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不朽 同心永结——“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活动简介
2022-07-11
来源:步旅网
2011年4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Apr.2011 第27卷第2期 Journal of Simao Teachers’College Vo1.27 No.2 誓言不朽 同心永结 ——“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活动简介 杜巍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建国6O年来,普洱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 导下,团结一致,呈现给世界的是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经济腾飞、边疆稳定的奇迹。 适逢建党9O周年之际,结合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O年纪念,思茅师专精心策划并用心举办 “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活动,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同”为主题,旨在追述 历史记忆、总结宝贵经验、弘扬优秀传统,展示今天普洱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边疆景象。 [关键词]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传统;学术文化教育年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1)02—0001—03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建国60 这里“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是中国著名的 年来,普洱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 “普洱茶”原产地。在这块神秘、富饶的红土地 呈现给世界的是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 上,生活着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 经济腾飞、边疆稳定的奇迹。适逢建党90周年之 瑶、傈僳、白、苗、壮、汉等14个世居民族。各兄弟 际,结合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年纪念,思茅师 民族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赡的民族 专精心策划并用心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 地域文化。 教育年”活动,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 1951年元旦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普洱举行的 同”为主题,旨在追述历史记忆、总结宝贵经验、 “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上,茶马古道 弘扬优秀传统,通过回顾民族互动进程中的地方 上的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歃血剽牛,盟约勒石 性知识表述,寻找其中血浓于水的情感依归方式 立下铮铮誓言: 和同构性话语,阐释民族团结传统作为宝贵文化 我们26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 资源的现实价值,为维护边疆的稳定、社会和谐和 胞,慎重於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 对祖国的向心力,从地方和民间传统中寻求价值 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 援引和意义象征,展示今天普洱边疆各族人民团 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结和谐的景象。 从此,团结一心跟党走,同甘共苦永相济。60 一、活动背景 年来,盟誓及其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 普洱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记忆,它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 ① [收稿日期]2011—03—22 [作者简介]杜巍,女,回族,云南大理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更是普洱各民族宝贵的 地方性知识和共同的精神财富。誓言不朽,同心 永结,普洱各族兄弟紧密团结,为社会和谐、国家 统一、边疆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书写了多民族国 家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对祖国的向心力是国 家繁荣富强的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目前学界对普 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研究尚缺乏应有的学术关怀 和重视,忽略了我国各民族借助盟誓开展跨族际 交往的历史事实和文化传统,未能结合我国多民 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以边疆民族盟誓的历史 人类学和社会学为出发点,寻找不同族群间文化 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整合其中从践约守信到族 群和谐关系维系、国家认同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和 话语资源,致使在回答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等现 实问题方面显得乏善可陈,民族团结盟誓立碑的 历史意义、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没有得到充分彰 显,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有责任为民族团结和边疆 稳定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活动目的 (一)基于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办学定位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 职能。教学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必赘言。科 研、服务则有很多选择,有许多事情可做。高等院 校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也无需走相同的发展路 径,跟风趋同,同质化竞争没有意义,也不可取。 没有特色的大学没有前途,特色是无形资产,是竞 争力,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学校科学发展的理性。 高校的科学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对这几 个问题的答案各不相同。思茅师专作为一所生于 斯、长于斯的地方高校,对其自身的教学科研,当 有明确的定位,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深耕 本土、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创造优势,采取区域 化、差异化的策略,立足普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 方文化多元的客观实际,把挖掘、整理、研究、保 护、弘扬民族文化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组织团 队持续深入开展以普洱民族文化,特别是拉祜族、 佤族为主的民族文化研究。通过“十一五”以来 的努力,学校已培养和锻炼出了一支比较稳定、趋 2 于成熟、较为活跃的民族文化研究团队,陆续开展 学术研讨,产出一批样式各异的科研成果:一是 2006年举行了以“神化、宗教、民俗”为主题的首 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2010年11月举行 了以民族关系为主题的“普洱民族关系学术研讨 会”;今年7月将举行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 家认同”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二是完成了一批 以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为主题的课题和项目,如 《佤族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研究》、《异地安置的 苦聪人文化适应性研究》、《孟连娜允傣族古镇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今年学校还组织申报了2 项以民族关系为主题的国家级课题。三是以“学 思文库”为主出版了系列民族文化研究专著,如 《思茅民族文化研究》、《清代普洱府志选注》、《普 洱民族文化通论》、《普洱民族文化概览》等。学 校每次组织的学术研讨会都有国内民族学、人类 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踊跃参会,创新的学术理 论观点和研究方法都能在学界引起强烈共鸣;科 研课题尽管级别不高,但选题独到,面向基层,贴 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资政价值;以 普洱民族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系列专著,彰显了普 洱灿烂的地域文化,凸现了边疆的和谐和安宁,填 补了普洱文化学术研究的空白。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 高校的服务,也有许多事可做。培养人才是 服务社会的根本途径;繁荣学术,创造文化,引领 社会也是服务;把学术研究服务于本土的经济文 化建设,是更为直接的服务,促进民族团结,维护 边疆稳定既是服务,更是责任。 普洱全市辖9县1区,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 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布朗等14个 世居民族,其中拉祜族和佤族为特有民族,且跨境 而居。全市254.28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61%以上,各兄弟民族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创 造了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普洱民族团结誓词 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是新中国成立初 期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尤其是跨境民族模糊的 国家意识和公民观念逐渐清晰确立的历史性标 志,这块碑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 杜巍:誓言不朽同心永结 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写照和见证, 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型和谐民族关系建构的 成功案例。 回溯历史的方式呈现国家认同的壮举,以热忱的 情怀礼庆边陲安宁的成绩,以回顾民族互动进程 中地方性知识表述,寻找其中血浓于水的情感依 归方式,寻求价值援引和意义象征。 三、活动内容 “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活动将在 201 1全年内分“春、夏、秋、冬”四季展开: (一)“春之声”——“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 (二)我们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 年”,旨在阐释普洱民族团结的传统作为文化资 源的历史意义,总结普洱民族团结成功案例的典 教育年”启动仪式暨民族团结歌舞晚会,拉开“普 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的帷幕。 (二)“夏之约”——举办小规模、高规格、精 品化的学术研讨会。 (三)“秋之景”——举办《历程》普洱民族团 结影像、绘画展。其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团 结、边疆稳定的社会调查和有奖征文活动。推出 民族团结专题教育课程,编写《普洱民族团结教 育读本》。 (四)“冬之韵”——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 文化教育年”成果报告会。畅怀“民族团结、边疆 稳定、国家认同”为主题的音乐诗文朗诵会、“走 向明天”的新年文艺晚会,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 育年降下帷幕。 四、活动意义 (一)我们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 年”,旨在从学术的角度诠释民族团结的要义,以 型性、示范性的现实价值,探索、发现和总结西南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稳定的历史经验和他们对 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作出的巨大贡 献。宣传普洱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弘扬普洱民 族团结的优秀传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 众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稳定有序、公平 正义、幸福安宁的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共同努力。 (三)我们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 年”,旨在发挥教育的力量,积极推动党的民族理 论、民族政策和国家的民族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 堂、进头脑;努力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扎 根各族青少年心中,确保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 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传统代代相传,并在广泛 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的建设和研究,培养民族工作人才上发挥积极 的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