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岳阳楼+君山岛

2021-09-13 来源:步旅网
岳阳楼景区

全年开放,节假日不休,参观时间按月份调整:

月 份

5月1日— 9月30日 10月1日—4月30日

景区参观时间 7:00— 18:30 7:30— 18:00

主楼参观时间 7:00—18:30 7:30—18:00

君山岛景区

全年开放,节假日不休,参观时间按月份调整:

全 年 1月1日— 12月31日

景区参观时间 7:00— 17:30

注意事项:

君山岛是一座浪漫爱情岛。爱护景物,人人有责。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入内,参观时请勿喧哗,主动配合工作人员的引导,爱护一草一木。

岳阳楼门票:

项目 成人票

单位 元/人.次

价格 80.00

说明

对学生、现役军人及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城

优惠票

元/人.次

40.00

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人员凭有效证件购买半价票

对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70岁(含7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和烈士家属凭本

人有效证件免票

君山岛门票:

项目 成人票 优惠票

单位 元/人.次 元/人.次

价格 60.00 30.00

说明

学生,现役军人,持本人有效证件半价优惠,七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持有效证件免费

由成人携带的1.2米以下儿童免费

岳阳楼

五朝楼观

“五朝楼观”景观是以青铜微缩铸造的形式重现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风格各异的岳阳楼,各楼均以历代流传下来的岳阳楼图为基础,参照相关朝代建筑商的符号精心设计,全部采用黄铜铸造,极具历史感和艺术感。

唐宋元明清

双公祠

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该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 800 平方米,采

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白墙青瓦,为单层砖混结构。门额“双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门联为“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由北大教授龙协涛撰联,原书协主席沈鹏书。祠内还设有两个陈列厅,分别为:(一)“岳阳天下楼”,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 、 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二)“双公忧乐情” , 展示范仲淹与滕子京生平以及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展览力图通过场景、文字、图表、模型、文献资料、照片、拓本、书画等相结合的形式,再现岳阳楼的历史和演变,展示岳阳楼的建筑文化,揭示岳阳楼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弘扬“先忧后乐”的传统人文精神。

新碑廊

岳阳楼诗书碑廊由原碑廊迁建而来,位于岳阳楼主楼南、双公祠西,总计长 240 米,建筑面积 800 平方米,状如一片长长的金钥匙。除了将现有的碑刻迁至新碑廊外,还新增四十余方新碑。这些碑刻记述了岳阳楼的历史,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登楼览胜的不同心境,碑文兼诗歌、散文、联语诸体,书法汇楷、草、篆、隶百家,给人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三醉亭

位于岳阳楼北侧,与岳阳楼南侧的仙梅亭遥相呼应,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故事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 1775 年)现在的三醉亭占地面积为 135.7 平方米,高 9 米,

为二层二檐,歇山顶式仿宋建筑,门窗雕花精细,藻井彩绘鲜艳,外形装饰华丽、庄重。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势雄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前身相传为东汉末期东吴名将鲁肃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始称南楼,后称岳阳楼。历代诗家张说、张九龄、孟浩然、李白、贾至、杜甫、韩愈、白居易等都曾登临吟咏,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为岳阳楼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宋代庆历五年(公元 1045 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后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千古雄文《岳阳楼记》成为岳阳楼的灵魂,使其成为勤政爱民、心忧天下的政治象征,从而流传千古、名扬天下。 岳阳楼几经兴废,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六年(公元 1880 年)所建。 1983 年按照“整旧如旧”原则落架大修,保持了清代原有的艺术风貌和建筑特色。主楼高 19.42 米,进深 14.54 米,宽 17.42 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

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楼顶承托在如意斗拱上,玲珑剔透,状如蜂窝。腰檐设有平座,通过斗拱承托出檐,重檐与楼顶均覆盖黄色琉璃筒瓦,藻井琐窗,雕梁画栋。

仙梅亭

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边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面积 44 平方米,高 7 米。上盖绿色琉璃瓦,状如出水绿荷。明崇祯十二年(公元 1639 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阳

楼,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

南极潇湘

蜡像馆

岳阳楼历代名人蜡像馆位于岳阳楼东北约100米的小四合院内。馆内展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文天祥等历代名家的蜡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的再现了岳阳楼与洞庭湖的人文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感和艺术品位。

小乔墓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位于岳阳楼北面,传为三国周瑜军府花园。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苏东坡手迹“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冢圆形封土堆,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

吕仙祠

位于岳阳楼以北 100 米处,处在二坪台,坐北朝南,为供奉岳阳楼诗酒神仙吕洞宾而修,占地面积 1000 余平方米,为单层、两进、砖木结构,祠内大殿塑有吕祖金身神像。吕祖的神仙文化是岳阳楼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岳阳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吕仙祠的落成为岳阳楼景区增添了一处新的特色人文景观。

君山岛

洞 庭 庙

位于君山秋月岭山麓。古庙抗战时被毁,1997

年岳阳市建委和侯希贵先生共同出资300万元恢复。庙为二进庭院式,青瓦红墙,雕龙画凤,

前有九龙引柱。一进正殿挂\"洞庭庙\"匾,内坐洞庭王爷武像:一手加额,一手托明珠,目光前视,仿佛正在调节阴阳,抑止洞庭风浪。二进为\"凝碧宫\",内设洞庭王爷生活场景。一、二进相连处挡土墙上刻有《柳毅传》。整个庙宇占地5000平方米,气象宏大。所祀神祗为洞庭湖区渔民的保护神--一樽黑脸大王,民间传说这位王爷就是唐代书生柳毅。相传柳毅传书后,洞庭龙君为了报答柳毅救女之恩,要将三公主嫁给柳毅,柳毅认为救人于危难之中乃做人之本份,不可因此为己谋利,便婉言谢绝了。柳毅出宫后,倾慕柳毅的龙女扮成渔家姑娘,与柳毅结为夫妻,婚后才道破实情,与柳毅重返洞庭水府,柳毅被封为洞庭王。龙君担心柳毅这白面书生镇不住水妖陆怪,便命钱塘君做了个怪面具,让柳毅白天戴着巡查湖岸,晚上脱下面具再回家。一次,柳毅巡湖一直忙到深夜,回家时忘记取下怪面具,一踏进家门便再也取不下来了。于是柳毅便由白面书生变成了黑脸大王。柳毅在洞庭湖畔做了很多好事,人

们为了纪念他,便在君山修建洞庭庙。凡过往洞庭湖的人都要进庙烧香,祈求平安。

秋月桥

秋月亭、秋月桥、秋月井皆出自于宋朝画家米芾名画《潇湘八景》

之《洞庭秋月》这个掌故。秋月亭原建于君山东侧一座小山秋月岭上,始建于宋末,为单层檐六方亭,亭中有两个观月台。站在亭上可以饱览洞庭湖光月色。后毁于清末。传说米芾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名画《洞庭秋月》。

米芾,字元章(1051—1107年)襄阳人。他善诗文,用辞奇险;精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齐为“宋四大家”;工绘画尤以山水著称,宋徽宗时被公认为书画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他一生除断断续续在京城及外地任官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镇江家中,独创了“米家山水”。米芾对潇湘有特殊感情,他非常喜爱这里的山光水色,他曾题北固山上的多景楼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但他又认为“先自潇湘得画境,次为镇江诸山”,将潇湘摆在了自己钟爱的镇江山水之前。

当年,他听说在君山能见到洞庭奇观“洞庭秋月”,便赶到君山,完成了“潇湘八景”中的最后一景“洞庭秋月图”。后人为了记念他,便在他作画之地建起了“秋月亭”。后来又相继建成了秋月桥和秋月井。后来,这一桥一井随着秋月亭的毁坏也相继被毁。如今,秋月桥已经修复。该桥由李水生设计,位于湘妃祠引道左侧,为半园石拱桥,桥下为一片荷塘。拱桥的半园拱倒映在荷塘中恰似一轮跳动的秋月。传说站在秋月桥上观秋月倒映在秋月井中,能看见嫦娥抱着玉兔守着广寒宫的寂寞情景,只可惜这口井早已不复存在了。如今,设计者将秋月桥与云梦亭连在一起,有山、有水、有桥、有塘、有荷,真正达到了造园艺术的“径曲、桥危、亭朴”之境界。

琴丝竹

在翠绿的竹竿上都布着粗细不等的纹路,形似琴丝,故

名琴丝竹。丛生于龙舌山两侧,竿纤叶细,袅袅婷婷,结伴丛生,玲珑可人。子竹皆紧紧环绕母竹抽笋,代代相因,既似为母竹遮风御寒,又似儿孙呈欢膝下,故而又名“孝顺竹”。

湘 妃 祠

湘妃祠,又名湘山祠,位于君山东

侧,为湖南最早的祠建筑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八年(公元前219年),„„,浮江至湘山祠。\"唐代巴陵县令李密思《湘君庙纪略》载:\"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王毁废后,亦久无构置。\"可见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祠里供奉湘妃--虞帝二妃。传说二妃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距今4000多年前)的人物,皇帝尧的二个女儿,当时社会实行禅让制,尧帝觉着舜很有才能,想传位给舜,为对舜进行三年考察,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顺利度过了考察期,继尧之后登上帝位,成为我国上古时期最有作为的五帝之一。鉴于舜的两个妃子的功德,汉代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推为第一○二妃。死后,成为湘水神,又称渊德侯。人们为了纪念她们,便在君山建祠。历史上,湘妃祠多次被毁,多次又被重修。今祠1986年复建,三进庭院风格,面积1003.8平方米。祠前立有\"遐迩德馨\"牌坊。一进内挂有清两江总督张之洞书写的湘妃祠联,长达400字。二进两侧站有两尊武将,中悬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书写的李白诗\"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三进内奉湘妃立像,祠内香烟缭绕,十分庄严肃穆。

碑林

整个君山碑林长85米,宽

60为,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它把历史和现代名人的名诗、记文、书法、刻石溶为一体,用不同的方式出现碑、塔、壁照、自然刻石,再以景点植物的密切配合,达到意、物、景相印成辉的意境,给人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感觉。

君山碑林由盔顶小亭、四方重檐攒顶小亭及长78米,宽2.5米单、双面盔顶长廊组成;另外配以碑塔、塑石碑涯、双面壁照、自然刻碑等。其中碑塔高三层;塑石碑涯最高达10米,最低不低于4米,占地350平方米;双面壁照宽15米,高2米;六方碑、四方碑、二方碑计200余块。整个碑林按时空顺序分为几个时代。即从二妃墓上古时代出发,接着是屈原的先秦时代、唐宋时代、元明清时代、现代当代,到湘妃祠结束,从而完成了君山整个历史文化体系的编撰。君山碑林构架灵活,安排巧妙、和谐。该建筑借景于湘妃祠和二妃墓之间,前临洞庭湖,大有观湖之势,后有青山作屏,以苍松翠竹为秀,左右有物,前后有景,只身于碑林中,小巧、江南风格的白墙青瓦长廊与碑亭、自然石的碑刻、登台的碑塔、壁照与松竹相印,上有青瓦红墙的祠庙,下有长廊亭台的碑塔,别有一种诗情画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规模景点。

整个碑林是以传统的风格为基调,布局格调是规则式的,亭、廊、塔、碑为自然式的组合,长廊为单面空廊和双面空廊的结合,规则式的碑刻与自然石碑结合,特别是采用人工塑石的护坡方法,形成摩崖石刻,以假乱真,吸引旅人访石寻幽,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溶景、石、植物之幽境。这些碑刻记述了历史,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登山览胜的不同心境。这些碑刻记述历史,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登山览胜的不同心境,碑文兼诗歌、散文、联语诸体,书法汇楷、篆、隶百家,给人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二 妃 墓

二妃墓,全称虞帝二妃之墓,

在君山斑竹山西头。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践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今宁远县九嶷山),是为零陵”。当时,舜帝的两个妃子见夫久出未归,就四处寻找来到了洞庭君山,忽闻舜帝逝世的消息,不禁肝肠寸断,忧伤成疾,不治身亡,葬于君山。二妃墓历代屡建屡毁,197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墓为圆形石砌,前立石柱,上雕麒麟、狮、象、中竖墓碑\"虞帝二妃之墓\",其字系清两江总督彭玉麟手笔。碑前置一石刻香炉。由香炉走下几级台阶有一条1.5米宽的祭道,祭道两旁石碑上刻有东汉刘向“印心石屋”文。二妃墓前20米处的一对2.8米高的引柱上镌刻着民国七年(1918年)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

君妃二魄芳千古;

山竹诸斑泪一人。

斑竹

又称湘妃竹。刚竹的变种,湖南特产,出于君

山和九嶷山。斑竹是一种情竹,它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如\"孝儿敬母\"。第二次在9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后长出来的,一圈圈紫色的花纹,好象一滴滴珠泪。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是君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1986年北京紫竹园公园曾在君山引种了10多株斑竹,今日看去斑点已逐步退化不明显就是一个例证。但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历代文人雅士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毛泽东也于1961年在《七律·答友人》一词中用\"斑竹一枝千

飞 来 钟

现挂在君山龙舌山中部一钢筋水泥预制亭上。相传南

宋杨幺起义军驻君山时,深受百姓爱戴,集资铸了这口大铁钟和一口大得出奇的长方形铁锅

(万人锅),夜里悄悄运上君山。天亮时,义军发现大钟,以为是神仙相助,从天外飞来,故名。又说这口钟很灵,只要官兵稍有动静,便自鸣报警,钟声宏亮,声闻10里,使起义军能及时防备,所以又叫“报警飞来钟。”《巴陵县志》有飞来钟“自洞庭飞来,并能自鸣”记录。后来,杨幺战败,钟亦被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有人从龙舌山大树取下飞来钟说皆姥裟险衷一俚氖撬卫碜诖居游迥辏?245年)复制的,重约4000斤,为铜铁合金体,上铸“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6个大字,4方凸出部分用生铜

浇铸的4条金龙,栩栩如生。现在的飞来钟,1979年由岳阳市阀门厂复制而成,高2米,直径1.2米,重约2000斤。钟身上改铸“等贵贱,均贫富”,是钟相、杨幺起义的战斗口号。钟相、杨幺起义,是1130年春宋对金战争中的逃将孔彦舟率败军惊扰鼎州,钟相揭竿起义为标志,先后坚持6年之久,势力达洞庭湖边19个县。君山是起义军的一个大本营,至今君山仍有杨幺寨、半边街、点将台、万人锅等遗址遗物。1135年,视起义军为心腹大患的宋高宗派岳飞攻打杨幺,最后起义失败。

湘潭大学羊春秋教授写有《君山杨幺起义故址》一诗,吊古抒怀: 贵贱齐来贫富均,将军为此起风云。 至今汹涌洞庭水,犹如蛟龙万壑吟。

柳毅井与传书亭

柳毅井,位于君山龙舌根部。清光绪《巴陵县志》:“相

传为柳毅传书处。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现井系1979

年重修。修复时,因井底泥沙翻涌不息,无法直接砌墙,便仿古法用水泥钢筋做一古铜形沉井石,再在石边上起井。为了与传说相一致,在离井5米处还辟有一斜坡甬道,甬道两壁刻虾兵蟹将,状如迎候。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记载:仪凤年间,儒生柳毅应举落第,还乡途中遇到了配嫁泾川次子倍受虐待的洞庭龙君小女,受托从君山柳毅井下海传书,后龙女得救,几经磨难两人结为夫妻。对此,清末左宗棠写了“;海国旧传书,是英雄自怜儿女;湖山今入画,有忠信可涉风波”的联语,高度赞扬了柳毅传书的精神。柳毅井旁原有一株大桔树,故柳毅井又称桔井。后来,桔树枯死了,人们便在树基上建了传书亭。该亭平面为两个方形对角相联,互相交错,组成一多角形建筑,上盖绿色琉璃瓦,一对葫芦宝顶,六个鳌鱼翼角。从外表看似两亭连为一体,象征柳毅与龙女忠贞的爱情,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怀念之情。清代文学家吴敏树隐居君山写下了《传书亭》一诗:\"忆昔传书柳秀才,龙宫叩桔即时开。如何落第长安客,夺得泾阳好归来?\"阴阳相隔,神人殊途。凡人是难以修书下海的,但柳毅井却自有神奇之处:一是水位。柳毅井与洞庭湖近在咫尺,井水面却比湖水面高出10多尺,且二者呈反向涨落之势,即湖里涨水井里水位下降,井水上扬湖面下移。二是水质。清洌甘甜,视为神水,人们把君山的茶叶香味与柳毅井水的清纯相提并论,明代诗人谭元春曾驾舟30里往柳毅井取水试茶于岳阳楼,留有\"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茶照楼上人,君山破湖影\"的诗篇。三是井深。据说君山此井与太湖有石穴潜通,有人用4两丝线吊一铜钱往井下放,线完而井不见底。这些神奇之处更增添了柳毅传书故事的感染力。

龙涎亭 龙涎井

龙涎井 在君山龙舌山前沿,为君山五大名井之一。

1979年按原貌恢复。井口直径0.84米,口上围一环龙云纹石圈,外围砌环状,纹饰三层。井内赭黄色岩石形象龙舌,泉水从岩石上注入井内,一点一滴,好似涎水。距井口1米远的地方,立雕龙柱坊一对,高3米,门宽1.4米,门楣上镌刻“龙涎井”三个字。相传这里的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终年不涸,是龙舌上一点一点滴下来的涎水。清代万年淳在《君山茶歌》中这样赞美它:“试挹龙涎烹雀舌,烹来常似君山色。”

有缘桥

位于同心湖上,为麻石三拱桥,建于2006年湖南首

届旅游节时。传言,渡过有缘桥,可到达月老宫,在有缘桥,跟诗君牵手合影,有缘千里来相会,一段缘一世情。

同心湖

上了船码头,穿过颜家龙手书\"白银盘里\"山门,顺着

用卵石拼成的二龙戏珠小游路下山,便到了龙口。君山地势酷似蛟龙卧水,张口向南,两边

钳形山嘴,岩壁拱护,酷似张开的龙的上下腭。

相传二妃投江后,人们将她们葬于斑竹山。为了不让野兽、鬼怪伤害二妃亡灵,玉帝便派乌龙、黄龙两兄弟来保护她们。每至涨水季节,龙口的湖水呈现湖中的水浑沿岸水清的景观,沿岸的一线湖水呈紫乌色,一直绵延到乌龙尾。人们说这就是保护二妃的乌龙。奇怪的是一到退水季节,龙口沿岸的水便变得浑黄,而湖中心的水便得乌亮澄澈。人们说那一线黄

水便是保护二妃的黄龙。也有人说那是杨么将士的血流入湖中染红了湖水。听老人讲,早些年一遇雨季,便有红色的水沿龙舌流向湖里,说明那条龙是活龙;可后来建了条堤切断了龙口,便再也流不出红色的\"龙血\"来了。

当然,活龙变成了死龙,这些都是传说。这所以在涨水季节龙口沿岸的水清而湖中的水浑,是因为涨水时,长江大量泥沙涌入湖中,湖水浑浊不堪,龙口沿岸有几百亩湖洲,大大减低了湖水的流速,大量的泥沙便慢慢沉积,到了岸边,浑水便成清水了;退水时,湖中的水因泥沙沉积便呈现青色,而山体沿岸因山体本身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涌向湖中,所以水色浑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