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填空:20,判断:10,选择:15,名词解释:4,简答:3,案例分析:1,论述:1。)
填空: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前提)和个性心理(结果)。
3、心理过程包括: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基础
2)情感过程是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的过程。——动力
3)意志过程是意志性的心理过程。——基础和动力的集中表现
4、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调控 2)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
3)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心理学研究的4个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教育性原则。
6、科学的心理观: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映像和能动的反映。
3)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
4)人的心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7、以大脑为主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8、神经系统的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
9、左半球是对各种感觉信息在最高级水平上进行整合,以形成抽象的概念,它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言语表达、数学运算等功能,是理性认识的优势半球。
10、右半球是从属的、劣势的的半球,主要是通过感觉信息的整合以形成知觉和空间位置的具体形象,具有音乐的、绘画的、几何图形、空间位置等的辨别能力,是感性认识的优势半球。
11、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先天)和有条件反射(后天)。
12、第一信号是用以成为刺激物信号的具体事物,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13、第二信号是用以成为刺激无信号的语言,谈梅生津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14、记忆分为3个环节: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重现)。
15、情绪的产生的外部3个表情:面部、身段、言语。
16、基本情绪4个方面: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17、情绪状态的3个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18、情感的3个种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9、常见的需要分类: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20、(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1、学习动机的3种类型:
1)认识的内驱力。——持续时间相对较后两个长,与兴趣相关。
2)附属的内驱力。——好好学习为取悦父母。
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转换工作考取上岗资格证。
22、意志行动可以分为2个方面: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判断意志行为是否产生的标准)。
23、意志品质的4个特症: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24、学校心理辅导的4个内容:学习、生活、人格和职业辅导。
25、脑的机能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活动。
26、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
27、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方式是“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方式则与其点到次序。
28、保持是记忆的关键环节,衡量记忆质量好坏的工作标志之一,是巩固和存储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选择:
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2、心理学的体系包括:
1)心理学的基础领域:普通、实验、比较、认识、发展、生理、社会、变态、人格心理学。
2)心理的的应用领域:教育、管理、消费、工业、心理、法律、心理测量(学)、临床、军事、司法心理学
3、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有意注意(需要预定目的和意志)和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认真玩)
4、注意的3个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一边做笔记一边听讲)、注意的转移(第一节语文课转向第二节的数学课)。
5、感觉的2个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6、知觉的2个种类: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偏差的种类——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产生于陌生人之间、近因效应:产生于熟人之间、晕轮效应:“好”。掌握认识对象很少的情况下做出判断的结果、定势效应或是刻板印象:“不好”。观其貌,察其工作)。
7、感受的变化规律中感受性的4个变化:感觉的相互作用(晕车、晕船)、感觉的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问其香)、感觉对比(皮白黑衣人就更白)、联想现象(甜蜜的声音或是温暖的颜色)。
8、知觉活动的4个规律:知觉的选择性(用红色笔批改试卷)、知觉的整体性(考古学家根据一块文物碎片复原文物面貌)、知觉的理解性(熟练工人凭借运转声响判断机器是否正常)、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煤块和粉笔)。
9、直观教学的3个形式:实物直观、模具直观、言语直观。
10、记忆的类型: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逻辑情绪记忆。
2)根据记忆信息的编码方式、贮存时间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1-2min)、短时记忆(信息容量:7+、–2个意义单位)、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11、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种类;
1)根据思维凭借物来划分:动作、形象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3岁前的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形象思维(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即7-11岁〉儿童表现最为突出,脱离刺激物和具体动作)、抽象思维(小学高年级学生〈即11-12岁〉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2)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聚合和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造性成分来划分:再造性和创造性思维。
4)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度来划分:直觉和分析思维。
12、思维的4个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最基本)、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最核心——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心智操作过程。二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心之操作过程。)、具体化和系统化。
13、个性的4个基本特征:个性的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社会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生物性(龙生龙,凤生凤)。
14、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1)多血质。——轻率不踏实,缺乏毅力和耐力,易见异思迁。对策:多批评少表扬。
2)胆汁质。——冲动、莽撞、烦躁、粗心。对策:“冷处理”,避免课堂矛盾,派遣其为班级活动服务。
3)粘液质。——迟钝、被动、冷淡、落落寡合。对策:使其活泼起来。
4)抑郁质。——严重内向、柔弱、敏感、多愁善感。对策:多表扬少批评。
15、动机斗争的中从形式上分:
(1)双趋式动机冲突。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人们,但又无法兼得时产生的难以割舍的动机斗争。——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2)双避式动机冲突。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事物,但不能同时避开时产生的难以抉择的动机斗争。——老虎-人-悬崖。
(3)趋避式动机冲突。同一目标同时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里时所产生的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遇事需要倾诉但是有怕别人知道后对其挖苦。
16、意志品质的4个特症:自觉性<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优柔寡断和冒失鲁
莽 >、坚持性< 动摇性和顽固性>、自制性<人性和怯懦>。
判断:
1、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它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认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2、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值成反比例的关系,感觉阈限值越大,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值越小,感受性越高。
3、 情绪、情感的产生是以需要为中介和基础的。
4、 理智感是个体在追求知识、认识和探求真理的智力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追求真理的需要相联系。
5、 能力的种类:
1)发挥作用的领域来划分:
1.一般能力(智力即思维能力是核心),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2.特殊能力(白痴天才),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备的能力。
2) 按人在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来划分:
1.液态能力,是指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能力。(20岁以前)
2.晶态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大的能力。
6、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论。
7、做梦是无意想象极端状态。
8、心境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9、激情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有好的激情和坏的激情。
10、应激表现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积极的应激状态,另一种是消极的应激状态。
名词解释:
1、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人们通过感觉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个体累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
5、思维,是人脑借助于动作,表象和言语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6、问题解决,是指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的情境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7、表象,是当事物不在前面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者说表象是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人们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8、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留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记忆的主要内容。
9、想象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
10、想象,是人对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11、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12、心境,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持久的、微弱的情绪状态。
13、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既指实际能力又指潜在的能力。
14、气质,是个人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5、性格,是指人对实现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16、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依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排除阻碍、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意志品质,在意志行为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它是衡量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
18、健康,不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
19、心理辅导,即学校心理辅导,在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下,学校辅导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予学生合乎其需要的辅导,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调节,从而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简答:
一、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 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3) 对学生进行摆脱习惯性思维的训练。
4) 鼓励学生惯于猜想。
5) 教会学生部捕获灵感。
二、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1) 澄清非理性认识。
2) 培养健全的人格。
3) 注意形成良好的心境。
4) 有效控制激情、自我鼓励(宣泄、注意转移、升华)。
5) 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智力正常,乐于学习和工作。
2) 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情绪稳定,心境愉快。
4) 悦纳自己。
5) 行为正常。
6) 适应社会生活。
四、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 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2)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3) 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五、师生学习心理学具有的意义
1) 具备未来教书育人工作的素养。
2) 提高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3) 做好未来思想教育工作。
4) 搞好未来的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
5) 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六、性格的形成和塑造。
1) 生物遗传的因素。
它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人的体貌特征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人的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会因其是否符合文化价值而经常受到人们的品评,进而促成性格的形成。
2)家庭因素。
从出生到5、6岁时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家庭气氛和结构对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父母对孩子采取关心、信任、合理民主的教育态度,且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儿童就容易表现出行为积极、态度友好情绪稳定的性格特征。
3)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场所。对学生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教师、集体风气和班级角色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集体风气会感染置身其中的学生,使得学生表现出有组织性、纪律性、合群、自制、勇敢的等优良的性格特征,班级地位的转化同样使得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协作性、责任心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4)社会因素。
社会上普遍流行的爱好、风气和习惯,这种社会风气或风尚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的爱好、道德评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如电影、电视和各种读物,它们宣传和提供的内容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也会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引起它们付诸行动,反复实
践之后就可以巩固下来,称为积极性格的一部分。
论述:
一、根据记忆的规律,怎样提高记忆效果,从而防止遗忘?
记忆分为3个环节:记忆分为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重现)。其中识记包括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当中,有意识记更有助于记忆。在保持的过程中,保持的材料在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这就造成了遗忘,这就再也谈不上回忆了。
1、加强中间部分的复习。遗忘因素中的干扰抑制的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导致了学习过程中学到的长句子或长文章,往往总是首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部分往往识记比较困难,也容易遗忘。
2、指导学生及时加以复习。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进程不是匀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后遗忘的速度逐渐慢下来,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3、明确识记的目的。确定哪些是需要长久记住的学习材料,对其进行重点记忆,避免使用平均记忆,浪费时间和精力。
4、加强对识记材料的了解。避免使用机械重复的放法,多用发展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历史事件注意分析记忆,定理公式则要理解之间联系记忆。
5、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的方法复习。单纯反复阅读的效果并不好,但是尝试重现就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发现难以识记的那部分知识,有重点进行重新阅读,印象较为深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对不同性质的材料交替复习。集中复习适用于临考前的一两天,但是分散复习则适用于长期的学习过程。复习时间要科学间隔,每隔一天复习一次效果最佳。
7、复习要适量。每次复习的次数不适宜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大脑的过度疲劳,要注意分批、分组、分期进行,复习最理想的状态是过度学习到100%记忆的150%即可。
8、掌握常用的记忆方法。如PQ4R法,分类法,图表法,对比法,谐音法,联想法等等都是十分可取的记忆方法。
二、根据注意规律,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1、注意规律的种类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是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且必要时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是有意后注意。有一定的预定目的并与活动任务相联系,但不需要组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针对上述规律应该要做到: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来组
织学生的注意,要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因素,如保持教师周围的安静,教室要简朴。还要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注意听课,如讲课时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法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教师即使给予信号有效地加以制止;为使信号更加凑巧,教师可以一边凝视学生,一边走近他,教师要走进学生,加以提醒,效果更佳。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面向全班,然后点名让不注意听课的学生回答,必须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关,激发起听课的积极性,不提不动脑筋的问题或供招式的问题。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只是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也不利于主动性以及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的发展,所有要考虑使得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换。一上课就要情景导入,然后就要以新课题和新内容引发学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而逐步进入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要加强有意注意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