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老兵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探析
2021-08-23
来源:步旅网
DISCOVERY研究与探讨新时代老兵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探析于博文近年来,与老兵相关的志愿服近年来,与老兵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开展,成效显著,但项务项目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基目中存在的老兵定义过窄、精神层础帮扶领域,长沙市2013年7月面关爱不足的现状颇值重视;扩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抗战老兵关怀新时代老兵的定义,引入自我价值计划”项目,建立照护中心,实现定向理论指导项目设计、注重老兵了对该群体衣食养葬全覆盖式的关精神传承、努力提升受助群体的获怀服务;江苏省安排了8055名重得感,既是项目创新设计的切入点,点优抚老兵参加短期疗养,并协调也是实现精神层面关爱的可持续发医疗机构提供轮椅、助听器等设展途径。 备。在网络资助领域,出现的“我老兵,是一部凝聚的历史。新们爱老兵”网,目前共建档健在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如何从精神层面老兵1090位,通过较完善的执行、关爱这个为国家奉献青春的群体,公示等程序和规范,使善款的运作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做好退役军人服得以透明化;又如,由深圳市龙越务管理的内在需要,更能贯彻习近慈善基金会建立的“老兵回家”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志愿服务是社站,已使11980名抗战老兵获得资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精神。助,累计捐赠金额达到1.71亿元。中国军转民72在社会救助领域,由人民网在2015年独家支持的“全国大学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寻访活动”引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800支队伍参与;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志愿者走近老兵群体,通过采访、拍摄、纪录片、展览、画册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现属于老兵的历史。然而,考察、评估当前运行中的项目后,有两种较为明显的倾向值得重视:一是对“老兵”一词的定义与理解过窄。长期以来,老兵关爱志愿服务项目都被视为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夕阳工程”,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将受助群体聚焦在服役于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期间的老兵身上,对和平时期的退役军人而言,“老兵”的涵盖面则不够完整。二是精神关爱与物质帮扶并重的项目较少,精神层面的关爱方式单一、层次较浅。在此类项目中,志愿者多数担任着物质方面的“施予者”,鲜有精神上的“互动者”和;老兵们获得物质帮扶后,需要配合组织方的“摆拍仪式”或被轮番“抢救记忆”,以至于老兵对某些项目的操作程序已“熟门熟路”、提前进入了“角色”;有的老兵因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出于种种顾虑,并不情愿回忆过往,而某“契合者”些项目为达到某种预期,甚至言行失当、强人所难,引起了部分老兵的反感。如何根据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的属性和特点,给予老兵更多精神层面上的关爱呢?本文认为,拓宽对“老兵”的定义、引入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指导项目设计、注重老兵精神传承、努力提升受助群体的获得感,既是我们项目创新设计的切入点,也是实现精神层面关爱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一、项目创新设计的切入点(一)拓宽对“老兵”定义设计的范围,立足于“朝阳工程”的在我国,“老兵”一词在军人群体的惯常表达中,于部队服役一年以上的通常被称之为“老兵”。在各大军事论坛上,不同年代的退役军人也普遍认同“老兵”这一指称,而并不局限于某一年龄段。日常的新闻报道中,除常见的“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表述外,“退伍老兵”“转业老兵”等称谓,亦是屡见不鲜。实际上,“老兵”的范围已涵盖了和平年代的退役军人。国际上,俄罗斯为军人而设的节日多达40余个,平均每月都有3-4个,覆盖范围远远超过了参战老兵,每年2月23日的“祖国保卫者日”已成为全国性的节日。美国在1954年将每月的11月11日设立为老兵节(Veterans Day),随着时间推移,该节日不仅用来纪念参加过战争的军人,而且用来纪念所有在和平时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军人。现实中,我国的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现均已80多岁,1979年参加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也大都60岁以上。流年似水,虽然一些参战老兵会逐渐离开我们,但“铁打的营盘”在那儿,“流水的兵”也在那儿,和平时期的老兵不仅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其数量也不会越来越少。国家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对约5700万退役军人信息的全覆盖登记等举措,也说明了对老兵的重视和实际范围的界定。这就启发我们应转换思维角度,在老兵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中明晰以下几点:第一,拓宽对“老兵”定义的认识范围,对其指称不以实际年龄或特定群体为界限,而以退役与否为界限。第二,将全部退役军人列为志愿服务项目的目标对象,拓展项目设计的纵横幅度,丰富项目关爱的供给方式。第三,运用动态设计思维,将“夕阳工程”转变为明日的“朝阳工程”,将服务对象从“干休所”转变到“新战场”。第四,贯彻“民拥军,军爱民”的一脉性和传承性,既应体现社会对这个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尊重,又应重视老兵在志愿服务项目中的“角色互换”设计。论,指导项目的创新设计(二)引入自我价值定向理研究与探讨DISCOVERY老兵群体被广泛肯定的多是身为军人时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军人属性。从人民中走来的老兵,退役后又回到人民中,需要重新面对社会,开始新的生活,他们也是有七情六欲、有血有肉、有着人民属性的普通人。个人属性和工作环境的快速转变,往往使老兵对未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迷茫,对自我价值在不同时空的评价产生一定的错位。那么,在志愿服务项目中如何增强老兵的自我价值认同呢?本文认为,为解决这个问题,引入被学界公认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可获得项目设计的新思路。该理论认为,在人的自我发展意义上,影响自我价值现状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其一,个体根据自身经验历程的自我价值定向;其二,作为个体自我价值定向产生背景的一般社会价值取向;其三,冲击个体自我价值感,并引发自我价值重构的情境性或事件性的社会经验。因此,一个人可获得的和业已存在的自我价值肯定途径越多,其自我价值评价就越积极,已经建立的自尊和自信也就越难以动摇。老兵的自身经验各不相同,项目也无法做到因人而异,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受助对象的个体经验相吻合,所取得的效果就能有多佳。这便要求在项目设计时注重并把握三个要点:1.尊重多样思维,注重向内挖掘。丰富73DISCOVERY研究与探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评价方式,鼓励老兵在参与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经验的展示和探寻,而不以某一种群体经验去简单概括之。2.提炼优良属性,注重正向转变。老兵身上普遍具有纪律观念强,做事雷厉风行,吃苦耐劳,执行力强,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品德优势,应努力将这些闪光点提炼升华,同时使志愿者敏锐把握老兵自身经验中所包蕴的丰富情感,将他们表露出的各种负面情绪转变成“正面价值”。3.丰富肯定途径,注重激发潜能。项目设计时应丰富对老兵自身价值的肯定途径,同时不断激发老兵自身潜能,为其搭建一个展示平台。代“老兵精神”的传承(三)项目设计应注重新时**总书记在全军政治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一要求,正是赋予了军人以完整的精神属性,这种精神使军人在洪水、地震、反恐等非常时期,义无反顾地报国为民,成为代代相传的“最可爱的人”。然而,一些媒体出于宣传效果考虑,过于强调军人的献身精神,例如,有票的军人该不该给无票的乘客让座?执行紧急任务的军车该不该给社会车辆让路?这些无稽且有悖大众良知的“讨论”,人为地造成军民之间的心理疏离感,更引发了老兵内心的反感。中国军转民74如何通过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与老兵的献身精神碰撞共鸣?笔者认为,应在项目设计中从以下三点体现、传承老兵精神。首先,老兵精神永远是光辉的象征,既是道德的引导牌,又是社会无价的财富。在项目设计中,注重对老兵精神的凝炼和传播,不仅要让受助群体时刻感受到军人身份的荣誉,还应将这种精神感染志愿者,使其在帮扶的过程中双向提升、相得益彰。其次,要始终站稳民中来的,又将回到人民中去,在项目的设计中,应着力减轻其“受助者”的心理负担,帮助他们更加轻松自如地融入社会。最后,要求项目设计者“换位思考,尽心费脑”,先融入老兵的“群”,带着“温度”走进老兵的心,在掌握老兵真实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走心入脑,双方共进”的项目。升老兵参与后的获得感(四)项目设计中应充分提在现实生活中,“老兵”身份往往是诚信不欺瞒的代言,时常可见的“老兵搬家”“老兵旅馆”“老兵饭店”等,虽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显然不足以提升其精神层面的获得感。许多三四十岁的退役军人,并非是体弱多病、风烛残年的“待抢救对象”,而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欲望,亟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来调整心态、扩大视野,与军营外的生活迅速接轨,实现自己从精神到物质上的获得感。故而,立足于提升“获得感”这个出发点,就不能只搞“纸上谈兵”的“演习”,而应作“英雄用武”的“实战”。在项目获得感的设计上,应利用好老兵的上述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为老兵开辟退役后的“用武之地”。例如,舟山市普陀区于2017年建立的“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园”,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开放,凡履行兵役且具有创业实力的退役军人,均可入园且可享受免场地费、融资支持等7大类20项优惠政策,为老兵提供了创业的资源和平台。此举措使老兵由“获得安置”的满足感,提升到“获得施才”的幸福感上来,创新了精神层面关爱的设计方式。二、项目创新设计探索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从群体选择、视觉体验、扩大效应、心理疏导四方面入手,对新时代老兵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创新设计。案例中项目的各子项目既可根据条件、环境、人力物力等予以单独实施,亦可作为整体项目的一部分系统实施。为目标的跨层交流子项目一:以缩小代际差异步骤1:可针对青年、中年、老年中某一年龄段的老兵,设计选“人民”这个立足点,老兵是从人择年龄与之相当的志愿者。利用座谈会、茶话会、等多种形式,畅谈同代人的苦与乐,交流同代人的“三观”与感悟,引发同代人的共鸣,建立起融洽顺畅的交流沟通环境。步骤2:也可设计选择某一个或多个年龄段的老兵,安排老、中、青、少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利用上述多种形式,进行“一对多”或“多对一”的交流,让老兵在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身上感受多重关爱,实现自身经历与时代发展的交融,在交流中得到多重互动与感悟。感为目标的视觉传达子项目二:以提升自我价值步骤1:组织志愿者为老兵拍摄一套身着不同制式军服的戎装照,留下他们生命中最辉煌、最珍贵的一刻,随着军装和军戎照由远及近的变化,引发老兵对军旅生涯的回忆和憧憬,将心中的“军魂”展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军装上,激起老兵对“前天、昨天、今天”军人荣誉感的联想,使自我价值感得以迅速提升。步骤2:随后,选择具备专业影像技术的志愿者,将老兵的照片及军旅经历转换成卡通图像或制成动漫,发布在视频网站或论坛上,并借助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设计一个简短的情境,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展现老兵军旅生涯中以之为荣的片段、动作、活动或群体中的某一优秀特质。步骤3:扩大视觉资料的分享范围,通过与家人、战友和亲朋对影视资料的回放观赏,引发老兵身边人的多次正面评价,使资料持续增加多重肯定途径,增强老兵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同。 为目标的技能传习子项目三:以贯彻“终身学习”步骤1:志愿者利用已有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对老兵进行基本的相片修图、视频制作培训。实施过程中,老兵可随时向志愿组织提出自己对情节、布景、经历等再现需求与建议,组织方需给予充分尊重并视其可行性予以设计。步骤2:鼓励老兵在掌握影像技术的同时,利用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资源和条件,帮助他们再去为其他老兵制作相关作品,拓展军魂和老兵精神的传承路径,既使志愿者与老兵之间的距离得以迅速拉近,又端正了新时代的偶像观和价值观。感为目标的歌舞展演子项目四:以提升群体获得步骤1:发掘老兵身上的演艺潜质,组织志愿者与老兵同排同演一场音乐剧或歌咏会。在排练、演唱宽松的氛围中,志愿者需要跟踪记录老兵通过表演唱释放流露出的负面情绪,以利于下一步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步骤2:志愿者根据老兵的心理动态与自己的感受体验,及时安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排心理咨询方面的志愿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辅导。并将上述产出的音乐剧和体验结集成册,形成阶段性精神成果,既让老兵的不良情绪得到转换与替代,又可增强老兵参与项目后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同时,亦可提升志愿者的观察、沟通、采写、共情能力。实践证明,唯有切合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创新设计,赋予志愿服务项目对老兵精神关爱的新内涵、新方式、新感受,才能把志愿服务做到位、把关爱做到心。Z(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参考文献:[1] 洪克非 《长沙市启动“幸存抗战老兵关怀计划”》【N】中国青年报 2013年7月7日 02版[2]朱晓颖 《江苏向6770名抗战老兵发生活补助,每人2500元》 中国新闻网 2015年8月31日[3]姚治国 《全国大学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寻访活动圆满结束,40团队获奖》 【N】人民网 2015年11月12日[4]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5]冯伟祥 刘生国 《舟山市普陀区建全省首个转业退伍军人创新创业园》【N】浙江工人日报网 2017年12月18日7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