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ZHOUJIAOYU
浅谈初中数学的反例教学
陈爱梅反例是指符合命题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简言之,反例就是能够说明一某命题不成立的例子(即假命题)。数学中的反例的主要作用是证伪(即说明某一个命题不正确),当直接证明某个命题是假命题或说明某些猜想错误比较困难时,常常会趋向于寻找一个反例,以说明这个命题或猜想是错误的,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与建构反例进行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本文从反例的运用、引入、分析和建构等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数学中反例教学,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运用反例,深化理解数学概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少学生难以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导致概念理解错误。教学中,通过反例的恰当运用,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全面、正确认识概念。
例如,说明“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结论是假命题,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四边形,满足“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但却不是平行四边形,显然,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但不平行,故不是平行四边形,所以这个结论不成立,从而深化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反例从哪里来?笔者以为:大多数反例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数学活动经验,包括错误的经验。如从学生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出现的问题中来,从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中来,而不是教师先入为主地抛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切身的体验。例如,上述问题中,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等腰梯形,就不可能举出这样的反例;再比如,在“三线八角”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对同位角的概念理解不清,笔者从学生作业中发现这样的问题:“若第一个角与第2
钱德春
二个角是同位角,第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是同位角,则第一个角与
1
第三个角也是同位角”,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辨析:如3
2图1,∠1与∠2是同位角,∠2图1
与∠3也是同位角,那么∠1与
∠3是同位角吗?这样,
学生对上述判断是否正确就便会了然于心,从而使同位角概念真正内化。
二、引入反例,正确运用数学定理
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定理或性质时,往往会忽略定理或性质中的关键词语,从而造成定理应用不当。恰当引入反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从而达到掌握并正确运用数学定理的目的。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时,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中的关键词“对应”“、夹”等关键词缺乏认识,如错用“SAS”判定,忽视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这种位置关系的限制,从而出现证明错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研究这样的问题。
如图2-①,已知AB=AC,PA平分∠ABC。求证:BP=CP。
在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启发学生:将条件中的“AB=AC”与结论中“BP=CP”互换,得到什么题
目?能证明吗?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1:已知PA平分∠ABC,BP=CP。求证:AB=AC。
师:能证明吗?生2:关键看能不能得到△ABP≌△ACP。师:大家想想:△ABP与△ACP中已知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2:∠BAP=∠CAP、AB=AC、BE=CD,它们
4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关系。
师:能不能画图试试看,是什么样子?生众:(茫然……)师:假设△ABP确定,PA平分∠ABD,那么C点位置怎么画?
生2:如图2-②,以P为圆心、BP长为半径画
弧与射线AD相交于C1、C2两点,显然,AC1≠AC2,即无法证明AB=AC。
师:同学们,由此你有什么启示?生3:由此可见,由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的三角形不能确定,所以就不能判定△ACP与△ABP全等,这就是为什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没有SSA的根本原因。
通过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作为反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定理中夹角中的“夹”的含义,达到准确掌握和运用定理的目的。
三、分析反例,引导激趣质疑纠错数学教学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自主质疑与纠错的能力,更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反例常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去追根究底,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助推剂、兴奋剂。
在学习了证明和相似三角形后,笔者分别出示这样一个问题来说明“直觉不可靠”:
有一张8cm×8cm的正方形的纸片,面积是64cm2。把这张纸片按图3-①所示剪开,把剪出的
图3
4个小块按图3-②所示重新拼合,这样就得到了
一个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是65cm2。这是可能的吗?
学生都能发现结论是错误的,
但又无法说明理由。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错呢?
教学大观
TAIZHOUJIAOYU
在学习“证明”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计算:图3-②的面积实际为2×[12(5+3
)×5+12
×3×8]=64,显然不是65,学生通过思考,推断图3-②中纸片所示图形不是长方形,因此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面积。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实际测量图形左上角或者右下角,发现确实不像是直角。可以告诉学生,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但最好能够给出证明,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之后,可以采用如下反证法证明:如图25,过D做AC的垂线交AC于F。假定图3-②中的图形是长方形,那么图形的右下角就应当是直角,则在图3-③中有∠1+∠3=90°。因为∠2+∠3=90°,则∠1=∠2。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个直角三角形△ABC与△DEF相似。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应当有23=58,这是不可
能的,因此图3-②不可能是长方形。由于23-58=
124这个差是很小的,因此会造成我们视觉的误差,事实上,如图3-④,拼成的图形中间有部分缝隙。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找出了错误的原因,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产生了愉悦学习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构建反例,推动数学认知向前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证伪和证实同样重要。构建反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诱发创造力的一种很好的载体。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启发学生恰当地使用反例,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构建反例。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反例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充分展开想象。因此,构建反例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
综上,反例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引进一些反例或适当地引导学生构建反例,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与创造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钱德春)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