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法治建设之思考
2021-12-01
来源:步旅网
i {I}I 6知金 2014・1(下) ◆城乡建设 中国农村法治建设之思考 张思玉 摘要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依法治国,根在农村。本文从法治在中国农村 的重要作用,横跨中国农村的根基土壤,深刻剖析中国农村法治的困境成因及其问题,以此来畅想中国农村法治的发展出 路,从而期望一个崭新农村在法治理念下迅速崛起! 关键词农村法治 困惑成因 思考 作者简介:张思玉,郑州大学法学院201l级法理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09.02 一、推进农村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各国的一场经济大潮,猛烈地 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为基本的问题。在l3 冲击着现有的世界经济体制。我国农村经济在全球化大潮中,也 多亿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稳 必然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确立的国际经济法则。因此,健全我国的 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 农业法制,使之与WTO的要求和各国的同行做法相契合,是我 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全国所以的法治化。在农村实行法治就是 国农业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正确运用世贸组织中农业保护条款, 在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的各 有利保护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将是我国农村法治建设过程 项事务,以保障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广大农民的正当利益,进 中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 而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农村法治现状剖析 法治子系统。 (一)我国农村法治实践成效 (一)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宪法规定依法治国方略 2O多年普法为构建农村法治精神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的要求 通过20多年的普法教育,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 广大农民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从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该规定,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 启蒙教育发到提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法律素质的跨越,初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鉴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在我国的特殊 步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进 地位,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法制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而提高全社会法治管理水平的跨越,初步实现了从单-- ̄rJ普法向 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必然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践的跨越。正是得益于普法教育的发展,依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 法治国的方略能够在农村社会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 (二)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是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依法治理为构建农村法治精神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依 法治是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是续发展的迫切需 法治村,由农民在乡镇党政组织的指导下自行制定“上符国法,下 要。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代价”开放 合民情”的村民自治章程,即号称农村的“小宪法”,也是将国家法 式循环特征。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满足的当前人民对于物质文化 律与农村民情相结合,使国家法在农村生活中得到延伸,使农村 的需要,但不可避免的也危害了我国的生态家园。这个问题的解 现实民情得到国家的认可。从而推动农村的法治化进程。 决,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而其 构建和谐社会使构建农村法治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靠法律。因此,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 民主与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调解各种利益关系,维 中遇到的资源制约因素,只有通过法律进行引导,调整和规范,才 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推进农村化进程,是 能促进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 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综合竞争 型的循环农业,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力的有利保障。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也使城市法 (三)推进农村法治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治精神构建工作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农村法治建设是农村在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制度资源。这 (二)中国农村法治面临的主要困境 种制度资源直接决定着其他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享用。 虽然法治在农村建设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其也面临着 制度建设总体属于软实力,软环境建设,法治是软环境建设方面 严峻的挑战。 的一个核心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需要对农村资源进行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并且缺少一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目 动员,要对农村社会加以有效管理、合理控制,非常需要有一定的 前有关农村的立法多是管理性的规定,而授权型规定及切实保护 手段,而法律作为这种手段可以加以保证和反复适用,对农村的 农民利益的规定还不多,农民还难以从法律中直接看到自身的利 塑造是可靠和有功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具有法治精神是 益所在。” 农村获得发展的巨大潜在能量。 农村法律主体法治意识淡薄。由于我国法律的基本框架和 (四)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是我过加入世贸组织和我国农业走 诸多细节多是依据西方的一些现代法律原则,借鉴西方的法律模 向世界的需要 式而制定的,而我国自古有重德轻法的思想,这种轻法的思想被 制占缸会 ◆城乡建设 /2014・1(下) 灌输给农民,并在他们心中留下烙印,使广大农民对法律这种形 法治是以人权价值的尊重为核心的一种法律制度,其出发点与归 式冷酷,本质公正的社会工具产生比较普遍比较陌生,甚至有时 宿点都是人权的价值的维护与人权环境的改善”由于二元经济结 产生一些抵触的情绪。 构的存在,我们村民实质意义的权利被伤的遍体鳞伤。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 执法、诉讼在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困难重重。根据有关调查显 示,农民发生纠纷选择上法庭诉讼的仅占18%。那么就意味着一 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身份管理为主向职业管理为主 大部分农民都不走诉讼这条路,可见农村的法治进程道路还异常 转变;尽快消除对农民进入非农产业或城市的种种制度歧视,建 艰辛。由于农村的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但执法任务 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劳动力能够真正在市场机制 艰巨、经费严重短缺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法律在农村的贯彻执行。 三、造成中国农村法治困境成因 的作用下自由流动;要依靠城市辐射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又要依 靠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只有这样方面的改进和有机结合, 从主观原因来讲,农村法治缺乏应有的物质保障。农民和城 才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正确选择。 市居民相比,增收缓慢,物质条件有限,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时,即使其选择了诉讼解决问题,但较高的经济成本却让他们选 量的是打官司合不合算,即二者的收益和成本如何,至于我们常 (三)将制定法与优秀的民间习惯有机结合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在诉讼等行为中,把习惯法作 统,甚至有让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回到封建时代之嫌。但考虑到目 择转身离去,默默承受。“当事人选择“公了”还是“私了”,首先衡 为审理或判决案件的依据,这样不但会破坏原有已建立的法治系 挂在口头上的“公平”“正义”则退居其后了。”最后由于缺乏应有 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旧的秩序虽已经打破,但新秩序尚 的物质保障,相关配置不足,许多基层司法机关人员数量少,办案 经费不足高素质的法律工作者招不来,留不住。低素质的法律工 在创生。我们应看到法律发展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瞬 间都面面俱到,而现实生活是鲜活而生动的;另一方面,法律的发 作者由于金钱的诱惑或者是熟人社会的连带关系,往往发生错 展总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发展相互并行的而这些非法 案、假案。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也阻碍了农村法治的进程。 结构也不利于农村法治的建设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多向 及其交换、分配、就业、赋税等方面存在政策差异;在社会层面上, 利等方面适用不同的政策。 某些糟粕的传统文化,乡土观念也束缚了农村法治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某些原因,我国农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的建立法律至上,权力本位等法治理念相违背。“法律必须被信 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制 突。 律因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法律本身的缺 应该承认梁治平先生所认为的“一个不同于正式制度所构建 们是传统的就一定是落后的和不合理的”是有道理的。并且由于 从客观方面来讲,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而产生的二元经济 陷需要一定的习惯法介入。 度的社会经济现象:在经济层面上,表现为城镇与乡村在所有制 起来的乡村社会秩序是存在的,乡民所拥有的规范知识并不因它 则表现为城镇与乡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劳动、社会保障、养老、福 客观环境的制约,至今中国广大农村仍处于国家权力的边缘地 带,尤其是在司法方面,还不能够深入有效地渗透进农村,进入农 民的观念中。如此看来,国家应对习惯法保持一定的相容,政府 在通过强行手段推进法治进程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国家法和习惯 在农村,强调以宗法观念为中心,强化“人治”统治,与法律所要求 法的这种互动与相容的复杂关系。 (四)必要的法制教育和培养足够的法律意识 在中国村民观念中,我们的法律强调的更多的是义务,而不 和公民意识,权利本位的观念才能深入人心。只有首先从精神、 度来治理国家,但这些制度与扎根于农村的社会文化往往发生冲 是我们法律学者所认为的权利本位。只有唤起村民的主体意识 四、完善中国农村法治进程建设初步构想 观念和意识着手,改变人心,而后才能改革政治法律,而当人心 如何加强并且完善农村的法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的法 有,政令法律也有了改革,文明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反之,村民 治化。通过对农村法治问题的考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 法治观念的更新也可以促进立法,执法的顺利进行,从而成为积 面来JJu强农村法治化: (一)加快农村市场经济 极推动法治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和启蒙村民过程中,必须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 经济发展是农村法治发展的根本保障。古语有云“衣食足而 律意识告诉他们,努力培养村民的“平等意识”而非“专制意识”, 知礼节,仓禀足而知荣辱”。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全面改变束缚农 “权利意识”而非“义务意识”。告诉他们法律的权威有多高?只 村发展的其他上层建筑,包括法律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有法律意识的觉醒,才有维护法律的行动,才会有农村法治的快 , 加快农村的经济步伐,要进一步推广农村科技,提高农产品 速发展。 科技含量,发展循环节约农业,尤其是本村的特色农业,提高农产 品的附JJu值,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还要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 织,采取多种方式把农户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发展 理,规范市场行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一五、结语 农村法治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农村的法治化是 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在法治化遇到的问 多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引导村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加强市场管 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和解决,我们应该为这种文明的进程做出 实质性的努力。只有不断完善农村法治进程,才能完美实现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I】李吕麟.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礼.2006 【2】舒扬.现代城市法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 (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全社会的均衡发展 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没有取得同等的民主政治 权利,同等的市场主体权利,同等的发展权利等。“实质意义上的 210