企业的信息都是重要的普查信息来源,这些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将大大提高普查工作的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
(九)安全管理方案
1、安全生产措施
测绘外业实施生产,是全开放式作业生产,其作业环境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公开性,实施区域的多样性,决定了测绘生产的安全性是随机和不稳定的;因此,采取稳妥而可靠的安全生产、文明实施措施是保证本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本项目的安全生产,由生产单位负责实施。项目负责人为本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本组织质管部门负指导与监督责任。
本项目安全生产与文明实施措施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
A本项目设立兼职安全员,由作业单位生产负责人兼任。 B质管部门负责本项目安全生产的监督指导工作。 2.加强安全生产意识与技术教育
A加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教育,使全体职工意识到“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 B加强安全知识与安全技术教育,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预防社会公德事故发生。
3.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A安全生产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前提,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管理条例。严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岗位的安全保护规定,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B项目组在开工之前必须针对测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安全保障措施,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C外业作业时使用的设备、图纸、资料等不准离人,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 D所有设备必须定期检验,随时保养。
E文明作业是本公司精神风貌及单位形象的象征。职工的言谈举止代表着公司形象。“文明作业,礼貌待人”应作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
F应制定细致可行的文明生产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生活及工作环境整洁,各类仪器设备必须摆放有序,作业员必须服从分配听从指挥,相互尊重,团结友受,互帮互助。
(十)服务要求
1、成果质量要求
1.各项普查成果内容完整准确。
2.图、表、数据库上的名称、位置与实地一致。
3.地名目录、地名成果表、地名标志登记表、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填写齐全、准确,文字简练、精准。
4.地名标准化处理合乎规范,没有遗漏。
5.地名成果图,用字规范、标注清晰,位置和图式符号准确,标注内容准确完整。
6.地名标志(含门牌)设置位置正确,书写规范、内容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7.地名地址(包括门牌)编码编写应分类准确,门牌编码的同时应核发门牌证
8.地名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考证详实、准确,资料来源明晰、可靠。 9.地名的专用字、专读音的来源及缘由考证详实、准确。 10.地名命名、更名程序规范,手续完备。
11.调查的项目、记录、录音、照片和表格填写等内容完备无缺。 12.普查成果数据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其中属性库和图形库应实现逐一匹配,建立的本级国家地名数据库应有地名属性库、地名图形库、地名标志库、地名地址库和成果库。图形库中应有基于2000坐标系的矢量二维地名图、航拍图和全景全息图数据;地名地址库中应有包括街路巷牌、门牌在内的各类地名地址编码数据;成果库中应有地名规划、区标准地名图(集)、县标准地名志和地名档案的数据。
13.编制的区域地名规划、编绘的标准地名图(集)、编撰的标准地名志应通过专家论证、评审。编制的区域地名规划还应通过本级政府审议。
14.项目各项成果必须保证顺利通过自治区监理机构、市地名普查办的核查、自治区地名普查办的验收、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抽查复验及全面审核。 2、保密要求
1.保密内容:所有项目相关的技术资料。
2.涉密人员范围:所有项目参与成员。
3.泄密责任: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执行。 3、服务要求
1.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国家或自治区的相关技术要求变化了,项目承担人需无条件服从并整改;
2.本项目承担人在项目结束后,应保留5人以上的售后服务团队,对成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尽量在5个工作日内解决。
3、本项目承担人应编制详细的培训计划,为采购人提供全面、优质的技术培训服务,保证采购人在相关业务中顺利使用各项成果。
(十一)成果归档与提交
在本项目结束后,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以下成果及相关资料:
1.XXX国家地名数据库之属性、图形(矢量图、影像图和全景全息图) 和地名标志、地名地址、成果数据;
2.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目录; 3.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表; 4.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图;
5.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志登记表; 6.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 7.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 8.XXX地名普查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9.XXX区域地名规划; 10.XXX标准地名图(集); 11.XXX标准地名志;
12.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地址(包括街路巷牌和门牌)汇总表; 13.搜集的XXX各种地名相关史料; 14.XXX普查工作图;
15.XXX地理实体命名、更名和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等材料; 16.地名普查过程中形成惠农区的各种图片、音像资料; 17.XXX地名普查工作总结; 18.XXX地名普查检查验收报告; 其他:XXX与本次普查相关的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