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阅读高考仿真课时训练(7篇)
第五十六课时
模块一:新闻通讯、访谈(3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臵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学位,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
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国家测绘局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正好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一下子就拐了进去。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让收废品的随便进出?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有时也光着脚穿一双大两号的皮鞋。会见外宾时也不考究衣着。外事办的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刘先林心中装的是发明创造的大思考。采访时,只要记者让他随意而谈,他准会侃侃而谈,没有大道理,全是与他质朴外表相称的大实话。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科技创造是严谨的,但科技创造需要开放的、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用“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作标题不但富有诗意,而且符合人物特点。
B.刘先林不善言语,但他喜欢说“直奔主题”,在刘先林看来,实际需要就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题。
C.文章开头叙述刘先林讲究空气流通的几件趣事,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D.刘先林在严冬窗户洞开,因为他喜欢冬天的严寒,别人闲聊他学技术,别人觉得学计算机没用他却孜孜以求,搞科研别人关注热点他却根据需要,这几处对比,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E.文章先写刘先林的喜好,接着叙述他的科研特点,再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与他搞科研“直奔主题”的特点无关的琐事,最后一段介绍他的大写人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在这篇人物通讯中,刘先林作为科学家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
3.第六段写刘先林不修边幅有什么作用? 答:
4.几个古稀之年的同事评价刘先林:“不循常规,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但是一个奇才。”除了“不修边幅”外,上面这则通讯能印证此评价吗?请简述理由。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现场报道]
3月6日下午2时30分,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林毅夫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杨凯生、常振明、贾康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并回答记者提问。
本次记者会的主持人是两会新闻报道组组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秋俭。 [张秋俭]
今天记者会的主题是:政协委员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张秋俭]
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
请问林毅夫委员,您曾经预测过中国经济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20年,我们注意到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下调经济增速目标到7%左右。请问您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在传统优势消退的情况下,中国新的动力有哪些?目前发展如何?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非常感谢你的发问,让我不仅有机会阐释你问的问题,也可以重新澄清在媒体报纸上对我观点的误解。第一,我对中国增长的预期有没有调整。第二,在新常态下,旧的比较优势丧失了,还没有新的增长动力。对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调整。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但这里我讲的是“潜力”,不是说中国会有20年8%的增长。“潜力”和实际增长是有差距的。包括你问的问题是假定我认为有20年8%的增长,这跟我的原意是有差距的。
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8%的增长潜力,这个预测是根据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得出的。当然经济增长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它的基础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是这样,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发达国家靠这个机制,平均每年增长就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但是世界前沿之内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
所谓的后发优势。如果发展中国家懂得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三倍,就像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0多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长,靠的这个机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在新常态之下,我们有8%的增长潜力,应该达到今年总理所讲的7%左右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相信中国做得好,会比7%还要高。
[香港商报记者] 请问杨凯生委员,在经济新常态下,您觉得金融的风险会不会增加?很多人都会担心会再次发生金融危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您是银监会的顾问,请问银行业方面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尤其是现在互联网金融这么热的情况下,需不需要做一些特别的监管?传统银行业应该怎么应对这个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
谢谢你的问题。我知道现在有不少朋友,包括媒体朋友和专家学者、业界朋友都很关心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问题,甚至我注意到你还用了一个词: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美国侨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中国有一带一路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又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请问一带一路会对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之间会不会出现一些摩擦关系?
[厉以宁]
从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来看,关键是制度创新,它要复制一批可以推广的模式供大家来用。所以丝绸之路海上、陆上的一带一路都是在上海自贸区的影响之下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贸易和投资是并重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贸易,也不是单纯地为了投资,适合于投资的就投资,适合于开展贸易的就贸易。第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带实际上有很多基础设施要做,我们把基础设施能够搞好,这对整个路线将来的畅通是有好处的,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如此。第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跟沿线国家更好地合作,更好地谅解,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也考察到一个新的情况,过去老以为连云港是最好的通向中亚、东欧、西欧的路,但是最近发现了,重庆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利用了长江水道,这条水路使成本大为降低。所以一定要大家拿出相互信任、诚意出来,这样一带一路一定能搞得好。
[张秋俭]
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林毅夫认为在新常态之下,我们有8%的增长潜力,应该说达到今年总理所讲的7%左右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我们还会做得更好。
B.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后发优势,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C.丝绸之路适合古代的贸易往来,为了更好地适应今天的世界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应运而生。
D.只要大家拿出相互信任、诚意出来,一带一路就一定能搞得好。
E.经济增长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 2.记者提的问题有哪些特点? 答:
3.林毅夫就记者“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请简要回答。
答:
4.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中美之间会不会出现一些摩擦关系,厉以宁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看法呢?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第1-4题。
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 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他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 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1.新闻材料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下列对有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C.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E.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2.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
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4.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第五十六课时
一、
1.AB
2.①善于学习,勤于动手;②具有前瞻意识;③从实际需要出发搞科研;④思考创造无止境;⑤用心专一。
3.这样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说明刘先林把所有的心思花在科学发明创造上,没有时间考究衣着是否合适,能显示科学家的特点;另一方面把生活中的刘先林真实地表现出来,能显示人物率真自由、不落俗套的个性特点。
4.有印证:①他根据需要搞科研,不像别人关注国外科研热点,写文章带学生考学位(不循常规);②他话不多,很简洁,且是大实话(不善言辞);③测绘界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他包揽(是个奇才)。
二、 1.AE
2.①都围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主题。②问题大都比较具体。③问题既深刻又尖锐。如“金融危机”和“中美摩擦”等问题。(学生若答出访谈技巧特点也给分)
3.①澄清说法,“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但这里我讲的是‘潜力’,不是说中国会有20年8%的增长。‘潜力’和实际增长是有差距的。”②证明观点,这个预测是根据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得出的,发达国家靠这个机制,平均每年增长就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三倍。
4.厉以宁的潜台词中有中国不会主动挑起摩擦的意思。因为:①中国要复制一批可以推广的模式供大家来用;②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把基础设施能够搞好,这对整个路线将来的畅通是有好处的;③我们要跟沿线国家更好地合作,更好地谅解;④我们会拿出相互信任、诚意出来,把一带一路搞好。除非美国挑起摩擦。(其他观点,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证明即可)
三、 1.AB
2.材料一着眼于微观,就目前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内容具体;材料二着眼于宏观,通过中美母语教育比较,指出了我国对母语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内容较宽泛、笼统。
3.①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借助语文的力量;②语文是交流的工具,人的思想要靠语言来表达;③学好语文是产生好的思考与创意的关键。
4.①要充分认识语文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重视语文教育,增加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及其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②课堂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③重视口语训练,经常举行演讲与辩论会,将口语表达纳入考试的范畴;④突破课本的限制,加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量,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