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课堂上的学习气氛空前的热烈,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要求更高了,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我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但在欣喜之余,有时不得不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变得更有效呢?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防止合作学习形式化 组建小组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学生为了自尊,就会出现课堂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机械的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仍然会出现,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使全体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课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每一位学生知道,合作的力量大于一个
人的力量,众人的智慧要强于个体的智慧。从而让学生能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的组建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及责任。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性别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学生相互间学习就成为可能,既能避免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利于公平、利于竞争。
二、恰当选择内容,教学内容必须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教学。防止合作学习泛滥化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有诸多好处,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连简单的解方程:3x-5=16的过程格式等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课题是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就能自己弄明白,自己就能独立完成该课题的学习。无需依赖别人,根
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解决问题,这样的简单问题就不用进行小组合作。
三、充分发挥教师作用,防止合作学习自由化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活跃、和谐,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规则要求不甚明确,小组合作时,常出现貌似热烈,其实教学场面非常混乱。而教师的观望等待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一)学生的自由化现象。在一次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只听“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你看,有的小组里你说他也在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教室里嘈杂声一堆;有的小组里张三怎样说,李四就怎样说,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或者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己无关。
(二)教师的自由化现象。合作小组随意搭配按坐就近,临时凑
合。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往往要求前两排2名学生转身和后排2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时则是临时凑合一个小组。这样的学习小组由教师统一规定小组成员,就违背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导致合作效果不理想。 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四、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防止合作学习师生不平等化 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拍肩摸头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可以从师生互爱、生生互爱、人格平等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师生互爱。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
(二)生生互爱。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闲着玩,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
(三)人格平等。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平等,教
师才会融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之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坦露直言。因此,人格平等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学习的共同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五、科学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兴趣。防止合作学习激情的暂时化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评比,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等方面进行评比,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充
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总之,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其它技能的获得一样,需要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反思和改进。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陕西绥德县枣林坪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