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化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2024-01-19 来源:步旅网
社会化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董海宁

【摘 要】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性格及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生活目标、成人意识六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表现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不及非留守儿童.文章最后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角度对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进行了对策分析.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7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社会化;比较 【作 者】董海宁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如何,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较大规模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化结果的比较分析,探讨留守对农村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1.概念界定与测量

社会化结果。风笑天在研究独生子女时,将社会化结果界定为个人通过基本的社会

化过程,在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学习、人格特征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内化、生活目标的确立、社会角色的认同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将其操作化为研究对象在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角色认同、社会交往、生活目标、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状况[1]。风笑天的这一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众多学者在研究其他群体社会化结果时都采用了此界定和操作化。在本研究中,沿用这一界定与操作化,从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社会交往、生活目标、成人意识六个方面来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本研究中的留守儿童是指调查时点,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就读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少年儿童。 2.样本与资料

本文所用资料来自于我们2009年3月份在四川省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调查以四川省东、中部地区农村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做为研究总体,样本的选取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具体做法是:我们从四川省东、中部地区随机抽取三个县(市),分别是华蓥市、安岳县、仪陇县,在每个县抽取一个乡镇,一共三个乡镇,在每个乡镇,抽取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一共六所学校。在每所小学,我们抽取四至六年级各两个班,在每所初中,我们抽取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各两个班,这样共抽取36个班级集体。在每个被抽中的班集体,我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该班级体的所有学生做为我们的调查对象。这样总共1792名学生构成该项调查的样本。在每一所被抽中的学校,利用自习课、班会课或思想品德课,将学生集中起来,在调查员讲清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填答注意事项之后,由学生自己填写问卷。学生填答问卷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举手示意,调查员现场解答。学生填答非常认真仔细,保证了问题的填答质量。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742份,有效回收率97.3%。其中“留守儿童”1425名,占81.8%,

“非留守儿童”317名,占18.2%。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由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完成。 1.性格与行为特征

性格与行为特征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它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联系,决定其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对两类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对把握其社会态度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结果表明(见表1):(1)总体上看,两类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征是比较正常的,相对较为为严重的性格缺陷在于粗心、胆小、任性、懒惰等方面。(2)两类儿童性格与行为特征的相似性多于相异性。在11项指标的比较上,有4项两类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3)相异性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为胆小、任性、娇气、不能干,这说明留守儿童性格与行为特征的社会化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不及非留守儿童。(4)分年级来看,“娇气”这一性格与行为特征在小学阶段两类儿童还存在显著差异,但到了初中阶段,这种差异就不存在了。“不能干”这种特征在小学阶段两类儿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到了初中阶段差异则表现出来了。 2.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一个人料理自己生活和适应社会环境的最基本的能力,它是早期社会化阶段的重要内容。本次调查发现(见表2):(1)总体上看,两类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结果的相异性多于相似性。我们设计的11项测量生活技能的指标中,有8项两类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2)相异性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在“独自理发”、“独自看病”、“独自买菜”、“自去书店”、“自己去商店”、“整理床铺”、“自己洗头”、“自己洗澡”共八个方面的生活技能不及非留守儿童。这说明非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社会化状况好于留守儿童。(3)分年级来看,留守儿童生活技

能社会化不及非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在小学阶段,而到了初中阶段这些差异就基本消失了。如“独自理发”、“独自看病”、“独自买菜”、“自去书店”、“自己去商店”、“自己洗头”、“自己洗澡”这七项生活技能留守儿童不及非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在小学阶段,而到了初中阶段,这一差异就不存在了。 3.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和接触。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一基本需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是早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阶段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次调查发现(见表3):(1) 总体上看,两类少年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我们设计的6项测量社会交往的指标中,两类儿童都存在显著性差异。(2)相异性主要表现在非留守儿童同学关系满意度、师生关系满意度都要高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相对而言人际适应要困难些、孤独感要强一些、参加集体活动要少一些、好朋友的数目也要少一些,所有这一切都一致表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要好于留守儿童。(3)分阶段来看,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非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都要好于留守儿童。 4.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向它的全体成员所提出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作。如果不了解、不熟悉、不遵守社会规范,就无法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就会与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熟悉并遵守社会规范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次调查发现(见表4):(1) “上课讲话”、“骂人”、“说谎话”是两类儿童常见的违纪现象,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总体上看,两类儿童在遵守社会规范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我们设计的7项测量社会规范的指标中,两类儿童在6项指标中存在显著性差异。(2)相异性主要表现在“上

课迟到”、“旷课”、“上课吃东西”、“骂人”、“说谎话”、“破坏公物”这些违纪现象在非留守儿童当中出现的要少一些,这表明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更遵守社会规范。(3)分阶段来看,小学阶段,留守儿童说谎话和破坏公物的违纪现象要比非留守儿童多,但到了初中阶段,这种差异就逐步消失了。 5.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是个体在社会中形成的人生意义、理想志愿、生活格局的指向性的复合体。从广义上讲,生活目标是个体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从狭义上讲,生活目标就是对自己当前或者以后一段时间人生发展和职业谋生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期望。从社会化的意义上来讲,它是社会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一个质的飞跃。基本社会化阶段的成果之一是个人逐渐明确未来生活的目标。本次调查表明(见表5): 在教育期望上,两类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都比较高,大多数都希望自己能读到大学及以上。但两类儿童在教育期望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非留守儿童期望自己读到大学及以上的要高于留守儿童,从小学到初中阶段,这种差异还在扩大。如在小学阶段,非留守儿童期望读到大学及以上的高出留守儿童7.0个百分点,而到了初中阶段,则扩大到了16.7个百分点。

在职业期望上,两类儿童对自己的职业期望都很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是这两类儿童共同向往的职业,而工人、农民是两类儿童都不愿意从事的职业。两类少年儿童的职业期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非留守儿童当中,期望当干部的比留守儿童多,而留守儿童当中期望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非留守儿童多。 6.成人角色

初级社会化过程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与训练出一个符合于社会要求、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合格成员,使其能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考虑到本次调查的少年儿童还没有完成初级社会化过程,因此,我们主要采用间接的方式,通过询问两类少年儿童的自我感受和心理状态,对其所具有的成人意识进行

测量。调查表明(见表6):在我们设计的3项测量两类少年儿童成人意识的指标中,有两项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两类少年儿童成人意识的差异性是主要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更喜欢与成人交往,更希望被看作成人。这说明非留守儿童的成人意识要强于留守儿童。这一结果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非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强于留守儿童。

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在本项研究所涉及的经验指标范围内,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远多于相同之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不及非留守儿童。这也就是说,父母外出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尽可能减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需要社会各界在留守儿童自然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一些人为的有意识的积极方面的引导。

其一,强化家庭功能,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把好第一道关口。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留守儿童社会化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家庭社会化功能的缺损。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关键在于尽可能恢复与强化家庭的社会化功能。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外出父母在家庭抚养与教育中的责任意识。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决不要借口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二是外出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外出家长要经常通过电话、书信与孩子联系沟通,沟通内容也应该涉及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还可以主动问及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关心她在学业、交友、情感等方面是否遇到问题等等。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加强对儿童日常行为的管理,注意与儿童的沟通,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其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互补的,二者的协调对儿童社会化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还有待于学校教育弥补。具体来说,一是强化教师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应扮演好父母缺位时的“替补”者角色,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同时主动增强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儿童。二是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与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三是有针对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从中获得友谊和尊重,获得快乐和情感上的支持,从中也学会如何和人正常交往,从而保证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其三,加强社区建设,净化社区环境,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一是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之认识到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加强对农村营业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和网吧的检查、清理和整顿,尽量减少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其三,社区还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制定监护人职责条例,宣传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使其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8年度国家青年课题《“流动”与“留守”子女教育比较研究》 (项目批准号:CG A 080212)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关文献】

[1]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21.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