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14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这是建国后发生在中国境内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其破坏性无论在震级还是地震波及的面积、造成的受灾面积及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均超过唐山大地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场地震曾经牵动了全中国十几亿人的心。十几亿同胞有的通过捐款、有的直接参加救援以及其他方式参与到这场地震救援中。
中国军队也作出了迅速反应和有效的组织,一场世界范围内尚无任何先例的大规模非战争的军事行动在灾区全面展开,十几万大军从全国各地几千公里的半径内迅速开赴灾区。中国军队对灾区的救援被外媒形容为中国军人的第二次“长征” 。在这次特殊“长征”的征途上,成千上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起一座座“绿色长城”,铁汉柔情般的一幕幕感人场景,每一天都在汶川不断地上演着。
在这支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铁流”当中,有一位已经在原所属部队办理了转业手续,却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自费从老家青岛乘飞机赶到成都,又从成都打车赶到都江堰的志愿者,他就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驻豫某摩托化步兵师炮兵团副团长周发智。
参加抗震救灾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1972年11月出生于山东青岛的周发智,1990年3月参军入伍。周发智所在的部队在河南大地素有“中原猛虎”之称,他曾是其中的一名副团长,指挥着2000多名官兵,服役期间在部队多次荣立战功。
2008年5月12日,36岁的周发智在青岛的家中通过电视新闻得知了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当时他正在转业待岗,军人特有的敏感性使刚刚脱下军装的他,意识到自己原所在部队很有可能要赶到灾区,随即萌发奔赴地震现场参加抢险救灾的念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偷偷买好了机票,匆匆收拾好行李奔赴灾区了。临走前,他给父亲编了条短信:“爸、妈,请照顾好自己,如果我回不来,请帮我把欠×××的人情还上。”震后第二天,周发智就赶到了成都,之后又自费打车奔赴都江堰。他从都江堰出发,逆着灾区群众出来的方向前进,碰巧赶上了某红军师高炮团,就加入了该团抢险队伍,跟着该团的第二梯队开进。据周发智回忆:从那天上午十点到晚上八点的十小时内,我们徒步急行50多公里到达平铺大坝与大部队会合。之后,我和400多名官兵又连续强行军12个小时最先进入震中区域,参与了100多次的现场营救,救助受灾群众达千余人之多。
由于抢险任务重、头绪多,该高炮团杨恩红团长和高博政委兵分两路作战,指挥力量不够,周发智就自告奋勇带领该团三营,开辟中滩堡一带至映秀通往都江堰的通道。沿途,他和战士一起架桥修路,清理废墟,处处身先士卒。在那段日子里,周发智很快就显现并发挥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据三营四连连长陈振杰回忆:从来到这里开始,周发智就一直和我们在一块儿,我们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有时候还以老大哥的身份组织指挥,给官兵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5月14日上午,我们刚刚离开紫平铺大坝不久,就遇到一次山体滑坡,几块大石头滚落下来,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路过这一滑坡地段的时候,我看见周发智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不停地用手势和口令指挥官兵快速通过,看样子非常具有指挥经验。我仔细打量着他:短平头,黑红脸,结实的身板,刚毅的眼神,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可是,他除了一身迷彩着装以外,挎包水壶等军用
品一件也没有带,更为奇怪的是,他没有佩戴军衔。接下来的路程,我们边走边聊,才知道他已经办理了转业手续。周发智坦言:“在和平时期,抢险救灾就是打仗,如果不参加这次救援行动,自己感到与军人的身份是格格不入的。虽然个人的力量是非常绵薄的,但每多一份力量,就多给灾区人民在心理上带来一份安慰,就能为灾区重建贡献一份力量。”
陈振杰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忠孝两难全,但我无怨无悔
到达映秀镇以后,条件非常艰苦,周发智和高炮团的战士们一起睡地板,啃冷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期间,他带领官兵们跋山涉水,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帮助转移群众100多人,从废墟中救出16人,搬运物资60多吨。敢啃最硬的骨头,真不愧为是“猛虎师”的“小老虎”!高博政委这样评价周发智。
有一次,在营救一位被压在废墟中的女孩过程中,周发智更是功不可没:当时官兵们在废墟中掏了个洞,准备把女孩拉出来,可她的脚被一堆碎石压住了,硬往外拽的话会导致幸存者受伤。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周发智不顾个人安危爬进洞中仔细观察,最后让人找来一根钢筋,弯成铁钩形,慢慢地勾掉乱石,终于使那位女孩平安脱险获救。在映秀的那几天,周发智总共参与营救了5名幸存者。
在那些条件异常艰苦且周边危机四伏的日子里,作为一名志愿者,周发智所面临的困难和艰辛可想而知。每天,他总是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抢险救人,那双粗壮的满是老茧的大手上,粘满了尘土;每次返回营地,他总是排在队伍后面,和战士们步伐一致,摆臂十分到位;只是周发智不管走在哪里,他那身没有佩戴军衔的迷彩服总是那样显眼,那样醒目……
一天夜里,陈振杰听见周发智在不停地叹息,于是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他悄悄地告诉陈振杰,明天是他老母亲的生日。老母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年过生日,他即使不在身边,也总要打个电话的,今年看来是不能通过电话为老母祝贺生日了。是啊,这时候的映秀水电不通,使用手机和固定电话更是困难,想打个电话真是难啊!
第二天,高政委得知这个消息后,把全团唯一的一台卫星电话递给周发智,让他遂了自己的心愿。“妈妈,我是发智啊,我在四川挺好的,请您放心,今天是您的生日,请您保重身体,生日快乐!” 随军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用摄像机把周发智通话的镜头录制了下来。在灾区的日子里,大家都沉浸在悲痛的氛围中,很少能看到周发智的笑容。只有这时,他那黑红色的脸庞上才泛出喜悦的神情……
5月18日,那位央视记者因为工作的原因要离开映秀。临走前,周发智告诉那位记者,他要和战友们一起奋斗到最后一刻:“部队不撤,我就不撤!我们一定要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他那黑红色的脸庞上,洋溢着坚毅自信的表情。
因在灾区的表现突出,周发智的感人事迹很快在灾区现场传开,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四川卫视、山东卫视及《解放军报》《前卫报》等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他的光荣事迹。“只有在灾区现场,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宝贵,在与死神和时间赛跑中,会让我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在是和平时期,对一名军人来说,灾区的抢险救灾就是打仗,对于有着十八年军旅生涯的我来说,部队培养锻炼了我这么多年,如果不参加这次救援活动,我会觉着对不起自己的军人身份。”面对众多媒体记者,周发智如是说。
常年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到了海拔高度20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含氧量降低通常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周发智的双眼因为长期的超负荷劳动与高原反应受到重创,当时他感觉自己的双眼出了毛病,白天看人模模糊糊,晚上就几乎成了“睁眼瞎”,
后经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目前这种病在国际上都是医治难题。尽管病情让他十分痛苦,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正常的工作。“我经历过很多事情,有的甚至是生死考验,我觉得人能平平安安地活着,就是种幸福,困难都是暂时的,没有什么不能克服。”
从灾区返回青岛后,周发智把自己关进屋子里近10天,没有出门。直到现在,提起抗震救灾那段经历,周发智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几度哽咽、泪流满面。恢复平静之后,周发智这样说道:“抗震救灾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活着太好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才能帮助你想要帮助的人,才能爱你所爱的人!”
新的人生考场,在平凡中缔造新的辉煌
为参加汶川救援,周发智耽误了当年的转业安置考试。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口,他原本可以坐在安静的教室里复习备考。但是当灾难来临时,他没有忘记自己是军人,并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投身到抗震救灾大军中去。在另一个特殊的考场上,他赢得了满分!
在参加完汶川地震救援之后,他决定最大程度地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2009年1月,周发智正式转业到青岛市公安局城阳分局惜福镇派出所当上了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周发智的人生就像是一幅风景画:水天相连自然流畅,在建成的一段路上又接上了一座桥。如果说他的军旅生涯是山,那他的从警之路就是水;路桥相连构成了他完美的人生,而且转折之处平缓舒润不见痕迹……
从部队到派出所,从抗震英雄到社区片警,最初周发智心理上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不知道以后工作生活应该如何规划。但是凭着强大的毅力和责任感,他很快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再次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因工作中表现突出,周发智2010年度荣立个人三等功,2011年,2012年度获评全省优秀人民警察,2012年荣获个人二等功、青岛市爱民模范,并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政法干警”,获得全国爱民模范提名奖。
虽然被这些荣誉的光环所笼罩,但面对笔者的询问,周发智只是淡淡一笑:“我认为不管作为军人还是警察,虽然工作岗位有所不同,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毫无区别的!我认为只要工作上能得到社区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因为群众尊重的不是你的职业和头衔,而是你的人格!”
在与周发智的接触过程中,笔者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位具有传奇色彩却又平易近人的优秀警察有任何“特别”之处。先从军而后又从警的他,完全是在另一个平凡而又光荣的岗位上缔造出新的传奇。
周发智也对笔者道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如果时间允许,今年我想请假重返汶川,亲眼看看在废墟上重新挺立起的新家园。那里有我牵肠挂肚的父老乡亲,十年前以‘没有军衔的副团长’志愿者身份参加抗震救灾的亲身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令我永生难以忘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