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及其启示
2022-07-31
来源:步旅网
第l卷第4期 Vo1.I.No.4 长 安 学 刊 CHANG’AN Science Periodical 2010年l2月 Dec.,2010 老子思想及其启示 薛 芳 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从古至今,人们已经做出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还有没有必要、 还能不能够做些什么?我们检索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文献,就会发现:任何时代的研究者,实际上总是在各自不同的 时代背景下,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和视角,对老子所留下来的著作《道德经》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解读。其结果必然是 有差异性的理解,惟其如此,老子才真正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而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为既古老又常 新的课题,需要人们对他进行不断地再探索再研究。本文试图以解读老子为前提,就老子中的若干思想结合现在一 些社会问题略抒己见。 关键词:老子;道;人与自然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一o(2olo)04—146--02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又称老聃,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大 “大者宜为下”。《老子》第八十章曾为“小国”提 供治国的)5-针,其要在于提高人民的经济生活 甘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幼年 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掌管东 周王朝的图书典籍,见闻广博。老子晚年在故里陈国 居住,过着隐居生活,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 子生前著书“道德”五千言,即现在流传的《老子》一 书全书分上下两篇, ̄u.4.Jk十一章,是用韵文写的哲理 诗,也被称为《道德 。该书成书约在战国n-.j-期,它 代表了春秋战国 ̄.-j-期的道家思想,老子所 ̄,JL.T-的道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不炫耀武力 使有 什伯之器而不用’,),有些防御性的武器就可以了,不 必耗费民N-*Nt扩军或搞军售 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老子为“小国寡民”(第八十章)提供施政方针 的同时,他更为大国提供诸多治国良策,例如在第六 十章告诫:“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是说治理大国 如同煎小鱼,不能常常翻动,常翻动就会破碎。如果 用老子的话来检视当代,“文革”就是一个极深刻的 家学派,是现今世界五大宗教中唯一的中国土生土 长的教派。 一教训。《老子》六十一章讨论国与国之间关系,世界能 否和平共处,关键系于大国的态度。大国要像江海那 样居于下流,为天下所汇归。老子说:“大国者下流, 、贵柔与谦下 1.贵柔(第七十八章)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 邦以下小邦,则取(聚)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 (聚)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蓄 天下莫柔弱于水,且这种现象有一种基本特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有时候也认为柔弱让食物更有生命力。天下莫 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正 是这种柔弱隐藏着巨大的力量, 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国宜为 下。”这里强调国家无论大小,都应谦和相处,大国能 够谦下以会聚小国,自然能取信于小国而赢得归顺; 第七十七章中“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中国目前,由于改革开放,一部分沿海地区先富起来 了,也有部分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在大规模开采的情 小国如能以谦下见容于大国,自可获得大国护养而 取得平等看待。而国与国相处,最重要的还是大国先 要谦下为怀。《老子》六十六章,再度阐发大国谦下不 争的观念:“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 况下迅速的发达起来,在社会上就出现了“朱门酒肉 臭,路由冻死骨”。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原 因造成的,而贫富差距导致的结果是社会的不公平 现象。 2.谦下 水的表面是柔弱的,坚强的东西反倒不能战胜 它。老子由此推论说,柔弱、谦下,表面上看来好像吃 亏了,实际上占了便宜。要当国王,也要像水那样,承 收稿日期:2010—11-15 作者简介:薛芳连(1987一),女,陕西吴堡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9级在读研究生。 ・ l46 ・ 担一切屈辱,好像地位最低下,实际上反而能保持高 高在上的地位。 公,从未给自己和亲属置办过任何家产,私谋过任何 特权,真正实现并承诺了“天下为公”的誓言。 2.圣人不积 二、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1.人和自然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是老子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 二十五章》)自然是道法所追求的境界。早在两千多 年以前,老子就预示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自 然环境会恶化,反过来又会阻碍人类的发展,于是老 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 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 第三章》)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糜糜 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 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 人行为不轨。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 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 子呼吁人类应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回归 自然,寻找生命的本真,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现 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为了眼前的利益,乱砍乱伐森林, 森林被砍伐了,建起了假山,地面植被减少,二氧化 碳增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见水量减少,且不均衡, 非早则捞,灾情严重,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家用电器 等的废气排放等等。近一个世纪来,“地球村”的概念 逐渐形成,这和二干多年前老子所提示的宇宙意识、 天地精神正相对应。 2.人类所面临的冲突 自古至今,人类便不停地面临着三大冲突:人与 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己内心的冲突。 而当今人类在享受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各种冲突 却仍在扩张并呈恶化的趋势。就人与自然的冲突而 言,当今人类对于以生存的地球资源,进行了前所未 有的榨取掠夺。我们只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可 以深切体会地球资源遭受人类毁损的程度。现代社 会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延长自己的生命,即修身之道, 老子提倡“见素抱朴”(第十九章),有出自于人类朴 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被人利用的为 人的道德。人的本性本是朴素自然的,并不受任何道 德观念的制约,也不知道仁义礼智信为何物。人的行 为若出于这样的本性,便与大道相吻合。人们也就不 需追求成为圣人。正是由于这种自然道德的失落,才 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出现 标志着人们的道德自觉,而对道德的自觉恰恰表明 了真朴的失落和人类自然天性的迷失。在第二十八 章中“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象征着 纯真,老予认为高尚道德的人内心如婴儿般纯洁天 真。印度尼西亚爆发“洪水滔天”的大海啸,以及近来 频传北极冰山融解崩裂的景象,使我霎时想起六十 多年前金先生发出的预警。近来由于“地球暖化”而 引发“地球老化”的tg,呼,这让我们回想起老子的名 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确,针对 近代以来人类中心论的偏颇论调,我们应当重新开 启“尊重天地的自然性”这一思路。 三、为官从政 老子认为,从政做官首先应着重提高品德修养。 官员来自于人民,是为人民办事情,为人民服务的。 1.领导者自律 “不欲以静,天下自正”。老子认为,当宫的根绝 了私欲,社会就自然会风气良好。“不欲以静,天下自 正”八个字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 会意义。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但他一生廉洁奉 自己越感富足充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老子・八十~章》),史学家司马光不光自 己生活简朴,还教育后人崇尚俭约,提醒儿子警惕奢 侈的祸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希望他绝不 可因奢侈 败家丧身”。 3.私欲是罪恶之源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 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 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 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 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 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的地步(“不欲以静”。《老予・三 十七章》)。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 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古往 今来,多少贪夫殉财,不知足,不知止,栽进了罪恶的 泥潭。 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消 沉颓唐,4tg ̄P要人去“为”,“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 发挥人类的努力,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 据为己有。这种贡献他人而不和他人争夺功名的精 神,亦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四、,J、结 几千年前的老子及其《道德经》离我们很远,又 仿佛很近,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回馈我们的更 多了,而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物质丰 富了,心灵相反空虚了,所以今天我们更应该回到我 们的老祖宗老予那里寻找更适合和谐发展的无为思 想,为了人类生命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第254页。 [2]陈鼓应:《冲突世界中的和谐对话》 [3]《道德 [4]林可济:《老庄哲学思想若干问题的再探索》 (责任编校:王琪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