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学概论复习题

2021-04-17 来源:步旅网


国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1.国学的本意:

答:国学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在古代,国学主要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2.国学的大体演进:

答: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秦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具体来说分为:先秦有诸子百家,记载为九流十家。战国后期至秦汉,形成黄老和儒家两大学派。汉魏之际,玄学产生。中唐以前,道教佛教盛行。中唐以后灭佛,宋儒吸收佛教及思孟学派一些思想产生了宋明理学。清朝以修书为主,清末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近代学者对国学的各种认识:

答:章太炎,钱玄同,刘师培,黄侃,胡适都以“国故”指代国学。其中章太炎指出国故分为语言学,文字学和诸子学三种。他们都以“旧”学问为故,都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保存,需要整理。除胡适外,其他人都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弃,还要一一研究。

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国粹”指代国学。他们所谓国粹,大体与“中体西用”之说一脉相承,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学可以兼容西学。虽然过分强调

了中学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他们担心中学固有精神消失的学术救亡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国学指代中国的传统学术,其中汪震,王正己,胡朴安以西学东渐以前的学术传统定义国学,蔡尚思则以中国固有文化定义国学。

第二章:

1.六经或儒家经典的形成:

答:先秦时期,经书作为通行的基本典籍被广为流传,其中六经构成了学术的基础。经由孔子等修编传授直至两汉时期,《乐经》亡佚,剩余五经。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最终形成。

2.孔子和六经的关系:

答:在秦汉时期六经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最大。孔子整理六经使其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同时使其完整和流传。他不仅把它们作为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经由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学说更加接近儒家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六经为基础阐发的。

3.今古文经学

相关知识:因为经学的版本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得到官方的认可。古文经指在景帝晚年,武帝初年所发现的古本,最初是用先秦文字撰写的。

由于武帝以后,经学不仅是单纯的学术,而参入了利禄之争,所以后起的古文经受到今文经学家的排挤和压制。至东汉中期,古经逐渐被人们认可,学术之士兼通古今文,两家的争论在东汉末期逐渐消失了。

今古文之争看是学术之争,实际上是利禄之争。今文服务于政治过分抬高儒学等,变得虚妄。但古学流于民间也过于繁琐,两家相合才是最好的。

第三章:

1.周易

(1)周易的概况:《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最初称之为《易》。东汉郑玄认为“易”有三个意思:一是简易,二是不易,三是变易。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周易后附有十篇文章,称之为“十翼”。《易》经六十四卦形成与于西周,而《易》传,最早要到春秋时期才能形成。

(2)周易的体系:六十四卦全部由阳爻(—)和阴爻(——)组成。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每卦有六个爻。六十四卦有八个本卦:乾三连(天),坤六断(地),震仰盂(雷),艮覆碗(山)。离中虚(火),坎中满(水)。兑上缺(泽),巽下断(风)。本卦相互叠加形成六十四卦。对每爻进行解释的辞叫做爻辞。

(3)周易的价值:从哲学上说,周易所体现的变易思想,不易法则,简易意识,代表了商周之人对哲学的基本看法,并且周易推动了历史上哲学思想的发展。从思维上说,六十四卦的排列是很有规律的,启迪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数学上来说,周易的阴阳之说,变化之道,辩证思想,称为占卜学的基础,在天文学,中医,建筑都借用了其阴阳互动而

平衡的思想。从文化上来说,留下了许多历史的文化习俗,便于人们考察历史,了解历史。

(4)周易的研读:两派六宗:两派指讲占卜的象数派,和研讨十翼的义理派。六宗略。一要明哲理,二是通卦辞,三是审爻变,四要定德义。

2.诗经六义。

答: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三体指:风雅颂。三用指赋比兴。风指各国各地民谣;雅指雅音和正音,指朝堂官话编成的曲;颂指祭祀用的乐舞。

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赋指铺陈,比指比喻,兴指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3.三礼及其主要内容

答:三礼指《仪礼》,《周礼》,和《礼记》。礼学分为礼义,礼仪,礼制,礼度四个方面。其中《礼仪》侧重讲仪式,《周礼》侧重讲礼制,《礼记》更多讨论礼义和礼度。

(1)《仪礼》:是五经之一,描述的是一个士从成人,成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主要礼仪,并且详细描述了各种礼仪活动的程序。有十七篇,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利。细分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享礼,朝觐礼八种。

(2)《周礼》:记载了一套成体系的官僚结构。这本书以人为天,建立起官僚体制。设冢宰管宫廷,司徒管民政,宗伯管宗庙,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罚,司空管营造。这些设置基本奠定了六部的格局。且保存了大量的上古的史料,是后来变法的制度渊源。

(3)《礼记》:是“仪礼之记”。共49篇,梁启超把它分为五类:通论类,包括《大学》,《中庸》等,主要是对儒家思想和学说及礼的精神的阐述。制度类,主要解释《仪礼》中所记载的礼仪蕴含的礼义。记录孔子言行或其弟子及时人杂事的。记载古代制度礼节,并加以考辨的。名言格句。

4.春秋三传的特点

答:春秋三传是指《公羊春秋》,《左氏春秋》,《谷梁春秋》。都是对《春秋》的补充和阐述,传是对经的解释。《左传》补充叙述孔子所简略之事,用史实印证,阐发,补充《春秋》的细节,有时也订正《春秋》的错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公羊传》和《谷梁传》阐释春秋笔法,是对经典本意进行解释,采用当时对答体进行表达。其中《公羊传》是齐学文风恢奇搏议,《谷梁传》是鲁学,文风纯谨细微。

5.《论语》

答:今《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与当时的诸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重的语录体色彩。孔子的思想:

(1)“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对个人而言,“仁”是用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真挚的情感,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从政治上讲,“仁”就是能够勤政爱民。

(2)孔子讲礼。侧重强调用礼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交往时所产生的外在行为规则和内在道德体验的统一体。提倡“克己”,就是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欲望,按社会伦理要求自己。

孔子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基本摒弃鬼神说,很少谈天道和神命,可能是其觉得虚妄。着眼于道德,行为,行政问题。

6.《孟子》

答:《孟子》外篇失传,现存七篇为内篇。是围绕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

(1) 仁义与民本

A.《孟子》将《论语》中的“仁”发展成“义”。义是责任和义务,更具有约束力。

B.孟子把孔子的“人本”落实到“民本”,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更具有时代感。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说。

C.孟子把商周时期的“天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为性善论。天道说从外在论证了天德对于人德的决定作用和派生作用,而恻隐之心又从内在论证了人心本善,从内外推导出行善论。

D.从行善出发,孟子认为 国君有可能实施仁政,从民本出发,统治者必须实施仁政,从而使“仁政”成为孟子的主导的政治思想。

除此之外,孟子还有“以意逆志”:看书通过语言寻求本意。和“知人论世”:看著作要看作者的时代背景。等思想。

(2) 心与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民贵君轻。“性由心显”。人人都有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内在的心性是仁义礼智的本源。

思孟学派认为,仁义礼智,加上圣,即是“五行”。但儒生认为圣可学不可得,从而圣转变为“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