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差异化发展,错位性竞争”的学科建设新局面
——武汉科技大学
一、优势与特色学科一览表
材料学 优势学科 冶金工程 机械工程 特色学科 化学工艺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二、学科简介
1、材料学
材料学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时也是湖北省“楚天学者”首批设点学科。学科建有“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结构与性能基础实验室”、“湖北省材料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型企业共性技术冶金材料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耐火材料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站”、校级“材料表面与界面重点实验室”和“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学科点以耐火材料、金属材料的表面与界面为特色,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已成为我国从事材料类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科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现有首席教授3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10余位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团体中任职。
在长期为冶金工业服务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学科点已经形成了包括耐火材料服役过程与仿真技术、先进耐火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金属材料表面与界面、钢铁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功能材料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点先后承担国家“六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其中,“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近五年来承担了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25项,地方政府项目150余项,500余项厂企合作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1余项。出版专著8部、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780余篇,其中200余篇被SCI、EI收录。在学术交流方面成功地举办了数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国外知名大学、跨国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在耐火材料领域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在钢铁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控形控性方面,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在中南地区确立了该领域的研究地位。
2、冶金工程
1986年获得钢铁冶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钢铁冶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批冶金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设立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1994年,钢铁冶金被原冶金部和湖北省评定为重点学科,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首批“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和品牌专业。2005年冶金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双聘院士一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两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一名,湖北省优秀教师两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名。
本学科设有 “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钢铁冶金新工艺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冶金材料研究推广中心”和“武汉市钢铁冶金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开发平台。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日本茨城大学建立钢铁冶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青年教师互访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冶金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及计算机控制 (2)钢铁冶金新理论和新技术 (3)金属纯净化冶炼理论与工艺 (4)钢铁材料的组织控制与强韧化 (5)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物理化学
本学科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冶金过程的优化和新技术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产业对高品质冶金材料的要求,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冶金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也是本学科的前沿主攻方向。
在“冶金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及计算机控制”领域,先后承担和完成了“高炉热水平控制专家系统”、“高炉专家系统示范工程”、“宝钢高炉布料模型”、“武钢工业港铁矿石混匀堆积规律与工艺优化”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基金及宝钢、武钢、涟钢等重大项目47项,其中“武钢工业港铁矿石混匀堆积规律与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等10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开发的高炉布料模型、连铸中间包及洁净器钢水流
场控制、铁矿石混匀堆积优化系统等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
在“钢铁冶金新理论和新技术”领域,率先开创了极低氧钢、高氮不锈钢、抗菌不锈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对推动特殊合金材料的“零夹杂”化熔炼,提高不锈钢强度、耐腐蚀性以及超纯净金属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别完成了国家经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等纵向科研项目,获国家冶金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钢的洁净化、组织结构均匀化以及结晶状态、综合性能最优化等方面做出了成绩,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在“金属纯净化冶炼理论与工艺”领域,分别承担或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等纵向科研项目12项,来自宝钢、武钢、邯钢等大中型钢铁公司的研究课题34项。在钢液深脱氧机理、轴承钢和弹簧钢超低氧精炼、高碳帘线钢氧化物夹杂成分和形态控制、高级别管线钢氧化物冶金技术等方面发表论文67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1篇,成果转化率在90%以上。
在“钢铁材料的组织控制与强韧化”领域,近年来获得包括一项重点项目共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已发表论文71篇,“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的研制获得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原位析出纳米级第二相粒子强化结构钢的研究”获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物理化学”领域,开展了冶金渣、尘泥等废弃物的资源化研究,建立了高磷铁矿冶炼脱磷工业化试验基地,承担了“鄂西典型高磷赤铁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硫酸渣分选提纯研究及工业应用”研究获2004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是在原冶金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2年,由我国著名冶金机械专家朱海教授创建(1960年该专业由原华中工学院整体划归我校),1981年,冶金机械成为首批硕士授权点。在冶金机械的基础上,依托钢铁行业,先后筹建和发展了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该三学科也先后成为硕士授权点,1996年冶金机械为冶金部重点学科,1998年转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0年、2002年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获批省重点学科,2005年、2006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分别获硕士授权点和省重点学科,2003年、2005年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分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机械工程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设有“国家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开发平台。
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合作、学风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其中双聘院士2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名,教授24名,副教授45人。2002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
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30余篇。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达3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8000多万元。
本学科在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以冶金行业为背景,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型冶金设备及绿色制造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现代冶金机械、绿色制造、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设备监测与诊断、汽车节能与环保技术等多个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冶金机械”方向针对湖北省所提出的“建成全国最大最强的硅钢片基地和汽车板基地”的产业创新目标,在国际前沿的硅钢机械及控制技术、钢板(含汽车板)涂油机械及控制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重要成果,如:“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耐火材料内衬和构件(硅钢生产用)的热机械应力研究应用”,“硅钢钢坯步进控制技术及设备”分别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板带静电涂油机开发研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建成200余条生产线;“绿色制造”方向紧紧围绕国家和湖北省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和绿色经济的战略目标,将机械和管理学科交叉结合,承担了较多的国家863和基金项目,在绿色制造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如“制造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绿色制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体系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方向紧紧围绕国家的“能源”战略目标,与中石油钻井研究院密切合作,由我国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苏义脑院士(我校校友、特聘教授)直接主持,锁定国际上最前沿、最先进的“自动导向式石油钻井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目前我校已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深井自动垂直钻具样机,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及工程应用》等多部专著。
4、化学工艺
我校化学工艺学科以新型炭材料与煤化工、催化反应工程与精细品化学、化工冶金等专业方向为研究特色。目前是在湖北省所有高校(含部属高校)和研究所化工类专业中唯一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
煤化工是我校化学工艺的特色专业,是从煤焦化专业逐步发展而来。目前已经扩展为以煤、焦、煤焦油和含碳新材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利用煤化学理论和煤化工技术强化的煤炭综合利用的专业方向。新型炭材料的研究是以碳纳米管制备及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纯化研究为基础制备新型催化剂、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复合材料等,从材料的微观结构考察材料的组成、结构与物性的关系,并进一步实现在环境、化工、军工、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本学科已建成“化学工艺”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化学工程类、环境工程类和材料工程类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不仅是湖北省、而且是中南、西南地区唯一以煤为原料发
展煤化工、新型炭材料、催化反应与精细品化学以及环境化工等专门化方向的高等学校,是冶金、能源、化工、环境保护和材料行业的重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中心,为国内煤化工行业培养了近三分之一的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形成了应用煤岩学、煤化学、新型炭材料开发与研究的特色研究方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以及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
以本学科为依托,于2006年建立了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煤、焦及化学产品深加工、新型炭材料及环境友好技术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构筑了本学科继续发展的重要学术和科研平台,通过吸收中青年教师参与终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可使中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成长为本学科的骨干和带头人。
5、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于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获批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于2005年获批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本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拥有一支人员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术队伍。现有教授15人,其中“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学校“香涛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9人,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副教授19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攻关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中小企业项目2项、湖北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三大索引检索论文近100篇。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湘潭钢铁集团公司、舞阳钢铁集团公司、韶关钢铁集团公司、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等钢铁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承担的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经费平均近1千万元。依托项目取得的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申报发明专利14项,获授权4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获授权23项。
在长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过程中,本学科依托冶金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冶金工业过程优化建模与控制”、“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微机电系统集成及其在冶金领域的应用”、“大型冶金设备及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学科特色,成为湖北省以及中南地区冶金自动化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