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四 中外社会转型
一、选择题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解析] 据题干材料内在的逻辑为“子贡出”导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五国各有变”,故推之,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故选C项。A项说法绝对且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排除;材料只说明了鲁国可能接受儒家思想,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儒家未提及百家,D项错误。
[答案] C
2.“正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材料反映出( )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由明入清儒学发展受挫
C.实学——理学——经学是宋至清儒学的发展路径 D.清代学者力图恢复先秦儒学
[解析] 据材料信息“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可得出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从理学到经学。根据材料信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可得出实学是演变的背景,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3.(2015·衡阳市联考(一))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解析] 在这里,“现代化”的含义不是指民主政治的建立,而是指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即国家政治制度日趋制度化和成熟,故答案为C。
[答案] C
4.(2015·保定市高三调研)《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写道:皇帝祭天是每年的大
典礼,东汉以后规定祭天大典在国都南郊举行,都城布局逐渐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隋唐以后的中央官署逐步集中在宫城附近。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城由东向西布局适应了分封制的需要 B.出于都城整齐美观的需要 C.为更好地适应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 D.根源于儒家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祭天是为了神化皇权;都城的布局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实际上是为了体现皇帝的权威;而隋唐以后的中央官署都集中在宫城附近,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皇权。故本题选C。
[答案] C
5.(2015·达州质检)1913年,章太炎为自己公开发布征婚广告(如图)。它反映出当时( )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主流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解析] 从其广告可以看出对女子要求遵循三从四德的传统礼仪文化,故A项正确。该事件属于个案,当时社会传统婚姻形式依然占据主流地位,B项错误;征婚信息中明确反对沾染“平等自由之恶习”,难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征婚广告,并非婚礼,D项错误。
[答案] A
6.(2015·吉林毕业班摸底)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解析] 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A、B两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是共同主张,故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7.(2015·衡阳市联考(一))“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制度为主;民国初期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可以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指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思想文化等文明成果在中国的传播,不局限于思想层面,B项不完整,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为A。
[答案] A
8.(2015·江西新余统考)下面时间轴中所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 B.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发展、深入的历史进程 C.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D.经济的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解析] 结合时间轴中展示的内容可知,它反映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所发生的部分重要事件,工业革命之前,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还没有诞生,A项不全面,排除;B项只反映了其中的一个侧面,排除;此题容易错选C项,从1500年到2000年人类社会确实是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但这与时间轴后半部分的信息不一致,没有反映出世界经济的组织化
和体系化。排除C项。答案为D。
[答案] D
9.(2015·河北七校联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修改自1866年编纂的《北德意志邦联宪法》,并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被德国历史学家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俾斯麦帝国宪法”这一名称实质上反映出( )
A.宪法中规定的首相的权力极大 B.宪法对欧洲等国的影响深远 C.俾斯麦对立宪起到关键性作用 D.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解析] 俾斯麦是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是容克地主阶级的代表,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显然突出了其封建性和保守性,故选D项。
[答案] D
10.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
A.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B.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解析] 据题干材料来看,解决价格双轨制中存在的“官倒”“倒爷”现象主要还是要减少计划内对产品的国家干预,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故选B项。“严格国家价格管控”“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说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 B
11.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发现:“(《国富论》)鼓励了美国革命,因为亚当·斯密说政府规章限制殖民地自由地制造或贸易,是„最明白不过的侵犯最神圣的人权‟。自此,美国一直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家乡。”这说明美国( )
A.启蒙思想影响经济制度类型 B.经济理念为政治制度奠基 C.自由主义主导国家独立进程 D.革命传统决定其经济制度
[解析] 材料通过引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观点说明美国是自由主义经济类型,反映了思想对经济模式的影响,而亚当·斯密是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其思想“政府规章限制殖民地自由地制造或贸易,是„最明白不过的侵犯最神圣的人权‟”反映了启蒙思想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或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12.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
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解析] 据题干情境可知,北意大利金融的形成在于意大利商人垄断了传统东西方的贸易;荷兰金融的形成在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垄断了世界贸易;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的形成主要在于两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界工厂”,故选B项。北意大利金融在新航路开辟以前就已形成,A、C两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冠婚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逾僭,故财用易给而民有恒心。今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士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逾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攘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此争乱之道也。——《二程文集》
材料二 中国的新式结婚,最先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东南部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中国人效仿西方的婚礼形式,但中国真正的婚姻变革是从维新知识分子批判传统婚姻制度开始的。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禁早婚议》,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反对纳妾。20世纪初,随着“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宣传爱情至上,婚姻自由,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民国成立后,人们不仅对旧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批判,而且以实际行动投入变革旧婚俗、提倡新婚俗的婚姻变革之中,有些西化的青年,则在教堂中举行“文明结婚”。但新式婚礼毕竟是与中国传统礼俗相冲突,受到了旧派人物的怀疑和抵制。——《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看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三 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分别为20周岁和18周岁;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将男女结婚年龄提高到22周岁和20周岁;另外,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从1949年到1965年,同村通婚的比例下降至45.73%,1993~2000年下降到4.7%。跨县和跨省通婚从1949~1995年间的10.3%上升到1993~2000年的39.7%,跨国通婚也达到了3.7%……婚姻多元化趋势加强。自愿独身和非自愿独身现象共存……买卖婚姻
仍然存在。——《中国婚姻状况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程”认为“此争乱之道也”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争乱之道”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近代新式婚姻观念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状况发展的主要态势。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婚俗观念在不同时期变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 (1)原因:社会习俗中贵贱有别的等级制遭到破坏,人们追求贪欲而不顾礼义。认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促使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变化,社会习俗中的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助长了不顾廉耻、唯利是图的不良社会风气。
(2)演变:从出现新式结婚形式,到批判传统婚姻制度,再发展为主张个性解放、爱情至上和婚姻自由,直至投入变革旧婚俗,提倡新婚俗的行动。特征:具有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明显受西学的影响;具有半封建社会色彩,与反封建、反礼教相结合;受到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3)态势:结婚年龄逐渐提高;择偶区域不断扩大;婚姻多元化趋势加强。特点:在宋朝,封建等级和门第观念受到冲击;在近代,追求婚姻中的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是主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婚姻法》保护婚姻自主自由;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使婚姻家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和动荡。(本问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14.(2014·广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解析] 本题以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容易得出孔多塞是从知识进步这一角度阐述历史的;影响从经济、促进文明发展等角度作答。第(2)问从材料中判断一战对世界的影响和二战前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 (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