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和当代意义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价值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只有正确坚持和科学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胜利。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科学内涵 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又是整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分析剩余价值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的利器。因此,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对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科学内涵
(一) 基本内容
1、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首先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第一,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即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
1
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他人需要的。第二,价值。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它反映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互交换就在于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量上有所差别。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第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本身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它就是付出再多的劳动也是无用之物,同理一个有用之物,如果不耗费人类劳动就不可能形成价值。因此,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就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身是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的。换句话说,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其价值,相反,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取价值,而商品购买者是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他们各取所需。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第一,具体劳动。它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又称之为有用劳动。第二,抽象劳动。它是撇开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第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种规定,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劳动,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部分。
2、价值规定与价值规律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2011.
2
商品的价值既包括质的规定性又包括量的规定性。第一,价值的质。马克思在科学论述了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的本质。简单地说,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就是价值的实体。第二,价值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而劳动量本身则是由劳动持续的时间计量的,
②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③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量的过程当中,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他认为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④简单的讲,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由于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要么高于价值,要么低于价值,但从整个趋势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价值规律也不例外。一方面,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它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它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可能导致垄断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②
3
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第二,它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它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价值表现形式与货币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表现在自己的使用价值上,而只能通过交换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在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中,前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后者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言,“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个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⑤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马克思科学分析了商品价值形式经历的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从而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和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随着货币的出现,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玲琅满目的具体商品,另一极则是货币。这样就使得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产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反而使矛盾进一步加深。因此,马克思把商品向货币的转换,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⑤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4、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社会性质又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从事着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在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他们的生产活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劳动产品也由私人占有,因此这种劳动也具有明显的私人性质。如果生产出的商品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私人劳动就不能实现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相反,如果生产出的商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私人劳动就能实现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实现其价值,这样矛盾就能得到解决。所以,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了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和发展趋势,也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其次,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⑥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私人劳动要想转化为社会劳动,生产者就必须将自己的产品与他人的产品相交换,这样的劳动才是一般的社会劳动,这样的劳动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二) 理论实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物化劳动仅仅是凝结在作为商品的物质中,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而是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真正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活劳动。
二、 当代意义
(一) 理论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是剩余价值学说形成的基础。在马克思之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中,已经有人认识到商品二因素,甚至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是,他们在价值的形式和本质上,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上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理论错误。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科学地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原理。第一次明确地回答了究竟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会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为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深入分析了资本、剩余价值、工资等一些列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6
(二)实践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刻地阐明了商品经济最一般的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科学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利于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尽管在价值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并没有直接创造出新价值。因此,我们在制定收入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和维护广大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调整分配结构。不仅要使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劳动产品,还应当让他们公平地参与相关产品的利润分配。避免出现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比例严重失调,各阶层收入差距过大,甚至贫富悬殊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201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5] 刘冠军,邢润川.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5.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