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育的特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龙时
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9期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日本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表现在日本德育方面发生了三次大改革,显而易见,这三次德改都源于国际和平民主力量的大力推崇和支持。其中,1947年,日本首次德改以开设社会课为主,完全取代了日本在战前的修身课和军国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根本性地变革了日本的德育课程。1958年,日本给中小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即是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以开设德育课为形式的新的教育体制,这对日本来说是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和里程碑。1977年,日本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大纲中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的首要位置,强调了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这标志着日本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为此,本文将以二战为时间轴,分析日本的德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期给我国的德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1 日本德育的特点
1.1 道德教育的“隐性化”表现
在日本 “心灵的教育”,不仅可以看出日本重视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日本在德育培养和德育内化上的态度。大部分日本人一直认为日本课程中并没有设置道德教育,然而从大家的反映中却恰恰可以看到这表现出了日本德育的“隐性”和“内化”,他们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罢了。这种无形的教育更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日本的德育课程中,从战前的军国主义道德教育到战后的个性发展道德教育的转变,可以看出“心灵的教育”在德育课及其他课程中的传授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科注重理解德育的价值,理科则着重培养德育的判断。这种“无形的”“隐性化”的教育,往往会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① 1.2 道德教育理论来源的多元化
有着统一民族传统的日本重视吸收多种思想文化。其德育思想来源广泛,以中国儒学为核心,以西方现代思想为外缘,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具有日本国自己特色的道德文化。以二战为分割点,可以看出,二战以前的日本德育以儒家的思想为核心,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二战以后,则在接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开始强调尊重人的个性的教育、注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从而在整体价值观的多样性上融合了尊重的元素。正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说过的:“日本要把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合起来。”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 道德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性 1.3.1 日本德育在学校中的实施
在日本,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本身十分丰富,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各类学校的设置内容各有千秋。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中也多样变化,如在小学阶段将道德教育课设置为“道德课”,在初中阶段将道德教育课设置为“人间课”,高中阶段将道德教育课设置为“人生课”,在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同时配备了专门的教师作为“心灵使者”,并提供专门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地方给师生以不时之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日本德育在学校中的实施具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制度制约,不仅有教材可以依据,还有活动可以参与,深受师生的喜欢。 1.3.2 日本德育在家庭中的实施
在日本,家庭德育教育的目的主要集中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上,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当着家庭教育中重要的责任,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外延和后援,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父母用爱来温暖孩子,用爱来感化孩子,通过实际行动一点一滴地教会孩子如何做出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和善恶分辨,通过感恩教育一步一步地与孩子共同体验人生、感悟人生。
1.3.3 日本德育在地域中的实施
在日本,各地域地区的德育实施也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宣传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要通过公开授课,联合活动的广告方式进行广而告之,这就需要地域德育的开展和支持。在各地域地区中,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来源于不同形式的德育体验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参与机会获得各式各样的德育体验是具有地域特色有着丰富人文情怀的德育教育活动。如亲近自然、文化祭等活动都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的德育特色。③ 1.4 道德教育形式的实践性
日本的德育教育主要采用将实践化与活动化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开展一些特别活动是主要方式之一,如班级活动、学生议会、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田野考察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在授课的基础上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课堂的知识,并且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同时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 2 日本德育存在的问题
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道德教育不断发展,政府对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然而有关道德教育的争论问题仍然没有中断过,日本的德育教育依然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日本政府在德育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方面,更重视经济的发展,使德育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其二、道德教育出现失败,“教育荒废”现象严重。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政府对德育教育的发展过分干预,阻碍了地方教委和学校对自主性人才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造性。其四、在教育内容上,还存在一些需要修改的不妥之处。如篡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日本德育存在着复古倾向,还存在着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同时也说明,日本的德育仍存在着尚未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问题。④ 3 日本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3.1 形成科学的德育发展观
马列主义思想是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指导体系。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先进思想也传进我国,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人们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导致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该如何同步发展成为我国一项重大的问题和挑战。借鉴日本的“拿来主义”,我们应该学会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抛弃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上保守和消极的一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
在日本中小学德育教材中,活用了许多生活中的范例,并且其目标都着眼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习惯。这些活生生的情景资料更能打动孩子的内心,把隐性的素材转化为线形的教学内容,从细微之处教导孩子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中。并且能够使家庭,学校、社会都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⑤
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道德情感的培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培养其对道德情感,进行道德教育。如对朋友友善、尊敬师长、爱父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万物等,从实际生活中懂得如何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紧跟世界的潮流,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学习新德育理念,将人权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充实到当代德育中。 3.2 丰富德育教育途径
说教性与实践性结合是日本德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提高对道德的判断能力。同时要使施教形式更加丰富,可以学习日本学校中的一些“特别活动”,如“自然教室”、“森林之家”等,利用课外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道德教育。更要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养,让教师能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其教学态度,并且能够教授内容同时,用自身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要善于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德育教育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但应注意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等传媒。
3.3 吸取日本德育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日本在德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西方思想的熏陶,日本更注重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以致一些青年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全部变成了西方的东西。以此告诫我们不要生搬硬套,拿西方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来教育孩子,要回到东方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要根据道德教育的现状,借鉴日本先进经验,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改革,同时也要吸取日本德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注释
① 王丽荣.中日道德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② 孙炳海.中日两国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研究[J].比较·探索,2000.3. ③ 吴霞.中日高校德育之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哲科版高教研究),2005.1. ④ 王桂.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