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词品读教学刍议

2024-07-11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开元、天宝年间,李龟年以绝伦的技艺,经常出入“岐王” 、“崔九”等王公贵族的深宅和堂前,其风光自不待言;下 古诗词品读教学刍议 联写眼前的重逢之景。诗人所写之景是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 暮春风景,但写到“又逢君”时,诗就尽了。如果学生不去 体味诗的言外之意,就会感到莫明其妙。其实结合时代背景 就能体会到诗中所蕴含的真意:江南风景很美,和以往~ 样,春天仍是落英缤纷,然而人事呢?却是“断肠人在天 涯”,作者对国运衰败的感伤尽在不言之中。所以,学生如 0严 明 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恐怕难以体会到蕴藏在诗中的 深刻内涵。 三、古诗词品读教学,不可淡化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贾岛“推敲”的 典故,陆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都说 品读,字典上的意义是诵读与品味,它是古诗词教学中 明了诗歌语言是诗人刻苦锤炼的结果。对语言的品味就是要 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正确的品读能让学生感受作品形式的 特别关注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词。如白居 独特,理解作品中语言的妙趣,进而更好地把握作品丰富的 易的《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 内涵和深邃的哲理。而流于形式的品读,既浪费课堂上宝贵 红”,描写了夕阳落照中江水的景象。这两句诗中重点要品 的时间,同时也无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更不用说 味一个动词“铺”。快要落山的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情状同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而要让品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真正发 正午的太阳有所不同,作者用“铺”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残 挥作用,一定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情景,“铺”字 一、古诗词品读教学,不可忽视吟诵 很平缓,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写出了秋月夕阳的柔 吟诵是指学生或教师以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传 和,营造了一种和谐、安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沉浸在自然 达出自身对诗歌在表情达意时所独有的叹咏意味。让学生在 美景中的喜悦之情。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 咬文嚼字的吟诵过程中熟悉作品、贴进作品,就如同了解一 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 位新朋友,反复的吟诵就是…次又一次与新朋友交流,感受 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对于这两句的品 他的音容笑貌与气息,这是品读教学的必由之路,决定了学 读,只有在准确地品味了四个修辞词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边 生走进作品灵魂的进程。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作者用 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 活比喻抒写了音乐的奇妙意境,表达了作者渴求理解与关爱 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 的酸楚心情。作品文字中的深蕴,如果没有反复吟诵作铺垫而 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则表现了景物的劲拔、坚毅之美; 径直与作者进行内心交流,感受必定肤浅,只有采用多种吟 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而…个 诵的方式,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学 “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四个修辞词把诗 生的脑海中才会出现火红的枫叶、灰白的芦苇、银辉的月 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因而 亮、幽蓝的江水、黑黝的客船等这些色彩丰富的景物;还可 这两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绝句。可见对关键字词 出现端庄秀美的琵琶女,儒雅洒脱的书生,殷勤好客的主人 的咀嚼和品味是品读古诗词的一条有效途径。 等这些姿态各异的人物;而且学生还会聆听到如泣如诉的琵 四、古诗词品读教学,不可简化教学评价 琶曲:“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重与急,“小弦切切如私语” 对学生品读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 的轻与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急切与 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品读教学的效果,因此, 愉悦,“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 教师在进行评价之时一定要把握好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评 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价要中肯。既不能对学生所有的回答都用“好”“不错” 的渐轻渐缓,凝重与深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 “真棒”等来评判,也不能对学生不同的意见,用“答案不 枪鸣”的激昂响亮,语音高低错落,语调急缓跌宕,音乐声 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来评判。不可否 变得可触可感,神形具备。在反复吟诵的背景之下,枯燥的 认,有极个别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确有令人拍案叫绝之 文本,变成了立体的形象,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 处,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囿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作品的理解 得以建立。 必定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教师对学生一味地表扬,有失中 二、古诗词品渎教学,不可轻视读史 肯和真诚,是对学生人格的曲意逢迎。其二是评价要全面, 有了反复的吟诵,学生走近了作品,靠近了作者,然而 教师不能忽略或回避对学生不足、不全甚至是错误的理解的 品读古诗词的真味还必须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所了 评价,同时教师也不能对评价全部包办,忽略了学生的自评 解,对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有所认识。如果缺乏这种了解与 与互评。事实上,合理全面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 认识,任凭你对作品怎样吟诵,都难以获得真正的内涵和意 失,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一方面是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 义。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仪从字面上来看,本诗 自我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参与行为的优化和提 没有什么惊人脱俗的地办,不过是写了两个人在江南暮春, 升。同时,学生作为评价者之一,既可以对同学的品读作出 落花时节重逢的场面,但如果我们把这首诗与作者所处的社 自己的点评,形成学生之问的探讨和辩论,也可以对教师品 会背景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众所周知, “安史 读教学过程作出评价,有了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的品读教 之乱”(公元756年一公元762年)是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 学将会更富有成效。 的转折点,杜甫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潭州城外遇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诠释了品 见了李龟年,遂作此诗,可见本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 读对于理解古诗词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 后。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问著名的乐师, 据《明皇杂 中,把品读真止落到了实处,那必然能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 录》记载: “乐工李龟年,物承恩遇,大起宅第后流落江 的浓厚兴趣,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 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客闻之莫不掩泣”。杜甫 到培养和提高。 巧妙地运用了时窀的转移,写出了李龟年在盛唐与衰唐两个 时期中的不同境遇,暗含了世事沧桑的变化。诗的上联写唐 (严明 江苏省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洛社校区) 2006.0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