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歌音乐制作创新性分析
作者:孙四化 肖晨晨
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20期
摘要:安徽音乐文化既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又有安徽地方特征。其中尤以民歌为最,其曲调往往是其他乐种吸取的对象,不少文人曾借助安徽民歌创造出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本文基于此,对安徽民歌做了简要的概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安徽民歌的发展历程做了梳理,探讨了其起源与发展,并从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安徽民歌的价值内涵,探讨了安徽民歌的艺术特征等。 关键词:安徽民歌 历史渊源 艺术特征
安徽民歌,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初篇》:“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往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候人兮猗”。安徽在祖国的东部,华东内陆腹地,长江淮河贯穿全境,自然地貌南北不同,长江两岸河湖交错,水乡沃野,资源丰富,物产众多。南有黄山,西有天柱山,安徽人民勤劳智慧,历代人才辈出,人们世代生活劳作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民歌。[1]这些民歌是体现安徽人民思想情感和精神诉求的载体。 一、安徽民歌概况
安徽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安徽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的。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的西北部的安徽,跨长江与淮河流域,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由平原、丘陵、湖泊交错构成多种地形,其中有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区、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2]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地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形成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各地人民的性格,及其表达情感的方式。产生了劳动号子,大别山的山歌,淮北平原的小调,河湖插秧地区的秧歌。安徽各地的区域性环境、方言、文化、传统艺术的特殊性,又形成风格各异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歌舞和民俗歌曲。
安徽的中部地理位置,促使安徽民歌的风格兼具中国南北音乐特征并存的现象。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个地区的群众在语言、生活、习性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域分布的特点,把安徽民歌分为五个色彩区域。
皖南色彩区,其风格抒情优美,欢快活泼,以悠长流畅居多。代表性的歌曲有《山歌无本句句真》《月亮起山一盏灯》《十绣鞋》《十里长冲好风光》《耘田秧歌》《小石桥》等。皖西色彩区,其色彩是高昂嘹亮,如《慢赶牛》《挣颈红》《八段锦》《唱歌的可是凡间人》等。淮北色彩区,其风格粗犷朴实,如《送郎当红军》《十二月对花》《干哥哥送我走娘家》《送郎送到五里岗》等。江淮色彩区,风格是混合色彩,如凤阳花鼓、巢湖秧歌、铜陵牛歌、舒城山歌等。[3]皖东色彩区,其风格是风趣幽默,如《小猫调》《杂不龙冬耍》《老鹰调》《捨子歌》《卖杂货》等。这些色彩区之间的音乐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会出现从一种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彩变到混合色彩,再变到另一个色彩区,色彩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现,有时是极其微小的变化。这些色彩是安徽区别异地民歌的标志,也体现了独具安徽地方神韵的音乐特征。 二、安徽民歌制作的创新性
安徽民歌的制作与创新一直受到音乐家们的关注,解放前1935年元旦首映的电影《大陆之光》中的插曲《新凤阳歌》由安娥编词,任光编曲。这首改编成功的佳作是任光根据凤阳歌改编的;1949年以后作曲家瞿维以《凤阳歌》为素材,创作了钢琴作品《花鼓》;1950年代,徐源改编的《对花谜》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沙汉昆根据安徽北方民歌五更调,改编成童声二重唱歌曲《喂,好我的大黄牛》录制成唱片,畅行全国;1955年,上海音乐学院刘福安根据安徽民歌及花鼓灯锣鼓节奏创作的管弦乐《安徽民歌主题随想曲》,生动的描写了淮河两岸民间百姓的生活;1963年,李焕之运用门歌和秧歌素材,改编创作了《巢湖好》等多首歌曲;1981年安徽省文化系统组织改编创作了100首民歌,录制成唱片。这些民歌不论词曲都是经过整理改编而成,有的创作成分较大。[4]通过这些改编创作,不仅提升了安徽民歌的知名度,同时也为安徽提供了好的作品。
当前,安徽民歌的创作呈现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中年以上的作曲家为代表,他们的艺术创作处于最成熟的阶段,代表了新时期音乐创作的风向标。这些作品主题鲜明、种类繁多、手法多样、题材广泛,体现了老一代安徽音乐创作人的精神风貌。第二层以中青年创作者为代表,他们创作的作品创新意识强,创作技法多样,善于融入各方素材,逐渐成为省内创作的主力军。第三个层次以青年创作者为代表,他们基本是近些年从各大艺术院校毕业的,分配到各个院校及院团、研究所等部门,专门从事音乐创作的一批青年人。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富有极高的想象力,是安徽音乐创作未来发展的希望。这三个层次代表了老、中、青三代人,目前全省的音乐创作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创作活动异常活跃,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其他器乐作品。
当前安徽民歌的创作在音乐创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其音乐风格多样,类型主要有独唱类歌曲、合唱、艺术歌曲、儿童歌曲、企业歌曲、声乐套曲等。下面列举几位作曲家的作品做简要分析。
作曲家王凯东,芜湖籍,自1975年开始音乐创作,迄今已创作大量音乐作品。他的作品重创新意识和现代意识,结构精致,风格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抒情大气。作品融入芜湖梨黄戏音调使其较有特色。代表作《玉兰花开龙抬头》运用梨黄戏的素材,运用民族音调创新手法,作品风格鲜明句、式独特很具个性。作者舍去了一些尚属于戏曲的个性而使其歌谣化,简约流畅非常具有时代感。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曲,谢国华,代表作有歌曲《好不过淮河两岸》《家园》《声声慢》《大家一起来》《三生有缘》《美丽安徽,梦想起航》,电视剧《新安家族》《走向远山》配乐以及大量器乐作品、舞剧作品。著有《三生有缘:谢国华歌曲自选集》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谢国华为电视剧《新安家族》创作的配乐,本剧讲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百年耻辱的时期,代表着中国人的几个徽商家族艰难奋斗的故事。在序曲里,音乐企图激动地讲述故事的氛围与感情。主题音调取自古曲,拒绝时尚回避柔情。旋律采用了装饰性的颤音,主题取冷而非取热。节奏却是快速切分不安的。复乐段的第一乐段降B羽,第二乐段降B宫,小调的深沉和大调的明亮是显而易见的。为使音乐起伏跌宕降B羽中向降D宫离调,益显深沉。整部电视剧的配乐地域性风格鲜明,音乐的特性材料组织贯穿全部,这是一种不可小视的重要结构手段。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谢国华深厚的作曲功底和创造性的思维,作品内涵深厚,哲理丰富。 徐代泉,黄梅戏作曲家。代表作有《家》《春》《秋》《桃花扇》《半把剪刀》《啼笑因缘》《潘张玉良》《龙凤奇缘》《祝福》等。
黄梅歌的创作不同于戏曲的唱腔创作,唱腔写作大多用戏曲度曲方法,依据剧中唱词内容、情感、人物性格,或用剧中音乐的板腔程式来写作音乐。黄梅歌曲的写法,基本是歌曲写法,音乐创作有更大的空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思维。
这首歌曲运用戏曲唱腔写法,发展成主题乐句发展法。即用动机作种子,经过重复延展、变化,发展成乐句,再以乐句为主题,发展成乐段。一段唱腔中,由多个乐段构成,有展开的有对比的有平行。几个乐段不同的主题,以不同的功能有机组合成整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深深感到,创作者要有深厚的功底。这个功底包括音乐功底、文学功底、深入生活激发情感的功底,个人审美以及自然规律等。这些功底从哪里来?就是广泛的学习,不断的学习。就拿音乐功底来说,我们不仅要扎实的学好学校开设的作曲四大件课程,还要有民族音乐功底、以及戏曲音乐功底。
近些年,西方娱乐性和流行音乐也与民间音乐开始结缘,大量的民歌风的歌曲已经显示出中国歌曲创作的若干特征。一首作品的成功标志是什么?主要看是否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这些歌曲在当前市场化的消费社会里,已成为一种商品。民歌形式的创新,也形成一种新的演绎方式,使歌曲具有了商业化特征,同时更易于传播。这样的一种新形式使受众群体增加了,但是一切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这势必又会导致作品质量下滑、艺术性缺失等现象。如何才能创作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这样的作品的艺术价值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是摆在所有创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要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创作者,这都是十分关键的手段和方法。 三、结语
新时期安徽民歌的制作与创新,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要运用地方化的音乐语言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地方特色,尽量采用地方音乐语言展示地方色彩。要努力以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为载体,创造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还可以同时采用多个地方特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气质、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音乐作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荣蓉.安徽民歌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传承[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5):64. [2]戴朝庆.崔琳安徽民歌200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8.
[3]安徽地方编撰委员会.安徽省志.文化艺术志[M].合肥:方志出版社,1999:218.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4:1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