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海市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6 作文(一)审题、立意

2022-06-05 来源:步旅网
作文(一)审题、立意

(一)上海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等第 A 综合 计分 60 | 53 分 分项得分 B 52 | 43 分 分项得分 21—18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选材基本恰当,内容不够充实 17—14分 17—14分 21—18分 语言基本通顺,用语基本规范 中心与材料 (25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选材适当,有新意,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25—22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选材恰当,感情真实,内容较充实 25—22分 语言通顺,简洁,用语规范 语言 (25分) 语言流畅、简洁、得体,有一定的表现力 思路与结构 (10分) 思路通畅, 层次清晰, 结构完整, 详略得当 10—9分 思路连贯, 层次较清楚, 结构完整, 能注意详略 8—7分 思路基本清楚,层次基本清楚,结构完整但不够合理,B等基准分47分,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准分;中心与材料或语言有一项较好的,酌情加分;其中一项有欠缺的,酌情减分。 C等基准分36分,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准分;其中两项较好的,酌情加A等基准分56分,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准分;三项中有一项富有特色,其他两项到B,可评为A。 评分细则 C 42 | 33 分 详略安排不够恰当 分;有欠缺的,酌情减分。 6—5分 分项得分 1.材料与主旨:(占25分)

选材上,成长类、亲情类、校园类、社会类等作文四大类,均可用。

但最好的类型是精神成长类,突出自己预想的波折性,通过预想与实际的强烈反差,来表现某种精神品质的突破和感悟。

亲情类则可以在“以情感人”上,突出某种情感的前后对比,表现某种情感拨动了我们脆弱的心弦。

在中考前准备的材料,在用的时候,至少改动五成左右。最好能够用上微型小说的写作方法来改动。尤其可以用上“欧·亨利式”的结尾方法。在出乎意料之外的叙事后,得到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2.语言运用(文采):(占25分)

语言的表达是上海中考作文的考核重点,占到25分,二分天下有其一。依然是要用考纲中的五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

16年的中考作文题,最有表现力的是心理描写,其次是动作描写。因为没想到,在心理描写上要有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真没想到,要突出“真”这个关键字,这时更要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突出没想到的程度与情形。 3.思路与结构:(占10分)

结构上,一定要有设计感,这个作文题最好的结构是前后强烈对比,通过落差来表现主题。最好有一波三折,

能够设计一些笔底波澜。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和阅读的材料,尤其是微型小说。只要用到这些方法中的一个,就会很有特色。很轻松能获得9分及以上的分数。

总之,只要有积累材料,只要有一定深度的主旨,只要有鲜活的语言,只要有设计感的结构,获得54分左右高分的概率会很高。这些要求看上去很高,但只要认真修改作文,一遍一遍地改,一篇一篇地套历年中考作文真题,这些要求很容易达到。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1.重点分析“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题眼:就是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现感情色彩的词语。

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如《偶然的发现》、《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

如:普陀区:味道。

这类词语文题我们可以采取补充法,什么的味道?成长的路上,我们品尝过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方手帕,花儿的芬芳,浩瀚书海的馨香等等。

(1)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生日”等。

(2)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眼”是“难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案例《我参与我快乐》按照题眼分析:

题眼(1)参与 我参加体验过的一种具体活动或者一次具体事件。 题眼(2)快乐 一定是有所收获,幸福的情感,或明白道理,有长进。 1.参与什么——对象交代清楚 按照分解要素: 2.带来怎样的快乐——过程叙写生动 3.为什么快乐——内涵提炼明确 练习.《我终于懂得了……》

题眼(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懂得 懂得什么,由不懂到懂,懂得什么的揭晓就是中心懂得了学习方法,人生道理,有价值的有长进的东西。 题眼(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于 需要写清楚过程,懂得的过程就是记叙的主体,要突出什么,根据懂得的内容而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什么困惑——交代原因 按照分解要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懂得的过程——叙写事件经过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懂得的是什么——提炼中心立意 2.审准范围

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有些作文题目有多个词组成,各词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审题时要注意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有

些什么意义的词限定了它的范围,只有审准了题目的范围,才能做到些准确,不滥写,不漏写。

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家乡变了” ,应有一个时间对比。 “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所写的空间就限于“集体”生活,而不是个体的生活。如《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不止一次,说明尝试了很多次。如2010中考《黑板上的记忆》,只能是写与黑板有关的。 3.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也”“还”“再”“更”“其实”“原来”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如《这里也有乐趣》也表明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到) 4.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如《心中那一抹绿色》,绿色除了表示颜色还表示生机、活力、惬意等

例如,《肩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例:《学海拾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揭示题目中“贝”的比喻义───象征着知识或获得的经验与能力 (2)注意文题中“海”和“贝”的内在关系 (3)文题重点是“拾”,要弄清三个问题: ①谁拾到了贝?——我

②拾到了哪些贝?——如耐心、信心、智慧、坚韧等等 ③怎样拾到贝的?——自己的探索或他人的引导 “拾”是一个过程,要写出“如何拾贝”这样一个过程。

5.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6.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7.审清题目中的人称

如《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我”原则上规定了必须是写本人。《为你而歌》,“你”限制了表述对象应为第二人称。如《我们是初升的太阳》(200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中的“我们”限制了对象应是群体,而非个体。

8.品味题目中的形容词(如《充满活力的岁月》《有家真好》)

9.理解富有内涵的动词(如《在学海中游泳》有困难,有沉浮,也有欢畅) 例:“在尝试中成长”

分析:

(1)中心的暗示: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否偏离。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2)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

(3)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4)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化,所以, “尝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 练习:《因你而精彩》

试着从四个暗示的角度分析,看写作的重点在哪里。

中心的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材的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内容的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的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中心的暗示:对“你”的赞颂;

(2)选材的暗示:“你”是突破口,古今中外、人事物情、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只要能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均可入围;

(3)基本内容的暗示:你是谁或什么,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感悟。 (4)重点的暗示: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这才是文章中写作的重点,这一点写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

(三)常见审题误区

1.以偏概全,不注意限制要求

即不知道题目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就仓促下笔,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达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示例:《其实,这不难》

学生审题: 失误:考生只写出来一件事不难,就没有反映出题目中的要求;

点拨: 相似审题:《原来是这样》、《这里也是课堂》、《这也是一种美丽》、《终于找到了答案》等等。

参考:“其实”——言下之意是我一直以为很难,在实践之后,才恍然领悟——其实,这不难。认为不难的内容一定要交代。又比如:“原来路在这里”,“原来”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好像是自己一直在寻找、在迷茫,但是路其实是在脚下,或许早就已经找到了,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境。

审清题目中的副词,又比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投入地爱一次”等,“总”——这一副词表明,我寻找到这一把属于自己钥匙是曲折的,是有一个反复寻找的过程的。行文中就要将这种寻找的曲折性写出来。

2.不解题旨,东拉西扯

命题作文,一般文字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容易出现对文题理解流子肤浅的毛病。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

示例:《在这里起步》

学生审题: 失误:不理解题干的“起步”的意义

点拨: 相似审题:《另一种温度》、《那一刻,我的心中春暖花开》等等。

参考:首先,题眼是“起步”。“起步”在字典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意思“开始走”,一层是比喻义“比喻事情开始进行”。我们在作文中理解题目的时候要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比喻意义,这样作文才会立意深刻。这里取“比喻事情开始进行”的意思。

学生可根据自己准备的素材(成长类、亲情类、校园类),把作文写成自己最擅长写的 类别。成长类、亲情类、校园类三大类素材都是可以用套用上的。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建议用成长类素材。

其次,“在这里”限制了“起步”的地点,在行文中需要交代清楚。可以是“实”的“这里”,比如“家里”,“学校

里”等,也可以是“虚”的“这里”,想象的、回忆的、梦中的场景等都可以。 立意:

成长类: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某个困难或者挫折,因为某人的话或者某件事或者某个景或者某个想象的画面,帮助自己克服了困难,战胜了挫折,最终解决了问题,而明白了“在这里起步”。

亲情类:我不理解父爱/母爱,因为某人的话或者某件事或者某个景或者某个想象的画面,让我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父子情/母子情“在这里起步”。

校园类:校园类的素材可以围绕师生情、同学情、学习等写与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从而突出师生情、同学情“在这里起步”。

其他类:可以上升到保护环境、保护文化,这样立意更高,但写作难度也加大。

※作文立意

作文立意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深刻。 临场作文如何深刻立意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即由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那些重大的事件,有时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进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片段一:

有一次,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攀爬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地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梳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 (选自《生活给我智慧》)

点拨:蚂蚁攀爬矮墙的事例虽然微小,但反映了一个人生哲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文段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得立意深远。

(二)由表及里,开掘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要深远得多,这需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写文章,由现象触及本质,并层层深入挖掘到深刻的本质,都依赖于作者犀利的眼光、敏锐的思维。

片段二: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游泳。当时我已经在游泳班学了一段时间,可如果让我一个人游的话,我却不怎么敢游了,所以我一步不落地紧跟着爸爸。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严肃地说:“爸爸不保护你了,你自己从这头游到那头。”我刚想向爸爸“讨价还价”,爸爸大声地对我说:“妞妞,快点儿游!”我不情愿地游了起来,可没游多远就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抓池边的栏杆。没想到爸爸马上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中途不许靠岸!”我委屈地大哭起来。游泳池里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了我,可是我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并没有打动爸爸。万般无奈下,我颤颤巍巍地独自游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二十米。

虽然老爸很“野蛮”,但是我知道:他很爱我,我正在他“野蛮”的爱中变得坚强、成熟!

(选自《我的“野蛮”老爸》)

点拨:文段中的爸爸是“野蛮”的,他不但大声地对“我”说话,并且“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但可贵的是,小作者从“野蛮”的表象中,挖掘出深沉的父爱,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使得立意深刻。

(三)精选角度,突破定势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作文题而言,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立意就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拟出多种立意方案后,要去粗取精,多中选优,不拘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尽可能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来立意。如有一个中考作文题是“你在我心里”,一位考生的作文如下。

片段三:

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辞藻来修饰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洋……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项之豪情。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

(选自《你在我心里》)

点拨:大多数的考生会把题目中的“你”理解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而这位考生却打破定势,精选立意角度,把“语文”拟人化,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抒情,给人眼前一亮之感,文章自然脱颖而出。

(四)反弹琵琶,独辟蹊径。

有些事物,若从正面着笔,则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但若从反面立意,逆向切入,反而能让主题独到,使人耳目一新。

片段四:

奶奶已62岁,每天还在忙里忙外。但我却讨厌奶奶。

有一次,奶奶对我说:“云儿,你好久没有对我讲学校的新鲜事儿了,你陪奶奶说一会儿话好吗?”我不情愿,也不耐烦地找借口说:“我还有功课没做呢。学校又不是天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奶奶听后,眼里流露出一种失望与茫然的神情,轻轻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三步当两步地走开了,心想今天终于可以不用听奶奶的唠叨了。我走到窗台开始写作业,看见邻居李奶奶正抱着宝贝孙女,手累了都不肯放她下来走走。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对我也是这般的疼爱啊!我突然明白了:奶奶在我写作业时唠叨.是让我把字写工整;在我吃饭时唠叨,是让我多吃一点免得饿着;在我睡觉时唠叨,是提醒我晚上不要踢被子着凉……而我却把奶奶对我的关心当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唉,我真不懂事啊!

(选自《讨厌的奶奶》)

点拨:选段以讨厌奶奶开篇,以责怪自己不懂事结尾,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读到此,我们方才明白,所谓“讨厌奶奶”乃是作者正话反说,别有深情。

当然,反弹琵琶,必须做到进退有度、言之有理,不能犯原则性错误。

(五)联系时代,折射现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章往往紧扣现实立意,要么针对某类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突出时事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文章,因折射了社会热点,洋溢着时代气息,而显得深刻新颖,让人爱读,也容易得高分。

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以生活为本,以占有的材料为基础,所以平时只有关注生活,对生活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

概括地说,使文章立意深刻要注意两点:深想一层,多走一步。

※例题解析

审题

【作文题目】《终于融入其中》 【题解】

这个题目体现的是对一个陌生集体的熟悉、融洽的过程。例如社团、志愿团队、学习班等。“终于”对故事的过程性提出了要求。 【选材举例】

①我在参加志愿队伍时,担心自己不擅长与他人交流。参加第一次活动后,被队友们热情开朗的性格感染,逐渐融入到集体之中。

②我在排球队中一直个人表现优异,却与队友配合不好,导致比赛失误。经过教练的指导和队友间的磨合,我终于真正融入到这个集体之中。 【作文题目】《这样更好》 【题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好”——突出二者之间的比较。可以是相较于之前的做法,我觉得眼下的做法是更好的。也可以是相较于当下的某种现状,我认为另一种做法更好。

“这样更好”的写作重点,在于写清楚“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以及“好”在哪里,即意义和价值。而好与不好的判断,是通过“我”的切实经历和感悟得来的。

“这样更好”的立意,可以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可以是对情感关系的探索,也可以是对社会热点的反思。 【选材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对亲情的再认识。例如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经过一次沟通,双方改变了相处方式,感情变得融洽了,觉得这样相处更好。

② 对友情的再认识。例如朋友之间不事事过问,给彼此留点空间会更好。

③ 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例如旅行类,根据自己的某次旅行经历,认识到较之走马观花式、从众式旅游,这样细细体会当地民俗文化、找寻历史遗迹的旅行方式更好。

④ 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例如放下手机,多和家人、朋友交流的生活方式更好。 ⑤ 对个人成长的再认识。例如忘掉胆怯、不自信,不计结果、全力以赴会更好。

立意

【例题精讲】

那一次,我懂了

流光溢彩的鲜花,它们接受了阳光的洗礼,细雨的滋润,付出了自己婀娜多姿的脸庞来点缀世界;高大伟岸的

树木,它们接受了人们的浇灌,鸟儿的祝福,付出了自己参天的绿荫来回报恩者;潺潺溪流,它们接受了雨水的恩赐,鱼儿的舞蹈,付出了自己甘甜清澈的血液来感谢造就……

驻足溪边,看溪水长流,汩汩的声响像在责备我;望绿树摇曳,高大身躯又如在鄙视我;拥遍地野花,初绽笑脸却似在嘲笑我。垂下头,我陷入迷茫。欲睡的记忆再次回闪。

母亲病了,是多年的关节炎,憔悴的脸毫无生气的样子,偶尔的疼痛总牵伴着嘴角来回抽搐。我却仍不以为然地“稳坐泰山”,怡然自得地看着动画片,巨大的声响使我将母亲的痛抛置脑后。

“××!”在广告阶段,我终于模糊地听到了母亲有气无力地呼喊。我不厌烦地走到母亲跟前,嘟着嘴,老大不高兴。“帮我倒杯水来。”我不情不愿地随手拿了个杯子给母亲,又快速溜到了电视前。正当我看得痴迷时,母亲又在叫唤了,我火冒三丈地走进卧室,劈头就对着生病的母亲叫道:“又怎么了,你烦不烦?”这一叫,母亲当即怔了,我看到她硕大的泪珠滚滚而下,苍白的脸色愈加难看。我的喉咙口就像着了火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我迟疑地拿过杯子。一看,这哪是水,是满满一杯子的山核桃,那是母亲为我准备的,是花了她整整一下午时间的……

回想起母亲的好,回想起母亲的爱,我惭愧于自己的付出少之又少。从小到大,母亲的一个微笑是她为我付出的鼓励,一顿午餐是她为我付出的汗水,我连一个巴掌也是她为我付出的疼痛。十几年来,我只懂得接受,从来没有想过付出的辛劳。

那一次,我懂了,我懂得了只有接受的人生苍白无力,只会接受的人懦弱无能。

我去了花店,我要让母亲看到最艳丽的玫瑰。看着无数争奇斗艳的花朵,我选择了一颗花种,我要用自己的汗水养育出最美的花,用爱去倾注。这是我该付出的! 你的点评:

参考答案: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知回报付出的人是多么自私!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很有新意的,行文张驰有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巩固练习

(一)审题、立意练习(结合学生的题解与选材举例来判断学生审题、立意的情况)

1.【作文题目】《难忘的约定》 【题解】

“约定”是作文中写得比较少的关键词,它体现的是信用、信念、承诺和坚持。

“难忘”体现了“约定”早前就有,并且一直在坚守。写作时要写清楚“我”不肯忘记的原因。选材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和自己约定、和他人约定。 【选材举例】

① 我从小就想要考入某重点高中,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这属于我与自己的一个约定。

② 我与护林员约定每年去帮忙种树。 ③ 我与爸爸约定要勇敢地面对挫折。 2.【作文题目】《往事让人回味》 【题解】

这是一道回忆类的作文题,重点在于“回味”。

“回味”,反复品尝,余味无穷。在写作时不妨在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随时表达自己的感悟。 “回味”的内容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对某件事的反思。 【选材举例】

① 小时候跟随爷爷奶奶在海边生活,那里的生活情景是我童年的记忆,让我回味。

② 曾经我和一个朋友吵架,于是很固执讨厌她,可她却屡次找我和好。我时常想起这件事,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个狭隘的人。

3.【作文题目】《定格的画面》 【题解】

“定格”体现了画面的意味无穷,令人感动,这一点与静安区的“往事令人回味”很接近,不同在于前者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后者寄托在一件或几件事情上。 【选材举例】

生活中的事情几乎都是连续发生的,你想截取哪一幅画面珍藏呢?选材的范围很宽广,可以大致分为几类: ① 人物品质类。例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互相尊重的画面。

② 情感类。例如有关亲情、友情,体现友善、和蔼、爱心、青春活力或者离愁别绪的一幕幕情景。 ③ 感悟类。例如有关自然界雾霭、虹霓、瀑布、雨滴等,表现美丽、壮观的画面。

如:① 奶奶每年都要做布棉鞋,寄给住在上海的我们。记忆中奶奶时常坐在火桶边,一边唠嗑,一边缝鞋的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② 爷爷在城里住不惯,奶奶陪着他住在老家。我每次放假回去看爷爷奶奶,总住不了几天就要走。今年国庆节放假结束后,爷爷在大门口送别我,风吹着他的白发,眼睛噙着泪水,不知是迎风流泪还是心酸离别,那一幕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歉疚不已,也督促着我尽快再去看望他老人家。 4.审题分析

这才是值得珍惜的(38分)

在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值得你珍爱,比如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东西等等。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一个让我难以忘

记的时间段。

“啊,又要写作文了!”虽然我不是很讨厌写作文,但是每次我都会为了写什么题材而感到发愁。而且我的作文总是写得不够精彩。这就让我很困惑。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我写的作文发到微信朋友圈这种地方,让网友帮忙找找问题的所在。于是我就把刚刚写好的作文发到了朋友圈上,有的人说:“语句简单,很单一。”还有的人说:“有些语句用得不是很恰当。”最后我看到一个人说:“你可以去多看一些书,试一试。”于是,我就开始每天看许多书来积累题材,因为我相信一粒粒的沙子最终肯定会变成沙漠的。

一天,老师说让我们周末回去写篇作文。于是,当老师报出作文题目时,我们全班都不知所措了,连看了许多书的我也不知该怎么办了。我回到家开始想:写什么题材比较好呢?当我正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的时候,我想到了老师上课时说的一句话:作文必须是经历过的事,这样才能把你的真情实感给表现出来。于是我想起了溜冰时的那种坚持,不就符合这个题目吗?我就开始回忆,那个时候溜冰的场景。于是,为了写出这篇作文,几乎是耗尽了我所有的词汇。但是,第二天去学校时老师跟我说:“题材是个好题材但是你的语言不够生动,没有那种热血的味道。接着我就急切地问老师:“那怎么样我才可以让我的作文有所提升呢?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可以去多看看一些好词好句啊。”“哦,我明白了,谢谢老师。”于是听了老师的话后我就去看了许多的好词好句,并且牢记住了,当我再写作文时,我发现我真的提升了许多。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我非常珍爱那段写提升作文的时间段,因为它让我知道了作文是需要靠好的积累和你经历过的事,这样你才能够写出好的作文。 【我的评价】

点评:

此文记叙了小作者如何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过程,如果去掉开头和结尾的段落,这篇作文不仅与“值得珍爱”毫无关联,而且也很难揣摩出小作者写作的目的。看得出,小作者还是尽量希望做到扣题写作,所以加了“扣题”的开头、结尾两段,也使这篇作文看似“完整”了,但是依然没能讲明白“值得珍爱”的是什么,更别提“才是”的表现了。

加之此文语言大白话居多,只是做到了写清楚一件事。 关于审题:

“这才是值得珍爱”,题目是一个判断句。“值得”包含着一种经过比较后的价值判断。“值得珍爱”是对代词指代对象“这”的判定内容。所以,首先要写出“这”、“珍爱的”的对象,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如亲情、友情……也可以是某个人、某个物……同时,“珍爱”不是一般泛泛意义上的爱,是看得比较珍贵的爱,也就是说,对“这”的价值或意义判断,要在表达的时候赋予“这”独特、稀缺或珍贵的内涵。

其次,要表现“为什么”值得珍爱,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同时因为有了限制词“才是”,所以,这个过程又不能仅仅表现值得珍爱的原因,它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我们认为“才是”可以从可以这样解读——可以是逐层深入体会到的;可以是“比较式”的,即由原先认识,经过了某件事某个人之后,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可以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去展现从看低、看轻到看清、看重的过程,赋予“这”特别的珍爱内涵。以上这些过程应该是文章详细呈现的。

总的说来,此题“宁在曲中求,不在直中取”,最好写出转折或波澜,把重点放在赋予“珍爱”理由上,才能较好的回应文题中的“才是”和“珍爱”。

(二)立意分析

又见,真好(55分)

又是一个大扫除日,我一个人在杂物间里百无聊赖地整理。在那昏暗的灯光下,两根闪闪发亮的东西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拿起,仔细端详,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又见它们,我外婆的至爱之物,真好!

我的记忆似乎也沿着这两根细针蔓延开来,流向我的童年。

那时,父母常年工作在外,家里只有外婆一个人带我。在我眼中,外婆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她会做可口的饭菜,总能把家里打扫得井井有条。她还有一项绝活——织毛衣。

初见细针,长长的,亮亮的,童年的我觉得挺好奇的,这钟针,到底有什么用途呢?是不是给我游戏的! 直到外婆闲下来时,拿出那两根细针,我才见识了细针的“三十六变”。穿插、绕线、挑动、勾针……动作就像变戏法一样,我常常看得入迷。甚至有时候盯着外婆手中的细针痴痴呆呆的。而外婆的认真专注,就仿佛是在打造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一团毛线球,在细针的挑动下,可神奇了。那两根细针不停地上下穿插着,编制着云彩,编制着鱼儿,编制着我喜爱的卡通人物……这时,我总会坐在一边聚精会神地看着,还不时地提些“意见”。

“这里不要用蓝色,我想要红色。”我朝外婆指了指那团红色的毛线。 “ 那怎么行?这得多难看啊!” “可我就要红色!”

外婆就用她那细细的钢针给我绘出了一个红红的太阳,就像儿时的我红扑扑的脸蛋。

日子如流水般地过去了。有一天,外婆突然不再织毛衣了。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外婆拿出了那件按我的要求“定制”的衣服。我高兴地叫了出来,连忙接过外婆手中的毛衣一把套在自己身上。那毛衣穿上去痒痒的有些扎人,却十分温暖。

外婆用那两根细针为我编织出一个最美好的童年。 “在干什么呢?”母亲一句话将我拉回了现实。

“没,没什么。” 我轻轻地将那两根针放下,注视着它们,仿佛又看见了外婆慈祥的笑容。将它们收藏在纸盒里,朝它们挥手道别,好像又遥望见静静地坐在一角,低头细心编织毛线的您。啊!我的老外婆!也许那一针一线都是您想给我倾诉的心底的话语。

又见,真好。 【我的评价】

点评:选材富有生活气息,有亲情感。在如今高节奏的生活中能重拾富这样的材料进行细致地写作,有独到的眼光。这种抓住一个小物件,引出亲情故事的立意值得我们借鉴。

【模仿借鉴】本文也是一篇容易借鉴的文章,前三段是现实,睹物思人引出故事,倒数三段回到现实,“两根细针”也可以是缝纫机,旧自行车,围裙等一切见证了爱的旧物。

修改作文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作文,指出作文的问题(主旨方面)并在原文中修改。 【原文回录】

我不喜欢伪装的她

她,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农村妇女,每天伴着日出日落做好本职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子女。但她的世界里的阳光总是不能那么灿烂,外面总蒙有一层阴云。(开篇简明,直接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刻意隐蔽自己的内心世界,说出“口是心非”的话。这样的生活是很累的。为人父母,这难道就是她的宿命吗?(解说母亲世界的阴云是来自她刻意地隐蔽自己的情感,道出自己印象中的母亲形象)

总是说姐姐不听话,让她操碎了心,希望姐姐早点去上学,让她过点清静的日子。

可是,姐姐走后,常能看见她呆坐着,心不在焉地说:“怎么感觉家里空空的。”问她是不是想念姐姐了。她却说:“才没有呢,她走了,我轻松多了。省了不少心,只是突然觉得耳根清静了,不习惯而已啊!”然后若无其事地去做事。(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位口硬心软的母亲形象,真实而生动)

我不明白,明明关心挂念,为什么要掩饰呢?(这个问句显现了小作者不能体谅母亲口硬心软的性情,把母亲好强的个性看成了伪装)

爸爸外出打工一年了,虽然隔周都会打电话回家,但相隔一年,连面都见不到,那是很痛苦的。

今天,爸爸在挂电话之前,深情地问妈妈想念他吗?妈妈笑着说:“我想你干什么,我只想你多给我们寄点钱回家,我们就能过得好点了。”爸爸无语,失望地挂了电话。(这里再次运用语言描写,突出了妈妈的口硬心软的个性。并用爸爸挂电话这个细节体现对妈妈的不满。)

看得出,那是很勉强的笑容,再次问她想念爸爸吗?她像开玩笑似的说:“想什么啊?都几十岁了!” (妈妈的话道出了中国传统妇女的共性,认为谈情说爱是年轻人的专有。但是这种心情小作者却不能理解)

但是,我知道她是挺想念爸爸的。几十年的夫妻感情,难道能用钱衡量吗? 我不懂,明明想念,为什么要伪装自己的情感呢?

女儿远离,明明很牵挂,却要装作若无其事;丈夫在外,明明很思念,却要装着满不在意。难道就不能做一个坦荡的人,清清爽爽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舒舒畅畅地过日子吗?(中国传统妇女对感情的含蓄和内敛,在女儿的眼里却成了“伪装”,成了不“坦荡”,这样的理解不知会让多少妈妈伤心啊。)

我不喜欢这个“伪装”的她,我喜欢任何事情都能坦坦白白的,敞开心扉的她,与孩子多交流的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因为不理解导致不喜欢甚至讨厌,也正是这种不喜欢才让本文的主旨显得不够温馨不够健康)

我希望以后的阳光能够格外绚烂,绽放出没有任何阴云能遮挡的璀璨光芒。(以此句作结,虽然照应全文,但是显示了小作者终始是以自己的眼光在看待母亲,也许她眼中的“阴云”正中母亲的快乐之源) 【症结所在】

【参考答案】

通过语言描写,读者能够从这篇作文中感受到一位母亲对远行女儿的牵挂,一位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充满了中国农村家庭式的温馨。但小作者的不理解不体谅母亲的口硬心软、母亲的含蓄内敛。行文中充满了对妈妈的不满和指责,使本来应该很温馨的作文变得怨气十足,导致本文格调低俗。 【升格佳作】

嘴硬心软的妈妈

她,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农村妇女,每天伴着日出日落,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事田里活。但她总是笑眯眯的,把许多的牵挂与思念藏匿在心中。这个人,就是我那嘴硬心软的妈妈。

总是说姐姐不听话,让她操碎了心,希望姐姐早点去上学,让她过点清静的日子。

可是,姐姐走后,却常常能看见她呆坐着。偶尔还会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话来:“怎么感觉家里空荡荡的啊?”问她是不是想念姐姐了。她却大笑着说:“才没有呢,她走了,我轻松多了。省了不少心,只是突然觉得耳根清静了,不习惯而已啊!”然后若无其事地去做事。

瞧,这就是我那嘴硬心软的妈妈,明明关心挂念,却非要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为自己挣足面子。

爸爸外出打工一年了。虽然隔周都会打电话回家,但相隔一年,连面都见不到,那是很痛苦的。尤其是每当田里有什么重活、家里农具电器坏了的时候,妈妈总会说:“要是你爸爸在家就好了,这些活就不用我操心了。”

爸爸每次打电话回来,总在挂电话之前,会深情地问妈妈想念他吗?这时,妈妈却笑格格地说:“我想你干什么,我只想你多给我们寄点钱回家,我们就能过得好点了。”弄得爸爸好失望,啪地一下子挂了电话。

问她真的不想念爸爸吗?她却一下子红了脸,并呵斥道:“想什么啊?都几十岁了!” 看,这就是我那嘴硬心软的妈妈,明明牵挂、思念,却羞于表达。

妈妈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坚强而又传统的女性。总是喜欢把牵挂思念藏在心里。可是,她似乎不知道,爱,很多时候是需要表达出来的。如果姐姐知道了妈妈的牵挂,也许再回到家里就不会惹妈妈生气了;如果妈妈对爸爸说出了自己的思念,爸爸一个人在外面干起活来是不是更有劲呢?

所以,妈妈,勇敢地说出你的心里话吧,让你心中那满满的爱溢出来吧。爱,不仅体现在行动里,也要让它流淌在你的话语中。这样,更好,对吗? 【升格点评】

比较学生原文和升格后的作文,你会发现升格后的作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因为升格后的作文不仅为我们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勤劳、乐观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一位女儿对母亲的热心关注与良好祝愿。家人之间的脉脉温情表露无遗。而学生原作中对母亲的不满与指责,除了体现出子女对母亲的不理解不体谅外,不知会伤了多少颗拳拳爱子心。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有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多份理解,多份爱心。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温暖感人。

作业

一、《再现那一幕》审题、立意分析

题解(写出自己的审题立意):

选材举例:至少写两个材料

【答案】 题解:

“再现”——再一次出现,可以是脑海中回忆再现,也可以是眼前真实再现。 “再现那一幕”构思也因此分两种情形:

① 因某事某物引发对往事的联想,在脑海里再现“那一幕”。重点在于描述往事,并表现往事对“我”的影响。立意可以是引发“我”对某种情感的回忆、对现状的反思、对他人的感激,或再度获得动力和激励等。 ② 眼前重现了已往经历过的一幕。重点在于将现在一幕与往事的对比,用来加深强调。立意可以是加深对往事的领悟,强调某种情感,也可以是肯定某个人的品质。 选材举例:

① 看到小区志愿服务站正在招募志愿者,不禁想起自己曾经被志愿者帮助的一幕,感受到志愿活动的意义,决定参加。

② 看到眼前的机器人比赛邀请函,比较紧张,不禁想起自己刚学习机器人时的热情,认识到应该享受比赛的过程。

③ 看到低年级的孩子们在教室外面爱心义卖,想起自己班级在去年这个时候的热闹一幕,感叹大家的成长,表达对同学情谊的珍视。 【解析】见答案

二、《花儿总要绽放》审题、立意分析

题解:

选材举例:至少写两个材料

【答案】 题解:

“花儿总要绽放”是一个比喻类的题目,与“花开有时”很相近。花有时节,到了一定时间总是要开放的,而人的潜能,到了一定时间也总是要体现出来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会让我们能够理性面对自己不成熟的种种表现,获得成长的自信,停止心理上的消极懒惰,而相信终有一天,会绽放美好的自我。 审题要点:“总要”可以作两方面的理解:

① 自信感。花儿经历四季的积淀终于开放,人生也是多经历练总会光彩绽放,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努力的意义。

② 使命感。不能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或因一时的失败而怠惰,花儿抱定开花的信念,人也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能始终停滞不前。 选材举例:

① 窗台上的风信子,被寒风吹拂,在凉水里浸泡,竟也能发芽、长大。一次不小心,碰掉了花的芽,本以为风信子的努力会到此为止,没想到新芽紧接着又萌发,逐渐长大,直到花开。

② 我在一次绘画比赛中得奖,学校美术老师邀请我加入绘画社团,参加更多绘画方面的研讨。我因学习紧张犹豫着想要放弃。看到寒风中的茶花在大朵地开放,我想如果错过了这次,以后也不知道有多少机会又被错过,决定迎难而上,加入社团。 【解析】见答案

三、《嘿!真新鲜》审题、立意分析

题解:

选材举例:至少写两个材料

【答案】 题解:

看到这个作文题,让人也忍不住说一句“嘿!真新鲜”。生动的口语表达,引导着大家寻找生活中鲜活的一瞬。

自命吃货的同学第一时间想到了吃,同学,下笔且慢。“新鲜”一词在这里意味着闻所未闻,可褒可贬,它的内涵可大着呢。

与“我的新体验”审题较为类似,“嘿!真新鲜”可以是:

① 遇到一件新鲜的事儿。例如老北京的鸽哨,例如学习扎染,例如去陌生地方旅行,又例如感受某地特殊的民俗文化等。

② 对于熟悉的人或物发生改变,感到新奇。例如改变生活习惯、精神面貌等,都可以让人惊奇。

由于这个作文题有很强的感叹语气,所选的事例可要够新鲜,或者对比感强烈哦~写作中重点表现令人惊奇的过程。 选材举例:

① 学习扎染,了解扎染工艺的神奇。

② 在北京的老胡同遛弯时,听到天空中响过哨子的声音,当地人告诉我这是老北京的鸽哨,令我惊奇不已。 ③ 奶奶一辈子没有玩过高科技,竟对微信感兴趣起来,原来奶奶住在姑姑家,只能通过微信朋友圈来看儿孙辈们的生活动态。

④ 某个素来以脏乱著称的宿舍,被卫生大抽查第N次批评后,该宿舍的同学决定改过前非,时刻保持桌面、地板整洁,引来其他同学惊奇不已。 【解析】

《嘿!真新鲜》这个作文题目承袭了2016年中考作文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二者异曲同工,想要达到的考查目的相似。《嘿!真新鲜》这里的“新鲜”有深层内涵,可以解释为真独特,真别样等等,这个“嘿”,甚至让人有一点出乎意料。要想打开写作思路,可以在补全题目,在“真新鲜”的前面加上主语。什么真新鲜?或者新鲜的对象在哪里?考查学生得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亦或是“认知他人,认知社会”。还是旨在让学生发现自我,体现思想的蜕变,实现精神的成长,能力的提升。同时学会审视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侧重了学生在成长、生活、社会、世界、人生中的新发现,新思考! 一、审题构思方面,要紧抓“真新鲜”构思全文。

(一)应该要写出“新鲜”,即独特、别样、特别。体现出新发现。认知上的第一次。

(二)应该写出“嘿”体现出了发现“新鲜”后的“惊喜”、“惊讶”、“成长 ”。表达出对于事件的情感、心理、态度。

(三)切记不要只看到了表层含义,如果只理解到“真新鲜”的表层含义,就坏事了!

二、选材方面,应该选取生活题材来写作。我们能够想到的事情不少,“真新鲜”的事情也许并不多。2016年闸北二模《最后才发现》就有点相像。在素材的灵活套用上可以有所借鉴。素材的范围也可以小到个人成长空间,大到关注他人或者文化等方面,蓦然回首时,发现不同自我或者多数人的那些情感和体验。

突出我以前没有经历、体验、认识到的。比如,原来读书不是为了提高分数,真新鲜!努力付出不是为了成功,真新鲜!一个人的行为处事独特,真新鲜!一种新事物,真新鲜!等等。

立意上,因为是不完整的题目,所以在立意上就决定于学生补充的内容,立意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可以涉及到常规的五大主题——自我成长、校园生活、家庭亲情、思想怀旧、关注他人上。一定要写出自己一定的生活体验,才能将真挚的情感融入其中,已到达吸引阅卷老师的效果。

结构上,行文结构上注意叙事的起伏性,随着事件的发展,前后的对比反差。同时要注意可以让心理或者情感

成为一条线索,来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的内容比较完整。同时首尾注意引出和升华。

四、《没错,我很喜欢》审题、立意分析

题解:

选材举例:至少写两个材料

【答案】 题解:

这是一个口语化的作文题。

“没错”体现的对话情境是别人知道这件事情后,来和我确定,我给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这表明这项爱好在别人眼里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在选材上需体现这一层反差感。

“很”体现了“我”对这件事情有着很深的情感。可以说,“没错”和“很”是“喜欢”的双重强调。 选材举例:

① 别人都在用手机时,我却喜欢听电台,了解新闻时事,听音乐放松,还可以保持健康的身体,不做低头族。 ② 我有一双奶奶织的手套,样式很旧了,却一直在用,因为看到它我就感受到奶奶手掌的温度。 【解析】见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