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由来。
2. 掌握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其含义。
3.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由来。
2.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内容
一、知识导入
1. 教师情景引导:
第 1 页 共 5 页
教师在班级里发一个小包裹,问学生:“大家看这个包裹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引导学生提问,让他们猜测里面的物品含义,并谈一下端午节的来由。
2. 用故事引领
教师讲述故事:屈原之死。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代楚国的大臣,他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贤明正直,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屈原见到了许多不公正的事情,感到世道日益败坏,于是心灰意冷,难以入睡。”
教师问:“他是怎么了呢?”
学生答:“屈原终于无法承受朝堂的黑暗气氛,独自获救于汨罗江中,不幸跳江自尽。”
3. 讲解端午节的由来
教师介绍端午节:
“据传说,屈原跳江自尽后,为了纪念他,百姓们都拿出自己的小船,撒下艾草和悬挂粽子,投入江中,以保护他的尸体不被鱼虾蚕食。”
教师问道:“学生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撒艾草吗?”
第 2 页 共 5 页
学生回答:“艾草是驱邪草,可以驱散瘟疫和恶鬼。”
教师引申:“中国人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经使用艾草,它既可以食用也可以驱虫。后来,人们发现艾草非常有效,可以驱除邪鬼,卫生防疫,所以逐渐演化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端午节。”
4. 讲解端午节习俗
教师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非常多样,比如放龙舟、吃粽子、挂五彩丝绸、划龙船等。各种各样的端午节习俗,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
学生甲:“我家一家人在端午节时都会包粽子,邻居家会在粽子上贴上五颜六色的五彩丝绸,表达幸福和吉祥。”
学生乙:“我家附近的湖里,大家都会组织划龙船比赛。我们会在龙船上跳起舞来欢庆这个节日。”
学生丙:“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要吃五毒散啊,驱逐一年中的恶劣气息。”
五、教学设计
1. 激发学生学习端午节文化的学习兴趣。
第 3 页 共 5 页
2. 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的由来。
3. 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对端午节习俗的讲解。
4. 帮助学生理解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6. 知识点扩展
1. 中华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
2. 五行学说与端午节。
3. 端午节在全球的传播。
7. 课堂练习
1. 请各自演讲介绍一种民俗习俗,阐释其文化意义。
2. 请各自阐述一下中华传统节日在当今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
认识。
8. 作业布置
观看电视节目《中国名节之端午节》,默写相关重要内容及其文化内涵。
9. 教学反思
第 4 页 共 5 页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文化自信。同时,通过让学生讲解习俗与意义,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跃度和学生思辨能力。本节课最大的收获在于让学生了解并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