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士新
来源:《山东农机化》 2018年第3期
近年来,聊城市农机部门立足全市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坚持以提升农机服务和机械化水平为中心,按照“立足大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新农机”的战略思路,以创新为工作引领,以科学发展为工作指导,大力推动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为聊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基础,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现状
(一) 抓好补贴资金争取落实,不断增强农机装备发展水平。自2004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据统计,实施补贴政策以来全市共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67亿元。累计补贴发展各类新机具94489台套,带动农民投资35亿元,受益农户达56340户。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力带动下,全市农机总动力突破943万千瓦,农机总值突破54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 抓好农机化生产,不断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其中处于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玉米机收水平达到98%,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小麦、玉米耕种收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达到68%,其中花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大蒜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设施农业机械、畜牧、水产和林果机械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 抓好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推进规模化作业水平。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680个,其中注册的农机合作社达到624个,拥有全国农机示范社8个,省级农机示范社10个,市级农机示范社69个,符合“五有”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60个;合作社成员8250户,从业人员9862人,机手及修理工3856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4万余台(套);基础设施面积28万余平发米,机库房面积9.6万平方米,维修车间2.1万平方米,资产总值5.8亿元。依托农机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信息灵、装备优、服务好的优势,积极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2017年全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575万亩,合作社作业总收入达6.2亿元。
(四)抓好创新示范,不断加快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46万亩,覆盖率达到40%。大力推动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每年市、县、乡(镇)召开各类现场演示会,建立了花生、大蒜机械化收获示范区。积极开展秸秆回收利用,加大机械推广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对秸秆捡拾、收集规模化作业进行扶持。推动粮食机械化烘干取得新突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通过采取优先补贴、建立示范基地等多种措施,为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的推广提供便利。全市粮食烘干机械保有量达到202台套。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能力建设,依托有关项目实施,增强基层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改善工作条件。加强对农机生产企业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增强我市农机产品的科技水平,不断引导我市农机产品向高端化、信息化、集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积极召开新技术新机具作业演示会、发放宣传材料、举办技术培训班,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和农机手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
(五)抓好深松项目实施,确保深松作业补贴试点工作有序进行。自2014年全市开展深松作业补贴试点以来,共有9个县共计获得133万亩的作业补贴,补贴资金共计5060万元。为保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质量,提高作业监管水平,聊城市农机部门积极探索引入深松整地作业信
息化监测装备,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市级为统一标准的深松作业监管与服务平台,组织承担深松整地作业补贴项目的农机装备全部安装了深松监测仪,组建了2个市级、7个县级深松整地作业指挥中心,有效促进和保障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顺利实施。
二、制约农机化转型升级的问题
虽然聊城市农机化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众对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机装备向高效低耗方向发展,原有的一批老旧机械面临着淘汰或更新换代。尽管全市农机总动力持续增长,但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是农机基础设施不完善。机具露天存放仍较普遍,机耕道建设跟不上农机化发展,有些农田机械下地作业困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库棚建设用地、烘干设施建设用地政策仍无突破。机具利用率不高,制约了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规模。
三是农机化投入不足。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工作经费紧张,致使一些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难以引进、示范、推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补贴资金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是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仍需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普遍存在经营理念保守、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大、活力不强的问题,需要加强引导,增强经营活力。由于建设资金、建设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机作业成本增加,农机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亟待提高。
五是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机化发展的领域较窄,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秸秆利用环节还比较低,畜牧业、经济作物、林果业机械化还比较落后,多数农机具仅限于粮食生产、大田作业和农产品运送,对畜牧、水利、林果和多种经济服务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大农机的框架和综合服务格局。
三、农机化转型升级的建议和措施
(一)高效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推进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大对节肥、节种、节药、节水和智能化等农业机械支持推广力度。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领作用,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农机作业能力和水平提升,推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行线上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办理补贴机具申请、受理、确认、补贴资金发放等业务,进一步增加工作透明度和方便程度。
(二)大力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加快发展新型、高效、集约、环保等高端农业机械,聚焦主要农作物耕地、播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不断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主要经济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水平。重点提升产前种子加工、产后干燥机械化水平和产中机械化作业质量,主攻高效低损收获、宽幅精量播种、干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探索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加快秸秆打捆机、青饲料收获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突破经济作物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花生、大蒜生产机械化,逐步开展温室大棚蔬菜生产重点环节机械化,积极探索棉花机采种植模式,大力创建现代农机化示范基地。
(三)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增强后劲”,进一步加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能手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种植规模化、过程机械化、装备大型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
(四)积极推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在适宜地区全面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鼓励开展连片作业、整村整乡推进,并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安装远程监控装置,对农机深松整地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到2020年,“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深松作业面积650万亩以上,使全市适宜的耕地全部深松一遍,然后进入深松适宜周期的良性循环。
(五)不断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机安全监督网络,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水平。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农机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机械牌证管理,积极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维护农村交通秩序,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的违法行为,提高农业机械的入户率。认真做好农机事故应急处理,积极受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的投诉,调查处理质量纠纷。开展星级文明维修网点建设,打造一批集农机维修、保养、配件供应、存放,以及维修技术培训、推广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机维修中心。
(六)积极搭建“互联网+”现代农机平台。引导和推动全市农机行业逐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化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服务手段。推动发展精准化生产,在基础较好的领域和县区,实施农机定位耕种、农机作业质量监测等精准化作业。大力推广以“农机通”为代表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提高农机化生产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及时、便捷地获取和掌握有效农机化作业信息。逐步实现基于位置服务的农机化生产动态信息推送、定位查询、分布查询、远程调度、实时上报、周边查询和快速预约,提高农机化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机有序流动,提高农机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实现应急调度。
(七)努力争取各类扶持政策。在实施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强机惠农政策资金总量,满足群众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现实需求。强化项目资金扶持,在组织实施农机装备创新研发计划、现代农机化转型升级推进工程、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深松作业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项目的基础上,加强项目研究储备与管理,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机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新课题,并积极争取支持和组织实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